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

2024-01-06王天民高涧竹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中国式资本主义现代化

王天民,高涧竹

中国式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有着本质的差别。中国式现代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新型现代化,其理论立场和实践旨趣内在地蕴含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否定性与超越性。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对于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特质、强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大深远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先进理论立场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理论超越

中国式现代化相对于资本主义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新型现代化。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资本主义现代化快速发展、资本主义矛盾和弊端充分暴露的时代背景下,其理论使命是批判、克服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恶果,建构更加合理的现代化社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新型现代化道路,其内在旨趣是批判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全面超越资本主义时代,实现人类发展方式和文明模式的根本性跃迁。

(一)以人的发展逻辑超越资本逐利逻辑

资本逐利逻辑是以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的增殖为中心的发展逻辑。在资本逐利逻辑的宰制下,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呈现出少数人压迫和剥削多数人的整体态势。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和旧式分工的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以人的解放为中心的发展逻辑。中国式新型现代化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人的发展逻辑的指引下,努力推动社会向着普遍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方向行进。

资本的逐利本性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核心要素,追求价值的无限增殖,必然造成资产阶级对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垄断。劳动者不占有生产资料,为了谋生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至于沦落为资本家剥削奴役的对象。随着资本扩张不断加剧,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必然会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其结果是多数手工劳动者的工作被机器代替,社会中失业人数上升,产生越来越多的相对过剩人口。过剩人口的增多则进一步加大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力度,导致社会中两极分化和贫富悬殊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1]。

资本的逐利本性导致强制性的分工。资本的逐利性要求提升生产效率,推动资产阶级把有限的个人生产资料集中为社会的生产资料,将以往的家庭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形成需要成百上千人分工协作的工厂生产模式。劳动者为了谋生被迫进入工厂的分工体系之中,成为机械化生产链条之中的一个环节。随着资本家财富的积累,工厂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细化,工人被迫按照某种固定程序进行操作,这些要求是从外部强加于工人的,导致工人逐渐被技术支配。马克思曾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2]165可见,强制性分工的实质是社会中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统治,是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2]403。

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资本逻辑,形构人的发展逻辑。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旨趣,体现为人的能力的全面提升和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这种全面性与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密切相关。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为了谋生沦为为资本家“打工”的机器,工人的创造力和发展潜力被压抑。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的人的畸形、片面发展的状况,提出了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设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资本主义私有制,重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为中国式新型现代化形构人的自由发展逻辑奠定了经济基础。一方面,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不再屈从于被迫的分工,每个人按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选择劳动方式,人们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丰富人们的社会关系提供了可能。社会主义公有制改变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中人与人的分离状态,拓展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空间,丰富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因此,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为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和人与人的普遍交往奠定了基础。

(二)以普遍和谐关系超越普遍对立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及以之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模式下,人与人、人与自然处于普遍的对立状态。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下,资本逐利逻辑居于主导地位,发挥决定性作用,在追求物质财富增长的过程中,一些人把另一些人当成手段或工具,一些人把另一些人视为竞争对手,人与人之间处于普遍对立状态。人际关系的对立必然造成自然资源在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分配,企业和国家为抢占自然资源而斗争,打破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针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带来的普遍对立关系,马克思提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解”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

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野蛮竞争是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的必然后果,在资本主义模式下,无论是资本家还是无产者,都被迫卷入竞争之中。竞争最先表现为资本家之间为了利益而进行斗争。小资本家面临着随时被更大资本家吞并而沦落为无产阶级的风险,为了不被淘汰,被迫不断改进机器、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的价格,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获得更大的市场;资本主义的大规模机器生产导致大部分人失去工作,社会中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无产阶级),无产者为了生存,不得不降低自己的劳动力价格,以比其他无产者更低的价格“出售”自己的劳动力,雇佣劳动者或无产者之间的生存竞争惨烈且难以避免;资产阶级经常使用卑鄙的手段将多数人的生产生活资料据为己有,将“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转变为“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伴随着资本竞争的加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不断加深。

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获取利润、实现资本增殖为最终目标。资本增殖的后果是自然界受到双重伤害。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无限度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和原材料,不可避免地造成企业和国家之间竞争,并由之导致对自然界的掠夺性、破坏性开发;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向自然界排放大量污染物,必然造成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中国式新型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以“普遍和谐”为发展愿景。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发展阶段,内蕴着共产主义“普遍和谐”的精神诉求。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3]78。一方面,共产主义社会是人与人之间剥削的消除,是劳动主体和劳动对象的和谐统一,是人对自己本质的真正占有。另一方面,共产主义社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资本主义私有制及以之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现代生产生活模式,从根本上异化和扭曲了人与自然的有机关系,使人与自然陷于紧张的对立状态。共产主义作为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和扬弃,使人与自然的有机关系得以复归和重建。

