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邵武市某化工厂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探究

2024-01-15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3年23期
关键词:点位草酸用地

黄 昊

(南平市邵武环境监测站,福建 南平 35400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中的工业地块陆续完成“退二进三”、“腾笼换鸟”工程,大量工业企业陆续退出,腾出大量工业企业用地[1]。关闭地块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三废”以及关闭拆除过程中的污染物遗漏,都会释放出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这类污染物短期内不会降解、消失,会长时间留存在土壤中,持续对与其接触的人群产生危害[2]。为了保护人体健康,防止在后续拆除和继续开发利用过程中带来新的环境问题,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福建省自然资源厅印发《福建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先行调查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从事过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土壤重点监管企业,应在关停后及时开展先行调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3],为某化工厂地块环境风险管控提供了基础依据。

本研究以某化工厂地块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块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情况进行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块概况

该化工厂地块位于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下沙镇,用地性质为工业用地,东邻河流;西为自有路,邻本厂内工业生产用地;南部东南段邻河流,西南段在山界内;北部界址线邻厂区,总调查面积约为54 608.6 平方米。该化工厂成立于2003年,于2012年停产,并搬回漳州进行草酸生产。

1.2 水文地质情况

1.2.1 土壤地质构造

根据项目勘察报告及钻探情况显示,场地内地层分布从上到下(由新到老)分别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h ml)、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土层(Q3 apl)和侏罗系下统梨山组沉积岩(Jl)。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场地及其周围未见断裂构造及新构造活动迹象。场地内分布的岩土体类型从上到下分别为(1)杂填土、(2)细砂、(3)卵石、(4)碎块状强风化粉砂岩、(5)中风化粉砂岩。

1.2.2 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层特性

场地东侧约20 m为沙溪,现有场地地面高程高于沙溪正常河水位约5.0 m,河岸已采用钢筋混泥土挡墙支护,未见挡墙开裂变形等迹象。据调查访问,沙溪历年最高洪水位未曾淹没场地,沙溪河水对场地影响较小。

场地内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2)细砂、(3)卵石层之孔隙中,受填土下卧层面影响,少量分布于(1)杂填土中。勘察期间测得地下水初见水位埋深为3.80~3.95 m(高程为196.58~196.70 m),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为3.75~3.90 m(高程为196.59~196.75 m),属潜水。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充为主,洪水季节受河流侧向补给,地下水与地表水具一定水力联系。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4-5],含水层渗透系数k=15~20 m/d,属强透水层,富水性好,水量较丰富,地下水水位年变化幅度约为1~2 m。

企业所处区域地貌有丘陵、冲积阶地,厂区内地势总体自丘陵山地向流经厂区北、东面的晒口溪及其支流下沙溪倾斜,丘陵高程多在245~260 m;晒口溪及其支流下沙溪两侧分布有冲积一级阶地,地势相对平坦,高程多在196~199 m。故厂区地下水主要流向为自西南侧丘陵山地向北、东面流。

1.3 污染物识别过程

地块原属于福建邵化化工有限公司,福建省邵武精细化工厂(草酸厂)于2003年租赁该地块,实施年产工业草酸55 000吨、精制草酸5 000吨项目。公司主营工业草酸、精制草酸的生产和销售,于2012年停产并关闭,地块内所有建筑设施均未拆除。经过访谈和历史资料查询得知,该公司由于建成时间较早,未办理环评相关手续。

1.3.1 工艺流程

该公司草酸生产工艺流程见图1。

图1 草酸生产整体工艺流程图

1.3.2 生产设备现状

该地块内构筑物均保持生产时期布局,由于停产时间较久,部分设备及管道存在老旧破损痕迹。地块周边均设置有围墙,主入口常年关闭,在现场踏勘过程中未发现土壤存在异常颜色或气味。

1.4 点位布设

本次调查采用专业判断法进行布点,共设置13个土壤检测点位,4个地下水检测点位,及土壤和地下水对照检测点位各1个,如图2所示。

图2 某化工厂地块调查点位布设图

1.4.1 采样深度

根据参考地勘显示,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约为3.75~3.90 m,所以计划柱状土采样点(土水共点)钻探深度为5.0 m,实际根据现场钻探时地下水位情况进行调整。柱状土钻探深度应到达实际水位以下不少于1 m。

1.4.2 检测项目

共设置土壤检测项目47项,地下水检测项目共35项,各点位检测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各点位检测因子

1.5 现场质量控制样品

为评估从采样到样品运输、贮存和数据分析等不同阶段的质量控制效果,本项目在现场采样过程中,通过现场采样平行样、运输空白样等进行了质量控制。现场采样平行样不低于样品数的10%。

本项目共采集土壤点位14个,土壤样品59个。其中采集土壤采样平行样7个,运输批次共2次,全程序空白样2个,设备空白样2个,土壤VOCs每个运输装箱批次全过程空白样和运输空白样各1个。

本项目共采集地下水点位5个,样品6个,运输批次1次,其中采集地下水采样平行样1个,全程序空白样1个,VOCs全过程空白样和运输空白样各1个。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污染状况分析

本次调查工作共钻探土壤采样点13个和1个土壤对照点,检测土壤样品59个。场地土壤中相关检出污染物浓度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土壤样品检测结果统计分析表 单位:mg/kg

本次调查工作共钻探土壤采样点位13个和表层背景采样点位1个,背景采样点调查深度为0~0.5 m;柱状调查深度为0~5 m。检测项目包括《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3-6]表1中的常规指标45项和pH值、石油烃(C10-C40),共47项。

本次59份土壤样品的各检测指标均符合《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3,4,6]中第二类用地筛选值。

2.2 地下水污染状况分析

本次调查工作共设地下水采样点5个,检测地下水样品6个。如表3所示地下水检测结果,地块内各项因子的污染物水平均低于《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7]中的Ⅳ类标准限值。

表3 地下水样品检测结果统计分析表 单位:mg/L

本次调查共采集地下水点位5个(含背景对照点位1个)。检测因子为《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7]中的色度、嗅和味、浑浊度、肉眼可见物、pH值、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氯化物、铁、锰、铜、锌、铝、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耗氧量、氨氮、钠、硫化物、硫酸盐、挥发性酚类、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氰化物、氟化物、汞、砷、硒、镉、六价铬、铅、苯、甲苯、三氯甲烷、四氯化碳、石油烃(C10-C40),共35项。

本次调查所取地块内地下水样品各检测项目均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7]中的Ⅳ类地下水质量标准限值。

3 结论及讨论

3.1 结论

综上,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导则规定,该地块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满足《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中第二类用地要求[3-6];地下水监测指标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7]中Ⅳ类地下水质量标准限值。故本次调查范围内地块不属于污染地块,满足工业用地要求,无需开展下一步的污染状况详细调查。

3.2 讨论

后续地块在工业用地开发利用过程中:(1)应严格按照相关环保要求,落实环保措施和污染治理设施建设。(2)地块生产设备及储罐在拆除中可能对地块内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拆除时建设单位应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工作。(3)拆除活动结束后,可进一步对地块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在本次调查无法布点的重点区域内部(如储罐区内部、生产厂房内部等)布点,监测土壤污染状况。

猜你喜欢

点位草酸用地
机器人快速示教方法及示教点位姿变换的研究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进展综述
机器人点位控制速度规划算法选择策略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演变
草酸钴制备中的形貌继承性初探
垂直面内建立基线的特殊点位高程测量法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