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乡、故乡与异乡?如何寻找文化认同平衡?走近生活在苏州的“第三文化小孩”

2024-01-18殷陈萱

现代苏州 2023年24期
关键词:小孩苏州孩子

记者 殷陈萱

你是否曾经好奇过,在不同于自己的文化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是什么样的呢?一位年长的好友在闲聊时抱怨,自己的孩子不愿意回远在外省的爷爷奶奶家。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开始排斥自己父母的文化血脉,将有许多朋友在的熟悉环境称之为“家乡”,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这个现象的背后是“第三文化小孩”的个人文化认同体现。

哪个文化才是我的文化?

“第三文化小孩”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鲁斯·尤西姆提出,特指成长时期被父母送至另一文化中成长的人群。所谓”第三文化”,指的是这个人的文化背景是由家长的第一文化(双亲也有可能来自不同文化),和他成长当地的第二文化,所融合而成的第三文化。举个例子,父母中有一方或者双方都来自于美国,孩子在中国长大,这个小孩身上就会出现中美文化交织形成的第三文化。

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会聚全球人才的苏州,自然也拥有着众多父母来自异乡,孩子成长于苏州的多元文化家庭。就读于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高级中学国际部的高一女生李牧瑶就在这样文化交融的家庭中长大。

1955年,牧瑶的太爷爷和太奶奶作为第一批苏州支援新疆的队员,在当地的八一农学院当老师。她的爷爷与爸爸也在新疆这片多民族文化齐放的土地上成长,在新疆伊宁市开垦建设。许多年后,牧瑶的爸爸带着她的爷爷、奶奶回到苏州定居,与一位土生土长的苏州“小娘鱼”成了家。小牧瑶也出生、成长在苏州这片土地上。

不同于传统定义中的“第三文化小孩”,可以说李牧瑶的父母都流淌着苏州血脉。而她父辈三代扎根新疆、融入多民族文化环境的经历,给这个小女孩带来了更多对文化的包容与接纳。“交融”是李牧瑶对她自己身份认同的定义之一,鱼米之乡苏州的温润淡雅,与祖国西部的开放豪迈都在这个小女孩的性格中得以体现。在与同学们相处时,她总是既有趣又健谈,嬉笑间是她的情真意挚与对他人的关心。在学习、生活中的选择时刻来临时,她又十分坚定有想法,以大方慷慨的态度包容一切未知的可能性。而这些都离不开家庭对她产生的影响。

李牧瑶与家人

小时候的牧瑶也曾为自己与同学不同的籍贯所在地而烦心,写在籍贯上的“新疆伊宁市”对她来说既熟悉又遥远。她对这座城市的了解,只停留在爷爷奶奶与父亲的只言片语中,从未有过切身的体会。随着牧瑶的长大,她的父母开始有意识地带她阅读与文化相关的书籍,宋君的《魅力新疆》、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 等读物,为这个小女孩打开了新疆文化的大门,也让这个未曾谋面的故乡成为了她为自己所构建的第三文化中的一环。

在阅读了众多文化书籍后,牧瑶与家人利用暑假的时间回到新疆,实地体验了父辈口中的精彩纷呈。大西北戈壁的荒凉、天山的绵长、喀纳斯湖的神秘、伊犁的“小江南”让她狠狠体验了一把家乡辽阔的自然景观,四通八达的高铁、高速,还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打破了所有刻板印象中的“荒凉”与“偏远”。“不像是普通的旅游,那种感受就像是在寻根。”李牧瑶这样形容她的故乡之旅,每到一个景点,她的爸爸就会分享自己过去在那里的生活与体验。与不同民族的同学一起念书、吃最新鲜的羊肉串、和朋友一起玩沙子……这些父亲曾经分享过的体验与现实的画面交织时,隐匿于牧瑶内心深处的那些新疆情结开始奔涌而出。那一刻,她才意识到,父辈所熟悉的文化早已在她心中生根发芽。

