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骆玉笙京韵大鼓鼓板演奏与运用

2024-01-20林宇

影剧新作 2023年4期
关键词:演奏木板运用

林宇

摘  要:骆玉笙是我国重要的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她不仅艺术成就卓著,而且以博采众长、守正创新的鲜明特色推进了京韵大鼓的发展,创立了“骆派”京韵大鼓,丰富了京韵大鼓的表演风格和流派体系。骆玉笙京韵大鼓表演以具有歌唱性、抒情性的演唱为主体,以演员自击书鼓、木板并穿插说白和动作表情辅助表演,其中,鼓板的演奏在京韵大鼓表演中起着掌控节奏、协助演唱、调度乐队的作用。目前,有关骆玉笙京韵大鼓表演艺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演唱分析上,而有关其鼓板演奏的探索亦是京韵大鼓表演艺术研究中的重要一环,本文将总结分析骆玉笙京韵大鼓表演中的鼓板运用,以其现存的京韵大鼓演出音像资料作为分析依据,探讨她的木板、书鼓演奏技巧及其在京韵大鼓中的作用与功能。

关键词:骆玉笙  京韵大鼓  木板  书鼓  演奏  运用

京韵大鼓中的木板和书鼓皆由演员来敲打演奏,其中,木板的使用在整个节目中贯穿始终,而书鼓则运用在重要的关节处,诸如前奏、间奏和结尾或特殊段落。骆玉笙自击鼓板来控制节奏,击节助唱、调节情绪,同时协调乐队完成整个节目的伴奏。

一、掌控节奏、协调乐队

对于京韵大鼓节奏的掌控,骆玉笙在节目开场处的大过门(即前奏)通过演奏“老七点”①来控制板眼、掌控节奏,并在乐队演奏大过门的最后两个小节时将“老七点”打出演唱的速度,同时还要做好随鼓入唱的演唱准备。

有关“老七点”,骆玉笙最初使用的打法是:崩 X·崩  崩崩 │崩(详见表1“早期‘老七点”),例如她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录制的《丑末寅初》②中的大过门处就敲奏了该鼓点,在京韵大鼓形成后的早期阶段,由于大过门篇幅较短,骆玉笙在乐队演奏大过门时以一遍“老七点”确定节奏,随后立即进入演唱。至四五十年代,“老七点”有了调整,已形成较为固定的并普遍运用在京韵大鼓各流派中的鼓点,其打法为:尺崩 尺崩 尺崩│崩(详见表1“传统‘老七点”),对于此调整,骆玉笙也加以沿用,例如她在1959年录制的音频《祭晴雯》③大过门中即可听到。

随着大过门篇幅长度及演奏内容的发展,骆玉笙对“老七点”也探索了不同的打法、尝试了多种变化,这在她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录制的音像节目中可见此类作法,如在五十年代初的鼓板演奏中,她利用节奏的变化为“老七点”增添新的声响效果,在1953年录制的《闹江州》大过门里即可听到此类变化的“老七点”:崩·崩 尺崩 尺崩│崩,该鼓点被骆玉笙调整了节奏,相较之前的传统“老七点”(尺崩 尺崩 尺崩│崩)而言,她将原来的规整节奏改成有松有紧、富于变化的附点节奏(详见表1“变化1”)。到了六十年代,“老七点”又有了新变化,打法:崩·崩 崩崩 尺崩│崩,其变化在于增加和强调了鼓心的击打并减少了鼓帮的敲击次数,使其反复发出“崩”的声响,营造出富有弹性而活泼的声效,她在1962年录制的《黛玉焚稿》、1974年录制的《韩英见娘》和1988年录制的《丑末寅初》的大过门中都用到该鼓点(详见表1“变化2”)。通过上述鼓点来看,变化后的“老七点”在节奏上较传统“老七点”更富于变化,鼓板击法更为灵活,从而使鼓板声效越发灵动好听,但不论怎么变化,在击鼓掌板的过程中都确保对节奏的掌控做到不慌板。

表1   骆玉笙京韵大鼓“老七点”

