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科技组织中我国科学家人才队伍的建设

2024-01-06刘香钰

中国人事科学 2023年12期
关键词:科学家科技工作

□ 刘香钰 张 丽

一、引言

在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1]的背景下,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范式不断革新,全球科技创新格局加速演变,科技创新已成为各国战略博弈的重要阵地,是影响全球发展格局的关键要素。受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及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我国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面临着严峻挑战,科技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新的背景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2]这为新时代国际科技合作新理念与新实践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国际组织最早出现在19 世纪的欧洲,[3]是工业革命后欧洲国家多边关系发展的产物,[4]后来逐渐扩及世界范围。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治理模式逐渐由国家中心治理模式向网络治理模式转变,[5]具有多元主体参与协商特点的国际组织迅猛发展。其中,国际科技组织作为在科技领域通过从事知识生产、发展、传播和应用活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管理的专业性国际关系行为组织,在科技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加强全球科技治理、推动科技外交向前演进的重要力量,是开展国际科技合作、解决全球共性问题的重要实践平台,[6]是科技规范和政策的倡导者、科学价值的维护者、多方利益和理念的协调者,[7]是科学家获取科技前沿动态、联系别国科技工作者、“扩圈交友”的重要渠道。[8]尤其是在国际关系日益紧张的新时期,非政府间国际科技组织在增进科技领域人文交流、加强科技联合创新、引领科技前沿突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世界科技领域内广泛联络科学家群体的核心交流平台和重要纽带。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国际科技组织的人才队伍建设是我国进一步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高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的重要切入口。2016 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完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推送机制,创立国际人才合作组织,促进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9]同年,中国科协和民政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国际科技组织人才培养与推送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充分发挥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等社会组织在发掘人才、联系服务、培养能力、对外交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10]但是,目前我国在国际组织人才队伍建设中仍存在参与人员不足、任职职位偏低、事务话语权不高、国际影响力有限等问题。尤其是在科技领域从事知识生产、发展、传播和应用的科学家及其他科研人员在国际科技组织中的参与程度严重不足,对我国进一步提升科技治理能力、优化开放创新生态、构建科技合作伙伴关系网络十分不利。为了更加有针对性地加强我国国际组织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本文从作用分析的角度入手,聚焦非政府间国际科技组织中的我国科学家群体,深入研究科学家在参与国际科技组织工作时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影响其工作成效的主要因素,为我国更多优秀人才进入国际科技组织发挥积极作用创造机会、提供保障,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科技组织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我国及国内科学家参与国际科技组织工作的现状

根据《国际组织年鉴(2022—2023)》[11]统计,截至2021 年,各种类型的国际组织总数已达75 277 个,与科技相关的理工农医交叉学科类国际科技组织有10 602 个。国际科技组织正以其专业性、公益性、强渗透性等独特的禀赋特征,[12]通过学术交流、表彰奖励和人才评价、科学传播、科学教育、专业认证、政策倡导及建言献策等方面的工作,在推动科学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科技组织的运行往往依赖活动于其中的科技工作者,他们作为国际科技组织的秘书处工作人员、咨询顾问、执委、主席等,以不同程度影响着国际科技组织的会议活动、科技项目、技术标准和相关政策,在全球科技交流与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推动我国科学家在国际科技组织发挥重要作用是我国进一步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创新环境国际化建设、搭建科技合作伙伴关系网络的重要途径,既有增进国际科技界开放、信任、合作的效用,更有推进民间科技外交的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上的国际组织大多为西方国际组织,导致全球治理带有明显的“西方治理”特色。根据《国际组织年鉴(2022—2023)》统计,截至2021 年,拥有国际组织总部最多的国家为美国,共有1 881 个,其次是比利时、英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西方国家通过制定国际科技规则、建立技术标准、结成技术联盟、影响国际科技组织运作、主导国际科技组织决议等行为,以国际科技组织为窗口传播西方价值取向,通过媒体宣传打压新兴国家,极大限制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对全球治理的参与。

