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4-01-21王永明姚文丹

关键词:中华时代传统

王永明,易 洋,姚文丹

(齐齐哈尔大学 a.马克思主义学院;b.招生就业处,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孝文化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光荏冉,历史更替。孝文化都始终是国民心中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维系着中华民族的道德准则,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品格,深深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一、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的内涵界定

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在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孝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国人民非常重视孝道,“孝”是“为仁之本”,是古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贯穿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始终,孝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中华传统孝文化的内涵

中华传统孝文化,最早可追溯到父系氏族时代,兴盛于周代。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经济制度的井田制趋向解体,政治制度的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孝文化在这期间也受到影响逐渐走向衰微。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是孝文化走向衰微的时期,但同时却也是孔孟孝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当时社会出现的各种乱象,孔子匡时济世,提出了用道德来匡正混乱倒置的社会与人伦关系,在继承西周道德观念的基础上,进行了新思维,融合儒家理论,建立了以“仁”为原则和“孝悌”为基本准则的伦理体系,将孝文化由宗教意义、宗教道德转化为伦理意义、家族道德,从而形成了儒家孝道。[2]在这之后,随着儒家经典著作《孝经》的问世,标志着儒家孝文化理论创造的完成,同时也标志着中华传统孝文化基本发展路线的稳固。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对于孝文化的定义,成为中华传统孝文化的主干,在此后中华传统孝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大多都是对此的实践,很少再有新的理论出现。

《孝经·开宗明义》载:“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可见,中华传统孝文化主要以赡养父母为始,其次忠于君主忠于国家,最后通过修身立志提升自己以建立功勋,从而使个人、家族与社会都能受益。从微观角度来说,传统孝文化中更强调的是作为子女应尊敬父母。儒家创始人孔子表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篇》)。以孝而闻名的曾子把孝分为三级:“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礼记·祭仪》)。对父母的尊敬不仅维系了家庭伦理关系,涵育了长幼有序的家庭秩序,而且推广开来也促进了社会上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的形成,促进了社会的和谐。正所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总之,中华传统孝文化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等各个领域,主要含义是从赡养父母,尊敬父母开始。其次是孝在政治领域的延伸,个人在家应孝顺父母,在社会忠于君主。最后通过提升自己的修养与各方面的能力,建功立业,扬名显亲,为社会做贡献。

(二)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不同于中华传统孝文化,其是在中华传统孝文化的基础上孕育而生,是继承了中华传统孝文化的精华部分,并符合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优秀文化。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主要包含养亲、尊亲、谏亲与光亲等四方面的内容。第一,养亲。养亲即赡养父母。《孝经·三才》有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父母把子女抚养长大,在父母年迈失去劳动能力的情况下,年轻的子女应当承担赡养和照顾父母的责任,这是作为子女本应有的自然的行为,是最基本的义务与责任;第二,尊亲。尊亲也是敬亲即尊敬父母。孟子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篇上》),尊亲是孝的更高级要求。父母含辛茹苦把子女养大,作为子女理应对其尊崇敬仰,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要在物质上赡养父母,更要在精神上照顾父母;第三,谏亲。谏亲即谏争即孝,是体现了民主性与平等性的孝,《孝经·谏诤》载:“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表明作为子女当发现父母存在错误时可以与之沟通,以免父母陷入错误当中,如果只是一味地顺从,这样则不能称之为孝;第四,光亲。光亲即扬名显亲,通过提升自身的修养,立身行道、志在四方,努力建功立业最后以显父母,光宗耀祖,这一点在侧面也传达了一个人应该有积极的处世态度,给予了人们进取的人生观。最后,除了以上四方面内容以外,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还包括由孝拓深转化到社会的尊老精神,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要求人们在孝敬自己父母的同时,也应用同样的感情去对待社会中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以此使社会变为充满仁爱的和谐社会,继而达到天下大同。

