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

2024-01-11郑志峰宋祖芳林开辉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24期
关键词:上肢偏瘫康复训练

郑志峰 宋祖芳 林开辉

脑卒中也称为脑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循环障碍性疾病,常表现为突然发作[1]。临床上针对脑卒中的诱发因素有很多,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饮酒过量、肥胖、缺乏运动、不良饮食习惯等,都可能导致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进而造成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等现象。由于脂质在动脉壁内沉积,逐渐形成斑块,导致血管壁增厚和弹性减弱。而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因素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使血管腔变窄甚至闭塞,同时增加了血管壁的脆弱性,容易发生破裂出血。当动脉狭窄或闭塞时,会导致血液供应受限,从而引发缺血性脑卒中;而动脉破裂则会造成脑出血性脑卒中。近年来,我国发生脑卒中患者呈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病死率的趋势,目前发病率逐年上升。我国脑卒中每年发病是150 万~200 万人,且好发于中老年人,造成非常大的危害[2-3]。表现为神经功能缺失,并伴发深度意识障碍、忽然昏倒、神志不清、口眼歪斜、语无伦次、半身不遂或突然出现半身移动障碍问题。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采用针刺疗法对偏瘫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4]。通过针刺可以刺激神经末梢,促进神经再生和康复,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针刺疗法还可以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增加受损部位的血液供应,有助于减轻炎症和水肿,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本研究通过对卒中偏瘫患者实施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其肢体功能、临床效果进行研究,为临床提供合理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7 月—2022 年3 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第一医院收治的76 例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 例。对照组男性20 例,女性18 例;年龄45~78 岁,平均(56.12±2.51)岁;病程12~46 d,平均(28.98±5.24)d;左侧偏瘫15 例,右侧偏瘫23 例。观察组男性22 例,女性16 例;年龄58~79 岁,平均(66.29±3.75)岁;病程14~48 d,平均(26.75±5.03)d;右侧偏瘫18 例,左侧偏瘫20 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参照《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5]确诊为卒中偏瘫者。(2)初次发病,患者口角歪斜,面部不受控制。(3)存在明显的肢体功能障碍。排除标准:(1)存在先天性肢体功能障碍。(2)意识模糊、交流困难患者。(3)既往史:精神疾病、心脏病、血液系统疾病等。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7 d 为1 个疗程,连续治疗2 个疗程。按照患者的偏瘫情况给予康复训练、主动训练、被动训练、上肢训练、下肢训练。通过根据康复训练的评估,明确偏瘫患者的严重程度及类型,针对患者不同程度的情况制定康复训练的治疗方案。(1)痉挛性偏瘫患者,可安排肌肉牵伸训练进行按摩,对肢体关节进行伸曲活动的训练。(2)上肢偏瘫患者,主要观察良肢的摆放位置,在选择患侧卧位时,患侧上肢需向前伸,前臂应旋后位,使腕部关节进行自然伸直。选择健侧卧位时,患侧上肢需持续前伸,肩关节弯曲100°左右,在患侧的上肢下面放入垫枕进行抬高,使健侧上肢呈自然舒适位。上肢各方向均进行运动2~3次,10~15 min/次,2 次/d。注意活动时避免损伤关节。卧床患者可进行Bobath 握手训练,让双手掌心相对,患侧拇指在上进行攥拳动作。Bobath 握手状态,第一个动作是上举上肢,第二个动作是指肩部充分前伸,上举双肢过头,维持肩关节活动度和抑制痉挛。除此之外,患者自行完成动作后,需要实行系统康复治疗。(3)下肢偏瘫患者,可进行力量训练,让患者倚靠桌椅,起支撑力作用,进行简单的康复训练。如原地踏步、抬腿练习、短距离移动、下蹲站立等,或坐在椅子上进行扶物站立、抬腿、伸膝、作用扭动身体、伸展上肢等动作。患者活动量可逐渐增加,但不可过度疲劳。待患者能够进行单独平衡站立时,可安排步行功能锻炼及重心转移技巧,并指导患者行走,在训练期间及时纠正异常行为,严格按照康复师提供的方法进行科学锻炼。(4)生活的锻炼,如穿衣、洗漱、大小便等功能的训练。在训练期间家属应全程陪同患者,防止发生意外事件。另外,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合理的营养摄入对康复十分重要。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入针灸治疗。具体方法如下:针灸治疗可在活动的部位上进行针刺、局部穴位等治疗,选用上肢的极泉、曲池、内关、神门、合谷及下肢的委中、足三里等穴位。常用的手法包括直刺法、搓揉法、提插法、扎刺法等。其中直刺法最常用,即将针直接插入穴位,使其达到相应的深度。搓揉法通过旋转针头,来增加针刺的刺激力度。提插法是先插入针头,然后拉拔针柄,以达到刺激穴位的目的。扎刺法则是在刺入穴位后,以一定的深度和频率进行震动。并采用细针,长度1.5~3寸。以轻快、准确、稳定的手法,避免过深或过浅。一般为20~30 min,每天1 次或隔天1 次,连续治疗10~15次为1 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1)由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制定的肢体运动功能评估表(fugl-meyer assessment of motor recovery,FMA)进行评价,该量表涵盖感觉、运动、疼痛、关节活动度和平衡5 种领域内容。其中上肢运动评分为0~66 分,下肢运动评分为0~34 分,分值越高表示肢体的运动功能越好[6]。(2)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失的严重程度,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及精神状态检查,并观察患者机能、瞳孔反应和足底反射等项目,分值范围为0~42 分,分数越高代表神经受损越重[7]。(3)对比两组偏痪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8]。观察患者肢体肌力、生活能力是否得到有效改善。显效是指卒中患者治疗效果非常良好,有效改善;有效是指患者的治疗相对良好,具有稳定性;无效是指患者的治疗无任何改变,甚至愈演愈烈,造成患者严重肌无力及生活不能自理现象。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4)对两组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进行评价。包含10 个项目,分别为进食、修饰、如厕、桌椅转动、洗澡、穿衣、大、小便控制、平地行走、上下楼梯,总分100 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9]。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肢体运动功能情况比较