近年来,随着我国实力的增强和在国际科技组织中地位的上升,国际科技组织中我国参与人员不足、参与程度不深的状况日益突出。根据《国际组织年鉴(2022—2023)》统计,截至2021 年,中国大陆地区参与国际组织数量为3 315 个,与美国(5 592 个)、英国(6 615 个)、法国(6 937 个)、德国(7 024个)等创新国家有不小差距。根据联合国2022 年度常规预算报告,2022—2024 年我国在联合国中承担15.254%的会费,但是在秘书处的工作人员数量只略多于1%,具有国际科技组织管理和外交才能的中高层次人才极其匮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在国际科技组织中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提升。在国际组织总部建设方面,总部所在地为中国的国际组织共有125 个,排名在第13 位,与我国科技强国发展目标不相称。

我国在国际科技组织的人才队伍建设中同样存在人才不足的问题。在科技工作者参与国际科技组织事务方面,根据中国科协2021年度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各级科协和两级学会加入国际民间科技组织903 个。在国际民间科技组织中任职专家的有2 446 人,其中担任主席、副主席、执委或相当职务的高级别任职专家的有1 265 人。[13]与其他创新国家相比,我国在国际科技组织人才队伍建设上仍显不足,具有国际科技组织管理和科学外交才能的高层次人才仍旧缺乏。在政策环境方面,我国对于科学家群体参与国际科技组织事务的宣传引导尚显不足,对科学家从事非政府间国际科技组织工作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据大多数科技工作者反映,他们使用出访经费、参加和举办国际会议等审批流程繁琐,出访次数、时长受限,导致科学家出访交流多有不便,在非政府间国际科技组织履职尚存障碍。

三、我国科学家在国际科技组织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在我国外交战线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国际科技系统中的地位已经由新近参与的边缘角色转变为深度参与的核心角色,参与国际科技组织工作已成为展现我国科技外交实力的最佳途径。[14]为此,我国在国际科技组织及相关人才梯队建设方面持续发力,分别通过支持国内科技群体成立本土国际科技组织、推动我国科学家在国外重要科技组织任职、推动我国科研力量参与国际科技组织研究项目及相关活动等举措,在国际科技组织领域发挥不同层次的影响力。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可将参与国际科技组织事务的科技工作者分为三类。一是处理组织行政事务,协调组织中各常设机构活动并为其提供相关服务的秘书处专职工作人员。二是主席、副主席、执委等参与国际科技组织事务讨论和决策的核心人员。他们也是代表国际科技组织对外发表观点、倡议、理念的发言人,但往往不常驻国际科技组织也不影响其本职工作。三是在国际科技组织开展的短期任务或工作中提供专业指导及意见的专家或咨询顾问。立足国家发展战略,我国科学家在国际科技组织中发挥实效作用,可以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国家总体外交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提高我国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上发挥重大作用,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对国家整体而言,我国科学家在国际科技组织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提升国家科技能力

从提升国家科技能力的角度而言,我国科学家参与国际科技组织决策及事务工作能够拓展科研活动与合作的空间。

一是对于国际科技组织开展的课题研究、能力培训、实地调研等项目,提高中国科研人员的参与率与参与程度,以国际科技组织项目为抓手,加强国内科研机构及科研人员与国外专家、学者及科研单位的深度合作,交流、共享合作双方的科研成果,提高科研效率,增强创新资源在合作伙伴中的流动及复用,借此提高我国高质量科学及技术研究水平,推动我国更多地参与到全球性的重要问题研究中去。例如,在我国科学家龚克担任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期间,南开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多位专家参与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份工程报告《工程——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撰写工作。同时,也可通过在中国开展的实地调研项目,吸引更多国外优秀人才来华开展研究工作。

