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用“大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4-01-06郭志敏张佳

中国军转民 2023年22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郭志敏 张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都要向此聚焦[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厚植各民族学生家国情怀、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根基的重点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2]。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和任务。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定要贯穿到社会大思政课的格局中去。

一、构建“大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思政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政治高度,科学把握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新特征,辩证看待新时代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深刻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用新时代生动鲜活的伟大实践成就,向学生讲清楚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立足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以大历史观视野,向学生讲清楚中华民族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各民族在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讲清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讲清楚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讲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讲清楚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讲清楚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讲清楚党和国家实施的一系列民族政策和措施,包括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给学生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构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过程中,思政小课堂应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课堂实践,可以设计主题演讲、红色影视作品赏析、设计文创作品、情景戏剧表演、案例研讨等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如以“中华民族一家亲”为主题,以合唱、朗诵、演奏、情景剧等多种形式拍摄微视频。引导各民族学生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取长补短,积极投身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活动中去。二是课外实践,充分利用重要节庆活动、纪念活动、重大活动,开展突出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反映民族团结进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入灵魂、融入血液、落到实处。三是以当地资源为依托,探索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各具特色的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示范基地等场所,都能成为“大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基地。在实践基地开展现场教学,通过现场照片和实物,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如通过参观河套文化馆,了解和感悟各民族人民交往交融、携手共进的历史进程,加深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认识,增强文化认同感。通过参观内蒙古五原抗战纪念园、五原河套农耕文博苑、三盛公黄河水利枢纽和内蒙古兵团博物馆,让学生了解自己脚下这片土地上的红色故事,领悟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用鲜活的史实向学生讲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激发学生参与家乡建设的豪情壮志。教育和引导各民族学生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深埋在青少年的心灵深处,高高擎起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自觉抵御各种极端思想的渗透颠覆。

三、构建“大思政课”教学资源体系

我们要从历史的长河中,从社会的现实中,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宝贵资源。第一,深入挖掘体现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团结奋进的资源。如讲好中华民族反抗侵略、团结奋斗的革命故事,讲好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发展故事等。通过“昭君出塞”“锡伯族万里戍边”“彝海会盟”“三千孤儿入内蒙”“同心协力建包钢”等这样一些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和较为鲜活的历史故事,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二,善用红色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3]。利用红色资源,让学生深刻感悟“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4]。引导学生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的信仰力量,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三,讲好新时代故事。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深刻发掘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抗疫斗争的宝贵经验、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等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源头活水”。第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让互联网成为最大增量,建设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思政课”,要积极发挥融媒体优势,多打造彰显中华民族文化符号、彰显中华民族形象的融媒体产品,为民族团结进步在线交流拓展空间。

四、构建“大思政课”大师资体系

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师资体系,一是思政课教师要有“大情怀”;二是组建一支由各界代表人士组成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讲究方式方法,讲活道理,教师以心教,学生以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发斗志”[5]。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这些重要指示体现了思政课大情怀来源于教师的用心用情。思政课教师要有国际视野,善于运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和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既不封闭保守,也不崇洋媚外,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在批判辨析中善于明辨是非。要有大的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对比,把一些道理讲讲明白。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教育,才能达到通心、启智、润心之功效。

通过建立和完善兼职教师制度,吸收英模、劳模、大国工匠等先进代表,以及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地的讲解员和志愿者走进思政课的教学中来。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分享,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心灵得到洗礼,切实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同时吸收高校党委书记、校长,院(系)党政负责人,专业课名师、骨干教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加入到思政课教师队伍中来,讲授思政课,构建全过程、全方位的全员育人大格局。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推动思政小课堂大课堂相结合,引导各民族学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