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杯叠杯”技术处理AAOS IIb髋臼骨缺损

2024-01-02李帅垒潘建康孙永强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23年24期
关键词:髋臼假体髋关节

李帅垒,潘建康,孙永强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人工关节翻修科,河南郑州 450000)

目前对于髋臼侧骨缺损的处理有很多种方法:Jumbo 杯、多孔金属垫块、加强杯、定制臼杯、打压植骨等[1],在临床中均证实为有效的治疗方法。2021年挪威关节登记系统显示所有髋关节翻修病例中70岁以上的患者几乎占50%[2],该类患者高龄、内科疾病多,如何快速完成手术,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减少应激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成为治疗的关键。本研究通过使用“杯叠杯”(cup-on-cup)技术处理AAOS IIb 型髋臼骨缺损22 例[3],平均随访5年,收到满意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7年4月于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收治且应用“杯叠杯”技术行髋臼侧翻修22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髋臼侧骨缺损AAOS IIb 型骨缺损(单向型骨缺损),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III 级及以上;并排除感染、一般情况较好、活动量较大的患者,或不能耐受手术及随访时间不超过2年者。其中男10 例:女12 例,年龄65~75 岁,平均(70.6±4.3)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22.5~33.5 kg/m2, 平均(27.7±5.8)kg/m2,ASA 分级III 期20 例、IV 期2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所有患者术前均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1.2 手术方法

术前测量患侧髋臼旋转中心,评估骨缺损,测量髋臼入口处直径大小,必要时评估臼杯和髂血管的关系(图1a)。完善炎性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等检查,常规术前完善关节液检查,排除感染。

图1 患者,男,72 岁,左髋置换术后15 余年,疼痛5年,髋臼侧骨缺损为AAOS IIb 型,予以行“杯叠杯”技术对髋臼进行翻修术,股骨侧行全涂层柄予翻修。1a:术前髋关节正位X 线片示髋臼侧骨缺损;1b:术中探查假体稳定;1c,1d:术后即刻髋关节正位X 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1e:术后5年复查时髋关节正位X 线片示髋关节旋转中心得到重建。Figure 1.A 72-year-old male who got AAOS IIb type acetabular bone defect more than 15 years after left THA and pain for 5 years,received the revision with"cup-on-cup"technique for the acetabular side,and fully coated stem for the femoral side.1a:Preoperative anteroposterior(AP)X-ray showed acetabular component displacement with bone defect.1b:Intraoperative exploration of the acetabulum.1c,1d:AP and lateral X-rays Immediate postoperatively showed all the prosthetic components were in good position.1e:AP radiograph 5 years after the revision surgery showed that the center of rotation of the hip was reconstructed properly without signs of prosthetic loosening.

取长约20 cm 后外侧入路逐层显露髋关节,取出松动的髋臼假体,彻底去除髋臼内部的瘢痕组织显露髋臼的骨性结构,评估骨量缺损情况;依据术前计划,进行内杯髋臼锉磨,锉磨时应考虑髋臼真杯置入位置(图1b)。因髋臼真杯的角度和位置基本固定,运用支撑杯填补骨缺损并匹配髋臼真杯,防止双杯之间空隙太大,这样水泥厚度过厚,机械稳定性相对降低。运用试模评估支撑杯置入位置,然后进行髋臼真杯的锉磨并安放髋臼杯,注意臼杯叠加时的位置关系并标记;位置满意后,安装假体:先置入支撑杯,将其压配稳定后,支撑杯内侧面使用磨钻粗糙化,并使用骨水泥填充;置入髋臼杯并压配满意,取出髋臼真杯钉孔溢出的骨水泥,待水泥完全硬化后,置入髋臼内衬(图1c,1d)。

1.3 评价指标

记录围手术期资料。采用Harris 评分、髋关节屈-伸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髋内-外旋ROM、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价临床效果。行影像检查,通过骨盆正位X 线片对旋转中心(center of rotation,COR)[4]、双下肢长度差、髋臼假体周围透亮线[5]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出现重要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为(97.2±12.4) min,术中出血量(850.5±34.8) ml。12 例(54.5%)患者术中、术后给予输血治疗。术后24 h内拔出引流管,术后第1 d 即可在保护下下床活动,3 个月内患肢部分负重,3 个月后即可完全负重。术后1 周时1 例患者出现切口相关并发症,予以调整抗凝方案、休息等对症治疗后,伤口愈合且未出现假体周围感染。1 例患者在术后1 个月时出现髋关节脱位,予以闭合复位、支具外固定4 周对症处理;1 例在术后2 个月发生假体周围感染,予以更换内衬及人工股骨头、使用抗生素治疗后,患者康复治愈。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3~6.5年,平均(5.3±1.1)年,其中3 例在随访期间死亡,死亡原因与本次髋关节翻修无关。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患者Harris 评分、髋关节屈-伸ROM、髋内-外旋ROM、VAS 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髋关节旋转中心得到重建,双下肢长度差显著减小(P<0.05)(表1)。