(三)以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超越异化劳动

劳动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人在劳动中获得生活资料,创造自己的生命。然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劳动受资本支配,当劳动者的劳动不能为资本增殖服务的时候,这种劳动就不能得到承认。资本否定劳动的“本有”价值,将劳动仅仅视作资本扩张的工具和手段。在资本主义生产模式下,工人的劳动失去了自由自觉的性质,成为与人自身相对立的活动,工人在劳动中体会不到尊严感和价值感,成为“单纯的劳动人的抽象存在”[3]63。因此,“无产者,为了实现自己的个性,就应当消灭他们迄今面临的生存条件……即消灭劳动”[2]201,即用自由自觉的生产活动取代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以使自身在生产劳动中实现全面发展,体会到劳动的幸福和乐趣。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根源。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生产资料完全归资本家所有,导致劳动过程及其结果全面异化。一是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产品作为工人劳动的结果本应属于工人,但是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工人所生产的产品被资本家占有,导致工人被自己生产的产品奴役。二是生产活动与劳动者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者在不占有生产资料的情况下,只有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才能获得工资,他们并不是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生产,而是按照“他人”的需要进行生产。三是劳动者与其类本质相异化。人的类生活是人自由自觉的活动,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的劳动变成了谋生的手段,失去了其应有的创造性维度。四是人与人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生产出的产品并不归自己所有,而是属于资本家,这就是说,工人生产出了一个不需要劳动就能获得财富的人,这个人却是一个唯利是图、与工人乃至一切人相对立的人。

人自身本质的丧失是异化劳动的必然后果。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劳动使工人和资本家都陷于片面甚至畸形的存在状态。一方面,异化劳动使劳动者不得不从事单一的、枯燥的劳动。资本主义机械化大生产,让每一个劳动者从事固定的重复性的工作,造成了劳动者劳动能力的片面化和能动性、创造性的丧失,乃至劳动者精神个性的丧失。正如马克思所言:“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笨,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2]53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的生命存在方式也凸显出片面化的属性。虽然资本家占有了工人的劳动产品,但这些产品对资本家而言只是获得利润的工具,资本家对财富无限度的追求,使其变成了只受贪欲支配的“物化”的畸形人。

自由自觉的活动是异化劳动的历史性扬弃。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够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正如马克思所言:“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2]147动物的活动只是受本能的驱使,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环境,人却能根据自身的需要改变自然存在物。然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人的劳动退化为类似动物本能的活动。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而是受到精神和肉体的折磨。“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生殖,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动物。”[3]51劳动成了满足生存需要的手段,失去了应有的精神属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异化劳动的扬弃不是简单的外在否定,而是在承认历史发展整体性的基础上辩证地指出“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3]75。共产主义社会不是对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全部否定,而是辩证否定,即通过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由劳动者支配劳动产品,实现人对自己所创造的财富的真正占有,从而使人以自身为目的去劳动,使“人的关系和世界复归于人”。

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崭新实践特质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超越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坚持走自己道路的伟大创造。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4]22中国式新型现代化道路充分彰显出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整体属性和基本特征。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现代化发展的中国版本,是现代化普遍文明特质和中国特殊性国情的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实践结晶。”[5]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4]22,这一论断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属性。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建设和目标实现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其中发挥着核心作用。”[6]首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步入新型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批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形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中国共产党诞生,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仁人志士奔走呐喊,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但由于缺乏先进理论与政党的领导而都以失败告终。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解决了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领导力量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式新型现代化的发展创造了主权条件并奠定了制度基础。其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历史成就的关键要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过程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聚焦“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跨越,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巨大转变,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物质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物质保障和更加主动的精神力量。这充分证明了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无法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最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总引擎,能够确保中国现代化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行。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前进道路上需要应对的风险挑战、矛盾困难更加错综复杂。任务越艰巨、环境越复杂,越是需要保持战略定力,越是需要坚持正确的道路。这要求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各方面各环节,使党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的主心骨,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行进。

第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则遵循。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底色。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实现了对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的超越,呈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进样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首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把不断满足人民需要作为奋斗目标,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不可逆转的民族复兴之路。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紧紧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共建共享的现代化,只要全体中国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充分发挥历史主动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必然能够如期实现。

第三,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要素。马克思始终以“现实的人”的生存和发展状况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和尺度,他认为“全部历史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成为需要而作准备的历史(发展的历史)”[3]86。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致力于实现人的现代化,彰显了提升人自身价值和人类文明境界的根本旨趣。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积极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人的需要的丰富与满足是人全面占有与充实自己的本质,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因。”[7]当前,人们的需要不断丰富,不仅表现为物质层面的需求,还表现为精神文化需求。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领域,全方位地积淀着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需的基础与条件。另一方面,教育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推动人的现代化。我国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人才培养目标,以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教育事业的使命,使教育事业因应民族复兴大势,使人才素养符合民族复兴要求,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必然能够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现代素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优秀人才。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开创和谐美好生活的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形成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式新型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合”精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统一”理念充分渗透和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和谐发展模式和价值诉求之中。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带领人民开创和谐美好的幸福生活,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引领和带动世界人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

