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的超越逻辑及其世界意义

2024-01-21新,韦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3年12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世界

邹 新,韦 勋

(重庆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0054)

现代化既是一条潜力巨大、意蕴丰厚的道路,也是一条潜藏危机、荆棘丛生的道路。后发国家在推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既要警惕危机与陷阱,又要合理借鉴各种现代化模式的优点。当前“西方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两种截然不同的现代化模式为“后发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与范式。一方面,西方现代化在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升、造就一批发达国家的同时,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1]。因此,探究西方现代化的发展和困境,分析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多方面的超越并指出其世界意义,有利于为身处大变局中的世界各国指明现代化的正确方向,进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一、西方现代化的发展及其困境

作为“先发国家”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早向世界展现了“现代化”的新路径。西方现代化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加快了传统社会向工业化和都市化的转型,强化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联系,推动了“世界历史”最终形成。但与此同时,西方现代化随着时代的推移也逐渐暴露出模式固化、环境恶化、政治极化、阶层分化等诸多弊端。

(一)西方现代化的发展

现代化发端于西方,作为一场剧烈而持久的社会变革,其发展动力与工业的进步息息相关,其发展进程横跨了较长的历史时期。从狭义上来讲“现代化”进程是从18世纪工业革命的爆发以来社会迅速发展的时期,从广义上来讲“现代化”其实从16世纪就已经在欧洲逐渐展开,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显而易见的是,此时期爆发了多次科技革命,可以说在这一时期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始终贯穿着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因此,探索西方现代化的进程可以直接从科技革命助推工业发展的历程开始。“大多数工业发展都是在一个准备阶段之后,采取巨大的飞跃方式来实现的,其中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发展的进度异常快速。”[2]其中,“准备阶段”包含了众多综合要素:一是资本的“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的爆发奠定了经济基础,二是宗教革命和启蒙运动直接促成了人民思想的解放,三是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代表“传统”的封建统治阶级。“准备阶段”的发展最终促成了质变,随之而来的,是18世纪60年代由英国发起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为工业发展带来了机器化大生产方式,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和传播,初步展现了工业革命对于现代化发展的巨大驱动力,并开始将工业发展和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工业发展巨大的效益下,19世纪6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迅速兴起,将人类社会推向了“电气时代”,以科技、工业、理性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迈上了新的台阶。20世纪爆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人类社会推向了“信息时代”,同时在此时期欧洲国家也依靠工业革命的强大推力实现了二战后政治经济的重建,并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发展,在“现代化”水平上与“第三世界”国家形成了较大的鸿沟,自此人们普遍开始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现代化”画上了等号。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人类正大步迈进智能化时代,凭借技术优势和信息霸权,西方现代化的成果得以进一步巩固和扩大。

(二)西方现代化的困境

西方现代化的进程虽然在一定时期彰显出巨大的正面效益,但也因为其多方面的缺陷而陷入困境。首先,西方现代化存在发展模式上的“单一性”。从实现路径上看,西方现代化主要依靠工业领域和经济领域的发展来实现。库马博士在其著作中指出:“由于战后经济的持续繁荣以及拥抱工业主义的全球性狂热,在50年代里,工业主义与进步理念的重新结合,几乎达到了百年之前的程度。”[3]工业的发展是提升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因素,这与资本主义追求剩余价值的目的不谋而合,因此西方国家始终将现代化等同于工业发展,习惯于以工业产品的生产数量来评判现代化的成效。由此可见,西方现代化进程存在一种狭隘的眼光,即将推动实现现代化的变量之一的工业发展作为主要方式。其次,西方现代化存在发展道路的盲目性。西方现代化是内生的现代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现代化的先导。但是,作为先发国家,西方发达国家在探索现代化的道路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西方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是西方现代化的手段和目的,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成为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共有弊病,由此导致贫富差距逐渐拉大、资本寡头愈加强大,公共权力沦为资本博弈的工具,世界市场成了追求剩余价值的场域。再次,西方现代化导致治理体系失灵。20世纪后半叶,为了摆脱滞胀危机,英国撒切尔政府和美国里根政府先后实行了私有化、分权化、减税等一系列改革,并由此掀起全球政府改革的浪潮,结果造成私有财产扩张,国内矛盾持续深化,国际市场的竞争更加无序。当前,尽管时代形势和国际环境已然发生变化,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依然奉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由此导致西方政府“在碰到资源环境瓶颈、全球气候变暖、贫富悬殊、全球化新问题的时候,手足无措,难以应对”[4]。

二、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式现代化的超越

面对西方现代化理论暴露的诸多固障顽疾,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砥砺奋进,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新路,并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相较西方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具有自身的独特内涵,而且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双重超越。

