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传播视域下艺术类大学英语“一心一法三用”课堂教学创新实践
——以新视野读写教程思政版第1册为例

2024-01-02宋娟娟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英语能力教学

宋娟娟

引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历史、人文、生活方式、价值观等诸多方面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世界密切联系的今天,为了使我国的国家形象不受损害,向国际社会传播真正的中国声音尤为重要且意义重大。2021年5月31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新的时代背景赋予了中国大学新的使命和担当,它不仅仅是传播知识、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优质人才的巍巍学府,还应是助推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阵地。中国大学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应积极发挥在教育文化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中独特的“搭桥”“握手”“交心”作用,讲好中国故事,向国际社会展现全面的中国,助力国家国际传播能力提升。

艺术类大学英语课程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必要性

作为世界通用语的英语,既是我国在国际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进行交流的主要语言工具,也是我国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语言媒介。大学英语课程是普通高等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和储备一大批具有世界眼光、国际意识和中华文化交际能力,能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质人才。高校应深刻认识到大学英语课程满足大学生个人成长需求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内涵。以笔者就职的西安音乐学院为例,《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西安鼓乐概论》《西方钢琴艺术史》《中国古代乐论文献导读》等诸多课程,不仅能让学生广泛了解世界优秀音乐,同时也能使其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民族音乐艺术的价值。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与国外音乐院校的合作逐渐增多,国际间音乐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学生有更多机会去国外比赛演出,可对外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因此,艺术类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应该充分考虑艺术院校的特色,积极发挥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特性,培养学生思辨地看待与理解中外文化差异的能力,帮助学生把对中国文化的体悟与理解用英语表达出来,以真正、全面地向世界展现中国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国际传播意识、有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能力的复合型艺术人才,为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艺术类大学英语学情现状

鉴于艺术类大学英语课程对助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必要性,大学英语课程不应固步自封,而要在教学实践中革新开拓,与时俱进,不断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问题,因此,了解学生的学情是开展教学改革必不可少的一步。从2019年至2021年,笔者对刚入校的大一新生进行了关于英语学习的匿名问卷抽样调查,充分详尽地了解了学情,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数据。问卷内容涉及英语学习的目的、学习计划、困难环节、喜欢的授课方式,等等。回收有效问卷分别为329 份(2019 年)、135份(2020年)、516份(2021年);参与学生分别约占当年总人数的37%、15%、57%。其中,2019 年、2021 年参与的学生涵盖全院所有专业,2020 年只有笔者所带的大一班级参与了问卷抽样调查,虽然抽样的学生数量占比较少,但参与学生涉及全院半数以上的专业,故数据对本班的个性化教学改革乃至其他班级依然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对比分析三年的学情数据统计可知,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主要有以下问题。

1.英语水平差异明显

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中,连续三年新生高考成绩有着相似的分布趋势。57%(区间均值)的学生高考成绩在0~90 分之间,侧面反映出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处于中等及偏差水平,个别学生英语几乎是零基础。据了解,一些学生在备考音乐院校之前,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专业课学习之中,文化课的复习时间相对较少,且艺术类院校文化课的录取分数比普通高等院校较低,这也是导致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薄弱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有43%(区间均值)的学生英语成绩在90~150之间,处于中等偏上及优秀的水平。学生英语水平差异明显,良莠不齐。对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不能单一,要灵活、有层次,既要保证基础差的学生能听得懂、学得会,又要满足基础好的学生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能力的需求,对教师来讲是挑战,也是开展教学创新的切入点和契机。

2.学生缺乏英语学习的计划性且投入时间较少

众所周知,英语是一门语言科学,需要长久的坚持,循序渐进才能学有所成。根据问卷统计,60%以上的2019 年、2020 年入学新生没有安排学习计划的习惯,而2021 级新生的人数在该问题中的占比上升到79.84%。课前预习的学生虽逐年有所增加,但占比仅有11%(均值),大多数同学只是偶尔为之。此外,近半数学生课外学习英语的时间每天少于半小时,学习一小时以上的学生只有6%(均值)。没有养成制订英语学习计划和课前预习的习惯,又缺少时间的投入,这势必会影响学生课堂英语学习的效果,加之当下大学英语课程紧凑的教学进度,久而久之,学生会逐渐落入“不预习—上课听不懂—学习效果差—更不想预习”的恶性循环中。

