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吡拉西坦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与认知功能、脑血流动力学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2024-01-13相启凤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3年35期
关键词:阿替普拉西溶栓

相启凤

作者单位:221006 江苏省徐州市,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急诊科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血液黏稠度高等所致的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引起神经功能受损的疾病。目前,临床治疗脑梗死的常规方式为使用抗血小板聚集、降脂、抗炎等药物,但治疗周期较长,疗效欠佳。阿替普酶是一种血栓溶解药物,通过其赖氨酸残基与纤维蛋白结合,激活纤溶酶原,促使其转变化成纤溶酶,达到溶栓的目的[1]。吡拉西坦是一种促思维记忆药物,有助于保护脑缺氧损伤,增加脑部血流量,改善神经功能和促进受损组织恢复[2]。本研究观察吡拉西坦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与认知功能、脑血流动力学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4月—2022年4月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IR+rt-PA组和rt-PA组,每组38例。PIR+rt-PA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44~81(65.12±5.34)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4.5(2.52±0.71)h;体质指数19~26(22.09±1.51)kg/m2;合并症:高血压20例,糖尿病9例,冠心病9例。rt-PA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46~79(64.97±5.28)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4.5(2.55±0.75)h;体质指数19~25(21.84±1.49)kg/m2;合并症:高血压22例,糖尿病6例,冠心病10例。2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经颅脑CT/MRI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首次发病;患者或家属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静脉溶栓禁忌证者;既往有吡拉西坦、阿替普酶药物过敏史者;合并心、肝、肾等器官严重损害者;精神障碍患者。

1.3 治疗方法 rt-PA组患者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Co.KG生产)0.9 mg·kg-1·d-1静脉溶栓治疗,将总剂量的10%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中于10 s内静脉推注,剩余90%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在60 min内静脉滴注完毕。PIR+rt-PA组患者则在rt-PA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吡拉西坦(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生产)4 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持续使用14 d。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神经与认知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包括意识水平、视野检测、眼球运动等11个方面,NIHSS总分为42分,评分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患者认知功能,总分为30分,评分越高表示认知功能越高。(2)脑血流动力学指标:采用超声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江苏亿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型号EK-1000B型)检查患者治疗前后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平均血流流速(Vm)、平均血流量(Qmean)、舒张末期流速(Vd)、收缩期峰值流速(Vp)、脑血管外周阻力(R)、特征性阻抗(ZCV)。(3)血清炎性因子: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离心获得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采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2 结 果

2.1 NIHSS与MMSE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NIHSS与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2组患者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MMSE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PIR+rt-PA组降低/升高幅度大于rt-PA组(P均<0.01),见表1。

表1 rt-PA组与PIR+rt-PA组治疗前后NIHSS与MMSE评分比较 分)

2.2 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2组患者Vm、Qmean、Vd、Vp较治疗前增加,R、ZCV较治疗前减小,且PIR+rt-PA组增加/减小幅度大于rt-PA组(P均<0.01),见表2。

表2 rt-PA组与PIR+rt-PA组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2.3 血清炎性因子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TNF-α、IL-6及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2组患者血清TNF-α、IL-6及hs-CR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PIR+rt-PA组低于rt-PA组(P均<0.01),见表3。

表3 rt-PA组与PIR+rt-PA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比较

3 讨 论

急性脑梗死病情进展快,若未得到及时治疗,会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影响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及预后,致残率及病死率较高,临床主要治疗方式为溶栓、控制血栓形成、保护脑神经等,以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效果[3]。阿替普酶是一种溶栓药物,可结合纤维蛋白,提高对纤维酶原的亲和力,激活无活性纤维酶原,快速溶解血栓,恢复脑部供血[4]。但阿替普酶单一治疗效果不稳定,长期大剂量使用易引起不良反应,影响患者预后。为提高临床疗效,本研究在阿替普酶的基础上加用吡拉西坦治疗,吡拉西坦是γ-氨基丁酸的衍生物,可通过激活腺苷酸激酶,促进大脑吸收利用蛋白质、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减轻脑部缺血性损伤,改善神经与认知功能,提升思维及记忆的能力[5]。

本研究结果显示,PIR+rt-PA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rt-PA组,MMSE评分高于rt-PA组,表明联合用药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疗效显著。分析原因,阿替普酶半衰期较长,且特异性高,可减少血小板聚集,从而减小脑血流的阻力,有助于促进脑部血液循环,缩小脑梗死的面积,利于神经功能的修复[6]。吡拉西坦可促进神经传导,增强脑细胞的代谢,提高脑部血流量,降低因缺血缺氧导致的脑组织损伤,利于认知行为的恢复[7]。吡拉西坦联合阿替普酶的协同作用,可提高修复受损神经细胞的效果,促进受损大脑恢复,增加脑部血流量,改善脑梗死的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8]。

本研究结果显示,PIR+rt-PA组治疗后Vm、Qmean、Vd、Vp高于rt-PA组,R、ZCV低于rt-PA组。Vm、Qmean、Vd、Vp是评估脑血流动力学的常用指标,脑梗死患者局部管腔狭窄或闭塞时,Vm、Qmean、Vd、Vp明显降低。吡拉西坦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提高Vm、Qmean,降低R,有效调节脑血流动力学。分析原因,阿替普酶可保护受损的神经系统,促进纤溶酶的转化,改善血液循环,达到溶栓的目的[9];与吡拉西坦联合应用可促进闭塞血管再通,保护神经元,同时清除自由基,新建侧支循环,从而增加血流量,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10]。

本研究结果显示,PIR+rt-PA组治疗后血清TNF-α、IL-6、hs-CRP水平均低于rt-PA组,表明联合用药可抑制患者炎性因子释放。分析原因,联合用药可快速激活纤溶系统,溶解血栓,抗血小板聚集,清除自由基,促进血流循环,从而减轻由血管闭塞、血小板聚集引起的炎性反应,降低炎性因子水平,缓解脑细胞的炎性损伤。

综上所述,吡拉西坦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调节脑血流动力学,控制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减轻脑组织炎性损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阿替普拉西溶栓
勘误
阿替普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左乙拉西坦注射液治疗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疗效及预后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冰糖葫芦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及机制
阿替普酶溶栓联合序贯抗凝治疗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