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抢救案例分享结合应急预演对急诊预检分诊质量及护士工作能力的影响

2024-01-11吴晓鹭谢文莉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24期
关键词:预演急诊科应急

吴晓鹭 谢文莉

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收治的患者多为危急重症,其病情多变,症状复杂,进展迅速。急诊预检分诊作为患者入院的第一站,对护士分诊能力提出的要求更高,同时急诊护士相对于常规临床护理也将需要应对更大的挑战[1]。急诊预检分诊是急诊中最为重要的一环,预检分诊的质量影响着患者的救治,由此对于急诊科而言,开展质量管理对患者产生的影响更大[2]。临床需要完成前期的分流相关工作,可以完成对于病情轻重的判断,快速地分类,完成根据患者病情危急重的程度所开展的治疗,预检分诊的最大作用就是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将患者分流到恰当科室,以便于医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接诊及疾病的诊疗[3]。由于急诊患者流量较大且急,预检分诊的作用就更加的凸显,如何在最优质的情况下完成患者的疾病分诊,缩短抢救时间,是目前急诊预检分诊中工作人员与之共同奋斗的目标。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开展抢救案例分享结合应急预演急诊管理获得理想效果,旨在为临床急诊预检分诊的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1)正常就诊于急诊。(2)具有完全认知能力与良好的沟通能力,可配合护理人员完成流程安排[4]。排除标准:(1)仅接受检查或取药的患者。(2)未完成急诊就诊的患者[5-6]。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护理人员均为在职人员,在研究期间无人事变动、长期请假者。选择2022 年1 月—2023 年6 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26 名工作5 年以上的急诊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2022 年1—6 月为管理前,临床接诊处理1 000 例急诊患者,男537 例,女463 例,年龄12~85 岁,平均(34.29±2.83)岁;2022 年7 月—2023 年6 月为管理后,处理1 000 例急诊患者,男552 例,女448 例,年龄9~89 岁,平均(35.86±2.3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急诊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7~39 岁,平均(27.53±3.52)岁;初级职称8 名,中级职称18 名,高级职称0 名;学历分布:大专15 名,本科及以上11 名。

1.2 方法

管理前:护理人员为在急诊工作5 年以上的护士,并完成急诊分诊培训。培训内容包括(1)国际国内分诊系统介绍。(2)分级分区流程。(3)各级别相应时间。(4)急诊分诊电子系统的使用。(5)急诊分诊质量监测。(6)急诊分诊礼仪规范。(7)急诊预检分诊相关制度。

管理后:在以往培训管理的基础上加入抢救案例分享结合应急预演安排。(1)抢救案例分享:每周固定周四在早晨晨会中,定时分享1~2 例案例,每次分享的时间控制在25 min 左右。案例为抢救室护士工作组接诊的临床实际案例,由抢救室工作组组长整理,经护士长和教育护士审核后,于晨会进行分享,并将分享记录通过电子版在微信工作群分享。(2)应急预演:每2 周1 次,通过学习各种案例应急预演,分组方式开展,需要有实践经验总结,动态形成良好急救护理方案,如呼吸心搏骤停病症、消化道大出血导致休克、中毒等应急方案等。根据护士掌握程度调整案例、分享时间等。(3)成果验收:每次培训都总结护士表现能力,出色者给予表扬,表现差者给予指正,并在下次的预演中重点观察,尽可能做到全科室对于预检分诊能力的提升。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不同阶段急诊预检分诊质量、护士工作能力评分和护士对预检分诊管理满意度。护士工作能力以中文版Meretoja 护士能力量表进行评价,包括帮助角色、教育-指导、评估判断、应对、护理干预、质量评价、工作角色,共7 个维度,每项0~100 分,分数越高代表能力越强[7]。满意率判断:采取自制调查问卷,分值0~100 分,0~40分非常不满意,41~59 分不满意,60~69 分基本满意,70~89 分满意,90~100 分非常满意[8]。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人数/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管理前后急诊预检分诊质量比较

管理后的急诊分诊准确率、抢救成功率均高于管理前,而抢救单元物品缺失率低于管理前(P<0.05)。见表1。

表1 管理前后急诊预检分诊质量比较[例(%)]

