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云梦睡虎地秦简看秦末隶书的草化倾向

2024-01-27葛嘉诚

书画世界 2023年11期
关键词:秦简墨迹章法

文_葛嘉诚

中国艺术研究院

内容提要:本文以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墨迹中出现的隶书草化倾向现象为研究对象,由对此墨迹中线条书写、字形结构以及章法布局三个方面的分析,可知该墨迹中存在线条化长为短、转折化方为圆、竖钩时常出现等迹象,首次展示了秦代日常书写的真实样貌,揭示了隶书草化倾向在秦末的发展状况。

“古来新学问,大都由于新发见。”[1]考古发现使我们对书面文献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代。1975年,湖北武汉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出土,不仅向我们展现了作为主要法制史料的秦律风采,更是首次展示了秦代日常书写的真实样貌。首次发现的云梦睡虎地秦简在点画保留篆书字势的基础上,线条化长为短、转折化方为圆、竖钩时常出现等迹象表明,在这一批秦代隶书墨迹中,草书用笔多见,对研究书体演变具有重要意义,种种迹象表明手写墨迹中正孕育着一种新书体。本文将详谈云梦睡虎地秦代隶书墨迹中呈现出的草化趋势。

一、云梦睡虎地秦简概况

云梦睡虎地秦简是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中发现的一批秦简墨迹,共计1155枚,其创作时期跨越战国晚期直至秦始皇三十年(前217),内容主要涵盖了秦代的法律文件和卜筮日课等,由《编年纪》《语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问答》《封诊式》《为吏之道》《日书》甲种以及《日书》乙种所组成。简文采用了墨书隶体的形式,尽管字体较小,但字迹依然清晰可辨,字形工整端秀,笔画厚重朴茂。

云梦睡虎地秦简除了那些比较严谨的隶书,还有少数特殊墨迹留存下来。这类特殊墨迹比例不大,既有秦代隶书典型的特点,同时也反映了一些草书的特点。它的形体介于草书与隶书中间,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这一部分特殊墨迹对研究书体演变有重要意义:这一类字正处在从隶书到草书的过渡时期,这对我们理解草书渊源、理解秦汉时期隶书草化倾向都是极具价值的。

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的隶书草化倾向现象体现了简牍墨迹从潦草隶书到独立草书的发展趋势。通过对这一部分特殊墨迹进行观察和分析,笔者发现,云梦睡虎地秦简的隶书草化倾向体现在线条书写、字形结构和章法布局上。

二、线条书写中的草化表现

改变毛笔的笔画是最根本且最直观的方法,特别是对于那些笔画相对较少的字,这种改变更多的是停留在笔画的调整上。隶书的草化倾向对笔画形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化长为短

最初当人们尝试着将汉字写得更快捷时,最先想到的应是以简短的笔画代替较长的笔画。减少书写时的笔画数量是寻求书写便利的一个重要途径,云梦睡虎地秦简大量使用此方法。如“以”(图1)撇画和捺画都有所变短,“月”(图2)撇画变短,“不”(图3)、“禾”(图4)的捺画都变短。诸多例子都是把长笔画变为短笔画,书写变得快捷。

图1 以

图2 月

图3 不

图4 禾

(二)化方为圆

在汉代草书(包括其他时期的草书)中,化方为圆是一个经常被忽略的特点,这正是汉代草书在主流字体草化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手段。八分书的笔画在转折处经常要转换笔锋,这样的转变使得转折的部分看起来更为规整,而方折正是八分书与篆书相对照的一个突出特点。裘锡圭先生在谈及秦国文字的俗体时就说:“在秦国文字的俗体里,用方折的笔法改变正规篆文的圆转笔道的风气颇为流行。有些字仅仅由于这种变化,就有了浓厚的隶书意味。”[2]68但是在书写中,笔锋转换的过程势必要消耗一定的时间,而草书为了书写迅速,干脆将许多这样的方折化为圆转的笔画。

如睡虎地秦简中“和”(图5)、“是”(图6)、“谓”(图7)、“甲”(图8)等字“口”部右上角都直接采取方折化为圆转的笔画。八分将篆书圆转线成方折,草写隶书再将八分方折成圆转,使书写时流畅自然。

图5 和

图6 是

图7 谓

图8 甲

对于化方为圆之缘由,王凤阳所说的“顺应书写的习惯”[3]可谓一语中的。因此,我们虽然发现汉代草书中还存在一些行笔方向与右手执笔写字客观条件不符的情况,但是因为化方为圆,不易写字的地方同样可以顺利地解决,显得平稳自然。

