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作教学有序过渡的策略运用

2024-01-10常前红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编者学段同伴

常前红

四年级下册习作处在第二学段向第三学段过渡阶段,编者在训练安排上也重视在写清楚的要求中融入写具体、写生动的要求。纵观本册教材的单元习作,除第三单元外共安排了七次写作训练,整体上突出了交际意识和构思要求。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引导学生顺利完成第二学段习作向第三学段习作的有序过渡。

在习作中,“我”往往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决定习作以第一人称表达,二是“我”是重要的表达对象。新课标对第二学段表达提出的要求是:“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深刻、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其中的“自己”就是习作中的“我”。四年级下册的单元习作训练,编者在话题设计上自觉对接新课标的要求,在多篇习作话题中直接出现了“我”,如“我的乐园”“我的奇思妙想”“我的动物朋友”“我学会了______”“我的‘自画像’”等,即使话题中没有直接出现“我”,如“游_______”,写的内容必然是“我”的游览经历。由此可见,教师应明确提出,学生在习作中需要重视以“我”为中心,以“我”的眼睛去观察、捕捉生活并形成感悟,写出“我”的故事、经历进行分享。如何才能在习作中突出“我”的地位呢?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在习作中自由书写自我,引导学生发现自我的特质,在写作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写出真实的自我,写出“我”的言行举止中值得欣赏的特点。在整册教材学习中,“我”一次又一次出现在不同习作训练中,“我”不止是个人称,更需要成为一个看得见成长的人,即通过“我”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让“我”与学习有看得见的共同进步。

学生在习作起步阶段容易把习作当成作业或任务来完成,忽视习作具有的交际功能。梳理四年级下册单元习作要求,编者重视从同伴之间的交流、评价入手,引导学生重视习作的交际功能,习作训练与新课标提出的“乐于用口头、书面的形式与人交流沟通,愿意与他人分享,增强表达的自信心”相对接。当学生之间能够就习作自觉、主动开展互相评价活动时,就是让自己的习作进入了初步的流通状态。比如,在习作“我的‘自画像’”中,编者提出“写完后,读给家人听,请他们说说哪些地方写得像,哪些地方不像,再根据他们的建议改一改”;在习作“故事新编”中,编者提出“把习作贴在教室的墙报上”,学生之间可以互相阅读对方的习作。教师可以借助这样的要求,在其他习作训练中,提出类似的同伴互相评价、修改方面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在多次的训练中,形成学生互相评改的基本模式,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提升。在这样的同伴互评环节中,教师不可置身事外,需要真正发挥组织者的作用,以“谁和谁互相评读”“互相交换后需要做什么”“再换回后怎么办”等话题指导、协调学生的同伴评改活动,从中了解学情,为进行集体评讲积累资料。

第二学段学生写同一类型的习作容易出现雷同的现象,看不出进步与发展,重要原因是缺乏构思。在本册教材中,编者重视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学习构思,通过搭建多种形式的表达支架,促进学生不断在构思上有所发展,写出有新意的习作。从各单元的习作提示看,编者提供的指导构思的支架有多种形式,如“我的乐园”“我的奇思妙想”用的是思维导图,在“我的动物朋友”中用的是例文示范。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认识这些支架在構思上的作用,引导学生用足、用好、用活这些支架,形成适合相应习作的整体架构。首先是让学生思维的过程可视化,借助相关的思维导图、表格、系列问题提示等,使习作构思得以清晰地呈现出来;其次是构思结果的可操作性,学生借助构思支架建构的习作框架,能够成为习作过程中的有效抓手,帮助学生一步步实现习作目标;再次是习作结果的可预测性,有了支架帮助形成的习作构思做支撑,学生能够预知自己本次习作完成的样子与效果,有助于学生对照标准进行自主评价,促进学生习作能力不断提升。

总之,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在完成第二学段过渡的基础上,教师指导的重点应放在促进学生自主提升表达能力与表达水平上。

猜你喜欢

编者学段同伴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编者语
编者语
编者语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