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的危机诊断与路径创新

2024-01-27崔艳艳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3期
关键词:路径创新新文科课程思政

摘 要:新文科的“技术性、创新性、融合性”特点,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带来了新机遇,提出了更高层面的要求。本研究从“价值、理论、实践”3个层逐步剖析高校新文科与课程思政建设,明晰二者的价值耦合,探讨新文科视域下课程思政的“危与机”,最终提出高校课程思政“五度合一”深入推进的创新路径。旨在促进新文科与课程思政建设同向同行、行稳致远,高校育人质量不断提升。

关键词:新文科;课程思政;危机诊断;路径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3.069

課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创举,是提升思政育人成效的重要战略举措,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从根本上回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2020年教育部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高等学校新文科建设正式拉开序幕,新文科成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重大工程。新文科改革浪潮将推动专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促进专业的革故鼎新,将在更大范围内形成学科专业的交叉培养。课程思政强调“思想政治课与理论课”同向同行,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更多停留在学科、专业层面。在这一视角下,新文科的到来必然会造成课程思政理论层面的迷思与实践过程中的茫然。

然而,无论课程思政的全面推进还是新文科建设,最终目的都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基于此认识,文章首先探讨二者的价值耦合,以此为基础,通过新文科融入信息技术,促进各专业交叉融合的视角,从“专业、课程、教师”3个关键维度分析新文科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新挑战,探索新文科与课程思政如何更好地同向同行,以期实现“育人”与“育才”的和谐统一。

1 新文科与课程思政的价值耦合

1.1 新文科与课程思政建设在育人目标层面高度统一

新文科建设是高校主动适应和引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结构、培养模式与国家、社会需求相匹配的重要举措,是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手段。新文科是构建“大文科”系统的一种积极行动,是文科类型与功能整合的积极探索;打破文理科、文科之间,文科与生活间的传统界限,走向功能意义上的实质性整合,是新文科建设的初衷所在。可见,当代中国的新文科是集“求知、育人、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大统一。课程思政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课程思政强调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统一,本质是立德树人,培养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因此,从根本价值指向来看,新文科与课程思政不谋而合,高度统一。

1.2 新文科与课程思政建设在培养过程层面相辅相成

新文科首先强调文科与各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其次积极推动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入,最后通过教育教学内容的更新、跨学科跨专业交叉课程的开设等实践手段,最终培养具有多方面知识与实践能力多维度思维的学生。课程思政以课程教学为切入口,通过对知识本身价值的挖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价值的熏陶,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二者都以课程为基本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新文科的创新性思维可以为课程思政建设注入更多的形式与方法,课程思政的精准滴灌也可以让新文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把准价值航向,更好地协调人文价值与技术的统一。可见,二者均以专业作为育人理念的突破口,以课程作为育人实践的基础支撑,相辅相成,一脉相通。

2 新文科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面临的挑战

新文科与课程思政建设都是应社会发展需要而提出的新的人才培养要求,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趋势。新文科赋予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以新的价值内涵,体现为“大学科”视野、“大课程”观念、“大思政”格局和“大数据”技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立足新文科的视野,以新的学科思维、知识融合、技术支撑的视角,打破单一课程思政、旧内容旧思想的观念,在守正中寻找创新点,在定界中融入跨界思维、以技术赋能人文价值。这为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带来了新的挑战。

2.1 新文科新理念引起的专业融合困难

融合发展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然选择,然而“怎样才算将文科与其他学科进行了交叉融合”“信息技术的融入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算实现与文科专业的深度融合”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讨论。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至此,交叉融合与分类推进之间产生了冲突,那么“在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课程思政应如何把握自身的融合度”成为实践中的难题。

新兴专业、交叉复合型专业的产生,也为课程思政的融入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课程思政将切入点从“课程”升级为“学科”,课程思政建设从单一走向综合,从分散走向协同,打破课程思政“孤岛化”趋势,秉持“大课程”的理念,通过知识的融合再造架起思政教育与各学科专业之间的桥梁。

