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民办高校体育俱乐部式教学管理问题与优化研究

2024-01-02闫鹏旗倪德财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俱乐部优化

闫鹏旗 倪德财

俱乐部式教学是以社会性体育俱乐部运行模式为参考,以学生为主体,将教学、训练、竞赛、研究等多种教学形式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对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提升和学生参与积极性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但是由于体育俱乐部式教学在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中的运行时间较短,客观条件支撑不足,顶层设计优化不足,政策指导和制度规范建设都较为滞后,使得教育优势无法充分彰显,在管理过程中也存在某些方面问题。

对高校体育俱乐部式教学的认识

1.体育俱乐部式教学的发展

在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体育俱乐部式教学模式起源于20 世纪90 年代末期,深圳大学、天津大学及北京部分高校在这方面走向前列,在球类、体操类、武术类及休闲体育等各种科目中推广应用,取得良好的应用成效。部分学者研究表明,体育俱乐部式教学模式应用明确了体育俱乐部的宗旨、任务、组织机构、活动计划、考核制度和保证条件等几方面内容;还有学者对俱乐部式教学的指导思想、课程目标和组织形式等进行对比,分析教学模式应用的优越性,通过对不同高校体育俱乐部式教学的课程设置、组织形式、考核与评价进行对比,明确了具体管理应当关注的重点。近年来,我国民办高校办学水平不断提升,体育教学部也开始借鉴体育俱乐部式教学模式优势,深化教学改革,尤其是通过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创新,将俱乐部活动与学分相结合,对考核、管理、保障条件等方面进行优化,推动教学成效不断提升。以某民办高校为例,在体育俱乐部运行中,根据不同年级、性别、学生身体素质基础,对运行模式进行优化,构建课程分层体系(详见表1),取得良好的应用成效。

表1 体育俱乐部课程结构图

2.体育俱乐部式教学的运行模式

体育俱乐部式教学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经历了复杂的运行过程,三基型、一体化型、并列型、三段型、选项型逐渐转变,最后形成较为完善、形式多样的俱乐部式运行模式。当前民办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已经形成多种教学模式并存,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运行模式。体育俱乐部式教学模式存在如下几种运行方式:一是不同级别会员制,具体形式与表1 内容相似;二是社会化运行模式。主要是以学生自由参与为主,根据学生对不同体育项目的兴趣自由参与,教师主要起指导作用,具体管理方面参与不深入,只是作为传统体育课堂的有机补充。三是学分导向参与制。不同年级必修和选修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至少参与4个学期的俱乐部活动,但是具体学期由学生自主选择。四是以定教师、定场地、定项目、定时间的方式进行组织,学生则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不同俱乐部模式运行过程中,学生参与形式不同,对教师参与管理的具体要求也有所不同,学校在实施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进行优化选择。

3.体育俱乐部式教学的优势

体育俱乐部式教学在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有20 多年历史,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民办高校中也得以广泛应用。结合近些年本校实际推行情况,具体优势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尤其在当前民办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生源结构更加复杂的背景下,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对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都存在明显差异,俱乐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适应教育环境复杂的变化,满足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程的需求。二是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体育俱乐部运行的重要方式,就是能够将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聚拢在同一项目俱乐部中,利用群体竞赛的方式进行学习,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三是能够更好地融入课程思政,丰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满足新时期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要求。

普通民办高校体育俱乐部式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学生管理方面的问题

体育俱乐部式教学属于社会化与高校教育相互叠加的运行方式,不同学校在具体运行方式上有所差异,但都能够较好地呈现体育课程教学民主化特征。学生以俱乐部会员形式参与到活动中,在学习科目选择、学期选择等方面,都具有自主选择权,能够较好地满足当前民办高校招生特征,满足高效组织教学活动的要求。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部分高校对俱乐部式教学体系中学生主体地位认识不清,只是简单地将传统课堂转变为形式上的俱乐部,要求学生必须依照规定参与到俱乐部式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项目训练的机会较少,依然是承袭传统的班级教学方式,只是学生专业结构有所变化。这种学生管理方式必然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无法切实体现出俱乐部式教学应有的成效。

