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个必由之路”培育大学生历史自觉的价值、机理及路径研究

2024-01-21陈诗淼方阿丹

关键词: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历史

陈诗淼,方阿丹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1)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的重大历史命题,强调了新时代新征程党和人民奋进的“五个必由之路”,并且把“五个必由之路”上升到“我们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1]的高度。“五个必由之路”的领悟贯彻、落实践行,需要个体及组织具有高度的历史自觉。历史自觉是建立在对历史发展潮流的深刻认识基础上,所形成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对自身的历史定位。“历史自觉”中的“历史”,既包括中华民族文明史、近代以来百年抗争史、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新中国七十年建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也包括对未来的发展的展望。“历史自觉”中的“自觉”,就是自己有所察觉、觉悟和觉醒,同时主动作为,是自发和自信基础上的觉悟和行动,不仅包括历史规律的认知自觉和历史经验的总结自觉等理论创新自觉,也包括历史使命的主动自觉和历史进程的把握自觉等实践创新自觉。我们对历史发展的把握,需要历经建立历史必然性与自觉性间图式联结的过程,并最终形成历史自觉人格。

一、价值意蕴:“必由之路”对培育高度历史自觉至关紧要

“必由之路”出自宋·朱熹《<孟子·告子上>注》:“义者行事之宜,谓认路,则可以见其为出入往来必由之路,而不可须臾舍矣”,是必须遵循的规律或法则,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及事物核心要素间的必然联系。[1]恩格斯曾指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马克思主义者历来高度重视历史,尤其是史实背后规律性的价值,认为“越是面对挑战,我们越是要遵循历史前进逻辑”,[2]越是应当透过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去感知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大学生历史自觉就是要培育大学生对历史,尤其是其彰显的规律性价值和对历史前进逻辑的认同,并内外化为认知和行动自觉。具体说,就是要培育当代青年学生的理性反思能力和认识能力,形成对历史重要性、科学性和规律性的认识,培育正确历史评价观,努力把握历史经验,指导社会实践。

“五个必由之路”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领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推动我国发展壮大,永葆党的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等角度,从政治保证、道路选择、精神风貌、发展理念、党的建设等方面,精辟概括了我们党奋斗探索的经验,特别是新时代的新鲜经验。这一科学结论,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进行最高层次的哲学抽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聚焦重点,提纲挈领,系统回答了新时代领导力量、发展道路、精神面貌等一系列关系我国发展的深层次根本性问题,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和规律,蕴含着深厚的社会历史感和历史使命感,是我们党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深刻总结新时代十年的宝贵经验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揭示了伟大成就背后的成功密码,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遵循。

在大学生历史自觉教育中,自觉的客体是对历史的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必由之路”即是对党的三个基本规律的认识。因此,加强必由之路教育,是增强大学生历史自觉的重要路径。通过“五个必由之路”的教育,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凝聚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和不懈探索;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和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3]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社会主义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实行,都是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结果,[4]要善于识势乘势、长于合势用势、精于谋势造势;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深刻把握“多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来认识和把握党的基本路线”[5]的思想认识方法论。

二、策略机理:建构历史必然性与个体自觉性的图式联结

“联结”(connectionism)和“图式”(schema)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概念,认为人们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式,在理解新事物时,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等进行联结;前者是一种“刺激-反应”的神经反应模式,后者是一种记忆结构和范式。个人独特的经验可以使人获得个体图式;社会群体共有的知识经验反映在这个社会群体的心理思维或行为上,产生了社会图式;如果反应在一定历史文化背景上,则会让该文化背景下的所有成员获得相应的文化图式。[6]“除了一切人所共有的准则而外,每个民族的自身都包含某些原因,使它必须以特殊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秩序”,[7]卢梭这里的“特殊方式”与“某些原因”之间存在某种相对应的反应模式。“历史自觉”意识和行为的培育,就是通过宣传教育,帮助个体形成具有一定“必然性”的社会和历史文化知识结构图式,并在认知-实践-认知......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将图式与意识、行为相联结并固化,产生对社会和历史文化的意识和行为“自觉”。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自觉的历史相关内容框架的搭建、自觉的历史过程结构图式的建设,和历史自觉相关效度的输出等,是引导形成历史必然性史实与个体自觉性意识行为之间联结的主要环节。

(一)建立历史抉择必然性与主体自觉性间的认知图式

“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8]历史自觉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成功的秘钥之一,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高度的历史自觉是其基本特征和精神特质。抉择总是由偶然到必然,组织抑或个体同样存在一个认知必然到尊重必然再到遵从必然进而创造必然的过程,这个被动到能动的过程需要某种“自觉”,我们对历史自觉的引导和培育,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自觉主体对历史必然性的认知图式。