2.2 新文科新技术诱发的课程实践问题

当前,信息技术在大部分课堂中的运用,仍停留在表面,仅仅改变了图像、影音资料的呈现形式,而未能真正地全过程融入教学。在某种意义上,新文科是文科教育为应对新的科技革命而进行的创新发展,既是人文与技术相结合的表征,也代表着对技术的反省和人文观念的更新,坚持一种新的生态人文主义“精神”。若要建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一流课程,契合新文科的要求,教师必须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全过程进行有机融合,实现教学理念、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创新,达成师生之间的高度互动与密切协同,打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局面。

新文科强调信息技术手段的融入,课程思政则坚持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的统一,强调春风化雨,潜隐无形、润物无声的境界。这难免造成课程实践中的左右为难。一是信息技术的过度融入,使课程成为技术的“奴隶”,从而降低了课程思政的渗透价值,也造成了文科教育自身价值导向与文化传承的缺失;二是信息技术的浅尝辄止,难以发挥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引领功能,使课程思政的课程实践仍停留于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难以实现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2.3 新文科新要求引发的教师能力危机

目前,国家对高校课程思政指明了方向,开展了多方面的指导与培训,出台了多维度的激励政策,然而,教师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渗透与支持。虽然大部分教师已经具有了课内课外融入思政教育的意识,但实际执行中对思政理念认识不深、内容过浅、形式生硬等,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

推进新文科建设,要坚持不懈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形成中国特色文科教育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这对教师自身的核心素养能力、知识传承与交叉融合能力、创新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也极有可能带来教师认知盲区。高校教师不仅面临尽快提升自身思政意识与能力的问题,更需要在提升自身新文科课程领导力与跨界融合知识掌控力的同时,更好地进行课程思政的融入。新文科与课程思政双重要求下,我们不得不考虑教师自我的能力危机。

3 新文科视域下“五度合一”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需融入“四新”建设理念,长此以往坚持新文科与课程思政建设。破解新文科建设下,课程思政的理论迷思与实践盲从,既要把准新文科的实质,也要体悟课程思政的要义。结合新文科“技术性、创新性、融合性”等特点,高校需重新审思与定位课程思政的范畴、理念与模式,校领导、职能部门、教学单位与教师需要协同配合与努力,做到新文科与课程思政建设的“五度合一”。

3.1 立足学科分类发展,顶层设计要有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新文科建设就是“事、时、新”,因此,做好课程思政与新文科建设的有机融合,需要学校拥有高屋建瓴的发展路线规划,分批次推进“思政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课程”等教育教学改革,指明融合的方向。系统谋划,统筹推进,从校党委高度,以“课程、课堂、教师、质量”为抓手,形成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处、宣传部等部门牵头,其他部门联动,各教学单位细化落实的课程思政工作机制,全面推进新文科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的系统化、规范化、常态化。

3.2 重塑教育教學模式,课程建设要有深度

课程是课程思政的主战场,新文科背景下开展课程思政,即将思政教育融入新文科专业课程中,在专业课程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引导价值塑造,践行“三全育人”理念。高校教务处、规划处等职能部门,在调整优化学校学科专业布局的同时,应统筹考虑交叉融合理念下,课程建设的广度与深度,做好学校课程思政课程体系建设规划,在思政教育资源的挖掘中,要跳出课程本身,注重跨学科跨专业资源的挖掘与延伸,逐步实现课程思政“学院、专业、教师、课程、实践、课堂”等各个环节的全覆盖。切实将思政内容融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课程目标、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设计等,贯穿于实验、实训、实践、毕设等各环节,渗透于教材选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各阶段,充分发挥第二、第三课堂的作用,切实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使新文科建设下的思政教育产生“1+1>2”的效果。

