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勾吴冬至之美

2024-01-18吴婧茸

现代苏州 2023年24期
关键词:泰伯萝卜丝苏州人

记者 吴婧茸

时间的车轮滚滚而过,我们顺着生命的旅途,翻越了一程程的山水,走过了2023年繁华翠柳,斜风细雨的时光,终于我们来到了“冬至” 的大门。

“冬至”像一个时光老人,从古老淡烟流水的巷口,把冰雪严寒的冷峻,幻化成一道白色的苍凉,覆盖了小桥流水园林村舍,使天地间瞬间起了锐利的锋芒。在2023年的最后一个月,《现代苏州》带大家一起回到古代的苏州,看看古人是如何过冬至的。

苏州为什么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清代文学家徐士鋐有诗言:“相传冬至大如年,贺节纷纷衣帽鲜。毕竟勾吴风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翻开《清嘉录》卷十一,“冬至大如年”五个大字赫然在目。“郡人最重冬至。节先日亲朋各以食物相馈遗提筐担盒充斥道路,俗呼冬至盘……”据记载在冬至前一天,苏州人会于当地泰伯庙举行贺冬祭祖大典,纪念泰伯,老百姓会互祝,祭祖,怀念故去的先人们,无论是贫穷人家还是富贵之家,在这一天都不约而同,会为这个特殊的节日,做一番隆重的仪式,迎接冬至。到了冬至当日,朝廷放假,所有官府举行仪式,这个仪式被称为“贺冬”,祝贺冬季的到来。

《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古时候人们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尔雅·释天》中有关中国过年的记载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所以中国从周朝开始才叫过“年”的,周朝过的年就是过冬至,大年三十夜就是苏州人过的冬至夜。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这与周朝历法有关,按照周历计算,冬至是新年第一天,冬至前夜就是大年夜。我们现在农历是采用的夏历,是正月建寅,但是周历是正月建子,殷历正月建丑。虽然我国历法采用夏历已经很久,但为什么苏州到现在还存在冬至大如年?这是因为吴文化的起源于“泰伯奔吴”,相传2500年前泰伯奔吴,为“断发文身”的当地居民带来了周朝的历法。冬至日是周人的大年初一,而前一夜就是大年夜,后来以十一月冬至为岁首的周历被以正月立春为首的夏历代替了,但在苏州地区依然留下了冬至如年的人文风尚。《清嘉录》“冬至大如年”篇中说:“女嫁而归宁在室者,至是必归婿家。家无大小,必市物以享先,间有悬挂祖先遗容者。诸凡仪文,加于常节,故有‘冬至大如年’之谚。”几千年过去了,如今的冬至虽不像从前那等“形式繁琐”,出嫁的女儿也不必再“冬至不回娘家门”,但在苏州人心目中,“冬至依旧大如年”。

冬至是古苏州人用来“算”天气的

从天气来说,冬至是头九的开始,也就是起九。它告诉我们寒冬来临。苏南民间有《九九歌》:“一九至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中心腊,河里冻煞鸭;四九三十六,井上浇蜡烛;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前舞;六九五十四,蔷薇发嫩刺,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担;八九七十二,行人摇扇儿;九九八十一,行人汗滴滴。”民间还有点“九九消寒图”之俗。

《清嘉录》中所记录的“连冬起九”,意思为从冬至起,数九九八十一天而尽,为连冬起九,亦名“九里天”。《清嘉录》引《吴歈》诗:“连冬起九验天寒,只怕寒消九九难,第一莫贪头九暖,连绵雨雾到冬残”。这一天民间也以“数九”来计算寒天,数九也被称做“冬九”,是老百姓对于进入寒冬和春天之间一个期待和衡量的方式。一般“三九、四九”是冬季最冷之时,熬过了这两个九,我们便能探寻到春天的气息了。到那时望眼四处“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的景象。

到了冬至,苏州人更常挂嘴边的一句话是“干净冬至邋遢年”。《清嘉录》“干净冬至邋遢年”篇中讲:俗以冬至前后逢雨雪,主年夜晴。若冬至晴,则主年夜雨雪,到涂泥泞,谚云:“干净冬至邋遢年”。这里的“年”就是“新年”,就是现在我们所过的除夕,特指“年三十”。谚语的意思是:如果冬至这一天天清气爽,那么年三十那一天一定是雨天,泥泞的道路使环境邋里邋遢;反之,冬至那天天气邋遢,过年那天就一定是晴空当日,天爽气清。这句老古话流传了不知多少年,虽说没有什么正式的科学记录和分析,但确实苏州人根据这句话打败了不少次天气预报。

