APP下载

戴淑青基于和解少阳理论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介绍

2024-01-28王玥明曲宪双丁蕾程熙腾叶睿宋玫静苗晨指导戴淑青

新中医 2023年24期
关键词:和解少阳少阳经枢机

王玥明,曲宪双,丁蕾,程熙腾,叶睿,宋玫静,苗晨 指导:戴淑青

1.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2. 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海慈医院(青岛市中医医院),山东 青岛 266000

戴淑青是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针灸临床工作三十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倡导针药并用治疗疾病,擅长以“和解少阳”理论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显著,笔者跟师期间获益良多,现将其学术经验整理介绍如下。

周围性面瘫由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本病与嗜神经病毒感染有关,病毒感染导致局部神经自身免疫反应及营养血管痉挛,神经缺血、水肿、脱髓鞘从而导致面肌瘫痪。主要表现为患侧面部肌群麻痹,可伴有耳后、乳突部压痛,听觉过敏,舌前2/3 味觉消失等症状[1]。西医治疗以抗病毒、减轻面神经水肿、营养神经为主。属中医口眼㖞斜病,可采用针刺、中药内服、拔罐、面部熏蒸、艾灸等多种方法,临床疗效佳且副作用小,能有效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1 面瘫病位、病因病机与少阳的关系

面瘫病位在面部的阳明、少阳经筋。诊治应分经辨证:阳明经分布于面颊及口唇,如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明显,应重点针刺阳明经;少阳经分布于眼及侧头部,如耳后疼痛、眼睑闭合不全、抬眉不能明显,应重点针刺少阳经。临床治疗多重视阳明经,鲜有从少阳经论治。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提出:“盖口、咽、目三者,不可谓之表,又不可谓之里,是表之入里、里之出表处,所谓半表半里也。三者能开能阖,开之可见,阖之不见,恰合枢机之象,故两耳为少阳经络出入之地也。”[2]戴淑青以经典为据,认为面部官窍开合灵活,沟通天地与脏腑之气,体现少阳枢机功能,面瘫表现为口唇、眼、鼻周活动不利,此为少阳枢机不利;少阳经主要分布于头面侧部,面神经走行于耳后的茎乳突孔内,仅有少阳经循行此处,因此,少阳经在面瘫治疗中应占据重要地位。

周围性面瘫的发病原因是内外合因:外因是风寒或风热之邪趁虚而入;内因是机体正气不足。《素问·评热病论》载:“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面瘫的病机在表为面部经络不通,在里为气血失和,经脉失养,经筋弛纵不收。符合人体受外邪侵袭,体内正气不足以抗邪,邪正分争于半表半里之间,枢机不利所表现出的少阳病证[3]。

2 面瘫病治则与和解少阳的关系

面瘫病的治则为祛风通络、疏调筋经,强调和解、疏调经络,与和解少阳之义不谋而合。“和”即调和,驱邪扶正,损有余益不足,使人体脏腑经络恢复正常生理状态。和解少阳的实质为和解少阳枢机。

《素问·阴阳离合论》曰:“少阳为枢。”少阳经分布在体侧,是沟通阳明、太阳两经的枢纽。从脏腑角度看,“少阳为枢”是胆腑与三焦腑调畅气机与情志,主司全身气化生理功能的体现。

“少阳主枢”,调节气血津液的运行,官窍的正常开合及机体的阴阳平衡。少阳枢机不利可引起气血津液运行不畅、开阖失司、情志失调、表里不和、阴阳失衡等病症[4]。《灵枢·本脏》曰:“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面部经筋与三焦经关系密切,三焦气血运行不畅,面部腠理得不到滋养,抵御外邪的能力减退,易诱发面瘫。同时少阳气机枢转不利,津液代谢障碍,机体易生痰浊,阻滞面部经络;少阳主相火,枢机不利会导致相火内郁,循经上扰面部经筋,均易导致面瘫发病[5]。

和解少阳治法临床应用广泛。少阳为枢机,是邪之入路亦是邪之出路[6],程郊倩《伤寒论后条辨》提到:“表里经路原是相同,少阳其枢机也;枢机一碍,则无不碍;从而舒之,使勾萌得达,虽有他经之邪,无不从枢机为宣畅。”疾病的好坏与转归,取决于“少阳为枢”功能是否健运。疾病的发展变化会循经传变,少阳经作为沟通表里的枢纽发挥重要作用,诸经之病皆可因少阳枢机宣畅、内外气血通达而解,故有“三阳合病,治在少阳”。

