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性化与常规截骨导板全膝关节置换比较

2024-01-02杨建勋吴斌高鹏吉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23年24期
关键词:力线导板假体

杨建勋,吴斌,高鹏吉

(临沂市人民医院创伤外科,山东临沂 276002)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为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等骨科疾病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减痛的同时能改善膝功能[1]。但传统TKA 围术期失血量多较大,其中隐性失血量关乎TKA 术后康复效果[2];假体安放不仅影响失血量,而且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若位置不佳,易引发松动等并发症,不利于关节功能恢复,且假体使用寿命缩短[3]。传统TKA 操作与医师经验密切相关,TKA 截骨中可能失误,加上膝关节畸形等影响,可能造成截骨偏差较大,增加假体位置不良风险,影响其使用寿命。为提高TKA 置换精确度与患者满意度,近年来机器人、3D 打印等诸多新技术被用于截骨测量。其中3D 打印技术相比机器人、计算机辅助导航手术对设备要求低,操作更方便,可能成为TKA 个性化、精确化操作手段之一[4,5]。Hafez等[6]第一次通过CT 数据制成“个性化”截骨导板,且顺利进行膝关节置换,之后较多学者陆续开展此类研究。Bonnen 等[7]研究表明个体定制3D 打印截骨导板相比传统TAK 能提高下肢力线准确度,减少术中出血量。有学者称3D 打印借助CT 等影像学制作个性化截骨导板(patient-specific instruments,PSI),用于术中指导截骨,能更精确地重建力线,缩短手术时间[8]。但也有学者发现PIS 相比常规器械并未提高TKA 股骨假体旋转准确性,对手术时间、失血量也无明显影响[9]。目前关于PSI-TKA、传统TKA 治疗KOA 的疗效存在一定的争议。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传统TKA 与PSI-TKA 的治疗效果,为3D 打印技术进一步应用于骨科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KOA 诊断标准[10],保守治疗无效,X 线片检查显示Kellgren-Lawrance 分级4级(图1a,1b);(2)首次单侧个性化或常规截骨导板TKA;(3)内翻畸形<20°、外翻畸形<15°或屈曲畸形<20°;(4)机体状况较好,能耐受手术;(5)知情并签署手术同意书;(6)资料均完整。

图1 患者,男,78 岁,双膝疼痛活动受限5年,逐渐加重并活动受限。1a:术前正位X 线片示关节增生退变明显;1b:术前侧位X 线片示内侧平台磨损;1c:3D 打印截骨导板;1d:术中操作示胫骨导板截骨安放;1e:术中胫骨导板截骨安放放大图;1f:术中操作示胫骨近端模型完好匹配;1g:术后正位X 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1h:术后侧位X 线片时假体位置良好。

排除标准:(1)感染活动期;(2)肿瘤;(3)既往有骨折手术史;(4)凝血异常、血栓风险、抗凝药物长时间使用史;(5)精神病、血管性病变;(6)重症糖尿病及其他内分泌疾病未控制者;(7)继发性KOA。

1.2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0月本院收治的行TKA 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00 例患者符合上述标准,纳入本研究。按照术前医患沟通结果,其中,47 例采用3D 打印借助CT 等影像学制作个性化截骨导板TKA;另外53 例行常规TKA 治疗。两组一般资料见表1,两组年龄、性别、BMI、病程、侧别等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表1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与比较

1.3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及团队完成,均选择Columbus 假体(德国贝朗公司)。均髌旁内侧入路,无髌骨置换。

个性组:术前行CT 扫描与下肢负重X 线检查,依据结果经由计算机软件Mimics Software(比利时Materialise 公司)建模,解剖重建股骨、胫骨全长,对下肢力线重建;截骨导板截骨面需和力线垂直[11]。EOS P110 大型3D 打印机对患者进行个性化导板定制(图1c)。术中截骨导板对患者股骨、胫骨对应位置之软骨下骨紧贴,据此开始股骨远端、股骨4 合1 与胫骨近端截骨(图1d~1f)。完成后依据内外侧伸屈间隙平衡与否等对部分软组织松解,假体安放。

常规组:传统器械辅助TKA 治疗。股骨髓内定位,胫骨髓外定位。常规技术对股骨、胫骨截骨操作[11]。试模安放以观察伸屈间隙与内外侧平衡情况,且松解部分软组织。完成假体安放。

围术期两组均接受同样的抗凝、止血、镇痛、抗感染等处理。术后24 h 左右指导患者开始康复训练。

1.4 评价指标

记录围手术期资料。包括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愈合等级、住院时间、治疗费用、下地行走时间及早期并发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12]、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13]与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WOMAC)[14]、膝伸-屈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评价临床效果。行影像检查,记录股胫角(femorotibial angle,FTA),以及冠状面股骨/胫骨组件(frontal femoral/ tibia component,FFC,FTC)、矢状面股骨/胫骨组件(lateral femoral/tibial component,LFC,LTC)。计算下肢力线实际值与理想值的偏差角度,理想的影像学结果是假体安装后各角度变化±3°内。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围手术期情况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两组围手术期资料见表2,个性组手术时间、治疗费用均显著多于常规组(P<0.05),但个性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常规组(P<0.05)。两组切口愈合等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均无切口渗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表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与比较

2.2 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2~40 个月,平均(18.0±3.5)个月。两组随访结果见表3,个性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明显早于常规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HSS 评分和膝伸屈ROM 均显著增加(P<0.05),而VAS 评分和WOMAC 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两组均无关节脱位、肿痛等不良事件,均无翻修。