二是以国际科技组织为平台,为我国发起或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或大科学工程提供更多机会。例如,我国科学家成秋明在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担任主席时,由我国科学家倡导发起并主导的 “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成为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第一个批准认可的大科学计划,并得到其他国际科技组织以及各国研究机构的积极响应,对于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二)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生态网络

从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生态网络的角度来看,我国科学家参与国际科技组织决策及事务工作能够促进我国“扩圈交友”,构建合作伙伴网络,链接更多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一是以国际科技组织为平台,通过在中国举办国际科技组织会议、论坛、展览会等全球化活动或参与其他国际科技界盛会,将众多国际相关领域科研人员汇集到我国,一同交流研讨、共享成果,为我国科研人员与国外专家、学者建立联系提供机会,扩大我国科技创新人才的“朋友圈”,逐渐形成面向全球的科技合作网络。例如,我国科学家周其凤担任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主席时,IUPAC 在我国举办了多场国际学术交流会议,2019 年9 月在北京举行了第十三届离子聚合国际研讨会,2019 年12 月在深圳举办了第十二届IUPAC 生物有机化学国际研讨会,在帮助我国科研人员及早获取更多学术资讯、科研资源、产业应用机遇、前沿发展态势的同时,也为国外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科技发展水平、科技领域前沿进展、科研生态环境的平台。

二是通过规划、设置国际科技组织议程及议题,为我国科学家在国际舞台上发表科学观点、倡导研究理念、参与科技治理提供平台,为我国参与领域内相关标准及规则制定、加入全球科技治理体系提供更多实践路径,进而提升中国在科技界的国际影响力。随着国际科技组织自身合法性的增强,其干涉相关国际规范的现象增多,通过自身制度结构间接地影响着成员国或成员的创新行为,以制定共性科学问题的规则和标准等多种方式,引导科技创新规范的发展方向。例如,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在我国科学家龚克担任主席期间,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要力量,在设施互通、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帅志刚教授担任IUPAC审查委员会六人小组成员,牵头IUPAC 化学学科发展和机构改革项目。

(三)扩大社会影响力

从扩大社会影响力的角度而言,我国科学家参与国际科技组织决策及事务工作为传播我国科学研究及科学外交理念提供了更多契机。

一是以国际科技组织的对外交流工作为窗口,向国外介绍我国科技发展实情、传播我国科学研究理念。我国科学家担任国际科技组织的高层领导或重要岗位,可以提高我国在相应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和声望,在国际学术界有效地宣传我国相关领域研究进展。例如,在IUPAC 为成立100 周年举办的庆祝活动中,数位中国青年化学家入选青年化学家元素周期表,为相关元素代言。我国科学家在国际科技组织担任要职期间,还通过参会致辞、发表演讲、交流研讨,以及与国外科技群团、领域内相关单位会面等方式,向外界传播中国科技向善、促进科学公平、增进国际信任等发展理念。

二是通过我国科学家在国际科技组织任职期间所做的工作,提升国外科技界对我国的认可度。我国科学家在国际科技组织履职期间,针对全球共性问题及风险组织开展科学研究以增进人类福祉,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展科研工作以促进科学公平及区域发展等工作,可以为“中国印象”加分,提升中国的社会影响力,提高外界对于中国的认可度。例如,成秋明在IUGS 担任主席期间,会见非洲地质调查组织(OAGS)代表团,鼓励非洲的科学家、科技组织及国家成为IUGS 成员。

四、影响我国科学家在国际科技组织中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

我国科学家在国际科技组织中能否担任重要职务,能否对加强我国对外科技交流合作、开拓民间科技外交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取决于他们在国际科技组织工作中发挥的实际效能。如图1 所示,我国科学家在国际科技组织中发挥重要效能,是以科学家的学术能力、管理能力等个人能力为基础,以国内群团组织及科研力量为核心支撑力,在有利于国际科技合作的政策环境中得以实现的。

图1 我国科学家在国际科技组织中发挥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科学家的学术能力和管理能力