戴淑青认为,对疾病的治疗不应只着眼于病变局部,更应重视整体阴阳失衡的纠偏。面瘫常规取穴有:百会、头维、阳白、四白、颧髎、上迎香、迎香、颊车、地仓、夹承浆、翳风、风池。上述穴位多属阳明经,疏调局部经筋。从少阳经治疗,驱除局部壅滞邪气的同时,加以疏通经脉瘀滞,补充经脉气血不足,使全身气血运行通畅,从根本上调整患者体质的偏颇,体现中医“治病求本”的整体观念。同时少阳主疏泄,可调畅情志。生气暴怒是面瘫的病因之一,面瘫患者也多有抑郁、焦虑倾向。和解少阳以疏肝解郁,舒畅情志,对疾病的恢复有重要作用。针药结合以和解少阳枢机,着眼于整体,使阴阳调和,趋于平衡。

3 和解少阳针法

近代针灸学家承淡安在《伤寒论新注》中首创和解少阳针法,取穴与小柴胡汤配伍,疏通肝脾,开胸解郁,治疗少阳证之寒热往来。针灸与汤药,虽法不同,而理实一贯,针灸可疏通经络,宣导气血,与汤药相比见效快速,承淡安遵循六经辨证,抓住疾病某一阶段的病机本质,依据经络腧穴理论及临床实践,对伤寒条文进行腧穴补注,厘定针灸处方,在针药结合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贡献[7]。现代李世珍以承淡安针药结合思想为基础,在《常用腧穴临床发挥》一书中进一步提出和解少阳针法:即针泻外关、丘墟两穴,功如小柴胡汤[8]。丘墟疏肝利胆,舒筋活络,通畅少阳经气;外关清宣少阳经热邪,清三焦、祛郁热、降邪火,痰热凝结三焦经脉引起的头面部疾患,均可使用本穴治疗。戴淑青在临床实践中传承创新,认为针泻两穴可达和解少阳、通利三焦、调整气机之效。

丘墟为足少阳胆经原穴,是原气经过、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原气是生命之源,三焦是原气运行的通道。针刺胆经原穴可通经活络,使三焦原气通达。有学者指出,六腑原穴应于外经[9]。不同于五脏原穴治疗脏病,依“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取穴规律,六腑原穴主治外经病。根据胆经循行及“上病下取”治疗原则,丘墟可治疗面部经筋病。《针灸大成》言“面体不泽头目疼……须向丘墟蠡沟取”亦为证明。

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络穴,八脉交会穴。外关所属手少阳三焦经脉与足少阳胆经脉在目外眦、颊、颈、耳后相合,两经可共同治疗头面疾患。外关作为八脉交会穴与阳维脉脉气相通,“阳维起于诸阳会”,联络诸条阳经以通督脉,诸条阳经皆汇于头,因此,阳维脉主头面五官病症。手少阳三焦经“遍属三焦”,主治作用广泛。外关穴是少阳之关,少阳通于三阳之枢,故外关为三阳之关,开之可通经活络,宣达阳气;理气活血,梳理三焦。外关穴有祛风散寒、解表的作用,故可祛除风邪,疏调经筋。

外关、丘墟上下相配,为同名经配穴。与翳风、风池穴合用,使手足少阳经上下首尾相接、同气相求。结合面瘫常规取穴,蕴含标本之义。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本部是十二经脉经气交接流注的本源,位于本部的外关、丘墟与头面标部腧穴相配发挥作用。

戴淑青在临床中总结经验认为,针刺前揣穴外关、丘墟常存在结节伴压痛,说明少阳经气不通,经脉郁滞日久会出现结节,是面瘫发病的内在因素。少阳经脉上的结节作为阳性反应点可明确该病为少阳经病变。若经针刺结节消散,表明少阳经脉疏通,疾病向愈。经络按触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可明确疾病归经、指导针刺选穴、用药及预后判断。《灵枢·刺节真邪》告诫针灸医师:“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对结节处针刺,会产生较强针感,均沿肢体向上传导,力求气至病所。针刺得气后,两穴采用捻转泻法。《灵枢·官能》曰:“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遥大其穴,气出乃疾。”行捻转泻法需快速转动针身,捻转角度大,使针身圆活流利,进针快,出针慢,进针迎着经脉循行方向,出针时摇大针孔使邪气外散。

