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府穴的临床运用浅析*

2024-01-27陈文敏肖少雄

光明中医 2023年24期
关键词:少府心经少阴

路 珍 陈文敏 肖少雄 吴 松

“少府者,火也,在小指本节后陷者中”,西晋皇甫谧所著的《针灸甲乙经》用这句话简要概括了少府穴的特点:穴性为火,位置在掌心。少府是心经荥穴,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释“荥”意为“绝小水也”,即指脉气在此逐渐聚集,作为心经的重要穴位之一,其可用于调节全身气血以调理全身多个相关脏腑及部位的疾病。该研究通过梳理少府穴的相关理论基础,拟从5个方面系统阐述少府穴的作用机制,以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1 少府之穴名

早在《黄帝明堂经》中记载:“流于少府,少府者,火也……手少阴脉之所流也,为荥”。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指出“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穴名意义非凡,本穴的命名可以从多个角度解读。“少府”为古代主收藏的官职名,暗示本穴为心神藏聚之处,对应其穴用收摄心神。从经络角度,清代齐鲁名医岳含珍在《经穴解》中指出:“少者,指少阴经而言也。府者,藏物之名。以火经而遇火穴,有藏物之象焉,故曰少府”。《针灸穴名释义》[1]是著名针灸学家周楣声著作,他指出:“少, 指手少阴心经。府,指府库”,喻指少阴经脉气汇聚于此,穴属火性,心经本属火,两相呼应,调心力强。

2 少府之定位

少府于《黄帝明堂经》中:“在手小指本节后陷者中,直劳宫”,本穴与劳宫为邻,均在手掌心,若宫中、府中。《窦太师针经》曰:“在手掌小指本节后两指中间陷中”。清朝御医吴谦在《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中指出:“从神门行小指本节末,外侧骨缝陷中”。关于本穴,黄龙祥、黄幼民教授在《针灸腧穴通考》[2]描述的更为具体:“在手掌,横平第5掌指关节近端,第4、5掌骨之间”,而董氏奇穴中的“手解”与少府相重合,故两穴实质是同一个穴位[3]。从解剖角度来看,少府处不仅筋膜丰富,且浅层是尺神经掌支,深层有尺神经分支及指掌侧总动、静脉,这为少府的近治作用打下了基础。

3 少府之应用

《素问·调经论》有“病在筋,调之筋”的观点,《杂治病十一证歌》云:“肩背井和肩膊疼……少风二府刺心经”。《灵枢·经筋》指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少府的配伍有助于治疗肩背及肩膊痛等心经循行处的经筋病。

少府穴是心经的五输穴之荥穴,《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记载“所溜为荥”,即经气荥迂于此,脉气渐大,故多数心系相关病证均可用少府来治疗。“荥主泻热”,少府长于泻热。《灵枢·寿夭刚柔》曰:“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指出了阴经的荥穴可用于治疗五脏疾病。心经与肝经均行至“目系”,两经于此相连,气血相通,君火与相火相互配合,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目系”即目与脑的联结,故脑部的营养和功能与心密切相关。心肾同为少阴经,气血相通,水火既济则阴平阳秘,若心火过旺不能下移肾脏,心肾不和,则阴阳失调,病由此生。

3.1 强心调气血少府,顾名思义,手少阴心经脉气之府,即脉气所聚之处。黄志军等[4]证实筋膜间隙是经脉气道,而少府穴处筋膜分布丰富,也进一步论证了少府为脉气之所,具有强心调气之用。少府是心经荥穴,属火,心为火性,故少府是心经的本经本穴,可强心补气,以安心神。作为针灸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其或晕针者,神气虚也”,明代医家徐凤编著的《针灸大全·金针赋》最早提到“晕针”一词。西晋时期著名医家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奇邪血络》中指出气虚可致晕针:“刺血络而仆者,何也……曰:脉气盛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故晕针发生的本质是针刺时患者突然出现“神不明气乱”或“气乱致神不明”所致。《针灸甲乙经·十二经脉络脉支别》指出:“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能言”。明朝朱橚所撰的《普济方》载有“脉气空虚,则颜焦发落,脉应手少阴”,病变于色者取之荥,“色”即指气色、神情、神色,是脏腑气血的外在表现,“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少府为火中之火,针之可强心温阳,调畅气血,平衡阴阳,府室之路得以通畅,则神明正安,晕针乃解[1]。从另一角度来看,针刺少府时,可透刺到中渚,而中渚作为手少阳三焦的输穴,可调节上、中、下三焦的气机和水液代谢[5]。少府透中渚,补荥通输,调虚实,和逆顺,加强解晕针的效果。