“拜冬”少不了一口软糯的冬至团

冬至又被称为“小年”。《清嘉录》“拜冬”篇记载:“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说的是,冬至日人们更新衣,庆贺拜谒君师耆老,犹如年节,称“拜冬”。汉代已有此俗。东汉《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如正日”。徐士鋐《吴中竹枝词》也有记载:“相传冬至大如年,贺节纷纷衣帽鲜。毕竟勾吴风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出现在苏州人的冬至节。

冬至聚餐那一定少不了主角——冬至团。《清嘉录》“冬至团”篇记载:“比户磨粉为团,以糖肉菜果豆沙蘆菔丝等为馅,为祀先祭……”说的是,冬至前,苏州比户磨粉,以糖,肉、菜、果、豆沙、萝卜丝等为馅,做团祀先祖、祭灶,并相馈赠,谓之冬至团。所以一到冬至前夜,苏州城就“家家捣米做汤团,知是明朝冬至天。”对于苏州人而言,吃冬至团是老习惯了,冬至夜和家人吃上一碗热腾腾的团子,象征着家庭和谐团圆。到了这几天就总是想着念着。等到胖嘟嘟热乎乎的汤圆开锅端上桌。熟透的冬至团,晶莹透明,捎带褐色。有豆沙馅儿的,里面的芝麻、白糖隐约可见,唾液腺的持续分泌怕是止不住了。还有萝卜丝团,一口下去,萝卜丝香、葱花香……在糯米皮子的衬托下,萝卜丝馅料的味道越发浓郁,别提有多鲜了。

“冬舂米”“起荡鱼”冬至也意味着丰收

经过秋天的收割、稻谷脱粒、晒谷等繁重劳动之后,到了冬至这个节气,各地农人会陆续开始舂米,为来年开春备下粮食。《吴郡志》和《清嘉录》都有记载冬季苏州农人舂米为“一岁粮”,放置于瓦龛中贮存,使其不易生米虫或者米虱,“谓之冬舂米”。趁着农闲舂米,可保来年一岁温饱,因此农谚有“冬舂夏安”之语。春播、夏种、秋收、冬藏,环环相扣,岁月就在农人日复一日的细心计划下、勤勉劳作中流淌着。

在冬至前后,苏州还有“起荡鱼”的传统。江南河道交错、湖泊星罗棋布,各处浅水湖荡都有淡水鱼类聚集,每岁寒冬起荡捕捉的鱼,称为“起荡鱼”。“荡”有“家荡”与“野荡”之分,有人看守、管理的,称为“家荡”;野外天然湖荡则是“野荡”。凡是野荡,则水面多有菱角、荷藕、芡实等,鱼儿聚集于荡中自生自长。清同治《元和唯亭志》记载的归圣脉《鱼沼荷风》一诗曾描绘了一番当时桑荷繁茂、鱼池连片的苏州乡野图景,其诗云:“湖畔萦洄千亩池,沼堤杨柳绿垂丝。翩翩荇藻鳞翻锦,苒苒芙蕖香浥腮。”风光旖旎,令人神往。养鱼者多在春季购进鱼苗,多为青鱼、鲫鱼、草鱼等。

简雄/书

《桐桥倚棹录》的“市荡”篇中有记载:到了十一二月冬至前后,养鱼人将荡水排干,取大网“涸泽而渔”,称为“起荡”。起荡常常一网而尽全荡之鱼,“如青鱼、鲢鱼、鲩鱼,亦艇载而出”,一时之间鲜鱼大量上市,鱼市交易顿时热闹起来了。

一些关于苏州冬至的老习俗就说到这里啦?是不是意犹未尽?请多多关注《苏州全书》和《现代苏州》,一些关于苏州的历史人文分享给您。最后附送一首冬至美诗给读者,祝福冬日安康!

猜你喜欢

泰伯萝卜丝苏州人
“鲜”是苏州人的执念
爆炒“竹竿”
入静止观的苏州人
巷子口的美食
舌尖上的美食
巷子口的美食
李泰伯:世间磨难,皆是砥砺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张建霖
三让遗风百代扬
———无锡泰伯墓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