4 和解少阳方剂

方药选择小柴胡汤为底方,和解少阳枢机,柯韵伯称其为“和解表里之总方”。方中主药柴胡入肝胆经,为和解少阳之要药。《长沙药解》曰:“行经于表里阴阳之间,奏效于寒热往来之会。”柴胡其气轻清,味苦微寒,升散透达,透泄少阳半表之邪;疏泄气机郁滞,使少阳气机调畅;并可升举阳气,提清气上行,配合有下气之效的半夏,调节气机升降有序,使少阳枢机运转顺畅。半夏配生姜,调和脾胃;人参、大枣、炙甘草甘温,扶助正气,调节脾胃之枢,使周身气机升降正常。整方升降协调,攻补兼施,宣通内外使气机和畅,少阳枢转。针对小柴胡汤病机,《伤寒论》提出:“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提示小柴胡汤证为体内气血亏虚,外邪趁虚侵犯少阳经,正邪分争所致,亦与面瘫病因病机相吻合。

根据症状侧重加减药物。若发病初期,有受风史,脉浮,表证明显者,加用桂枝、白芍,取桂枝汤之义。《长沙药解》言桂枝:“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营郁,善解风邪……舒筋脉之急挛。”桂枝辛温,发汗解肌,温通经脉以驱除外邪;白芍苦平,养血敛阴,柔肝止痛以缓解痉挛。二药合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若面颊有血络,耳部疼痛明显,舌质暗伴舌底络脉迂曲,瘀血内阻者,加用丹参、川芎、细辛、延胡索,以活血化瘀、温通经脉、行气止痛。若因生气暴怒诱发面瘫,加用香附、合欢花、预知子等疏肝解郁。若平素乏力,体虚易感,脉弦细,气血不足者,加用黄芪、防风、生白术、黄芪益气固表,防风祛风解表,白术健脾益气取玉屏风散之义。方中宜加用健脾利湿药物如茯苓、陈皮、砂仁、生白术,以辅助中焦运化。根据面部经络走行,疏通阳明经则加用白芷、葛根等阳明引经药;疏通少阳经则着重以柴胡、川芎为主,加用菊花、夏枯草等。

5 病案举例

患者,女,24 岁,2022年1月14 日初诊。主诉:口角歪斜伴右侧眼睑闭合不全3 天。现病史:3 天前因劳累、受凉后,晨起发现口角左歪,右眼睑闭合不全,右侧额纹消失,不能鼓腮,遂到治未病科就诊。症见:口角左歪,右侧额纹、鼻唇沟变浅,右眼睑闭合不全,面颊麻木,纳眠可,二便可。舌淡红胖、有齿痕、苔薄腻,脉弦。查体:神志清,精神可,右眼露3 mm,抬眉受限,右侧鼻唇沟变浅,示齿口角左歪,鼓腮漏气,伸舌不偏。H-B面神经分级Ⅳ级。西医诊断:周围性面瘫;中医诊断:面瘫病,少阳证。治则:祛风通络,和解少阳。予针灸治疗,取穴:百会、头维、阳白、四白、太阳、颧髎、上迎香、迎香、颊车、地仓、夹承浆、翳风、风池、丘墟、外关。操作:百会、头维,平刺15 mm;阳白、四白,向下平刺15 mm;颧髎,直刺25 mm;迎香、上迎香,向上斜刺20 mm;地仓、颊车,相互透刺25 mm;夹承浆,斜刺20 mm;翳风、风池,直刺25 mm。触诊外关、丘墟有结节,针刺结节并行捻转泻法,外关直刺20 mm;丘墟向内上方斜刺20 mm,捻转角度约180°,捻转频率约100 次/min,行针1 min。留针30 min。每周治疗3 次,治疗10 次为1 个疗程。中药汤剂,处方:柴胡、黄芩、党参、白芍各15 g,法半夏、桂枝、防风、生姜、大枣各12 g,白芷、炙甘草各9 g。7 剂,每天1 剂,水煎服用。嘱患者避风寒,配合面部肌肉训练。