3.对英语学习存有畏惧心理,缺乏自信

多数音乐专业的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存有一种畏难情绪。2019年和2020年的问卷数据显示,在英语学习,如词汇应用、语音、听力、口语表达、翻译、写作等环节,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难,其中占比最大的前三项分别是词汇应用(69.6%,63.7%)、口语表达(55.93%,62.22%)、写作(50.46%,51.11%)。2021年此项的问卷内容稍有调整,但词汇应用和口语表达依然是学生英语学习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占比高达60.66%和56.20%。词汇是语言表达的基础,而口语表达和写作是最为重要的输出性能力,即交流沟通的能力。学生由于在词汇应用方面有困难,害怕犯错,导致不敢在课堂上用英语回答问题,不敢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制约了他们口语表达及写作能力的提高。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缺乏自信,一些学生会产生抵触和恐惧心理,严重者甚至会放弃英语学习。

连续三年的问卷调查让笔者充分地了解到学生英语学习的真实情况,及时发现了学生英语学习中的痛点,为后续开展精准课堂教学创新做好必要的准备。

国际传播视域下艺术类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创新实践

课堂教学创新一定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学情、学习效果的反馈数据进行科学地分析,对自己的教学不断反思,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创新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评价,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实现新时代高校教育背景下的课程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及教学现状,笔者提出了“一心一法三用”的课堂教学创新实践,即以学生为中心,一班一法,精准教学;用英语传播中国声音,用思辨明理,用思政育人。下面,笔者将以新视野读写教程思政版第1 册为例,详细阐述“一心一法三用”的课堂教学创新实践。

1.以学生为中心,一班一法,精准教学

2018 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要“坚持学生中心,全面发展”。“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既注重‘教得好’,更注重‘学得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激励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新时代高校教育发展的背景下,教师不能只是单一地传授知识,工作重心应从“课堂、教师、教材”的“老三中心”,向“学生、学习、学习过程”的“新三中心”转变,着力于学生的发展、着力于学生的学习、着力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转变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不能流于表面,成为空话,而要切切实实地体现在教学实践的方方面面。

以笔者所教课程为例,首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从更换教材开始,要满足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在连续三年的学情抽样调查中,学习英语的目的为“出国深造”的学生平均占比为32.98%;学习目的为“考研”的学生平均占比高达75.25%。显然,学生对自身英语学习有较明确的方向性和较高的学习要求。之前使用的教材出版年代久远且未曾更新,课文内容存在陈旧、词汇简单、与时代脱节等问题,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出现了学习差的同学没兴趣、学习好的同学不屑学的尴尬局面。学生的学习需求难以满足,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课程目标实现困难,人才培养目标更是无从谈起。为此,自2021年起,授课教材更新为《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思政智慧版》。该教材的选篇紧跟时代且涵盖领域广泛,兼具工具性、趣味性、思想性和人文性,如第一册中的Unit 1 Fresh start、Unit 5 Winning is not everything、Unit 7 Hoping for the better 等单元的文章体裁多样,紧扣时代主题,有鼓动人心的开学演讲、有讲述平凡而伟大的体育故事、有对诚信品德的论述……当教材内容不再和学生的生活有距离感时,学生会更容易融入其中。此外,笔者认为该教材的最大亮点是课后习题中有关于中西方文化的翻译训练,通过对比翻译,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阐释力和表达能力,从而帮助艺术类大学生逐步建立国际传播意识,为日后在国际交流中自信地展现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打好基础。该功能与本课程提升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国际传播意识,培养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复合型艺术人才的目标相一致。