2.教师队伍管理方面的问题

教师队伍是教育管理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较为薄弱的环节。在民办高校推进体育俱乐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应当随之调整,推动教学模式整体不断优化。但是俱乐部式教学模式主要是以不同运动项目为导向组建的,各类项目都需要专业技能较强的教师负责,当前民办高校体育部教师多以综合性技能为主,仅有少数教师具备某类运动的高水平技能。同时,在教师队伍管理中,还存在参与积极性、组织能力、研究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教师在俱乐部式教学指导过程中,无法有效满足体育专项课程教学要求,学生在俱乐部的学习成效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无明显提升。在当前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体育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课程思政体系构建能力,深度挖掘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强化学生思政素养培养,但是由于俱乐部式教学组织方式变化较大,部分教师也未能适应教学模式转变要求,深化课程思政改革,使得思政素养培养明显滞后于整体改革要求。

3.教学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

教学资源管理是教育管理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民办高校俱乐部式教学管理难度最大的环节。体育俱乐部式教学对教学场地、体育运动装备、专业测试仪器设备等方面供给都有较高要求,要求学校提供完善的教学资源支撑,但是受民办高校办学机制限制,多数学校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的投入较为薄弱,场地、设施等都难以满足日常教学活动组织要求。部分民办高校尝试采用收费会员形式弥补这方面不足,但是多数学生对是否收费存在较大争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多数学生对俱乐部收费持反对态度,仅有少数学生能够接受较低收费,同时,不同性别学生对俱乐部收费的态度也有明显不同,男生接受比例相对较高。俱乐部式教学模式在资源分配方面还存在混乱现象,部分需要室内外训练空间支撑的项目在时长分配上不够合理,对教学成效产生显著影响。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主动性都受到影响,部分学生由于前期对俱乐部学习内容了解不够深入,学习成效无法达到期望值,导致积极性丧失,对教学成效产生负面影响。

4.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的问题

俱乐部式教学在民办高校中的应用虽然具有多方面优势,但是由于运行方式发生较大变化,原有的教学管理制度已经无法满足现有教学体系运行需求。教学管理制度的固化,使教师教学组织受到明显限制,对教学成效产生影响。传统的教学制度依然是以粗放式、命令式为主,学生对教学要求接受度不足,甚至出现逆反或矛盾现象。同时,俱乐部式教学的学分制度、学生自主管理制度、有偿服务制度、“三全育人”融合发展制度、教学方式推广制度等方面建设都较为滞后。部分管理层在制订相关内容时,只是简单地照搬其他学校制度,没有考虑民办高校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实际要求,还有部分制度直接照搬社会化俱乐部管理模式,也与高校体育俱乐部运行要求发生偏差。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教学设计、教学组织都无法满足教学活动开展要求,对学生体育素养培养产生限制。

5.教学评价体系管理方面的问题

结合本校体育俱乐部式教学管理体系,在评价体系构建方面依然较为滞后,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对教学评价的重视程度不足。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过于重视体育技能训练,忽视体育知识培养的问题,也存在重视体育运动参与形式,忽视学生参与成效的现象。调查显示,有接近60%的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式教学,目的是获得学分,在考试结束后极少再继续参与俱乐部活动。二是评价内容较为单一。评价主要集中于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体能及参与频次等方面,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体育意志、合作精神等方面成效,不仅对学生个体成长发展产生限制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还制约了民办高校体育俱乐部式教学的优化发展。三是评价方式不够完善。评价方式依然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缺乏过程性评价和定性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占比较低,无法准确反馈学生实际成长情况,也无法为后续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四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实施方式存在争议。在对本校学生及相关教育工作者进行访谈中发现,虽然多数学生认为在评价体系中的参与度不足,但同时也认为学生评价具有较为显著的个体倾向性,如何实现评价结果客观化是教学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