1.思想理论抉择的历史自觉

1840-1949年,这是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百年,反映这一大变革时代的社会政治思想,无论中西撞击之纷纭,还是新旧激战之复杂,多为解除民族忧患、摆脱国家贫穷,变旧中国为新中国而思考、而论争。爱国主义、救国救民就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首要政治主题,自然也就成为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最首要的主题。对近代中国出路的探索,表现在思想政治理论层面,主要是五四前80年,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家和农民阶级思想家的主张,中国知识分子队伍开始出现政治主张的分野,逐步形成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和无政府主义,观察中国问题的视角和方法,从东方本体观向西方视角转变。五四后30年,西方思潮纷至沓来,形形色色,应有尽有,不一而足,“本现代思潮之精神,谋社会之改造”成为中国思想界最热门的话题。最终,一批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在自身历史自觉的引领下接触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先进知识分子,率先从黑暗和泥沼中站起来,启发4万万劳苦大众从落后无知的思想,一步步走向觉醒。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传播是历史的必然,历史也证明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深刻内因,“批判的武器”经由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升华为了“武器的批判”。正如青年时期毛泽东就深刻指出的“我们中华民族原有伟大的能力!压迫愈深,反抗愈大,蓄之既久,其发必速,我敢说一怪话,他日中华民族的改革,将较任何民族为彻底,中华民族的社会,将较任何民族为光明”。[9]

2.使命初心抉择的历史自觉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什么人”的问题放在第一位考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特定的历史动因,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曾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从19世纪40年代始,因备受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而处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悲惨境地。于是,如何以救亡图存、实现民族的复兴,就历史性地摆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面前。从鸦片战争时期的抵御外侮、太平天国的“共享太平”、洋务运动的“求强”“求富”、维新变法的“托古改制”、义和团运动抵抗八国联军侵华到辛亥革命的“振兴中华”与谋求“国家的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对救亡图存的道路进行了种种探索,但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面对国家衰弱、生灵涂炭、民族危难,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身的初心使命,始终将党的宗旨使命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义无反顾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百折不挠、英勇奋斗。党的一大和二大先后提出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并在此后历次的纲领中,表明中国共产党既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理想目标,又必须为打倒军阀、除列强,消除内乱,推翻“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不懈的斗争。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我们党发出“中华民族和人民要彻底解放,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号召,制定了“一化三改”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成功走出了一条适合国情的以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使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目标,实现了历史性伟大转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卓力奋发,砥砺奋进,奋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任务。

3.前进道路抉择的历史自觉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10]如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里找不到现成的理论依据,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革命带来巨大鼓舞和深刻启示,但革命的实践证明,十月革命的道路和经验我们无法照搬照抄。在总结一系列挫折失败教训,并经历了一系列思想路线斗争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当时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正确制定政策,迅速初步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创造性地领导开展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一次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伟大历史转折,实行改革开放,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以高度深邃的历史自觉,立足新时代国际国内发展实际,吸收借鉴既往现代化成功经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4.领导核心抉择的历史自觉

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政党领导阶级,而政党领袖们通常是“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来担任最重要职务”,且“比较稳定”,[11]阐明了政党领袖在革命斗争中被公选出来的重要意义。党的百年党史经验表明,能够树立并维护好党中央权威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并能公选出能力强、懂国情、经验足、有魅力的党的领袖的时期,党的事业往往能克敌制胜,有序发展。党的历史上的“三个历史决议”,中国共产党人均表现出了高度的历史自觉,都在重大历史关头提出了确立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和指导思想的关键问题,进一步确立民主集中制,维护党中央权威,把握历史发展的主动性。新时代,从这一历史自觉出发,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这是党的领导决策核心”这一新论断,在党的文献中形成了三个“核心”表述,新时代要求我们要更加清晰把握“两个确立”的历史必然,更好地将其转化为“两个维护”,形成拥护核心的历史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将党的优良历史传统承续下去。

(二)把握“必由之路”与历史自觉的联结点位

历史必然性与历史自觉性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相联结。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主观与客观、必然与能动相统一的过程,没有人的自觉的意识和活动、没有人的自觉的选择,就没有人类历史。我们既要从实际出发、遵循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又要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把历史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和谐统一。因此,增强历史自觉的根本意义在于觉悟觉醒主体通过研学历史,认知“发展法则”洞察“历史规律”把握“民族特点”承继“珍贵遗产”,[12]进而将历史经验转化为认知和行动的方法自觉,指导当前的工作。

1.增强主体历史学习主观能动,认知历史发展必由之路的基本法则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认为,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有它的发展法则,有它的民族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该给以总结,我们要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3]强调马克思主义者不应隔断历史,学习历史遗产,并用马克思主义方法给予批判总结是学习的重要任务,对于当时的伟大革命运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当前,最重要的是要教育引导大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抗争史,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史认知的基础上,形成对共产党如何长期执政、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设发展、人类社会如何形成发展等问题的规律性认识和把握。

2.主动在古今中外大历史观中洞察伟大复兴必由之路的历史规律,明确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坐标方位