回到苏州后,李牧瑶与朋友们分享了她的体验,籍贯上的那几个字,不再是一种异于他人的窘迫,反而变成了她独特又精彩的家庭文化体验。她为自己能有这样幅员辽阔的家乡而自豪,更为自己的家人们曾经为建设新疆做出过努力而骄傲。她既认同江南的烟雨朦胧,又认同西域的巍峨壮阔,两种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构成了这个女孩身上独有的气质,也让她具有了对所有事物、文化持开放包容态度的秉性。

求同存异,多元文化交相辉映

就读于苏州工业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的朱梓淏,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第三文化小孩”。他的父母都来自于湖北,大学毕业后他们共同来到苏州发展,朱梓淏也在苏州出生、长大。

每逢寒暑假,朱梓淏都会跟着父母回到湖北老家生活一段时间,探望爷爷奶奶与外公外婆。“孤立”是这个高中小男孩对他文化身份认同描述之一,“我没有从小在湖北长大,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说的湖北方言,有时会有交流上的障碍。”而他身边很多亲戚家的小孩,都有在湖北成长的经历,每当与这些“母语”就是湖北方言的同龄朋友相处,自己却没办法用方言交流时,朱梓淏总会感受到几丝格格不入的尴尬。

这样的经历给朱梓淏带来的不是自卑,而是更丰富的文化体验与环境归属感。尽管他十分羡慕不少亲戚家的同龄孩子能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边长大,但他更感谢他的父母能一直将他带在身边,陪伴他的成长。在苏州这座多重文化交融的城市中,他的家庭既能感受到苏州独具魅力的地方特色,又能保留湖北人的文化特征与生活习惯。城市的包容与多元让朱梓淏能伴随着丰富的文化体验茁壮成长,“苏州菜肴偏甜,湖北饮食偏辣,我们家里做饭的时候辣椒总会比外面餐厅多放一点,这让我对食物的接纳度变得很高。”

朱梓淏与弟弟

比起称呼他为“在苏州长大的湖北小孩”,朱梓淏更同意他是一个“有湖北血脉的苏州小孩”。多年在苏州生活、学习的成长经历,让他对这座城市充满了感情。如他所言,“家乡”对他来说是最有家的温暖与感受的地方,苏州便是最接近他心中定义的城市。他被这座城市的文化与瑰丽所浸润,成长成了如今这般健谈、友好的少年。而风景宜人的湖北,更像是一直存在于他心中的“故乡”,那里有着他血脉的根基,有着数不清的亲人、好友,更有难以忘怀的美景与美食。两地不同的文化与风土人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在采访中,朱梓淏与记者分享了他在面对文化差异时的态度与经验,他所就读的海归人才子女学校中,有许多像他一样来自不同文化环境、甚至不同国家的同学,更国际化的就读体验,让本就对多元文化有着深入思考与体验的他,有了更多彩的校园生活。苏州工业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的校训是“根深中华,创新国际”,尊重不同文化,鼓励多元,是学校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的信条。

朱梓淏说:“我们同学之间不会刻意强调彼此的背景,更喜欢将大家都看作为一个整体,学校也常常鼓励我们展示和表达自己,倡导文化的多元性。”不同于传统公立学校的固定班级,这里走班制的就读体验,让大家可以有更多变的发展可能。孩子们可以每节课与不同的同学一起上课,彼此间的友谊也会更为紧密。尽管相较于传统公立学校,海归人才子女学校的学生们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与不同的同学相处,但他们却乐在其中。“在学校会有更多的朋友,我们认为文化背景不重要,只要此刻文化环境相同,大家在探讨问题时都能求同存异,彼此尊重。”这也是这些多元背景的青少年们友好共处的秘诀所在。

更多元才能寻觅自己的归属与定位

跟随父母生活在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的Noah和Lexy是一对中英混血兄妹,他们还有两个可爱的中文名“魏莱”和“魏笑”。他们的爸爸来自英国,妈妈来自于江苏泰州,而作为跨国“爱情结晶”的他们,从小就在苏州长大。