首先,科学家的学术资历以及团队管理、沟通协调、战略规划等自身能力是胜任国际科技组织重要岗位、获得科技界同行认可的基本要求,也是后期履职时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内因。国际科技组织的会议、论坛、培训项目、研究课题、奖项及资助遴选大多与领域内科学知识和前沿发展息息相关。在国际科技组织担任重要职务的科学家,需要具备该领域丰富的科学研究经验、学术知识以及发展态势预判能力,才能准确设置研讨议题、面向科技前沿及重要方向组织开展项目研究、科学评估领域内研究方向的优先次序、研判学科未来发展方向,提高国际科技组织决策及事务工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其次,国际科技组织汇聚了全球不同国家的科研人员,他们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行事风格、价值观念等。因此,具有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以及尊重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可以更好地与其他国家科研人员建立合作网络,深入交流双方的学术成果及科研理念。同时,国际科技组织是容纳领域内众多学者的大型“社区”,需要科学家具备优秀的管理才能,带领国际科技组织这一庞大的群体,更好地联结全球科技合作网络、解决全球性科技问题、规范科学制度标准。因此,科学家在组织协调等方面的管理能力也是国际科技组织工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科学家在国际科技组织高层次岗位上的作用发挥。

(二)群团组织及科研力量的支撑力

我国担任国际科技组织高层职务的科学家大多曾任国内相关学会或协会的负责人,学会或协会等群团组织作为重要的实践培养平台,可以帮助科学家很好地积累组织筹办会议、设置研究议题、联络广大科技工作者等工作经验,培养科学家沟通协调、组织管理能力。同时,学会或协会的群团工作基础及专家资源可以为国际科技组织在国内举办国际会议或论坛、开展调研及培训项目、组织跨国交流活动提供业务支撑和保障,协助我国在国际科技组织任职的科学家和其他科技工作者共同筹办国际科技会议及活动,更好地完成国际科技组织工作。

对于国际科技组织开展的科学研究项目,国内群团组织可以为其提供宣传媒介和推广窗口,广泛联系科技工作者,引导国内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国际科技组织研究项目及活动,为国际科技组织解决全球性科技问题提供科研力量支撑。同时,这也是任职人员在国际科技组织工作中对外宣传我国科技发展实情、传播我国科学研究理念的重要基础。

此外,群团组织也在国际科技组织的人才后备军培养、任职推送等方面积极配合,为科学家进入国际科技组织任职、参与国际科技组织事务疏通渠道。例如,中国科协及全国性学会是广泛凝聚国内外优秀人才、培养国际科技组织人才力量、拓宽我国与世界科技界交流渠道的重要力量,2021 年中国科协推荐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科技组织任执委以上职务达399人次。

(三)政策环境

为我国在国际科技组织中任职的科学家及其他科技工作者提供财政支持、加强国际化环境建设,有利于促进任职人员更好地完成国际科技组织工作,是科学家积极参与国际科技组织事务工作、发挥重要影响力的关键外因。例如,共同资助由国际科技组织发起、由我国主导的大科学计划和研究课题,支持并帮助国际科技组织在我国举办大型国际会议或人才交流活动,协助解决国际科技组织在开展国际合作和对外交流互动时遇到的待遇不平等、沟通不畅、出国手续繁琐等问题,使我国科学家在国际科技组织中更容易开展相关工作。

在政策制度方面,将国际科技组织工作纳入人才或绩效考核体系,有利于提高科研人员参与国际科技组织工作的积极性,为任职人员参与相关工作提供保障。大力支持和推动在华设立国际科技组织,积极引导、支持国际科技组织在华登记并设立总部、分支机构或秘书处,支持高层次人才跨国流动及国际科技合作,有利于为任职人员营造国际化创新生态,为国际科技组织在中国开展常务工作及外事联络提供更加开放包容的交流环境。