3.3 适应引领数智时代,课堂教学要有温度

新文科与课程思政建设下,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最终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上,成败的关键在课堂。为此,需要从课堂教学大纲、教学形式与内容、教材使用等多方面着手,构建课程思政课堂教学体系。一是规范教学大纲,明确课堂目标;课堂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中应清晰体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做到课程思政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课堂育人效果体现在学生身上。二是创新课堂形式,凝练教学内容;新文科视域下,科技与产业变革会为课程思政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建设平台、技术,将为课程思政培养的人才提供更为合适的、更具时代特质的岗位。因此,更加需要利用新技术的便利,通过情景互动、案例启发、热点事件研讨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增加课堂趣味性,于无声无形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内化为学生实践的方向和准则。三是规范教材管理,优化教材使用;完善教材选用程序,做到“马工程”教材应选尽选,鼓励教师研究开发反映国际学术前沿、国内高水平学术成果的精品教材,加快建设体现时代精神、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凸显数字赋能的高质量教材体系。

3.4 多途径开展教师培训,队伍建设要有力度

课程思政不是“课程 + 思政”,也不是课程“思政化”或者“去知识化”,而是对包括思政课在内的所有课程发挥育人功能的新要求。高校教师根据授课类型可分为公选课、专业课教师、思政类教师、实习实践类教师、辅导员五大类,新文科与课程思政建设要顺势而为,取得成效,离不开教师这支主力军队伍,二者的深度融合,更需要打破各类教师“各自为战”的壁垒,构建以“思政课教师为主导,综合素养、专业课教师为主力,实践教学课教师为助力,辅导员、行政人员等其他教师全过程、全方位参与”的全员育人的课程思政师资队伍体系,加强横向沟通,并注重教师的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的培养提升。在此基础上,要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支持教师参加教育部、省厅等开展的师德师风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多渠道学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交流课程思政教学经验,提升教师基本功;抓住新文科建设契机,要求教师对标国家各类政策文件要求,不定期对教师自身思想素质、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考核,督促教师言传身教为学生作典范,积极担当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和指导者。

3.5 提高课程供给质量,教学评价要有效度

新文科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最终目的都是立德树人,归根结底是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要注重发挥学生作用,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将学生评价作为课程实施效果的主要参考因素,鼓励学生对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情况、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情况提出建议意见,发表自身课堂感受。在课程建设验收环节,注重学生成效的考量,并将建立学校-学院-学生-校外第三方考评机构,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各学院年度考核、领导班子成员绩效考核重要指标。发挥校-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监控网络优势,建立领导干部及部门领导听评课制度,将师德师风、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结合作为首要听评课指标,把牢课程思政“质量关”,确保课程思政与新文科建设成效。

4 结语

新文科形式上是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文科专业的融入,形成文科+技术、文科+理工农医、文科+文科等专业之间的深度融合,本质仍是坚持价值引领、守正创新,促进“全人”培养。以新文科的理念与创新思维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既可以有效融入教育的人文价值与品德塑造,又可以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多維度深化课程思政建设,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完善,不断强化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大良.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J].中国高教究,2021,(01):59.

[2]熊平安,崔艳艳,马豫婷,等.上海市中本贯通培养模式的实施现状、现实困境与路径突破——基于新文科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06):6468.

[3]龙宝新.中国新文科的时代内涵与建设路向[J].南京社会科学,2021,(01):135143.

[4]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2):5058.

[5]朱影.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逻辑与实践向度[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3,44(03):191197.

[6]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E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20200528.

[7]赵奎英.试谈“新文科”的五大理念[J].南京社会科学,2021,(09):147155.

[8]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宣言[EB/OL].https://news.eol.cn/yaowen/202011/t20201103_2029763.shtml,20201103.

[9]张铭凯,杜雪.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的危机诊断与持守之道[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11):1822.

[10]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20161208.

[11]周琴,王妍捷.“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42(01):5154.

[12]张超,王建华,刘永腾,等.新定位与多元融通:新文科视域下建设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J].昌吉学院学报,2022,(02):3137.

[13]韩宪洲.课程思政方法论探析——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8(02):16.

猜你喜欢

路径创新新文科课程思政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地方高校社区志愿服务一体化实践路径创新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