(三)竖钩现象

竖钩是楷书笔画的明显特征,“得”(图9)、“封”(图10)字竖钩的出现,在力求书写便捷的同时,以求字形的规范、美观。这些特点昭示着秦简中孕育的艺术因素成为后世草书艺术化的基础。

图9 得

图10 封

(四)起笔动作

相对而言,起笔顺锋比逆锋更为便捷。顺锋起笔书写的雏形在云梦睡虎地秦简中便已出现。如“主”(图11)的点和第一横都是顺锋起笔,“之”(图12)左边两点也是顺锋起笔;还有一些横画起笔往左切一下就行笔,与古隶逆锋起笔相比,书写更为快速、便捷。秦简中“千”(图13)、“一”(图14)、“百”(图15)都是如此。从云梦睡虎地秦简起笔顺逆的变化可以看出,草书简的书写大量使用顺锋起笔,比隶书简更为方便快捷。

图11 主

图12 之

图13 千

图14 一

图15 百

三、字形结构中的草化表现

字形结构中的草化主要是靠省减。省减是写者为书写方便和快捷而采取省略和减少一些隶书笔画或构件而又不改变字形结构。汉代草书形体简单,与它省去了大量的笔画和部件有很大关系。与篆隶字形相比,云梦睡虎地秦简中出现了较多的短笔画,其中主要表现为“点”这一斜向笔画频率的增加。书写中省减笔画,即缩短行笔路径,节省了书写时间,提高了书写效率。

(一)省减部位

所谓省减部位,指的是草书直接省略隶书部件的情况。在云梦睡虎地秦简中主要体现为“点”这一斜向笔画的增加。书写中缩短笔画,提高书写效率。如“券”(图16)的撇捺处理成点,“长”(图17)、“夫”(图18)捺画都处理成斜向点,跟化长为短的方式有些相似,节约了书写时间。

图16 券

图17 长

图18 夫

(二)笔画连写

笔画连笔书写是将原本在主流字体中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笔画或部件连起来书写。[4]草写以连笔映带为基本手段,映带是草写的典型特征之一。前面说过,汉代草书之所以能被纳入狭义草书之列,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有各种各样的连笔书写。

正如丛文俊先生说:“文字简化通常有单纯的结构简化,我们称之为字式简化;还有书写方法的简化,即书体简化,书体简化的表现形式是书体演变,并且往往能够导致字式发生改变,最重要的如隶变以笔画部件取代仿形线条所带来的古今文字的根本性变革。”[5]连笔映带打破了原有的笔画组合关系,这正是书写独立性的表现。草化与隶变一样,都发生在书写中。为了书写快捷,汉代草书作者常常把隶书中需要一笔接一笔写出的笔画连成一笔写出来,以达到节省时间的目的。如按照隶书的正常笔顺将几个笔顺连起来。如“徒”(图19)的下部分,以及“之”(图20)、“其”(图21)、“佐”(图22)、“主”等都有连笔的现象,横画和竖画之间的连写使书写方法更为简化,笔画数量、长短以及组合关系都发生了诸多变化。

图19 徒

图20 之

图21 其

为了能够方便地进行连写或者尽可能把多种笔画连接在一起,汉代草书作者常常需要对隶书笔顺进行变化。如“日”“目”等闭合完整的整字或者构件,它们在汉代草书中的写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外框往往需要变换笔顺连写,通常是左竖同下横先连写,如“曰”(图23)、“居”(图24)、“直”(图25)等。由于框的出现,笔顺基本发生改变,这种改变提高了书写速度。自汉兴草书,经过东汉杜度、张芝及东晋“二王”,发展到“颠张醉素”等人,映带用笔被推向高峰。

图23 曰

图24 居

图25 直

(三)字组意识萌芽

古代汉字在自上而下的书写中,末笔下行出锋,成为草书字与字之间空间秩序建立的重要手段。在秦系简牍中,尽管对隶书波磔笔画多有保留,但是末笔下行出锋的现象已经出现。如“来”(图26)的竖画左引,“马”(图27)、“为”(图28)的末笔下行出锋。随着末笔下行出锋现象逐渐增多,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关系开始变得明显起来。发展到后来的草书艺术,其书写尤其注意连笔映带关系的处理,对后世草书产生极大的影响。

图26 来

图27 马

图28 为

四、章法布局中的草化表现

章法即字间、行间等的呼应关系,它有整体章法和段落章法两种基本形式。笔者将每件云梦睡虎地秦简墨迹都视为一件作品,从总体上掌握了工整及潦草之处,并对其隶书草化倾向进行了论述。