二、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

新时代,我国进入了发展的新历史阶段,学习与践行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有着重要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从个人角度来说,孝文化可以使人们提升自身素质修养、培养远大志向、鼓舞奋斗意志等等;从社会角度来说,孝文化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家庭和睦幸福、社会和谐安定等等。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具有时代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有修身价值,有利于增强人们德行修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的变化日新月异,在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道路中,难免会有新的问题随之产生,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发展,各种西方思潮的涌入,利益化利己化潜移默化闯入人们的生活,在不经意间导致人们的孝德意识淡薄。据此,学习孝文化可以作为改善这一情况的良药。因为孝是立德之本,是修身养性的基础,一个人的最基本道德品质即在于孝敬父母,《弟子规》开篇的“首孝悌”即强调了孝的地位与重要性,强调人应该从人性本源“孝”开始,以此修养身心,使德行充盈。首先孝是修身的前提,正所谓“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中庸·第二十章》)指出君子要想把自身修养好,就必须要先孝敬父母。其次表现在把孝作为提升自身修养的途径。《群书治要·礼记》云:“将为善,思贻父母令名,必果”。意为孝子鉴于为父母赢得良好的声誉,故行善必努力做好,决不中途放弃。此外,《易经》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孝德之人会彼此感应,相互吸引,若交结之人皆为孝德之士,则可极大地促进个人品德修养和道德修养的提高,反之亦然。最后表现在把孝作为修身的终极目标。《孝经·圣治章第九》说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表示在这天地万物之中,人是最为尊贵的。人类的行为,没有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据此,孝可作为修身育德的终极目标,通过实践孝道,使每个人的其他道德品质也得以充分展现,从而实现完美的德行修养之道。

(二)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有育志价值,有利于激发人们远大志向

《孝经·开宗明义章》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此言清晰地表达出孝当有立志立身、奋发有为、名垂青史的志向追求。“立身行道”倡导了正直、勇敢、有责任感的品质,要求个人在行为上要遵从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句即使有其自身狭隘性,但在客观上却也鼓舞了人们奋发图强,建功立业的志向。思考当今社会,家庭中独生子的情况占大多数,每个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这间接促使父母长辈们容易对孩子不自觉地过度“疼爱”,任何事情都为孩子处理得井井有条,导致孩子从小缺乏劳动继而弱化了其自主性与创造性,成年后步入社会依然缺少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遇到问题想逃避,遇到困难想退缩,缺少独当一面“扛大旗”的信心与勇气,有甚者受到挫折后直接选择回家“啃老”,失去了在青年时期本该拥有的心智与远大志向。因此,若从小践行孝文化的培养,培养“立身行道,扬名后世”的志气,使孩子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变得极为重要,让孩子拥有一颗阳光、善良、独立、勇敢的心,培养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青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绽放绚丽的青春之花,实现自身的理想与价值,继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以此踏着人生的正道,走向光明的未来,流芳百世、光宗耀祖,此为孝之终也。由此可见,中华传统孝文化中推崇的价值观,可以激励一代代年轻人成长与发展,鼓舞其奋发向上,培养远大志向。

(三)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有融合价值,有利于促进家庭社会和谐安定

所谓“融合价值”即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融合了家庭与社会,有促进家庭和睦有爱,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的功能。天下之本在家,习近平指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3]353-354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章句上》),“亲亲”即孝意为亲爱自己的亲人,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基础,由亲爱自己的亲人而仁爱他人,由仁爱他人而爱惜世界万物,以此构成一个和谐有爱的社会,这正是中华传统孝文化所传递的价值观念之一。因而家庭的和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同时,“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章句下》),若每个人皆怀有仁爱之心,则“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从而使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家庭和睦有爱,社会和谐安定。

三、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应紧紧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解答时代问题,坚持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萃取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中的智慧,通过对其在新时代的继续传承与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鲜活养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厚重的文化支撑。

(一)合理继承,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3]313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作为中华人民经过上千年的实践而总结的文化智慧结晶,其中蕴含深厚而又深刻的入世价值,但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是具有时代性的文化,其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当时历史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会随着历史环境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会产生适合彼时历史环境的特定意义与表现形式。因此,新时代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应实现其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既不能厚古薄今、以古非今,也不能全盘接纳,应进行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结合新时代的发展需要,进行选择性的正确取舍,继而使中华先辈们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第一,继承养亲之道,承担家庭责任。养亲是孝文化的源启,也是孝文化的本质,是孝文化从始至终宣扬的优秀价值观念,也是在新时代的今天仍需继承的优秀道德品质。新时代,在人口老龄化、独生子女家庭占多数的环境下,应积极践行养亲之道,使青年拥有承担家庭责任的使命感,实现老有所依、幼有所养,促进家庭温馨幸福;第二,承续尊亲之礼,促进社会文明风尚的形成。尊亲是践行孝道的核心内容,也是孝文化由孝敬父母转变为爱屋及乌,形成尊老爱幼社会风气的缘由。新时代,应积极继承尊亲之礼,促进社会文明风尚的形成,实现老有所尊、幼有所爱,促进社会和谐友爱;第三,延续谏亲之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谏亲作为践行孝文化与维系孝文化健康发展的行为方式,是培育青年形成明辨是非,敢于正言直谏的有效途径,新时代应积极继承谏亲之为,使人们敢说话、说真话,形成抱诚守真、开诚布公的社会环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第四,承继光亲之理,提升自身修为。光亲是践行孝文化的终极目标,是指通过提升个人的能力与修养,努力建功立业,从而为社会做贡献以达扬名显亲、光宗耀祖。新时代应积极继承光亲之理,以此激发人们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动力,使人们在前进的道路上怀揣着理想信念不断完善自身,不断提升自身修为。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对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大有裨益,在新时代的发展道路上,应合理继承其“优秀”部分,使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在弘扬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与新时代相交相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身的珍贵价值。