《灵枢·行针》提出的“针已出而气独行”是指在针灸治疗出针后仍遗留有酸、麻、胀、痛等针感的现象,即遗留针感的主要病机为局部的气血错乱,出现一时的阴阳气不相接。董氏奇穴中的“手解”与少府相重合。“解”,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将其列入“角”部,会意字,判也,引申为解除,缓解之意,“手解穴”一名,既指明了穴位的部位在手指上,也说明了其功效:有解晕针等针刺后不良现象的作用[1]。少府可温心阳以补心气,从而血脉得通,阴阳相接,遗留针感乃解[6]。若不能针刺,采用指按、指压或用硬物点按刺激等方法作用于少府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3.2 泻热安心神《难经》有言:“荥主身热”,清朝廖润鸿在《针灸集成》中表示“荥主身热,心邪也”,点明荥穴主治热证,热证与心相关。荥穴属火与五脏中的心相应,心主血脉,脉营周身,若外邪萦心,则阻碍气血运行,瘀久生热,当刺荥穴以清泻热邪,通行血脉,则诸证得消。《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心澹澹大动……病本于心”;隋代医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言:“心气不足……则使惊而悸动不安”。心悸为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在心,气伴血行,血瘀则气滞,郁而化热,瘀热搏结,心神失养,导致心悸、胸闷等证[7]。临床上治疗心脏器质性改变所造成的心悸等心律失常类病症常选用心经穴位[8, 9]。明代高武所著《针灸聚英·肘后歌》载:“心胸有病少府泻”;何若愚《子午流注针经》载:“少府心荥本节中,少气悲忧虚在心”,针刺少府,可清泻瘀热,调和气血,从而起到平衡阴阳,安神定志的功能,可解因瘀热搏结,心脉痹阻,心神失养而导致的心悸等心胸部疾病。《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有言“荥输治外经”,而手三阴经荥穴与手三阳经输穴的解剖位置相似,均位于掌指关节与腕关节之间,此处气血尚足且未入深处,故而手三阴经荥穴有同阳经输穴的作用,更益于调畅本经气血,治疗外经病证[10]。结合心经循行“入掌内后廉”“系目系”等,舌为心之苗,则不难理解荥穴少府可解心经循行所过之处的掌中热等症,还可以解心火过旺所致的目赤、口舌生疮等症[11]。此外,少府的泻热之用,在治疗与心经相表里的小肠经之外经证方面疗效突出。《针灸大成》中论述少府穴:“小便不利”。由于心经与小肠经互为表里,心经热邪可移至小肠,与小肠的湿邪交合,湿热共同为患,出现小便不利、小便赤黄等症状。民国时期焦会元编撰的《会元针灸学》谈到“交少府而通心之府小肠也”,故针刺少府可清小肠热邪。故而笔者认为,少府泻热的本质是调心,心火过旺引起的病证不止反映在外经上,辨证属于心火的疾病大可选用少府穴来解。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明确提出痒症责之于心;明代张景岳在《类经》中进一步指出“热盛则疮痛,热微则疮痒”;近代医家唐容川解释:“气与血争则痛……风火相煽则痒,皆属心经血分为病”,心火旺可引起血热,血热又可生风,风动可引起皮肤瘙痒。历代医家对痒的病因描述不尽相同,但多与心火相关,《医宗金鉴》载少府穴可治“妇人阴挺,阴痒阴痛”。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经热邪下移小肠,与湿相合,湿热交汇,缠于盆腔,可见阴痒。针刺少府治疗阴痒立效,其机制与泻心火密切相关[12]。此外心火过旺引起的血热亦可扰神,心神失养,也会加剧症状,在临床上治疗皮肤病时加入养心安神之药效果突出[13]。少府为心经荥穴,不仅可泻热,亦有安神之效,紧扣皮肤瘙痒之病机,故用本穴可解肤痒[1]。

