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三期辨证用药联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2024-01-13赖华祯王玉祥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3年35期
关键词:夹板腕关节桡骨

赖华祯,王玉祥

桡骨远端骨折是常见的骨折类型,多采取急诊手术治疗,在中老年群体中发病率高。以受伤原因、骨折移位程度区分疾病类型,伸直型更为常见。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目标是进行精准复位,促使局部骨折结构恢复,并对其妥善固定,尽可能地恢复伤前结构及功能。通常来说,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采取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可满足临床治疗需求。但处理不当,会导致畸形愈合,还可能造成创伤性关节炎[1]。因此,需结合其他治疗方式,改善预后。中医辨证治疗方案在骨折患者中较为常用。骨折一般分三期愈合,骨折早期,主要表现为明显肿胀、疼痛,还会存在瘀血情况,中医研究认为应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治疗原则。中期则以接骨续筋、和营生新为原则,后期则以壮筋骨、补益肝肾及促血肿吸收,加速骨折愈合为原则[2]。本研究观察中医三期辨证用药联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福建省龙岩人民医院收治的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04例,以双色球法分为辨证联合组和手法复位组,各52例。辨证联合组男28例,女24例;年龄21~75(55.6±4.8)岁;受伤原因:交通意外伤15例,跌伤13例,高空坠落12例,重物砸伤12例。手法复位组男30例,女22例;年龄22~74(56.2±4.2)岁;受伤原因:交通意外伤17例,跌伤12例,高空坠落13例,重物砸伤10例。2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明确诊断为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受伤至入院时间在8 h内;无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严重骨质疏松者;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病变者;罹患精神类疾病、认知功能障碍者;对本研究治疗方式或药物存在禁忌证者;正在参与其他研究者。

1.3 治疗方法 手法复位组患者采取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辨证联合组在手法复位组基础上,采取中药三期辨证用药治疗。(1)骨折早期:在术后1周,指导患者口服接骨一号方治疗,组方:当归20 g,牡丹皮15 g,制川芎10 g,桃仁20 g,红花10 g,熟地黄30 g,赤芍30 g,姜黄20 g,郁金20 g,水煎服,每天1剂,分早晚温服。指导患者外涂敷跌打膏(骨碎补10 g,续断12 g,红花10 g研成粉末用适量蜂蜜调和,涂于无菌纱布上敷于患处,每天20 min)。(2)骨折中期:骨折术后2~3周,指导患者口服接骨二号方,组方:当归20 g,赤芍30 g,骨碎补10 g,生地黄15 g,川木香12 g,水煎服,每天1剂,分早晚服用。指导患者继续外敷跌打膏。(3)骨折后期:术后4~12周,指导患者口服补肾养血汤治疗,组方:熟地黄、肉桂皮、枸杞、杜仲、阿胶、何首乌各10 g,白芍15 g,党参25 g,茯苓15 g,水煎服,每天1剂,分早晚温服。指导患者使用烫疗药(伸筋藤20 g,大黄9 g,防风15 g)磨成粉装入专用纱袋,水浸湿后放入微波炉中加热)敷于患处30 min,注意避免烫伤。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术后恢复时间:统计疼痛缓解时间、肿胀消退时间、骨折愈合时间。(2)骨折复位效果:比较治疗前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恢复情况。(3)疼痛、肿胀、腕关节功能:治疗前后,采取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分值0~10分,评分与疼痛呈正比;肢体肿胀程度评分0~3分,其中无肿胀0分,轻度肿胀(即健侧与患侧腕关节周径差不超过1 cm)1分,中度(皮纹消失,患侧与健侧腕关节周径差在1~3 cm)2分,重度(出现水疱)3分。采取Sarmiento改良的Gartland-Werley计分法评估腕关节功能,评分≥21分为差,评分9~20分为可,评分3~8分为良,评分≤2分为优。(4)生活自理能力:治疗前后采取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进行评价,评分0~100分,评分越高生活自理能力越高。(5)术后并发症:包括腕关节畸形、前臂旋转功能受限、创伤性关节炎、腕关节疼痛。

1.5 疗效评定标准 优:腕部自由活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消失,X线片检查观察到连续性骨痂;良: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消失,有轻微肿胀,X线片复查有连续性骨痂形成;差:治疗后效果未达上述标准。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辨证联合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6.2%,高于手法复位组的84.6%(χ2=3.968,P=0.046),见表1。

表1 手法复位组与辨证联合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术后恢复时间比较 辨证联合组疼痛缓解时间、肿胀消退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手法复位组(P<0.01),见表2。

表2 手法复位组与辨证联合组术后恢复时间比较

2.3 骨折复位效果比较 治疗前,2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掌倾角、尺偏角大于治疗前,桡骨高度高于治疗前,且辨证联合组大于/高于手法复位组(P<0.05或P<0.01),见表3。

