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绣墩

2024-01-09李笙清

文萃报·周五版 2023年51期
关键词:战国时期熏香习惯

李笙清

“便路横穿玉兔门,夜宣狎客宴金樽。江郎才俊思华别,赐坐从容索绣墩。”这是北宋诗人宋白的一首《宫词》,诗中提到的绣墩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日常坐具,取“墩”與“凳”谐音之意,古人一般在它的上面铺盖锦绣而故称“绣墩”。此外,因为它的形状像极了中国的传统乐器大鼓,所以民间一般习惯称之为鼓墩,而其瓷质清凉的特性,又让它有了凉墩的美称,至于瓷凳、瓷鼓、坐墩等,也都是它的别称。宋代诗人周必大曾吟咏之:“黼座衮龙明日月,绣墩珠履切星辰。”

绣墩在我国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当代著名作家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认为,绣墩最初以低矮的腰鼓形出现,是战国时期妇女为熏香取暖而设计的一种专用坐具。唐代以后,人们的起居方式一改过去席地而坐的传统习惯,绣墩的样式也随之改变,变得与一般木制坐具差不多高,可以垂足而坐。明代嘉靖、万历两朝是各窑口烧制绣墩最兴盛的时期,以江西景德镇产量最大,品种主要有青花、法华、五彩、三彩等。到了清代,绣墩的使用更趋广泛,如《红楼梦》《儒林外史》等清代小说中,绣墩频频出现,尤其是古代女子的闺阁之中,铺锦披绣的绣墩有极高的出镜率。

(摘自《新民晚报》)

猜你喜欢

战国时期熏香习惯
试论战国时期的楚墓人殉
中药消毒熏香研究概况
上课好习惯
二则 暖阁熏香雪未晴
李永文文创产品设计作品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孟子说仁德
菊叶香藜干粉熏香抑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