首先,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是中国式新型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一方面,这源于中华民族崇尚和平的文化基因。中国的“和”文化源远流长,从《论语》中“君子和而不同”[8]160“礼之用,和为贵”[8]12等论述,到《孟子》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9]的论断,再到近代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念都深刻展现了中国与人为善、贵和尚和的文化精神。另一方面,这是中国式新型现代化的特色、优势和先进性所在。社会主义性质作为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最显著的区别,决定了我国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内压迫、对外侵略的旧式现代化道路,而是要克服资本主义私有制度和资本逻辑造成的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普遍对立,坚持共建共享,为实现人与人的和睦相处提供现实的实践路径。

其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人口规模巨大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走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的资源虽然相对丰富,但巨大的人口规模使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仍与世界人均水平有一定差距。比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1/2,人均水资源量大概占全球平均水平的1/4”[10],人口规模巨大和资源相对不足使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严重受限,因此我国必须走一条与西方资本主义不同的新型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谐共生基本精神,努力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型现代化道路。由“万物并育而不相害”[8]352“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11]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谐共生精神汇聚而成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时代生态文明观,充分昭示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诉求。

最后,造福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现代化建设的价值旨归。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要繁荣发展就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当前,世界正处于变革动荡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但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的主题,仍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期盼。西方国家为了拓宽市场,对他国进行殖民侵略,把本国的发展建立在对他国霸凌的基础上,对广大发展中国家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违背了世界发展大势,这样的现代化老路必须摒弃。与之相对,社会主义中国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类的整体利益为中心,站在人类历史的高度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不同国家之间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共同发展。中国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以世界眼光超越民族主义局限,以积极的姿态开展国际合作,致力于构建和平、安全、繁荣、包容、美丽的国际环境,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增进人类福祉、引领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共建共享全面发展的现代化

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是中国式新型现代化如期实现的根本保障和价值诉求。一方面,全体人民共建是中国式新型现代化如期实现的根本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根本上要靠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劳动、创造、奉献。”[12]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来推进,把现代化的“蛋糕”做大做好全赖于广大人民的支持和参与。另一方面,全体人民共享是中国式新型现代化的根本价值诉求。“共享”是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现代化的发展成果,实现现代化的普惠性。共建与共享相辅相成,“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13]。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十四亿多的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4]22人口规模巨大虽然决定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但更加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优势。人民群众是生产主体也是消费主体,巨大的人口规模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群众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积蓄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目标。马克思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14]。毛泽东也曾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富裕问题作过深刻的论断,他认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15]。这些深刻的思想见解,为我们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共同富裕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第一,共同富裕是总体概念,共同富裕的对象是整个社会。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不只是个别地区、个别行业的富裕,而是包括各地区、各行业在内的整体富裕,是从全局整体进行统筹规划,有着统一的标准和目标。第二,共同富裕是动态前进的过程。共同富裕不是齐头并进,不是所有人、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的水平。不同人群在实现富裕的时间上会有先后之分。因此,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发展中逐步实现的目标。第三,共同富裕是富裕物质生活和富足精神生活的全面获得。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4]22唯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才能在避免陷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等收入陷阱”的同时,避免“饱暖思淫欲”的精神堕落。唯有开创与高度的物质文明相匹配的高度的精神文明,才能更好更全面地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是大力提高人民获得感共享美好生活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宗旨是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获得感,不断实现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共享”作为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区别之一,在“主体”和“内容”两个维度呈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性”的特点。第一,“共享”的主体是全体人民群众,而不是社会中的“少数人”。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不具有普惠性和共享性,资产阶级将无产阶级的劳动成果无偿占有,无产阶级得到的是仅能维持基本生存需要的“工资”。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现代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由人民共同享有。第二,共享的内容具有全面性。当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经济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期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生活的各个方面更加完善和美好。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全面的现代化,为全体人民共享不断丰富的美好生活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共享”的现代化,高扬人本精神,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致力于满足人民多方面的美好生活需求,从根本上超越了西方现代化“见物不见人”的弊端。