鼓板发挥协调乐队的作用,主要运用在演唱速度需要调整的段落以及板式发生变化的唱段中。在演唱部分的鼓板伴奏中,骆玉笙则根据曲本内容、情节情绪为各番的演唱设定相应的速度,如1984年录制的《红梅阁》⑧中一段表示贾似道杀了李慧娘而情绪激动、内心慌乱的唱段,在该唱段以及后面的过门的板式不变情况下,骆玉笙做了提速处理,在演唱此段时一边提升鼓板演奏的速度、一边以鼓点提醒乐队与之节奏一致,从而保证演唱与伴奏间的协调性。同样,在板式发生变化的唱段中,则更加需要鼓板在其中发挥了调度、协调乐队的作用。京韵大鼓板式以【慢板】(即4/4拍)和【紧板】(即1/4拍)为主,偶有【双板】(即2/4拍)板式,而在板式发生变化时,需要鼓板演奏与乐队做紧密协作,以此完成节奏上的转换,例如在1984年录制的《子期听琴》⑨ 中的一段【慢板】转【双板】⑩的唱段:“你既知此处无有高明客,想俺这穷山僻壤野店荒村,在那瑶琴上有六忌八节七不抚,曾记得不对知音绝不该调动瑶琴”,其中的“俺”是【慢板】板式的最后一个唱字(见谱例1),骆玉笙在唱到“俺”字后,琴师随即用手击琴筒之声来提示乐队和演员要共同做板式变换(见谱例1方括号1),此时,骆玉笙手中的木板由之前在【慢板】中的板上(即强拍)击一板(│大 X X X│)调整为【双板】中的板上、眼上各击一板(即│大 大│),以每小节击两次木板表示板式上的变化和节奏上的提速,营造出了钟子期在面对俞伯牙的提问时能对答如流、信手拈来的洒脱气质和卓越才华。后面在唱到【双板】中的最后一个唱字即“得”字时,又以一个响亮的煞板(见谱例1方括号2)提示乐队在此转换板式,自此她与乐队又回到【慢板】的演奏,诸如此类需要变化板式的唱段,是尤为考验鼓板演奏对节奏的掌控力及其与乐队间的配合能力,默契的协作可使演员顺利进入后续的演唱与表演中,这是演出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渲染情绪、突出演唱

鼓板对情绪的渲染与调动功能,首先体现在开场前演奏的大过门中,大过门配合鼓板的演奏可使观众安定下来等待演出,演员也在敲奏鼓板的同时“定睛凝神”、准备演唱。其次,通过手中不同的鼓点演奏可发挥着调动情绪、衬托演唱、强化表演的作用。京韵大鼓演员对木板的运用是贯穿始终的,骆玉笙的演唱与木板的配合严丝合缝,为衬托鼓词所要表达的内容,她以增加击板次数来突出演唱内容并辅助行腔,例如1984年录制的《剑阁闻铃》?中的【慢板】唱腔就有此类击板手法,见谱例2,她在第1、2、4、5小节中皆在板上(强拍上)击一板,而为了突出和强调唱词“心内怀余恨”“心中少至诚”时,则将击板调整为在每一个唱词上都要击板一次(见谱例2第3、6小节),以一板托一字的方式强调鼓词内容,在清脆而密集的木板聲中将“内”“怀”“余”“恨”“心”“中”“少”“至”“诚”逐字逐句地送出,不仅引起观众的注意,而且突出了“怀余恨”“少志诚”的遗憾情感。同样,为了强调内容、抒发情感,她在1984年录制的传统节目《子期听琴》 ?中使用了该击板手法(见谱例3方括号1),即以一字击一板、一板托一字的方式唱出了“妲己女定下一条阴毒计”,在木板声响的渲染下突出了妲己的恶毒,相对而言,在京韵大鼓“少白”派《子期听琴》?的表演中,白凤鸣在演唱同一唱段时并没有击板,他仅在乐队的伴奏中进行演唱。《子期听琴》曾是京韵大鼓“刘派”创始人刘宝全和“少白派”创始人白凤鸣多次表演的节目,对于该节目的演唱与演奏,骆玉笙继承了“刘派”并借鉴了“少白派”,并在观照曲本内容、结合个人领悟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传统鼓板的运用及功能。

对于板的创新运用,骆玉笙在后期实践中加入了新打法,其目的在于更好地抒发情感,诸如在半说半唱的唱段中她几乎不击木板即不做节奏上的束缚,进而可以自由地抒发情感、融情于唱,例如1962年录制的现代题材节目《珠峰红旗》?,其中一段长达188个小节的半说半唱方式的【上板】唱段即“似看见战友们步伐铿锵响,似看见战友们脸上刚毅的神情……原来是五星红旗飘顶峰,霎时间风雪严寒一扫净,天地山川一片红”,不论是前半部分的说、还是后半部分的唱,骆玉笙在此处皆不再击板,而是靠“心板”来掌控此唱段,而以往传统的【上板】是在配合击板的同时完成演唱的,为寻求更好的抒情表达、更高的艺术效果,她在特殊情感的唱段中以去掉鼓板的约束来积极调动演员的发挥,同时也提供了酝酿情绪、调整情感的余地。为了突出唱腔、强调情感,骆玉笙还借鉴了戏曲中的“干唱”手法即暂停鼓板演奏以及乐队伴奏,使演员在无伴奏的情况下进行演唱,该手法在【散板】中较为常见,例如1984年录制的《卧薪尝胆》?中的一段唱腔,她在【慢板】节奏中边击板边演唱(见谱例4方括号1),直到把【慢板】中的最后一个唱词“观”字落在板上之后就停止击板(见谱例4方括号2),而在转入【散板】时则采用了干唱方式(见谱例4第7小节 ),此处只有人声,没有鼓板和三大件,以静衬动,从而突出演唱、加强了抒情效果。

