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微而论”对新时代教师的启示

2024-01-11修武县教师进修学校徐慧敏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隐者境界古诗词

■修武县教师进修学校 徐慧敏

“知微而论”出自荀子的 《致仕篇》:“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

荀子是先秦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认为教师在广博学习、具备较高文化素养的基础上,还要有尊严、有威信、有阅历、有信仰,同时拥有高超的讲解技能,能够将知识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去阐幽明微。

一、“知微而论”的含义

“知微而论”,指教师能钻研和精通教材,懂得精微深奥的理论,善于阐述幽深隐微的道理。“微”可以是深奥的道理,也可以是有分歧需要鉴别的理论,还可以是错误的需要纠正的观念,如关于《大学》三纲领八条目的内涵、“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中仕与学的关系等。

“知微而论”以“博习、尊严而惮、耆艾而信、诵说而不陵不犯”为基础,是教师追求的最高教学境界。它包含几个层次:不仅“知微”,而且能够“论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微”,入于心,见于行。其中,“知微”是前提,是“论微”的基础,“论微”是“知微”的要求,是教师的职责;学生理解“微”才能入于心,是教学中重要的环节,见于行是归宿,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知微而论”思想对新时代中小学教师的启示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与时俱进,博约结合。荀子曰:学不可以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要读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汲取精华,提高自身文化底蕴;二要读当代报刊书籍,比较鉴别,选择正面积极的信息;三要学习相关学科知识,一专多能,博约结合;四要关注时政要闻,增强使命感……教师要不断学习,增强自身素质,提升人生境界,才能够“知微”。

掌握教育教学技能,灵活多变,言简意赅。一要阅读相关教育教学方法的书籍,掌握对话法、讨论法、情境法和启发法等技巧,领会其本质,灵活使用,使“微”通俗易懂。二要恰当使用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使“微”具体形象。三要语言规范清晰、准确严密、生动形象,“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才能使“微”深入学生心灵。

了解学生悟性高低,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学生天性各不相同,能力千差万别,对于教育教学中的“微”,领悟程度有深有浅,理解速度有快有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设置不同的目标,懂得适可而止。《学记》有云:“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注重实践总结反思,提升智慧,独创风格。唐代古文大家韩愈为后人所推崇,在于其“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教师要善于在实践中思考,在感悟中提升,积累教育智慧,总结教育经验,勇于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创造性地将“微”阐述得透彻明白,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

科学全面评价学生,视野开阔,境界高远。“微”见于行,需要学生悟理践行,需要时间的检验。新时代的教师要开阔眼界,牢记教书育人的职责,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不汲汲于分数,不自困于名利,勇于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聚焦核心素养,培养堪当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运用智慧,开启知微而论之门

“知微而论”是教师应该追求的教育教学境界,这需要教师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选择正确的、有价值的信息,读出蕴涵的深刻哲理,不仅“知微”,领会精神实质,而且能融会贯通,将“微”阐释得透彻明白,使其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航标。

比如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知微”——古诗词蕴涵的深刻哲理或深远意境,而且要“论微”——用精练的语言,采用联想、类比等方法,通过诵读古诗、讲解古诗、运用古诗等手段,使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微”,从而提高文学修养,陶冶高雅情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如讲授贾岛的诗《寻隐者不遇》,教师不仅要知道诗词中的“微”——“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还要多维度地论“微”,让学生理解这个“微”。环节一:介绍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环节二:通过对“寓问于答”手法的分析,让学生体会作者写诗的巧妙——以简笔写繁情,愈见其情深与情切;三番答问,逐层深入,愈显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愈见作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环节三:研究古诗词的平仄、韵律、声调的意义等,和学生一起诵读,读出古诗词的音韵美和节奏感,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更深刻地体会作者对隐者的钦慕之情。如在诵读时读出平仄,尤其关注每句诗最后一字的声调,诵读时或急促,或延长,和声调的意义结合起来,去体会作者情感的起伏——在读 “松下问童子”的“子”时,语气稍重,且延长声音,读出作者喜爱童子的亲切之情,作者满怀希望的轻快心情;读“言师采药去”的“去”时,要短促,快速收音,读出童子所答非作者所愿的失望心情;读“只在此山中”的“中”时,要平静、中正,延长声音,读出作者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的欣幸之情;读“云深不知处”的“处”时,要短促,读出作者惘然若失、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样的多维度教学,既有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的介绍,还有写作技巧的分析,更有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必备的要素——诵读。学生不仅学到了写作的技巧——剪裁取舍,寓问于答,也提高了诵读能力,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深刻地体会作者对隐者高山仰止之情。

“知微而论”是荀子对教师提出的严格要求,也是教师应该追求的教育境界。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铭记教书育人的职责,终身学习,含英咀华,提要钩玄,让“微”入于学生之心、见于学生之行,努力成为引领学生成长的“大先生”。

猜你喜欢

隐者境界古诗词
寻隐者不遇
踏青古诗词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寻隐者不遇》续篇
寻隐者不遇
品“境界”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慎独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