普通民办高校俱乐部教学管理问题优化路径

1.创新学生自主管理模式

多数高校体育俱乐部运行管理依然是以学校为主,教师负责主要管理工作,学生只是起到有限的辅助作用,在具体参与过程中,只是在体育科目选择方面有一定的权力,距离学生自主管理模式运行要求有较大偏差。因此结合俱乐部式教学模式运行特征,创新学生自主管理模式,优化学生自主管理体系,是教学管理改革应当关注的首要问题。例如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方面,应当充分发挥当前民办高校学生视野开阔、思维灵活等特征,将传统校园文化宣传平台和新媒体平台有机结合,纳入多种形式的宣传内容,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俱乐部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例如在体育文化活动中由学生集体投票决策,合理组织校内外竞赛形式,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参与到项目组织中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能力,提升学生知识储备与才干,培养学生坚毅的体育品格。在体育俱乐部学习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选择1 至2 项感兴趣又擅长的体育项目,优化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个人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奠定良好基础。

2.优化教师队伍管理方式

在民办高校体育俱乐部式教学管理体系中,全面优化教师队伍管理方式,提升教师参与课程教学积极性,提升教学指导能力,是教学改革应当关注的重点问题。结合俱乐部式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的选课方式,在选课结束后,将选课资料发放给教师,由教师根据自身专业优势,选择合适的教学科目。一般情况下,球类运动项目单个俱乐部成员数不超过30 人,其他体育项目则限制在40人以内。超出数量要求的,则应当进行分设增加俱乐部数量,以便教师组织管理。在学校绩效考核体系中,应当结合俱乐部式教学成效基本要求和教师职业发展要求,构建完善的评估机制,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结合考核结果对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鼓励教师积极走出去,向运行较为成熟的高校和社会化俱乐部学习。在教师队伍管理中,还应当强化教师职业素养和思政素养培养,要求教师能够顺应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适应俱乐部式教学组织新方式,加大课程思政研究和组织力度,培养出真正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3.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受制于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设施投入的限制,要想全面推动体育俱乐部式教学改革,就必须将教学资源优化配置作为教学管理的重点环节。针对俱乐部式教学过程中存在是否收费的问题,应当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对于办学实力较强,软硬件设施建设相对完善的民办高校,应当以免费会员形式为主,以惠及所有学生,通过合理的课程设计、教学组织设计,提升场地和运动装备使用效率。对于起步较晚,资金、设施和人力资源投入较为薄弱的民办高校,首先应当保障所有学生的基本学习机会,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完成高等教育规范和政策体系中要求的目标,对于有兴趣爱好,愿意积极提升的学生,则可以采用分级会员形式进行管理,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成长要求。在教学资源分配方面,应当利用计算机软件对体育俱乐部运行需求进行分析,根据现有资源制订配置方案,确保教学活动有序开展。

4.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结合本校体育俱乐部式教学活动开展实际情况,全面优化教学管理制度,是有效解决管理问题,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应当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采用平等式管理方法,构建学生自主管理体系。在学分制度设计方面,应当结合学校整体学分设计体系,以便让学生获得学分,确保学分的导向作用,确保学生在获得学分的同时,能够积极融入到俱乐部学习方式中来,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如果采用社会化体育俱乐部管理制度,则应当根据民办高校学生生源特征、性别比例特征、学生自主管理能力调研等情况,对具体内容进行优化,确保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俱乐部学习训练中,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组织。

5.革新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设计是体育俱乐部式教学管理优化难度最大的环节,具体改进应当从如下方面着手:一是提升对教学评价设计的重视程度,能够通过完善的评价体系,转变学生参与俱乐部的学习理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二是全面整合评价内容,在做好体育技能评价、体能水平提升评价及课程学习态度评价的同时,将学生体育意志评价、合作精神评价等纳入评价内容。三是要构建过程性评价体系,合理设计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占比,准确反馈学习动态,为教学管理优化提供参考。四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将学生评价纳入评价主体,在具体实施中,可以采用逐步增加学生评价分数占比的形式进行优化,同时强化对学生的指导,确保学生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确保评价结果能够准确反映学生学习水平。

结语

普通民办高校体育俱乐部式教学模式实施依然不够成熟,在教学管理方面还需要改进优化,但是作为较为先进的体育教学模式,也具有自身明显优势。因此对相关教育工作者而言,必须结合学校办学情况、生源结构、教师能力等实际情况,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完善教学管理制度,革新教学评价体系,有效解决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成效。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俱乐部优化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