此外,骆玉笙在传统鼓板的继承中也试图吸收、借鉴了其他艺术门类的演奏手法,曾在传统节目和新编节目中做过相关尝试,例如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她曾在传统节目《击鼓骂曹》? 中借鉴了京剧的双手打鼓,即在乐队演奏京剧曲牌【夜深沉】的衬托下以双手击鼓,以此展现祢衡击鼓骂曹的场面,此种作法最初起自白凤鸣,后被骆玉笙借鉴过来并将白凤鸣的单手击鼓改为双手击鼓,同时将鼓具从书鼓换成了大堂鼓,四十年代她又对《击鼓骂曹》做了加工,为确保击鼓手法的专业性,她曾多次向京剧名家请教京剧《击鼓骂曹》中的击鼓法,最终打出了“双击”“滚奏”“阴阳点”“击鼓帮”等类型的鼓点和一拍、半拍、四分之一拍以及附点节奏。同样,在京韵大鼓新编节目中,她曾在小段儿《望金门》(又称《金门潮》)?中的过门处以单手击鼓敲奏了一段新鼓点,同时乐队演奏京剧曲牌【小开门】来配合此段演奏,营造出了热闹非凡、喜气洋洋的场面,十分切合《望金门》中描述两岸人民团聚的喜庆氛围。

小  结

对于上述借鉴鼓点的作法,也曾引来褒贬不一的看法与评论,从演出效果看,由于打鼓表演丰富了演出形式、渲染了舞台气氛,的确获得了热闹而富有人气的舞台效果及观众反响,但从演奏内容、演奏时长来看,这些鼓点又不可避免地影响了节目的连贯性和统一性。进一步说,从保护发展京韵大鼓艺术本体出发的话,鼓板的演奏还需在传统打法的基础上结合唱腔音乐、板式特征、曲本内容等因素来发展丰富鼓板的运用,同时可借鉴、效法其他艺术门类的鼓点手法与技巧。综上所述,京韵大鼓的鼓板如同戏曲文武场中的司鼓一样,掌控着整个场面的板眼与尺寸,发挥着指挥、协调的作用,尤其在演唱中,它们既是演员掌控节奏、击节助唱的乐器,又是调节情绪、渲染气氛的法宝。

注 释:

①“老七点”演奏法中的“崩”是指打鼓心,“尺”是指击鼓帮,“X”代表休止。

②分析版本参考:1938年《丑末寅初》录音,由国乐唱片公司录制。

③分析版本参考:1959年《祭晴雯》录音,录制单位不详。

④分析版本参考:1953年《哭黛玉》录音,录制单位不详。

⑤分析版本参考:1962年《黛玉焚稿》录音,录制单位不详。

⑥分析版本参考:1974年《韩英见娘》录音,由中国唱片公司录制。

⑦分析版本参考:1988年《丑末寅初》录音,由天津市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录制。

⑧分析版本参考:2002年“北方鼓曲名家音配像选萃-骆玉笙京韵大鼓专集”(据1995年“音配像”影像和1984年中国唱片公司录音制作而成)中的《红梅阁》。

⑨分析版本参考:2002年“北方鼓曲名家音配像选萃-骆玉笙京韵大鼓专集”(据1995年“音配像”影像和1984年中国唱片公司录音制作而成)中的《子期听琴》。

⑩【双板】即2/4拍节奏,是京韵大鼓对木板大鼓板式的沿用,该板式常见于京韵大鼓早期阶段的唱腔中,刘宝全又在【双板】的基础上发展出了4/4拍的【单板】板式,又称【慢板】板式。

?分析版本参考:2002年“北方鼓曲名家音配像选萃-骆玉笙京韵大鼓专集”(据1984年中国唱片公司录音制作而成)中的《剑阁闻铃》。

?分析版本参考:2002年“北方鼓曲名家音配像选萃-骆玉笙京韵大鼓专集”(据1995年“音配像”影像和1984年中国唱片公司录音制作而成)中的《子期听琴》。

?分析版本参考:播放软件“喜马拉雅”中的《马鞍山》音频(总时长21'38)的18分42 秒处,网址https://www.ximalaya.com/sound /186090328

?分析版本参考:2002年“北方鼓曲名家音配像选萃-骆玉笙京韵大鼓专集”(据1997年“音配像”影像和1962年录音)的《珠峰红旗》。

?分析版本参考:2002年“北方鼓曲名家音配像选萃-骆玉笙京韵大鼓专集”(据1995年“音配像”影像和1984年录音)的《卧薪尝胆》。

?分析版本参考:1984年《击鼓骂曹》录音,由中国唱片公司录制。

?分析版本参考:1988年《望金门》录音,由天津市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录制。

林  宇:江西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责任编辑:方  亮

猜你喜欢

演奏木板运用
木板上的世外桃源
木板
不会上浮的木板
高校钢琴课教学如何让学生学会用心演奏
略谈钢琴演奏艺术
浅析西贝柳斯d小调协奏曲
中胡演奏中音色的把握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