两组上、下肢评分在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上、下肢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肢体运动功能情况比较(分,)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肢体运动功能情况比较(分,)

2.2 两组神经功能缺失情况比较

两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在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失情况比较(分,)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失情况比较(分,)

2.3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高于对照组的68.42%(P<0.05)。见表3。

表3 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例(%)]

2.4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生活质量在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观察组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4 观察组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脑卒中的发生是由于各种现象导致机体出现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引起的突然昏迷、不省人事等意识症状[10]。其主要原因是外因及内因两个方面引起的,外因是指突然感受外邪、寒邪而引起阳气不足;内因是指心肝脾肾精血亏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不能濡养清窍。同时这些脏腑功能失调也会产生一些病理产物,如痰湿瘀血等。这些病理产物相互交结,阻碍经络,从而导致气血逆乱。谭春燕等[11]研究表明,卒中主要症状表现为口眼歪斜、语言沟通障碍、突然跌倒等。而偏瘫是脑卒中患者最明显的主要症状之一,易出现脑缺血,甚至引起坏死,导致偏瘫症状的发生。黄馨云等[12]研究表明,疾病症状主要在患者一侧的肢体运动功能存在障碍,严重患者则会完全不能进行运动。在脑卒中早期需进行正规的治疗,中、后期需尽早地开始偏瘫侧的功能康复锻炼,以减轻脑梗死的后遗症。

近年来,我国脑卒中患者的后遗症在不断严重化,多数患者存在不同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中心不稳。脑卒中患者采取康复训练,可防止患者发生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现象,但治疗效果过于单一化,周期长且疗效有限,因此临床上需采用更好的治疗手段[13]。本研究显示,两组上、下肢评分在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上、下肢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对照组患者在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后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并不明显。反观观察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实施针灸治疗,结果显示综合治疗对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十分有利。针灸治疗可以刺激神经系统、调节肌肉张力、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有助于加快患者康复速度。表明在康复训练中增加针灸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对于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具有积极作用。分析可知,康复训练适用于伤后的各类功能障碍,可以增进肌力和耐久力,关节的活动范围与柔韧性;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但对患者的配合度及依从性要求极高,从被动治疗转化为主动治疗。尽管如此,仍有不同的患者存在不同的问题,训练效果也因人而异,所以面对不同的治疗效果,科学家们提出联合针灸治疗。针灸治疗不同于康复治疗,针灸疗法的优势具有效果显著、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副作用不明显等,在患者穴位进行针刺,达到刺激神经并引起局部反应[14]。“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有利于加快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15]。观察组在治疗后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使用针灸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有帮助,针灸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体内新陈代谢的速度,也可以对神经产生刺激,加快神经的再生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神经的恢复。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高于对照组的68.42%(P<0.05)。说明针灸治疗效果显著,通过针灸,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吞咽功能、语言功能都能得到很好的恢复。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经络是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通道,连接脏腑、沟通上下、内外的系统,是整个人体组织器官、四肢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通路。经络系统理论认为,气血贯穿于经络之中,通过经络系统,可以使人体各个部位的组织器官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16]。通过调节全身的机能,运行气血协调阴阳。使整个身体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针灸疗法通过身体经络的刺激,对调理身体的作用非常大。

综上所述,卒中偏瘫患者实施针灸联合动康复训练对其肢体功能的恢复作用非常大,能够改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神经功能缺失,提高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上肢偏瘫康复训练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机器绞轧致上肢毁损伤成功保肢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