基于对世界千年文明史的认识,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且不是一时一事一域一国之变,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这个重要论断为我们锚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个百年目标的世界历史背景。同时,习近平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高度进一步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中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要以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论断为我们明确了第二个百年目标所处的历史阶段、历史方位和新的发展策略,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历程的历史自觉,是应对“两个大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3.坚持和运用唯物史观主动把握历史发展必由之路的民族性人民性特性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两大理论贡献之一,揭示了物质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百年党史上,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之源,就在对唯物史观的坚持与发展中洞察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性,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历史主体主动性,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对“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基本原理的掌握中,正确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准确理解和认识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14]在对“物质生产是社会生存的基础”基本原理的掌握中,正确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内涵要义,准确理解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的掌握中,正确把握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人民观,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属性,党的创新理论为了人民和来自人民的根本属性。

4.承继历史发展必由之路珍贵遗产,强化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斗争的历史主动

意识形态工作事关民心向背、党的命运、国家前途。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是唯心论的历史观。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高度的历史自觉,与历史虚无主义进行坚决斗争。从毛泽东六评白皮书到党史上的“三个决议”,从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并明确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到习近平深刻指出历史虚无主义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否定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极端危害性破坏性,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亮剑从未停止过。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牢牢把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指导思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运用正确的唯物史观,加强青年学生中华民族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育,不断帮助大学生厘清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和治乱逻辑,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发展的历史经验和伟大成就,进而更好帮助青年学生学会全面、客观、历史、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来认识和评价历史,把对历史的认知建立在客观全面、翔实准确、深入细致的历史研究和历史分析的基础上,从而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抵御历史虚无主义侵蚀的能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有力保障,最终形成唯物史观的历史自觉。

三、实现路径:在学思践悟中统合必由性与自觉性

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一方面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稳定尚待成熟,另一方面又具备了基本的知识储备,思维活跃,具有积极探究学习思考的潜质,可塑性极强。“历史自觉”这一核心观念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有意识地教学实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实践性、探究式、研究型学习,引导青年学生投身实践、切身体会、主动思考,在学思悟践中,逐步形成认知和践行“五个必由之路”的自主性自觉,养成基于唯物史观的历史自觉人格。

1.用足用好用活红色资源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鲜明最突出的底色。习近平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15]红色资源记录着党的百年历史,蕴含着革命先烈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的执着信念,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理想和信念的不懈奋斗,凝聚着我们党百年来矢志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视野开阔,要将红色主题教育纳入教学课程,利用红色文化遗存开展现场教学、主题教育等教学活动。用好用足用活红色文化资源,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等维度,讲好红色资源背后的红色精神,有助于引导青年学生不忘历史、还原历史、尊重历史,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在总结历史经验中揭示历史规律、尊重历史规律,从而掌握历史主动,实现由历史自觉到现实自觉的转化,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2.注重历史史实阐述传播的多维性思想性

既要注重历史史实的一般性描述与介绍,也要注意对历史史实进行多学科的理论分析和阐释,更要从思想政治理论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高度解读历史史实,帮助学生更深刻全面地了解历史。同时,历史教育不能拘泥于历史事实的语言描述的方式,在具体传播层面,要注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历史教育,应该创新教育传播方法。如,充分认识历史学科思想性特征,更多运用好“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学思研辨相统一,组织学生围绕课前教师上传学习通等学习平台的历史影音资料和相关问题,自阅自学、研查材料、小组讨论,整理形成具有个性化的论点观点,在课堂上结合热点难点理论问题进行分析、分享,教师及时进行点评、考核;也可以推荐一些较好的历史教育和科研读物、网站,让学生课外自主围绕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学习和思考,回到课堂分享交流。

3.统合运用各个历史阶段的唯物史观思维

在大学历史教学的每一个模块中,都会涉及不同的历史内容,比如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就需要教师掌握现代化史观。高职院校没有专门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两门哲学历史基础课程,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史等世界和中国近现代发展历程的史实,零散分布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必修课程教材中,中国共产党人无论是创新的理论,还是理论的创新无不是跟着时代主题走,无不是为了解决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时代任务,这就要求高职思想政治教师树立史论结合的通史思维,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形成“体系理念”,从而完成思政理论课教学应该完成的历史教育使命。历史史观的运用,是一个不断出新的过程,教师应该主动地去学习掌握,以便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

4.提升思政课教师历史自觉素养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教师的历史自觉素养是决定历史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当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乏历史学习提升历史认知的自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所蕴含的结构逻辑和历史逻辑认识不足,无法将理论性和政治性很强的思政课教材内容转化为青年学生喜闻乐见易于吸收接受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或者对党的创新理论无法形成深层次的理解,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更无从谈起。要不断建构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养培训内容体系,强化教师思想政治和历史理论素养培训,通过实践和理论研修、专题学习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历史教育力度,丰富和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历史知识结构,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历史素养厚度;同时,强化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通过不断完善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评价体系,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历史与思政理论课有机结合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历史知识和最新历史研究成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历史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