其次,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中“华丽转身”。英语学习重在语言的应用与实践,只有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给予学生足够的语言实践机会,才会促成良好的学习效果。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中,多是重教学内容,轻学生发展;重知识输入,轻能力输出,加之课时紧、教学任务重、班级庞大等因素的制约,课堂教学极有可能变为教师的“独角戏”,背离了教学初心。教师劳心劳力地教,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因此,教师必须跳出知识传授者的单一身份,而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鼓励者、组织者、合作者、评价者、帮助者等,完成“华丽转身”。以新视野读写教程思政版第1 册UNIT 7 的教学为例,根据本单元教学目标和内容,笔者设计了一系列以学生为参与主体的实践活动,助力学生提升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其跨文化思辨能力及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意识。活动涉及英文问卷调查、用英语讲中国诚信故事、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英文辩论,等等,贯穿了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覆盖线上线下两种模式。为了不使教学活动流于形式,笔者在课堂推出No Pains No Gains 的奖励制度,鼓励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获得相应的积分奖励,只要参与,就能拿到积分,参与次数越多,相应的积分越高,平时成绩越高,反之亦然。此项奖励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部分学生怯场害羞怕犯错的顾虑,越来越多的学生从被动听课到主动参与。在活动中,教师不断帮助学生夯实语言基础、提高思辨能力,改善了他们的学习效果,为整个班级创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英语学习氛围和良性的学习环境。在课文学习的4 课时中,笔者身兼策划者、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帮助者等诸多身份,只为服务学生这一主体,让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积累、语言的实践,有效习得一门外语。总之,“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就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和动力,让学生“鲜活”起来。

最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还需将学生的专业特点、情感、个性等因素考虑在内。对此,笔者提出了“一班一法,精准教学”的理念,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以促成最优学习效果。虽已在每学期初的学情问卷调查中掌握了学生大概的学习情况及发展诉求,但因专业、情感个性等不同,学生在具体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反馈和效果也不同,存在较大差异。比如,在笔者所带的班级中,舞蹈专业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都较弱,个别学生的英语甚至是零基础,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强,因此,任务式、合作式、项目式的教学方式更适合他们,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优势,激发学习热情和动力,使其建立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声乐专业和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激情满满,舞台表现欲强,课堂活跃度高,英语综合能力较强,小组讨论、师生互动讨论、个人陈述等课堂活动效果更佳。在英语视听说课堂上开展英文歌剧听写与演绎训练时,善于演唱的他们能很快投入到歌曲中,英文听写的效果明显好过枯燥的习题形式,有些学生甚至会情不自禁地哼唱。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英语,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内在兴趣和动力,让英语学习“活”了起来。民乐专业的学生踏实认真,学习动机明确,多数学生有考研的意向,教学中更注重学生英语读写的输出训练。此外,针对“学生缺乏英语学习的计划性且投入时间较少”以及“词汇和表达是目前英语学习中遇到的主要困难”等问题,各班开展了超星学习通“21 天英语学习”的线上主题打卡活动,根据授课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设置不同的主题打卡,如单词记忆、英文诵读、英文歌曲演唱、英文配音、英文小说阅读打卡等,打卡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自愿参与,并通过加平时分数给予鼓励,学生在坚持打卡的过程中逐渐增加了英语学习的投入时间,建立了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英语相关能力得到了训练,班级学习氛围有了很大改善。根据连续三年的学习通后台数据统计,笔者所带19 级4 个班级大二学年线上打卡平均参与度为78.16%;20 级4 个班级大二学年平均参与度为83.59%;21 级3 个班级大一学年的平均参与度为92.98%。由数据可见,各级学生参与度呈上升趋势,侧面反映出学生对此项活动的认可,以及该活动对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性,可以适当推广。总而言之,以学生为中心,找到学生的学习痛点,精准施教,定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用英语传播中国声音,用思辨明理,用思政育人

在最新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 版)中对大学英语课程人文性的阐述中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可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教师在培养学生基本语言交际技能的同时,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以新视野读写教程思政版第1 册UNIT 7 Section A When honesty disappears 为例,本单元第一课时为pre-reading activities,是文章精读分析前的一些热身准备活动。教学目标是:

(1)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honesty.

(2)to tell Chinese stories in English clearly in the sequence of time and space.

(3)to discuss some social phenomenon about dishonesty critically.

(4)to practice honesty and behave positively.