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大深远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开辟,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是中国共产党使命担当精神的重要体现,正如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16]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阔了当代人类文明视野,照亮了人类前行的方向,对于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创人类文明崭新境界,具有重大深远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高扬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4]16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场域。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展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活力。“科学社会主义是崇高的理想、科学的理论、伟大的实践”[17],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人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开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发展模式,领导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开辟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让“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4]16,确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价值和强大生命力。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进程。党在长期艰辛探索的过程中,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功塑造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党历经百年奋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源泉,立足中国具体实际探索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既坚持独立自主的主体自觉,又秉承“古今中外”兼容并蓄的开放视野,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4]22,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批判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理论和发展模式基础上所开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和发展模式。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化渐趋成为人类共识性的发展目标,但是各国的文化传统、具体国情不同,各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不可能完全相同。中国式现代化在坚持现代化的普遍性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坚持走中国自己的路,坚持独立自主,把中国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的:“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18]人类史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照搬别国模式来实现强大和振兴,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现代化理念。

(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有力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7,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之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党和国家立足“两个大局”的国际国内环境所提出的走向伟大复兴的基本发展理路,是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得出的深刻思想认识,是党和国家结合我国新时代的发展主题所确立的崭新工作路线。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两个大局”提出的走向伟大复兴的基本发展理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9]6,“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19]6。“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紧密相联。一方面,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世界进入了动荡变革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唯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独立自主,才能保证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从容地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更好地应对挑战并抓住机遇,把握历史主动,在变局中育新机、开新局。另一方面,中国式新型现代化理论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所取得的伟大理论成就,是世界整体向好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中国式现代化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取和借鉴世界各国现代文明积极成果,致力于克服资本主义现代化弊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着人类社会持续进步和发展。快速行进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日益凸显为世界发展进步的重要引擎。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立足百年奋斗历程宝贵经验做出的深刻理论认识和实践决断。自鸦片战争爆发,国家蒙难、人民蒙辱、文明蒙尘,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历经28年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起社会主义新中国,使国家主权回到人民手中。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开创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并在新时代建党百年之际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百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式现代化保持着突飞猛进的势头,正阔步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共产党落实新时代发展主题的重要行动纲领。从“一五”到“十三五”,目标就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到“十三五”规划收官之时,我国已经具备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坚实物质基础,未来的一个时期将是完成这一历史目标的关键时期,是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虽然我国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20]立足这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要大力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如今,我们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接近成功,遇到的艰难险阻越多,越需要创业者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未雨绸缪,主动化解未来道路上的挑战和困难。另一方面,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要坚持团结奋斗。团结奋斗既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又是应对前进道路上风险挑战的必然选择。立足新发展阶段,我们要维护党内团结统一、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同心圆,在第二个百年奋斗征程中创造更大的奇迹。

(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成功拓展了人类文明新境界

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启动以来就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并在当前时代引发了严重的发展危机,资本主义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因此,人类需要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突破资本主义文明的困境。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吸取世界各国现代化的优势和成功经验,突出我国特色的现代化,走的是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的现代化道路。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破解“西方现代化困境”提供了中国方案。近代以来,借助于现代化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为许多国家追求的目标。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率先走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延伸,许多西方国家陷入了难以克服的困境。严重的两极分化、过度的资源消耗、人与人的隔膜、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道德滑坡等问题一直都未能找到根本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还加剧了全球的不平等,造成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冲突和对立。在此背景下,人类迫切需要找到新的现代化道路,破解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困境。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数百年艰辛探索,终于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型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沿循新型现代化道路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伟大奇迹,彰显出相较于资本主义现代化无比强大的优势,为破解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困境提供了中国方案,为超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开辟人类文明新境界做出了重大贡献。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理想,另一方面积极调动社会各阶层、各方面创造活力和发展潜力,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共建共享,追求共同富裕,彻底摆脱了资本主义“两极分化”的困境,以事实确证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型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迷茫、物欲横流的现状;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摒弃了西方资本主义通过战争和殖民实现现代化的霸凌做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掠夺式攫取自然资源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破除了“现代化等于西化”的迷思,为那些既希望实现现代化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提供了走向现代化的中国经验和全新的选择。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人类共创美好未来提供了中国智慧。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深刻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适时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4]的主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式新型现代化开创人类美好未来、增进人类福祉的使命担当。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益愈明显。西方超级大国为了维持霸权地位,在国际上搞零和博弈、强取豪夺,加剧世界动荡和危机,“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4]60。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坚定地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以全人类的利益为中心,着眼于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矛盾与问题,积极为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美好未来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式现代化以开创美好未来为目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共建“一带一路”,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21],以实践和发展事实超越了西方国家“国强必霸”的逻辑,指明了变革的世界走向光明未来的正确方向。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历史性交汇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实际,成功探索和开辟出了一条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型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反思和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旧道路,开创了新型现代化模式,将人类文明提升至崭新境界,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步入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伟大创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自信自立和胸怀天下的世界观、方法论,必将引领人类未来发展方向,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猜你喜欢

中国式资本主义现代化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