表1 22 髋临床及影像资料(±s)与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and imaging data of the 22 hips(±s)

表1 22 髋临床及影像资料(±s)与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and imaging data of the 22 hips(±s)

指标Harris 评分(分)髋屈-伸ROM(°)髋内-外旋ROM(°)VAS 评分(分)COR 纵向偏移(mm)COR 横向偏移(mm)双下肢长度差(mm)术前45.5±10.3 78.2±13.6 26.1±10.7 8.3±1.3 47.2±10.5 15.5±8.4 15.1±2.5末次随访90.4±10.6 103.3±20.4 46.6±17.9 3.1±0.4 20.5±5.7 4.8±3.5 4.4±1.6 P 值<0.001 0.022 0.018 0.032 0.016 0.028 0.003

2.2 影像评估

根据Moore 标准[5],随访期间的所有患者影像学资料均未显示假体失败。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COR 纵向偏移、COR 横向偏移均显著减小(P<0.05)。以无菌性松动为终点,假体存留率为100%;以任何原因的翻修,假体存留率为95.4%。

3 讨论

Cup-on-cup 技术对于AAOS IIb 型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该手术技术的指征是高龄、单向骨缺损。术中通过将第1 个生物臼杯(支撑杯)压配入单向骨缺损处实现初始稳定性,通过骨水泥将支撑杯和第2个生物杯(髋臼真杯)连接实现应力传导。理论上形成一个异形杯,支撑杯与宿主骨之间存在骨接触和压配,髋臼真杯在边缘也和宿主骨存在骨接触和压配,该结构的长期稳定性是通过支撑杯和髋臼真杯的骨整合来实现的。该技术可以分别处理髋关节翻修手术中的两个主要问题:骨缺损和稳定性。

与Jumbo 杯相比[6,7],这种手术技术可以显著减少髋关节旋转中心上移和内移。多种金属骨小梁或cup cage 具有较好的效果[8,9];但上述方法更昂贵,且该种技术的界面较多,增加了失败的风险;打压植骨技术在处理髋臼骨缺损中,取得了良好的中期及远期随访效果[10],但该技术难度高、手术时间长,对于特定人群的髋关节翻修,如高龄、身体条件差的患者,该方法不一定是最佳选择;文献报道定制的髋臼假体效果满意[1,11,12],然而这种技术不允许在术中对假体进行任何调整,这强调了术前计划准确的重要性。尽管如此,定制假体的过程通常需要几周的时间,期间骨缺损可能会加剧。

Webb 等[13]报道使用该技术在髋臼翻修中的应用,其术后脱位率为25%,失败率较高,作者随访时间为2.4年,该技术的髋臼假体存留率为88.2%,作者将采用该方法骨缺损的分型为Paprosky 分型IIIA 和IIIB 型,失败率高和其适应证选择相对较宽泛有关。LOPPINI 等[14]平均随访了34 个月,该技术的髋臼存留率为100%。

本研究的优势在于使用单中心的临床数据;患者骨缺损的临床分型具有同质性、患者的选择性上具有相同的指征。然而,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缺乏对照组,因此无法将该技术的结果与其他策略进行比较;此外,样本量小、随访时间短也是本研究的局限性之一。然而,如前所述,由于髋臼骨缺损的形态各异、且处理困难等特征,cup-on-cup 的适应证非常狭窄。尚需要随访时间更长的研究,以更好地阐明在全髋关节翻修中cup-on-cup 技术的并发症、长期随访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

猜你喜欢

髋臼假体髋关节
友爱的“手”
Not afraid of incompleteness,living wonderfully
髋关节活动范围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重建方法
当归六黄汤治疗假体周围骨折术后低热疑似感染1例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保留假体的清创术治疗急性人工关节感染
改良髋臼横韧带定位法植入髋臼假体的准确性研究
髋关节翻修术Gross型髋臼骨缺损重建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