其中教学目标(1)和(2)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提升学生的国际传播意识,是一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课堂创新;目标(3)让学生通过讨论与分析社会中的不诚信现象及背后原因,培养他们思辨地分析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目标(4)通过学习讨论,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使其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践行诚信,充分发挥教学中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目标(3)和(4)体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思政育人与思辨能力的“双剑合璧”。

针对大部分学生缺少学习规划、课前无预习习惯的问题,本课程采用的是线上(学习通)+线下(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方式。课前布置线上作业,即Are there any idioms/quotes bound up with honesty?要求学生搜集一些和诚信有关的中英双语成语典故、名人名言等,搜集的过程即学习的过程,学生能积累一些和诚信相关的英文表达,为课堂输出训练做好准备。线上学习的内容以知识积累类为主,任务量不大,操作简单,不用花费太多时间,且线上学习是过程性评价的一部分,最后会计入学生的总评成绩,所以,绝大部分同学都能按时完成。回到课堂上,笔者还会在此基础上提供一些热身小问题,以及更多和诚信相关的背景词汇。热身问题通过学习通发布,学生可即时在大屏幕看到大家的回复,学习通也能立刻以数据加图表的方式分析答题情况,直观、明了、新颖。本环节的设置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专注力,还能为学生提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词汇表达,降低了学生的畏难情绪。

当学生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后,笔者引出本课时的第一个重要环节story-telling,用英文讲中国的诚信典故——季札挂剑。考虑到学生在口语表达及词汇应用方面的困难,笔者特为学生提供了季札挂剑的故事动图、中文解释,以及英语关键词、句型,为语言输出搭建“脚手架”。学生对照关键词提示,两两相互讲述,彼此找出问题再改进,时间为6 分钟,之后在课堂上展示。通过一系列的积累、铺垫、准备,学生更容易开口表达,增强了用英语交流的信心,提升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能力和阐释能力,使他们建立了文化自信,让中国优秀文化的对外传播成为可能,这也是培养学生国际传播理念和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

此外,根据学校艺术专业的特点及育人目标,笔者将课程思政元素以各种形式有机融入课前、课中及课后等各个环节,在英语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时,应辩证地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注重思辨能力培养,学生有明辨是非的思考能力,才不会崇洋媚外。思政和思辨二者联系紧密,在教学中可以有机结合。

在完成名人名言的解读、成语典故的讲述后,笔者进一步通过提问让学生理解诚信的本质是什么?问题(1)What is the nature of honesty?学生对此展开课堂讨论与思考,进一步探讨诚信度。问题(2)How honest are you?通过观看视频短片、现场参与的方式进行。笔者提前准备好关于大学生诚信的问卷调查,并让学生思考自己的诚信度。问题(3)Is honesty out of style?诚信有没有过时?引导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不诚信行为,以小组为单位,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讲述不诚信的现象,并讨论“如果没有诚信会发生什么?”问题(4)What should we college students do?启发学生思考作为大学生应该怎么做。4 个问题层层深入、步步递进,由己到人,又由人到己,学生思考讨论的过程不仅是他们思辨明理的过程,更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是思政育人的过程。课后学生有两项任务需要完成,作为课堂教学的互补和延伸。任务1(复习性产出训练):Find more Chinese stories on honesty and try to retell them in English.用英语讲更多关诚信的中国故事;任务2(迁移性产出训练):在学习通的主题讨论板块发布诚信话题,供学生进一步思考与讨论,即Sometimes people tell white lies to avoid hurting others’feelings.Should these people be considered honest or dishonest? Why?善意的谎言算不算不诚实行为,谈谈你的看法。如下图所示,从课前的线上任务驱动,到课中的口语产出活动和小组讨论,再到课后两项复习性、迁移性产出训练,充分体现了本课时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是一次用英语传播中国声音、用思辨明理、用思政育人的课堂教学创新实践,学生线上任务的参与度及课堂氛围较之前有着明显的提高和改善。

结语

教育是一个永远都需要创新和进步的行业。我国的高等教育环境近年来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音乐院校的英语教师面临着更多样化的挑战,需不畏挑战、不断探索,以课堂为主阵地,加快大学英语的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勇敢担负起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根据音乐院校学生的鲜明特点因材施教,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细化教学评价,开展个性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之道,开创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英语能力教学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