2.2 管理前后护士工作能力评分比较

管理后护士帮助角色、教育-指导、评估判断、应对、护理干预、质量评价、工作角色能力评分均高于管理前(P<0.05)。见表2。

表2 管理前后护士工作能力评分比较(分,)

表2 管理前后护士工作能力评分比较(分,)

2.3 管理前后护士对预检分诊管理的满意度比较

管理后护士对预检分诊管理总满意度高于管理前(P<0.05)。见表3。

表3 管理前后护士对预检分诊管理的满意度比较[名(%)]

3 讨论

急诊科室是临床众多科室中接诊重症患者最多的科室,且接诊的患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患者情况复杂,疾病特点上以病情紧急、病种复杂多样为特点[9]。急诊科存在着严谨的工作流程,其中预检分诊是急诊科分流的首要环节,是可以更好地达到并帮助患者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更为准确救治的基础[10]。预检分诊的护士能力评估分析中,需要具备更多更为高效的病情评估和判断能力,能够做到在分诊管理上分级分层分明,分诊流程规范且简洁,同时让患者能够理解[11]。这就要求临床中的分诊人员具备丰富经验和知识储备,对于急诊患者分诊工作产生更好地应对,可以完成对患者的及时救治[12-13]。预检分诊一方面需有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对于分诊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需要更为注重,这就要求工作人员需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而常规管理中,缺乏对护士这种能力的要求,由此分诊中极易出现错误问题,影响分诊质量[14]。因此提升分诊人员工作能力,提高分诊质量,是提升急诊科工作质量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在管理中,抢救案例分享是在护士工作中对于特殊案例或经典案例的经验总结,该模式强调学习和总结典型案例,互通学习,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素质。由于在工作中不能够接触到全疾病的患者,因此安排工作人员收集和讲解危重抢救案例,使团队能力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可以积累出更多的经验和对于临床急救识的储备[15]。同时,完成整个案例分享,对于急救护理人员中的护患交际能力、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而在实际工作中,理论知识掌握和实践能力是两种不同的能力,而应急预演就是提升护士实践能力的最佳方式,首先通过案例分享获得理论知识的掌握,再实施以应急预演,针对特殊性病例、常见疾病病症的病例进行急诊分诊预演,可以让护士明确自身工作的不足之处,继而可以早期的调整与改正。而联合实施下,有利于护士提升工作能力,对于改善预检分诊质量,获得理想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中,管理后急诊分诊准确率、抢救成功率均高于管理前,而抢救单元物品缺失率低于管理前(P<0.05)。管理后护士各个评分均高于管理前(P<0.05)。临床中针对急诊患者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病情复杂多变,因为病情的需要及疾病的严重程度,就要求患者在抢救室停留的时间相对较短,由此在急诊科工作的护理人员中对于其所掌握的强核心能力要求较高,需重点培养护理教育、护理专业,掌握临床工作能力[16]。根据所开展的不同抢救案例进行相关的分析与整理,从急诊处置的不同方式中开展,针对在分诊、应急处理、预见性护理以及科室衔接等不同方面开展角度分析与整理,以确保在整个的急救护理中,不断改进与提高工作质量[17]。通过对不同类型案例进行资料收集与整理,完成案例的分享,对于提升护理人员对知识能力的掌握与运作掌握能力,确保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的评估与预见能力、分析判断与决策评估能力,强化指导,对沟通协调能力完成总体的提升,同时对于自我管理意识不断地强化,使急诊科中的护理人员对急诊救治与核心能力得到整体的提升。管理后护士对预检分诊管理总满意度高于管理前(P<0.05)。由此结果分析,通过抢救案例分享结合应急预演下,可提升护士的工作能力,对于预检分诊质量的改善与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本研究中无法排除工作经验积累和个人学习能力对研究结局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讨。此文的研究结果为预检分诊后期标准制定提供了借鉴内容。

综上所述,通过实施以抢救案例分享结合应急预演的急诊管理措施,提高急诊科护士对于预检分诊的整体正确率,达到提升整体的治疗效果和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满意度。

猜你喜欢

预演急诊科应急
多维深入复盘 促进应急抢险
急诊科床旁超声的教育和培训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
清平乐·“9·3”大阅兵预演①
护理绩效考核在急诊科的应用
首届“清博会”预演清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