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途径

2024-01-20李璧莹

今日财富 2024年3期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财务管理

李璧莹

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事业单位要想立足于复杂的市场环境中,需要对传统内部控制模式进行改革。将内部控制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以及各项业务有效结合,针对市场经济环境,对内部管理机制体系进一步完善,构建信息化内部管理系统,借助信息数据掌握事业单位整体经济状况,识别财务风险,做出科学决策,实现内部控制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含义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虽然主要负责人为内部管理者,但需要全员参与到内部控制工作中,并对现有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与流程进一步完善,基于内部控制目标采取科学的内部控制方法,有效识别事业单位经营与管理中隐藏的财务风险。在事业单位中开展内部控制管理工作需要将国家政策作为导向,开展各项经济活动,实现内部资产科学配置,发挥资产最大应用价值,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借此实现内部控制。

(二)事业单位财务风险

事业单位的资金通常为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其主要职能是为人民群众提供社会、行政、文化等方面的服务,单位运作的核心诉求是社会价值最大化,在内部控制方面具有明显的社会公益特征。通常财务风险是指事业单位在日常运营管理过程中,由于主观或客观因素而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

事业单位运营与管理常会受到外部因素影响,使财务风险系数增大,只有事业单位保持对风险的高度敏感性,精确捕捉风险信号识别风险,并出具科学应对策略,才能避免事业单位经济损失,推进事业单位持续发展。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现存问题

(一)对于内部控制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不够重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是保证事业单位良性发展的重要环节,但是在当前很多事业单位并不重视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尤其是领导层与管理层,由于不了解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将主要的工作精力投放在业务运营方面,内部控制管理让位于实际业务开展,导致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失效,存在财务风险隐患,制约了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部分管理者认为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范属于财务工作范畴,与其他部门的关联性不大,在事业单位内部缺少对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范的宣傳,因此导致事业单位的人员对于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范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影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效果。

(二)内部控制制度未完全覆盖关键管控点,财务风险监管难度增加

在事业单位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保证内部控制工作规范开展,实现对各项经营活动的有效控制,降低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但是在当前很多事业单位并未意识到时代发展变化,没有根据时代发展及时更新与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还依然沿用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内部控制制度与事业单位实际发展需求不符。主要体现为,当前所建立的规章制度未能全面覆盖财务风险防范与内部控制管理过程。根据新时代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要求,内部控制制度关键管控点应聚焦于对权力的监管约束和以绩效为导向的预算绩效管理一体化。然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机制是否建立,能否严格落实,监管是否到位,预算绩效是否贯穿全过程监控等诸多管理问题,制约了事业单位各项活动的规范开展,部分事业单位未能发挥内部管理工作时效性,导致财务风险监管难度增加。

(三)内部控制信息传递不畅,内控制度执行率低下,存在财务风险监管盲点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加速,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与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切实提升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效果,促进了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必然发展趋势。但是在当前,部分事业单位并未重视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没有将财务工作与各项业务工作有效结合,因此不能掌握事业单位内部工作全貌,信息不能及时传递与共享。各个部门沟通不畅,导致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存在盲点,无法实现对事业单位各项活动的全面监管,这些问题影响内部控制效果,无法发挥预期的内部控制作用。

(三)复合型专业人才缺口大,财务风险预警不到位,内部控制建设发展缓慢

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经济转型环境中市场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能够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降低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需要复合型财务专业人才参与建设。但是对当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分析能够发现,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及财务人员编制长期不足,例如规模较小的单位,要落实内部控制六大业务工作重点岗位配备编制内专职人员,并实现不相容岗位职责分离,存在一定难度。于是,单位在内部控制执行中只能采取折中方案,再加之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流动率低,资深内部控制管理人员和复合型财务人员相对欠缺。由于缺乏复合型专业人才,在实际内部控制中无法有效识别财务风险,导致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进程缓慢,制约了事业单位的发展。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的有效途径

(一)提升对内部控制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视程度,完善评价与监督体系

在新时期要想提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工作效果,首先应从思想层面入手,需要提升事业单位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视程度,只有提升对内部控制的重视,才会基于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内部控制策略,加强各个部门工作人员内部控制意识,不断提升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应根据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监督评估体系,对事业单位各个部门内部控制工作开展进度与控制效果进行评估与监督,借此强化内部人员控制意识与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根据各个部门工作特点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为了能够发挥监督评价作用,需要结合各个部门情况借助多元形式开展监督评估工作。例如纪检监察应在事业单位内部开展定期与不定期常态化与专门性的检查工作,通过多元检查,及时发现各个部门内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需要事业单位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与控制小组的职能作用,加强沟通与交流,借此了解事业单位运营中隐藏的财务风险类型,构建监督与评价体系,保证内部控制工作按照相关规定规范开展,提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需要基于内部监督与评价构建短期、中期、长期财务目标,实现对财务管理全过程的监督与评价,分析各项财务管理工作是否达成既定目标,提升资金运用效率,实现财务活动的科学管理,避免财务资金运转出现问题,发挥内部控制监督评价体系作用,实现内部控制全过程监督,促使事业单位各个岗位工作人员能够积极遵守内部控制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制度。