(一)公平正义对霸权主义的超越

西方现代化兴起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利益的强行攫取,其整个过程都充斥着霸权主义的行径。首先,霸权主义根植于西方发展的历史。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方国家为了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国家的霸权地位,以航海发展、海上贸易、科学考察为名义,以血腥殖民、暴力奴役为方式,对东方、美洲、非洲等地进行扩张、占领、掠夺。通过开设“通商口岸”、兴办“贸易公司”等方式与他国进行不公平的贸易活动;通过强占所有权、签订不平等条约等方式对他国进行不正义的掠夺,以此奠定了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基础。其次,西方霸权主义延续至今。在全球化的今天,西方发达国家搞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惯性思维依然存在。欧美国家始终以“文明国家”的姿态对他国施行不文明行为,以霸权姿态与其他国家搞“零和博弈”式的争斗,以“救世主”的姿态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不平等的交流,以“人权教师爷”的姿态对发展中国家指手画脚。作为全球化红利的最大受益者,西方发达国家不仅没有担当起维护全球公平正义的时代重任,反而不断挑起国际争端,制造矛盾冲突,并从中谋取不正当、不道德的利益。当前,霸权主义衍生出文化霸权、网络霸权新变种,西方发达国家借此来维护现代化的既得利益,并谋求更多的不法利益。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并没有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仍然坚持与他国平等相处、友好相待,中国式现代化不仅着眼于本国发展,同时倡导世界各国互利共赢,始终做国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现代化。《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说三道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造谣诋毁,中国政府始终坚守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构建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把握“两个文明”的辩证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性、优越性。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现代化。“中国坚定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5]当前,国际风云波诡云谲,部分国家罔顾国际正义,大搞“单边制裁”“长臂管辖”,严重破坏世界各国的正常交往与合作,甚至对所谓敌对国家进行经济掠夺、内政干涉,严重损害了世界各国的合法利益。在此形势下,中国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守多边主义的原则,主动促进世界各国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团结协作,倡导以谈判化解争端、以对话破解分歧、以公平促进交流、以正义反对霸权,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持续为促进国际公平正义贡献中国力量,展现出大国风范、大国担当。

(二)协调发展对急功近利的超越

总体而言,西方现代化对效益的追求呈现出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首先,西方现代化体现出实用主义和物质主义的价值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依靠的是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通过大量掠夺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片面发展经济金融,一方面实现了物质财富的积累、生产方式的改进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物质至上的价值观使得价值理性退场,工具理性膨胀,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严重失衡。其次,西方现代化是对城市发展的急功近利。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与城市化进程是同步进行的。一方面,由于工业集聚、产业集聚,城市化迅速兴起、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向人们展现出高楼耸立、汽车轰鸣的城市景观;另一方面,由于资源向城市倾斜、人口向城市迁徙,乡村的发展受到严重限制。同时,随着城市化过度发展,又导致“逆城市化”现象迅速出现,一些城市出现人口和产业“空心化”的现象。西方现代化对城市发展的急功近利导致极端“城市化”和极端“逆城市化”的出现,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将长期存在。

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现代化急功近利的发展思维,坚持协调发展的逻辑,既体现中国特色,又注重吸取西方现代化的经验教训。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6]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明确了“五个文明”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交相辉映的辩证关系。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城乡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7]面对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党和国家找准要点、狠抓重点、解决难点。一是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并逐渐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二是充分发挥国家财政的作用,通过财政转移缩小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三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针对乡村发展的问题不断固根基、补短板、扬优势,促进城乡均衡、协调发展,以城乡协调发展不断巩固现代化的基础、扩大现代化的成果。