2022年1月21 日二诊: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情况缓解,大便排出不畅。守一诊方加生白术30 g,枳实12 g,厚朴15 g。7 剂,每天1 剂,煎服方法同前。

2022年1月28 日三诊:诸症明显减轻,伴颈部不适,守二诊方加葛根18 g,茯苓15 g,细辛3 g。7 剂,每天1 剂,煎服方法同前。治疗3 个疗程后,患者口角歪斜明显减轻,鼓腮不漏气,鼻唇沟稍浅,眼睑基本闭合,额纹恢复。H-B 面神经分级Ⅱ级。1 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无不适。

按:该患者面瘫的突出症状是眼睑闭合不全,少阳经脉在眼周分布稠密;加之舌脉诊为舌淡红胖、苔薄腻,脉弦均提示少阳证,遂采用“和解少阳”针法联合面瘫常规穴位针刺,服用小柴胡汤加减,和解少阳枢机,表里同治。百会、头维广泛用于脑与神经系统病变,用于升举阳气,改善头面部血液循环,以促进神经恢复;阳白、四白、太阳、颧髎位于眼周,局部取穴,治疗眼睑闭合不全;迎香、颊车、地仓疏通面部阳明经气血,治疗口角歪斜;翳风、风池为少阳经局部选穴,临近面神经,针刺减轻面神经水肿,与丘墟、外关远部少阳经的取穴上下相配,共同舒调少阳经经气,恢复少阳枢机之用。方药选择小柴胡汤为底方,针对半表半里少阳证,疏散邪热,宣通气机,与针刺处方相配合,强化和解少阳枢机之效。患者面瘫初起,表证明显故加用防风、桂枝、白芍、白芷。二诊排便困难,加用生白术健脾,枳实、厚朴,辅助通便,下气消痞;患者颈部不适,加用葛根、细辛通经活络,促进头面部血液循环。针药结合以和解少阳,针刺直接刺激病变部位,内服中药调畅内在气机与偏颇体质,两者合用增强临床疗效,该患者恢复良好,且未发生后遗症。

6 小结

针对面瘫病,针刺疏调面部经筋;中药内调脏腑气血。针药结合为标本同治,可缩短治疗时间、减少面瘫后遗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现代研究显示:针灸可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情况,改变靶器官的药物敏感性以及特定经络部位的药物浓度,以发挥针药结合协同增效作用[10-11]。同时,药物调整机体内部阴阳失衡的状态,可减低针刺强度,缩短针刺疗程[12]。针刺与中药以不同的治疗特性治疗疾病、调整患者身心状态,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13]。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针药结合的治疗方法应在临床大力推广。今后,针药结合的量效关系与增效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科学论证,针药结合的优势病种更待挖掘与规范,以便更好地服务临床。

目前,面瘫病的治疗多从阳明论治,少有从少阳论治。少阳经脉在面部分布广泛,面瘫的病因病机亦符合少阳证范畴,和解少阳枢机可通畅全身气机并舒缓情志,有效促进运动无力的面部经筋恢复。针刺与药物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兼顾在外面部经筋与在内气血、气机的运行通畅,内外同治,在辨证论治基础上,以患者整体作为干预对象,提高治疗效率,以获得更优的临床疗效。

戴淑青教授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善于总结,传承创新,在多种疾病领域开展针药结合治疗,疗效显著。基于和解少阳理论形成的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方法,提高面瘫病治愈率,为临床诊治提供新思路。

猜你喜欢

和解少阳少阳经枢机
“营分为枢”思想探讨
基于“开阖枢”理论浅析乌梅丸通利枢机之用
贝西•黑德《枢机》中的爵士之声
柴胡桂枝汤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体会
针刺少阳经特定穴治疗少阳偏头痛的临床研究
胡陵静主任少阳论治甲状腺癌术后高血压验案举隅
从少阳主“枢”论小柴胡汤治疗荨麻疹的应用
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治疗“双心病”的临床应用
小柴胡汤在社区治疗中的几点临床应用
类风湿关节炎少阳经辨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