(二)创新激活,赋予新时代内涵

习近平指出:“任何文化只有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与时俱进,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适应新的时代语境,才能更好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4]因此,为使先辈们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即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在新时代传承与发展并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其与当下的文化环境相结合,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首先应注重孝的表达方式创新,赋予其新时代的语言风格。这就需要以新时代的视角,观察新时代的问题;以新时代的耳朵,聆听新时代的声音;以新时代的语境,表达新时代的要求,结合新的社会实践让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与新时代的社会需求对接,用当今社会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去表达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例如在传承其原有之意的同时,用“表情包”“漫画”“短视频”等表达方式传达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的内容,用新潮前卫、轻松愉快、独特新颖的语言风格让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进入大众视野与日常生活,绽放清新活力,继而激发起人们对孝文化的兴趣,主动去学习并践行孝文化。其次,应注重孝的概念外延挖掘,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理解。由于当前社会人口老龄化逐渐加重,新时代的养老方式已不仅仅是家庭养老这种单一的养老方式,养老方式逐渐多样化。如老年人的自助、家庭的援助、老年人之间的互助、政府的公助以及社会的援助等养老方式逐步被发掘出来。因此,新时代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应挖掘其概念外延,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一尊老的含义,从私德到公德,培育新时代新的孝老敬亲文化,在实践中为孝文化注入现代内涵,塑造充满时代气息的孝德文化,让老年群体能够深度体验被赡养、被尊重的欢乐,确保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最后,应注重孝的教育方式变革,赋予其新时代的教育方法手段。新时代应在学校教育和社会宣传中充分发挥新时代的科技优势,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方面的应用,推动孝文化教育更加生动,易于为大众所接受。在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教育中融合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技术,借助互联网与新媒体等平台,建设专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的APP,不断开发新的教育资源,同时积极通过“抖音”“微博”“小红书”等当代热门APP进行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的传播,并通过点赞、转发等手段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赋予其新时代的教育方法手段,促进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文明互鉴,增强国际影响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5]世界因多彩文明而生机勃勃,文明因交流互鉴而美美与共。当今世界,面对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的频繁互动,我们应立足本国国情、坚定文化自信,以虚怀若谷的态度推进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互动,学习借鉴其适合在中华大地发展的优秀文化,同时向世界展示我们中华民族历经千年凝练且传承下来的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并以此向世界传达中国之声,展示中国形象。

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等,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致认可并奉行的“仁”、“义”、“礼”、“智”、“信”、“忠”等优秀精神特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签,是我们中华文明能够在世界文明历史上延续千年并延续至今没有中断过的精神力量之基,值得我们在新时代继承弘扬与发展并向全世界展示的优秀文化。因此,在新时代我们必须既立足本来又吸收外来,以开放的眼光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第一,立足本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的世界吸引力。“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独具民族文化特色。在立足我国立场、正确表达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内容的基础上挑选与赋予其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与标志象征,同时强调新颖吸睛,深刻充实的文化体验,将本土叙事与国际化表达相结合,以此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的独特吸引力,使国际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让世界人民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深层次的民族内涵。第二,吸收外来,促进孝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发展。新时代,面对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潮流,我们应立足本来,吸收外来,围绕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契合点与互补点,促进我国孝文化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的内涵维度。例如,西方的“孝”是体现在“honour”而非中国的“孝敬”,西方的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平等,双方彼此尊重,父母给予子女极大的自由,同时子女成年后也没有养老的义务,彼此独立。西方文化中这些“孝”的内容,对解决当前我国存在的啃老问题以及子女教育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我们可以吸纳有益部分为我所用,丰富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的内涵,使其更符合新时代孝的要求。总而言之,西方家庭关系中平等、尊重、独立等价值理念值得我们参考与借鉴。但同时,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发展时,最重要的是应立足我国立场保持中华民族的本体性,从中国国情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需要出发,秉持学习交流之初心,用辩证的态度去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再通过本土化改造,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在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创新。

猜你喜欢

中华时代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