五、推动我国科学家在国际科技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启示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在变局中开新局、妥善应对外部风险挑战、抓住机遇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关键时期,支持我国科学家在国际科技组织任职履职,提升我国科学家参与国际科技组织事务的能力与水平是国际科技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为此,对推动我国科学家在国际科技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提出以下建议。(见图1)

(一)加强科学家的国际科技组织工作能力培养

针对国际科技组织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及能力需求,有针对性地对领导人员、秘书处职员、竞聘人员和后备人才开展分层次的分类培训,并建立常态化的培训机制(见图2)。聚焦国际科技组织的运行机制、活动模式、理念思维以及国际合作发展趋势等内容,进行专项调查研究,提高培训内容的质量。在培训中,立足国际视野,设置情景模拟、议题讨论等教学环节,加强科学家在语言沟通、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同时注重国际关系、外交政策、外联行为、多元文化等方面的学习。引导并支持科学家参与决策咨询及技术预见等工作,调动科学家参与领域态势研判及科技政策制定工作的积极性,拓宽科学家的国际视野,增强科学家的国际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围绕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生态环境、能源资源等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热点议题,积极开展学术研讨和跨学科交流,为科学家在国际科技组织中开展工作积累实践经验。

图2 推动我国科学家在国际科技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机制

(二)完善国际科技组织职位的信息推送及人员选送工作

从建立人才信息数据库、推送招聘及活动信息、支持科学家竞选、推荐宣传相关人才等方面,多渠道完善科学家在国际科技组织任职的选送工作。建立国际科技组织后备人才信息数据库,系统录入后备人才梯队的研究领域、工作履历及岗位目标,并配套动态的进入与退出机制。建立国际科技组织职位招聘与空缺情况的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对外更新国际科技组织的招聘信息,同时也要关注国际科技组织的研究项目、学术会议等活动的发布和申报信息。将信息发布平台与国际科技组织后备人才信息数据库匹配关联,及时将国际科技组织的相关信息推送给合适的后备人才。加大对竞聘人员的支持力度,帮助竞聘人员熟悉竞选流程,有针对性地提供竞选指导、职业规划和相关研究支撑,对于竞聘重要岗位的高层次人才“一事一议”。加强与国际科技组织的战略合作,面向国内外宣传我国科学家在突破科技难题、服务全人类发展等方面的贡献,鼓励引导后备人才积极参与国际科技组织活动,为后备人才与国际科技组织建立联系、竞聘人员应聘相关岗位提供更多契机。

(三)加大对国际科技组织任职科学家的工作支持

定期征询国际科技组织任职人员的工作及研究需求,为现有履职科学家的国际科技组织工作提供对应支持和帮助。通过对应的学会等群团组织,为国际科技组织高层次人才配备专门联络人员,对接其在政策咨询、跨领域研究、技术支持等方面的服务需求,加强外事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根据任职人员实际工作需要,在协助举办国际科技组织会议、论坛、展览会以及国际科技组织活动宣传推广、联络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开展实地调研项目等方面提供相应支持。同时,学会等群团组织也要根据国际科技组织的核心议题和研究项目,协调国内科研力量开展专题研究,为现有履职科学家的国际科技组织工作提供研究基础,提升履职科学家的议题设置水平。

(四)营造有利于国际科技交流的创新生态

以项目资助的方式,加大对科学家参与国际科技组织活动及工作的资金支持,同时将国际科技组织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及人才评价中,充分调动科学家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参与国际科技组织事务的积极性。立足国家科技发展战略,聚焦人工智能、清洁能源、生态环境、交叉学科等重点领域,搭建多元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平台,构建科技合作伙伴关系网络,积极开展新组织的建设工作。积极推动国际科技组织在华设立总部、分支机构或秘书处,完善国际科技组织成立及落户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保障政策,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先行先试,打造国际科技组织总部聚集地,营造更加开放、包容、利于国际科技交流的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科学家科技工作
假如我是科学家
科技助我来看云
不工作,爽飞了?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