表3 手法复位组与辨证联合组治疗前后骨折复位效果比较

2.4 疼痛、肿胀、腕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疼痛、肿胀及腕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疼痛、肿胀及腕关节功能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辨证联合组低于手法复位组(P均<0.01),见表4。

表4 手法复位组与辨证联合组治疗前后疼痛、肿胀、腕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分)

2.5 ADL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ADL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辨证联合组高于手法复位组(P均<0.01),见表5。

表5 手法复位组与辨证联合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 分)

2.6 术后并发症比较 辨证联合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8%,低于手法复位组的17.3%(χ2=4.981,P=0.026),见表6。

表6 手法复位组与辨证联合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例(%)]

3 讨 论

腕关节在人体精细动作的把握及上肢协调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桡骨远端骨折临床发病率高,治疗不及时,会导致一些远期并发症发生,如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等,对患者腕关节功能、手功能影响大。正常的桡骨远端关节面结构,掌倾角为10°~15°,尺偏角为20°~25°。尺骨茎突、桡骨茎突的高度相差9~12 mm。治疗主要原则是保证骨折充分复位,也就是保证上述桡骨远端关节面的解剖结构均恢复正常[3]。

在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通过手法复位结合外固定治疗,可有效恢复骨折部位解剖结构,恢复腕关节正常功能。手法复位可恢复腕关节成节后短缩畸形,使其恢复正常解剖结构,促使腕关节面恢复平整[4]。结合夹板外固定治疗,更利于使骨折断端受到均匀外力影响,避免应力遮挡,促使骨折端尽早恢复[5]。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过程中,需做好牵引力量、复位力量的控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防止引发脱套伤或引发新的骨折[6-7]。

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好,但研究也显示,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过程中,由于缺少内固定,可能引发固定后再移位,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差[8]。因此需结合其他方式治疗,促使骨折尽早愈合。骨折愈合过程,就是旧骨改造,新骨形成的过程,时间长,过程较为复杂。在不同骨折阶段,伴随着复杂的生物学修复过程[9]。在中医研究中,将骨折愈合过程分为“瘀去”“新生”“骨合”3个过程。也可按照分期分为骨折早期、骨折中期及骨折晚期。通过骨折愈合过程,可形成原骨外部形态,内部解剖结构变化,可形成新骨[10]。中医三期辨证治疗,在中医古籍中有详细记载,其中钱秀昌《伤科补要》、唐宗海《血证论》中均有对骨折辨证治疗的论述[11]。中医根据骨折早中晚期不同的临床治疗需求,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体质等因素综合分析,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总体来说,骨折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通过改善骨折局部血液循环,提升软骨细胞代谢,促使血肿部位吸收,能极大改善骨折愈合效果。

骨折早期中医研究发现,此阶段患者存在筋骨断裂情况,血肿气滞,引发疼痛。此阶段中医治疗以活血散瘀及消肿止痛为治疗原则。为改善局部肿胀、疼痛情况及患肢受限情况,采取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接骨一号方治疗,极大地改善了患肢血液循环,可解除肌肉痉挛情况,对促骨折愈合,预防血栓的效果显著。配合跌打膏外敷,可进一步发挥活血化瘀功效。在骨折中期治疗中,中医研究认为此时瘀血未消,断骨生长尚未稳固,因此需采取活血祛瘀及接骨续筋的方案治疗[12]。使用接骨二号方配合跌打膏治疗,更利于筋骨修复,可补肾接骨。骨折断端修复过程中易出现缺氧、缺血情况,通过接骨二号方治疗,可促进软骨细胞愈合,更利于刺激成骨细胞繁殖,利于骨折愈合。骨折晚期采取补肾养血方、烫疗方治疗,有助于加速骨折部位血液循环,促进骨质钙化,更利于新骨形成。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中医三期辨证用药及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辨证联合组在疗效、术后恢复时间、术后疼痛、肿胀改善情况及腕关节结构、功能恢复效果、并发症等方面均优于单独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从术后远期恢复上看,辨证联合组生活自理能力高于手法复位组。证实联合治疗效果肯定。

综上所述,中医三期辨证用药联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显著,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早,腕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好,并发症少,预后好。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夹板腕关节桡骨
带血管蒂桡骨瓣逆行转位治疗舟骨骨不连12例
石膏与小夹板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累及腕关节MRI表现及其分布特点研究
寒湿痹阻及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腕关节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钛夹板应用于美学区引导骨组织再生1例
边条翼夹板结构强度设计
高频彩超与磁共振成像对类风湿性腕关节早期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
Y型小骨锁定钛板治疗桡骨头骨折
关于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第三届《腕关节损伤新技术学习班》的通知
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