魏莱和魏笑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在他们家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和爸爸交流时只说英文,和妈妈交流时只说中文。这可不是因为父母双方语言能力的局限性,相反,身为英国人的爸爸能用地道的中文顺畅交流,身为中国人的妈妈英语也十分拿得出手,这是他们在孩子们出生前就商量好的教育方针之一。

在兄妹俩出生前,考虑到孩子们的文化适应问题,他们的父母提前做好了语言培养及文化教育方面的规划,让孩子们能在中英文化和谐共生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我们家会提前说好,哪几天吃中餐,哪几天吃西餐。”魏莱向记者介绍,两国文化的交融与共生始终伴随着兄妹俩的成长,而父母的理解与支持,给了他们更多面对文化差异时的自信与勇敢。魏笑说:“有时候我们有一些中国小孩或者英国小孩会出现的行为、想法,爸爸妈妈会很能理解我们为什么这样做。”温暖、包容的家庭氛围给了魏莱和魏笑更多“第三文化小孩”的自如。

他们一致认为“混血”是他们俩身份认同中最重要的关键词。精致的外貌让很多人对他们的第一印象就是混血小孩,甚至不少人还会惊讶于他们中文的流畅程度,误以为他们只会讲英文。苏州这座国际化的城市,给了他们更多的从容与空间。魏笑分享道:“生活在苏州,特别是园区这边,有很多和我们相同背景的小朋友。”这样的情况,与他们回到位于泰州的外公外婆家时完全不同,哥哥魏莱在一旁补充:“在那里,可能会有很多人讨论我们的外貌,但在苏州,不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我们可以很自在地生活。”

谈及如何能在不同文化间找到自己的定位与角色,兄妹俩认为,家庭及教育环境给了他们很大的空间。几乎每年暑假,父母都会带他们回到英国,探访英国的名胜古迹,感受爸爸的成长环境。在旅行途中,爸爸妈妈会对当地的文化做很多解释与补充说明,和孩子们分享在那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与特殊含义。充分的文化浸润让孩子们能够与远在世界另一头的血脉来源产生共鸣。不仅是英国,随着兄妹俩逐渐长大,这一家人还一起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各大城市都留下了他们探寻的脚步,中国的幅员辽阔与传统文化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足够尊重与包容他们文化特殊性的校园,也让他们有了更多思考与发展的可能。魏莱与魏笑共同就读于苏州工业园区德威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这所国际学校中,不仅有许多与他们成长背景相似的同学,更有鼓励与支持孩子们探索个人发展的老师。每年学校举办运动会时,孩子们可以选择代表不同国家参与运动会,对于魏莱和魏笑这样的中英混血来说,他们既可以选择代表英国,也可以选择代表中国。魏莱自豪地分享:“我们学校会鼓励我们选择自己想要代表的国家,大家会理解和支持我们的选择。”每逢节假日,学校还会鼓励孩子们穿着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服饰,共同分享与交流文化的多样魅力。今年春节,魏笑还在妈妈的帮助下穿上了汉服马面裙,体验了一把中国古风美人的魅力。

国际化的成长背景与多元的文化环境让兄妹俩对尊重与包容有了比常人更为深刻的领悟,在他们看来,任何一件事或者一种文化都不应该被单一评判,只有充分理解多方面的背景,了解文化背后的价值与故事,感悟其意义,才能更充分从合适的视角,找寻到自己的归属与定位。成长在苏州这座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水乳交融的城市中,魏莱和魏笑不仅拥有了丰富的文化体验,更滋长出了更广阔的国际视野与世界观。

聊到未来,孩子们不约而同地表示,或许他们会前往其他国家求学,但他们向往着有朝一日能回到中国,回到苏州,将这片他们眼中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繁荣与兴盛。

魏莱、魏笑与父母

猜你喜欢

小孩苏州孩子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云小孩(上)
懒小孩
苏州一光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苏州十二忆
孩子的画
绝对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