(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实现关键管控点全覆盖,降低财务风险监管难度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市场环境越发复杂,传统的预算与核算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时代背景需求,需要事业单位能够加强对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的研究,同时结合自身财务管理现状,制定预算编制制度,明确内部控制关键管控点,不断提升内部控制监管力度,在内部制定与之相匹配的绩效制度,实现预算绩效管理一体化。要想促进事业单位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大对重点环节的管控力度,提升内部控制深度与广度,降低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监管难度,促进事业单位良性发展。首先,加强对预算编制工作成效与内部控制效果的监督。在单位内部财务预算编制中,应将此作为开展内部控制的重要依据。明确财务控制流程、财务控制方法、财务管理权限,加大对财务控制流程的监督力度,不断优化财务管理功能,强化预算编制约束力,突破传统财务管理工作的局限性,保證财务管理工作按照预算编制科学开展。为此,单位应借助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各项财务控制流程进行监督,不断提升财务信息的精准性。其次,应明确各部门的内部控制责任,引导各部门参与预算编制中,借助信息化管理系统,增加与各部门沟通,实现上下结合,以收定支。最后,为了保证事业单位各项资金能够有效应用,在编制预算过程中需要扩大预算周期,对原有预算编制方法进行调整,结合政府制定的会计制度要求,以及不同的预算项目,选择不同的预算方案,如弹性预算、增量预算、滚动预算等,在预算编制中突出绩效预算导向,合理制定预算绩效目标,根据预算编制目标落实责任制度,不断强化预算执行力度,推进预算目标的实现。

(三)自上而下搭建内部控制信息化平台,深度融合内控制度与财务风险监管

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各个行业与领域中广泛应用的现代办公手段。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要想提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效果,需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构建信息化管理体系,加强各个部门的沟通,在事业单位内部实现信息数据共享,为事业单位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在事业单位构建信息化管理体系,促进业财融合,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必然发展趋势,能够实现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与优化。在内部管理系统中设置预算模块、合同财务模块、采购模块、财务收支模块及资产配置模块等,将事业单位内部业务有效整合,构建顺畅的信息沟通途径,将内部控制有效融入事业单位的日常管理与业务流程中,借此对事业单位各项管理活动进行动态化管理,实现对经营活动与财务管理工作的客观记录,提炼内部控制管理信息,为财务管理工作开展提供依据,不断强化内部控制效果,实现业财融合。同时应不断探索优化财务管理方法,在事业单位构建财务共享模式,结合事业单位组织机构,尝试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精细化管理有效结合,进一步完善财务共享模式,将事业单位的会计政策、会计核算标准、风险管控、会计制度进行整合,实现数据流与业务流的有效结合,提升内部控制效果,降低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系数。

(四)引进或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提升财务风险控制能力,自内而外推动内部控制体系发展完善

在经济体制改革环境中,市场环境越发复杂,需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人员具备内部控制意识,全面理解市场环境、法律法规、先进技术,同时具备风险分析能力与风险控制能力等综合能力,才能胜任内部控制工作,切实提升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能力,发挥内部控制作用。为此,需要事业单位引进专业人才,或加大对复合型内部控制人才的培养,定期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开展培训,加强风险防范知识的传授,不断提升内部人员风险防范意识,降低财务风险,同时应引导内部人员正确理解内部控制理念,了解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对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性。事业单位应在内部建立责任机制,将内部控制责任落实到个人及岗位,为了保证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范工作科学落实,应在事业单位内部每周开展例会,做好工作总结,并定期组织专题讲座,在事业单位内部加强对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的宣传,提升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工作的认识,有意识地开展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工作。除此之外,还应提升内部工作人员主动参与意识与承担责任能力。借助培训及交流会形式,对经典内部控制案例进行分析,加强内部工作人员对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内部控制方法的了解,不断提升人员综合能力,促进内部控制工作的科学开展,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推进事业单位良性发展。

结语:

总之,要想提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水平,需要结合经济环境与自身发展需求,加强对内部控制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视,完善评价与监督体系,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实现关键管控点全覆盖,搭建内部控制信息化平台,实现业财融合,引进或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构建与新时代发展契合的内部控制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体系,提升事业单位运营水平,促进事业单位良性发展。

猜你喜欢

事业单位财务财务管理
党建与财务工作深融合双提升的思考
财务管理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欲望不控制,财务不自由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强化医院财务管理是医改的重要环节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水利财务
论新形势下酒店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