表3 两组患者随访结果(±s)与比较

表3 两组患者随访结果(±s)与比较

指标P 值完全负重活动时间(d)VAS 评分(分)术前术后3 个月末次随访P 值HSS 评分(分)术前术后3 个月末次随访P 值WOMAC 评分(分)术前术后3 个月末次随访P 值膝伸-屈ROM(°)术前术后3 个月末次随访P 值个性组(n=47)20.6±2.8常规组(n=53)25.0±3.0<0.001 0.627 0.056 0.165 7.0±2.1 2.3±0.6 1.4±0.3<0.001 7.2±2.0 2.6±0.9 1.5±0.4<0.001 40.7±8.1 89.9±10.7 92.4±6.3<0.001 41.0±7.9 86.4±10.2 90.8±6.2<0.001 0.828 0.096 0.198 0.542 0.071 0.430 64.3±10.3 26.2±8.2 22.7±7.7<0.001 62.9±11.5 29.3±8.6 24.0±9.0<0.001 78.9±6.1 110.0±7.4 115.4±7.2<0.001 80.1±7.4 107.3±8.3 114.2±7.3<0.001 0.400 0.097 0.434

2.3 影像评估

术后个性化组典型病例影像见图1g,1h。两组影像评估结果见表4,出院前个性组FTA 角偏差、FFC角偏差值、FTC 角偏差值、LFC 角偏差值、LTC 角偏差值均显著小于常规组(P<0.05)。至末次随访时,两组均无假体松动等影像不良改变。

表4 两组患者影像评估结果(°,±s)与比较

表4 两组患者影像评估结果(°,±s)与比较

指标FTA 角偏差值FFC 角偏差值FTC 角偏差值LFC 角偏差值LTC 角偏差值个性组(n=47)1.0±0.3 0.4±0.1 0.2±0.0 4.0±0.9 0.5±0.1常规组(n=53)2.2±0.7 1.3±0.5 1.2±0.3 8.8±1.3 0.9±0.3 P 值<0.001<0.001<0.001<0.001<0.001

3 讨论

PSI 用于TKA 可发挥数字骨科优点,术前全面规划PSI 安放位置、截骨大小、角度等,且模拟操作,与传统TKA 相比,减少术中测量等相关步骤,理论上能提高手术效率[15,16]。有报道指出,PSITKA 相比传统TKA 能显著减少手术时间,缩短住院时间[17]。而本研究个性组手术时间比传统TKA 明显长,与上述报道相反。究其原因:PSI 以患者CT 等影像学结果为依据,因此导板安放需显露对应的软骨下骨,可能增加操作时间;医师对PSI 截骨准确性多次检验或对技术有一个学习曲线,可能延长手术时间。TKA 属于重大手术,创伤一般较大,且TKA 对象多是老年人,血容量不稳增加大出血风险。刘云可等[18]研究发现相比传统TKA,PSI-TKA 术中出血量显著少,这可能与PSI-TKA 手术时间相对短有关,但总失血量对比无显著差异。Leon 等[19]研究发现,相比传统TKA,PSI-TKA 失血量显著少。本研究显示个性组术中失血量比传统TKA 显著减少,与刘云可等[18]报道相符,但手术时间上本研究与之相反,可见手术时间并不是术中出血的主要相关因素,可能是不需腔内操作,定位精确,操作更精细,进而术中出血量(本研究无切口渗血发生)少。同时本研究发现相比传统TKA,PSI-TKA 具有切口小、术后早期恢复快、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早等特点。

郑斌等[20]通过回顾性研究发现,人工TKA 能明显改善KOA 患者膝关节功能及活动度。本研究显示两组术后VAS 评分、HSS 评分、WOMAC 评分及ROM 均明显改善,提示TKA 能有效改善KOA 患者疼痛、膝关节功能及活动度。且两组在改善疼痛、膝关节功能及活动度上无显著差异,这可能与TKA 作用有关,不论是PSI-TKA,还是传统TKA,均能及时有效修复损伤膝关节。有研究表明,冠状面力线偏移>3°时,TKA 失败比例增多,可至32%[21]。Daniilidis 等[22]报道称,相比传统TKA,PSI-TKA 能显著减少术后下肢力线偏移比例。而有学者发现,PSI 在TKA 术后力线恢复上与传统器械对比无明显差异[23]。国内一项系统分析显示,PSI-TKA 相比传统TAK 能获得更准确的下肢力线及假体位置[24]。本研究显示出院前个性组患者HPA 角偏差值等影像指标均明显小于常规组,提示PSI-TKA 相比传统TKA 可能进一步改善KOA 患者下肢冠状位力线,与相关报道相符[22,25]。PSI-TKA 存在的问题:(1)术前CR扫描可能造成放射暴露,虽能获取合格的骨骼模型,但对软组组的评估不佳,这更多的依靠医师经验;(2)数据采集至截骨导板制作完成,需较多专业设备、专职人员负责,花费较多,时间相对较长;(3)导板存在一定的弹性,可能致使定位偏差,尚需更多学者更深入的研究完善。

本研究的不足:系回顾性研究,样本量少,可能造成结果偏倚,尚需通过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研究对以上的指标进行补充和分析。

综上所述,PSI-TKA 在恢复膝关节功能及活动度上与传统TKA 相当,手术时间相对长,但可显著减少术中失血量,且下肢冠状位力线恢复好。

猜你喜欢

力线导板假体
友爱的“手”
Not afraid of incompleteness,living wonderfully
当归六黄汤治疗假体周围骨折术后低热疑似感染1例
不同力线位置高位截骨术治疗KOA的临床疗效研究*
宽厚板轧机上导板装置故障分析
内侧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术后的冠状面下肢力线是翻修的影响因素
尼采的哲学实践
保留假体的清创术治疗急性人工关节感染
足过度旋前对人体力线的影响及治疗方法①
液压侧导板在南钢中板厂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