从书写格式的安排上看,云梦睡虎地秦简中存在两种布局特征:第一种是直书到底,第二种是分段而书。云梦睡虎地秦简的行文章法以直书为主,即每条简片上只书写一列文字(图29),虽然书写章法形制较为固定,但这些秦简仍然有内部章法风格差异。《秦律十八种》字形规整的单字字势相对较缓,草化倾向明显的字形字势倾斜,且倾斜方向不一,这在睡虎地四号秦墓出土的木牍(图30)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图29 秦律十八种(局部)

图30 睡虎地四号秦墓出土木牍

睡虎地四号秦墓出土了两枚木牍:一枚长23.4厘米,一枚残长17.3厘米,牍片两面均为墨书文字,是最早的家书实物。书者为黑夫和惊,木牍内容叙述了他们从军到淮阳一带的情况,写信时间当为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牍文写得比较草率,可归纳为三个特点:一是字势倾斜,且大都向右倾斜,这是快速书写时形成的字势特征之一;二是字形多呈长方形,与睡虎地十一号秦墓出土的简牍相比,尾笔拉长,书写更加率意,笔势向外延伸,飘逸而不失稳健;三是省减笔画,连笔多。另外,向右拱起的弧形笔画也间或出现。如裘锡圭先生所说的,这类草率写法作为隶书俗体的一部分,为汉代人继续使用,并成为草书形成的基础。[2]70

笔者通过分析、对比和归纳后认为:相对于云梦睡虎之地工整的秦简隶书而言,潦草型隶书的基本笔画草化倾向表现为书写动作省减、笔画连带、字形潦草、章法随意等方面。字形有正有欹,有长有平,既纵横恣肆,又厚重庄重,书写游刃有余,不受拘束。[6]

五、草化倾向产生的原因

云梦睡虎地秦简以书写便捷为核心要求,不断向规范与美化发展,同时提升了书写效率。在由隶向草的演化过程中,云梦睡虎地秦简显示出许多字体演变和书写的特点。笔者认为推动草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一)客观原因

赵壹在《非草书》中说:“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7]秦代严苛的法律给基层官吏带来了繁杂的文书工作,造成“官书”的局面。在经常发生战争的背景下,传达军事信息就需要许多和战争有关的文书,史官要想完成这些繁重的文书写作任务就必须加快速度,这时一种草化书写状态就出现了。除此之外,草化现象产生还和秦朝文书有一定关系。睡虎地秦简《内史杂》云:“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下级部门有事情请示时,必须以书面形式提出,不要口头请示。这样,文字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书写者只好想方设法快写,书写速度放在首要位置上,书写的工整性很难得到保证,字迹开始潦草。而就是在这潦草的字迹中,简化、连带现象渐渐出现了,笔画也变得更加草率,出现了草化现象。

(二)主观原因

赵壹在《非草书》中说“示简易之指,非圣人之业也”[7],这告诉我们隶书草化倾向的一个重要特点,即“简易”。在秦代,纸张尚未问世,秦人为记事而直接使用毛笔写简牍。从云梦睡虎地秦简书写字体看,为书写方便快捷,秦简隶书字体改线为点、化方为圆、省减笔画,线条简练、流畅;此外,草化倾向对个体书写风格有显著影响。睡虎地秦简《编年纪》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风格,出自不同的书手,用笔或从容稳健,或清秀圆实,或随意潦草。风格各异的墨迹给我们展示了秦代县级属吏的书写状态。

结语

“任何一种书体的出现,都是中国文字向实用简易发展的必然产物。”[8]草化倾向这一现象,反映了简牍书法从草化倾向隶书到独立草书书体的发展趋势。分析云梦睡虎地秦简在线条书写、字形结构和章法布局等方面的草化倾向,可以为研究隶书向草书的发展和演变提供重要材料。其草化倾向与秦代文书工作繁重和战争频繁有关,同时也与书手的个人书写风格和状态密切相关。[6]

云梦睡虎地秦简隶书的草化倾向也间接改变了书法史研究方向,推动了书法艺术自觉化。

猜你喜欢

秦简墨迹章法
我不是当代毕昇,集体才是——从新见王选题赠墨迹看科学家精神
例证段的基本章法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云梦睡虎地秦简,让秦史“活”起来
让章法更好看的九个方法
助建脚手架 写作显章法
行书章法浅析(三) 章法创造完善字形
秦简“识劫 案”发微
送你一片风景
秦简《吏道》、《为吏》所见格言疏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