(三)合作共赢对“零和对抗”的超越

“零和”是一种你输我赢的思维,“之所以称为 ‘零和’,是因为将胜负双方的 ‘收益’与‘支付’相加,全部收益之和等于零。”[8]“零和博弈”源出约翰·冯·诺伊曼和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在1944年合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随着二战的结束和冷战格局的形成,这一思维自然而然地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运用于两极对抗中,成为冷战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冷战的实质。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在国际政治、贸易、外交等方面奉行零和博弈的陈旧思维。一方面,美国固守单边主义,为维护世界霸主的地位,在与他国的交往中始终突出自身利益,忽视甚至无视他国的合理利益,以一种自私狭隘的眼光看待世界各国的发展,将他国获益等同于美国失利,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成功推进等同于美国现代化成果的直接损失。另一方面,“零和对抗”体现的是两种制度的深刻矛盾。尽管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是只要两种制度在世界上并存,那么西方国家就会继续推动“零和对抗”。一是西方国家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的主导地位,必将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打压,将社会主义国家视为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最大障碍。二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亟需通过“零和对抗”的方式来剥夺他国的合理利益和发展成果、通过转嫁自身危机来维护本国利益。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谋求本国发展,而且致力于推动形成合作共赢的国际新秩序。面临西方国家画圈子、搞退群等破坏国际合作共赢的行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对话而不对抗、包容而不排他,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扩大利益汇合点,画出最大同心圆。”[9]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为构建合作共赢的国际秩序作出不懈努力并取得优异成果。第一,锐意进取,做好合作共赢的起点。“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10],合作共赢是中国梦的本质要求,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是同一的,要在合作共赢中寻梦、逐梦、遂梦。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始终秉持大国风范、担当时代重任,不仅坚持合作共赢的思维,而且不断引导他国走上合作共赢的道路。第二,开拓创新,由点到线。我国开创性地提出并构建“一带一路”,将各国由点连成线、由孤立推向合作、由谋私利导向求共赢,加强了相关国家的联系和交流,实现了经济上的合作共赢。第三,砥砺奋进,由线及面。我国坚决反对在全球交往中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的行为,始终致力于维护国际合作的成果并扩大合作共赢的领域,不断超越冷战格局、化解东西分歧、突破南北差异、加强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对话,制造合作契机,通过牢固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贡献合作共赢的中国力量。

(四)人民逻辑对资本逻辑的超越

西方现代化从本质上体现着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方向、理念、道路,纵观西方现代化的历程,资本逻辑贯彻始终。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导致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然而,“由于世界市场是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绝对统治的体系结构,生成于这一结构之中的现实关联却衍生出完全异己的力量”[11]。这种异己的力量是普遍的“资本逻辑”,资本逻辑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各个环节,并由此规制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和世界市场的秩序。一方面,资本逻辑并非绝对的、必然的、真理性的逻辑,而是具有内在缺陷的逻辑。由于资本的无序扩张,主导世界市场的并非西方宣扬的“自由贸易”,而是西方的垄断资本。另一方面,资本逻辑的本质就是追求剩余价值和实现资本增殖,其关注的对象是“产品”而非“劳动”、是“资本”而非“人”,以物化劳动的压迫、剩余价值的剥削等方式达到对现实世界的统治,人们被迫服从于资本逻辑而成为资本增殖的工具。与此同时,为了达到掩盖资本逻辑的目的,西方还衍生出所谓的“自由”“民主”等一整套价值观,“在其指引下,全球范围内人类的共同发展便会建立在资本剥削秩序之上,而无法实现发展主体秩序之间的真正平等”[12]。

中国式现代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是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因此,坚持“人民逻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目标之一是“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13]24。第一,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信奉者和实践者,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14]。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断为人民谋利益、谋福祉。第二,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14亿人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流砥柱,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三重逻辑,牢牢把握群众路线,同时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权力的实施,激发人民创造活力、集中人民智慧、增强人民力量,使人民投身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当中。第三,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受益者。党和国家始终将人民获益、人民幸福、国富民强作为评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效的标准,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致力于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因为其独特内涵和超越逻辑向世界展现出自身的巨大优势,不仅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而且还能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提供新模式,为世界提供发展新机遇,为人类文明开创新形态,为当今世界开创新格局。

(一)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提供新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15]中国式现代化既不走西方侵略扩张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扎根中国大地,切合中国实际,以其成功实践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提供新模式。

首先,实现现代化要善于“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实现现代化要善于借鉴他国现代化的成功经验。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为摆脱贫穷、落后、挨打的境遇并实现富国强兵,提出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开启了向学习西方的先河。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制度,开启了民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自此中国的现代化有了新的方向。可见,现代化国家的建成不是盼来的、等来的,而是争取、奋斗来的,要善于向他国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实现现代化要善于汲取各种有益的因素,他国现代化理论存在或多或少、或轻或重、或明显或隐晦的缺陷,因此要善于辨是非、明优劣,有选择地汲取他国现代化理论的有益部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针,对各种现代化理论中有用的部分批判继承,对糟粕部分坚决抵制,做到“集百家之长,成一家之言”,开创了屹立东方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可见,实现现代化不能固步自封,而是要博采众长,充分发挥“后发国家”的优势,以独到的眼光汲取“先发国家”现代化的各种有益成分。

其次,实现现代化要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16]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能行稳致远靠的是中国人民在充分认识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不断摸索、实践,既没有在理论上搞全盘西化,也没有走苏联模式的老路。中国独特的国情在为现代化带来复杂问题的同时,也拓宽了中国现代化的实践场域、凸显了中国现代化的独特性。在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我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逻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中国共产党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张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获取新理论、悟出新思路,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永葆活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事实证明,“但凡成功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是依据本国具体实际自主选择适合自身的现代化道路的国家”[17]。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也应当坚持独立自主,摆脱 “外围”对“中心”的依附,结合本国国情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二)为世界提供发展新机遇