3.3 舒肝解气郁心属火,火为木之子,五脏之心与肝息息相关。从经脉循行来看,心经循行“系目系”,肝经循行“连目系”,二者在“目系”相联,两经经气得以沟通。再者厥阴经脉同气相求,心包经与肝经紧密联系,《灵枢·邪客》曰:“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心包存在的意义就是代心受邪。心为君火,君火与相火协调配合,以温养脏腑周身,而相火“藏于肾,升于肝”[14],故心肝二脏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补母泻子法首见于《难经·六十九难》,根据“实则泻其子”,心经的“荥火”少府可用来泻肝经实证,以疏肝泻火,解郁通经,理气散结。足厥阴肝脉“上贯膈,布胁肋”,若肝失疏泄,则形成经脉瘀阻的肝实之证。肝气不舒,则气机不畅,一方面相火失位,另一方面肝郁犯脾,脾失健运,则生痰浊,郁而化热,可导致乳痈、乳癖等的发生。针刺少府可调相火以解郁,晚清名医余听鸿在《外证医案汇编·乳胁腋肋部》中指出“治乳症,不出一气字定之矣”“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通则血利,肝气调达,则“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肝脾和而乳房通,病乃解[15]。《灵枢·经脉》云:“肝足厥阴之脉……过阴器”,肝郁气滞亦可以导致偏坠,故取心经荥穴少府,乃舒肝之意;而《针灸大成》云:“少府主欬疟久不愈偏坠”,痃疟之病机,责之于肝胆,而肝胆互为表里,且根据脏腑别通理论有心与胆相通,故少府可解痃疟之疾。少府的舒肝之用主要体现在解肝郁,理肝气上。

3.4 通络解脑窍心为君主之官,心主神明,“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灵枢·经脉》云手少阴心经“系目系”,即通过眼与脑相连的系带,心与脑相联结。心主血,上供于脑,心脑相系,故心经腧穴可以治疗脑部疾病。心为阳脏,主神明,使精神内守。《灵枢·本神》中论述:“心藏脉, 脉舍神”。《孟子·告子上》指出“心之官则思”,心为思维器官,心血是否充盈影响到精神的健旺程度,《灵枢·本神》指出:“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少府穴处气血从阴部渐出阳部,始出而未盛,针刺之可调和气血,醒神通络,有助于调节脑皮层功能及改善神经营养状态,进而提高认知功能,可治疗脑供血不足等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6, 17]。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脑为元神之府”,其中“元神”指大脑皮层的活动,有别于“神志”,即脑是主管高级中枢神经机能活动的场所[18]。元朝王国瑞在《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载少府主“实,癫痫,谵语”。脑为髓海,机体气血阴阳失调,神失所养,可出现认知、情感、意志等神志活动异常,少府通过醒神通络之用可解脑窍诸疾。

3.5 益肾助化气少府与劳宫毗邻,均位于掌心。清朝叶广祚在《采艾编》中言:“少府,为荥,少阴所流如传送之府也”。该穴通及心肾,能解两少阴之内府病[19]。同时少府在董氏奇穴中即为手解,其解剖部位为肾脏敏感神经[3],佐证了少府与肾之间关系密切。根据五行属性,《备急千金要方》有言:“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心肾分属水火,同名经脉同气相求,手少阴通足少阴,且肾经分支联络于心,二者以络脉相连。心肾关系密切,“心肾同属少阴,热气治之”,针刺少府可助阳调气,心肾同治。肾主水,肾气不足,则气化功能失常,膀胱开合失度,可出现多尿、遗尿,甚则小便失禁。少府可通过益肾气以助肾气化功能,改善膀胱开合之功,从而固涩小便。

4 小结

作为心经荥穴,少府可平定神明回府室的道路,调整气血的平衡,其效用之机制,单从其穴名可见一斑。少府的强心之用主要体现在治疗气血不和之晕针、遗留针感方面,泻热之用在心悸、肤痒、口舌生疮、小便不利等疾病的治疗方面优势突出,舒肝之用侧重于疏解肝经循行之处的乳痈乳癖等症状,调神之用主要在于改善脑部“元神”的状态,益肾之用体现在增强肾气对小便的固摄方面。针对疾病的基本病机,少府穴的多重功用相互配合,助机体恢复阴阳平衡状态。阴平阳秘,精神乃至,因此从病机入手系统整理少府穴的临床运用思路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少府心经少阴
“ 生命年龄 ” 与 “ 心理年龄 ”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整齐与错综——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解读少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常按通里开心窍
解析八大山人的书法《心经》
少府,心脏急救大穴
唐代少府监初探
母亲的“心经”
对《伤寒论》少阴急下三证的体质学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