当今世界,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的思潮给处于复苏中的世界经济蒙上了阴影,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的包容开放式发展为国际经济注入更多新动能,为世界提供了新机遇。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一方面,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成果丰硕。自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来,“截至2022年3月,同中国签署合作文件的国家已达149个,国际组织已达32个,总计签署200余份合作文件,商签范围由亚欧地区延伸至非洲、拉美、西欧等相关国家和地区”[18]。中国为相关国家提供经济援助,促进相关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相关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不同国家的共同发展。“一带一路”激发了和平、友好、协调、高效的发展动力,促使沿线国家走上了开放、持续、稳定、繁荣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和人口最多的国家,展现出生产力发展速度快、经济体量规模大的特征,并不断惠及全世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2022年GDP为1 210 207.2亿元,“2013—2021年,我国累计货物贸易进出口262.3万亿元,年均增长5.4%”[19]。中国的发展为世界贸易稳定、畅通做出了直接贡献,尤其为处于弱势地位的“第三世界”提供了公平的贸易机会和可观的贸易收益。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的发展注入新活力。第一,中国式现代化倡导创新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创新是第一动力”[13]33。我国通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壮大现代化建设的队伍、提高现代化的质量、加快现代化的速度。同时,向世界展现了“创新发展”的强大动能,并引领世界各国通过科技创新、制度革新、文化创新等方式推动现代化的进程。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提倡绿色发展。地球是全人类的共同家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生态与发展兼顾、预防与治理并重,坚持生态优先,加快绿色发展,将生态文明提高到重要位置,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做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底色,从而向世界展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引领世界各国共同构建良好的生态文明。

(三)为人类文明开创新形态

苏东剧变后,“历史终结论”一度甚嚣尘上,将资本主义制度定性为人类历史上最好的制度。美国学者福山当时断言:“当今世界上,我们很难想象出一个从根本上比我们这个世界更好的世界,或一种不以民族主义和资本主义为基础的未来。”[20]如今,中国式现代化以其成功实践和卓越成就不仅打破了“历史终结论”,而且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首先,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结果。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中华文脉。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横空出世的,它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绵延赓续和迭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天下大同”的天下观、“民水君舟”的民生观、“兼利天下”的义利观,这些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中国式现代化既赋予现代化以独特性,又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又具有世界文明的共性。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世界各大文明现代化高度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大众表征”[21]。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打破了西方文明等同于现代化的思维逻辑,改变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历史,向世界昭告西方文明独步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多样性”乃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中国式现代化提倡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借鉴,讲求兼收并蓄,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22]。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交流打破文明隔阂,是对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的有力回击,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携手共创美好世界。

其次,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赓续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预见了资本主义的最终归宿,并提出“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走向灭亡的过程,历史发展的未来走向是“世界历史”,世界历史超越了地域、民族、风俗等因素,“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23]。由此,世界各种文明打破时空限制,在交流中实现交流融通。另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了两种体制的对立。虽然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但是马克思还提出了“两个绝不会”的思想,指出“任何一种文明形态都有其生成的特定历史前提和现实的展开空间”[24]。当前,资本主义还有其生存发展的场域和空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还将长期并存。我们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坚持融通持久的时空观,呼吁东西文明要超越意识形态差异和制度对立,相互交流互鉴,呼吁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并进,最终实现共同繁荣。

(四)为当今世界开创新局面

随着时代宏题、世界问题、人类难题、社会新题的不断涌现,当今世界正遭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非西方国家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呈现出群体性独立自主式崛起。”[25]“东升西降”已然成为势不可挡的时代趋势,尤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开创了当今世界的新格局。

首先,推动实现持久和平的新局面。“崇尚和平”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扎根于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实现“持久和平”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期盼和奋斗目标。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秉持了和平发展理念。“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孝经·孝治章》)和平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稳定发展的前提,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现代化强调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26]不同于西方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国家的现代化,既向世界各国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力,也向世界宣扬了和平发展的魅力。这将激励和鼓舞“后发国家”在坚持和平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独立自主的发展,不断巩固“东升西降”的格局。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排除了非和平因素。“情欲得而恶失,欲安而恶危,故当攻战而不可不非。”(《墨子·非攻》)只有排除军事战争、政治斗争、贸易战等非和平因素,不断维护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我们的现代化成果才能得以巩固。中国共产党呼吁世界各国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决反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的持久和平、普遍安全。

其次,奋力开创和衷共济的新局面。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情势下,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在新冠疫情等全球性危机面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中国共产党历来坚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秉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理念。多年来,我国始终走在国际援助的最前线,长期致力于国际维和、全球减贫等事业,对贫困落后国家和地区提供各种援助、对受灾地区及时驰援,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和衷共济的大国担当。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世界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