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侧重与契合论中医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

2024-01-02项银霞董玉节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中医药育人政治

项银霞 董玉节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12)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引导并帮助人们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理念等,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敦促社会成员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关系,其在大学生人格养成和价值塑造过程中占据无可比拟的地位。专业教育作为各学科各领域人才培养的重要组织形式,中医药领域极强的专业属性内在需要专业教育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传承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侧重点不同,但两者在教育主体、教育客体等教育学元素上有高度关联性和契合点,两者目标一致、价值相统,在厘清侧重点与契合点的基础上寻找有效切入点,形成协同育人机制,正是本研究加以追问之处。

1 中医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侧重点分析

对于中医药类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均具有不可替代性。两者的侧重点主要集中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上。

1.1教学目标上的“通”与“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对于教育目标上“通”与“专”的探究,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知识的迅速扩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加导致了新学科、新教授职位的创立”[1],伴随着这一现象而来的是更加明确的职业分工及更加稳定的工作关系,西方国家由此产生“职业教育”与“反职业教育”之争辩,两者各有优劣并在以后的发展中相互调试。今天,国际局势更加复杂,“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2]。而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部分高等学校,尤其是办学定位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出现不同程度的“人才培养过于专业化、人才结构存在人文素养的系统性缺失,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被长期忽略甚至动摇”[3]等问题。相关研究显示:“医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素养、人文底蕴、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培养与塑造是决定未来医务工作者队伍建设质量高低的重要环节。”[4]这就需要依托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发挥各自优势、合力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在于以“通”“育人”。这里的“通”,不是指传统意义上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的人;而是特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指导意义和教育对象的全覆盖性。以主导性价值观及经典性知识体系讲清楚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学生释疑解惑,提供理论武装和精神食粮供给。专业教育核心在以“专”“育才”,即培养在某一学科专业、领域有很深造诣或有特殊技能的人才,是社会职业分工细化深化的必然结果。“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5]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医药人才必须着眼于国家战略需求,走“通”与“专”相结合的道路。

1.2教学内容上的“内”与“外”: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 中医药类大学生与文史哲及理工科专业培养目标、教育方式不同,特殊的职业属性及市场准入的严标准为医学类专业学生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学习年限长、课程任务重带来的学业高强度、就业高门槛、行业高准入使得这类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三高”群体。这就决定了中医药类大学生与专业教育之间高度的知识黏性,体现为:第一,学生日常对临床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渴求远超过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第二,中医药类大学生在临床实践与技能学习上表现出独特兴趣,加之专业课程堆积如山的书籍和繁杂零散的知识点,中医药类大学生几乎花费全部精力用于专业学习。相对而言,形式多样且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附加产品而被“架空”,心理上的排挤致其行动上不断挤压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学习时间。

今天,“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6],而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环境变化,一系列医疗纠纷事件随着媒体曝光和裂变式传播,倒逼人们反思问题的根源与可能解决的思路,不断催生人们对具有高尚医德医风、较强心理素质及良好人际沟通能力等优良品质的新时代医生的期待。这时对中医药类大学生进行有实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顺势而为,凸显专业特色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主阵地中揉入大医精诚、中医药传统文化、医学人文教育、道德与法治教育等内容。当然,“只有空洞的价值观说教,没有科学的知识作支撑,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7]。只有以价值引领和精神培养等内在品质为主要范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以知识传授、技能锻炼为主要任务的专业教育协力,才能更好的完成培育“人们健康守护神”的特殊使命。

1.3教学方法上的“静”与“动”:课堂灌输与技能养成 “中医是一门经验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8],中医药类专业如中医学、针灸推拿学等学科内在要求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培训等动手能力,专业课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得以突破原有空间限制,走出传统课堂教学中理论灌输的千篇一律,亲临其境、体验感强的教学方法成为学生的兴奋点,能够带给学生新鲜感、满足感。

“思政课不同于专业课,除了专业知识的讲授外,它更多地承担着铸魂育人的根本任务。”[9]思想政治教育特殊的理论性、政治性等专业属性决定了这类课程大多在传统课堂中完成,教学方法上侧重于理论体系的讲解;所授内容与学生接触过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脉相承,如何坚持“破”与“立”、守正与创新相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普遍面临的且迫切需要破解的难题,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语言感染力、行为的亲和力、内容的选择性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应着力“消除教师课堂教学话语与学生话语、时代话语之间的‘鸿沟’”[10],善于“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引入课堂,采用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专题式、分众式等青年一代乐于接受的教育教学方式引领青年学生健康成长”[11]。倘若个别授课教师对课堂教学感染力和亲和力的认识程度不够,不能很好地组织“师生”“生生”三方互动等课堂教学环节;或教学内容过于刻板,与学生及当前实际缺乏联系,则极易让学生产生乏味疲倦感,并对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产生较低接受度和满意度。

1.4教学效果上的“隐”与“显”:潜移默化与立竿见影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劳动是一项复杂的劳动,具有如下特征:第一,高尚性。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上:围绕中医药类大学生 “三观”的形成及其规律展开研究,旨在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中医药事业传承者;第二,长期性。主要体现在知识运用与转化周期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医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社会主流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是内化与外化的过程,而外化的效果在短时间内难有明显表现;第三,内隐性。主要体现在教学效果上:医德医风、人文素养“这种主观的、隐性的综合素质提升,现有的考核方式无法评价”[12]。

医学教育作为典型的应用性教育,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锻炼,学生毕业之后可以很快适应社会职业的需要,是极具职业色彩的教育。相应的,“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是否具有职业意识,成为了中医药事业能否得到传承与发展的关键因素”[13]。这类专业教育往往具有立竿见影的知识运用效果。中医药类大学生可以凭一技之长实现个人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在为居民量血压、艾灸、普及中医药基本知识等活动中有效实现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与此同时,中医药类大学生救死扶伤的使命感在其个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中不断被激活、强化。实用性导向下,中医药类大学生认为其本身与思想政治教育不构成强关联性,尚不能充分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设的意义,或从心理上为其贴上“洗脑”标签加以抵触……在此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针对性、实效性未得到充分发挥。

2 中医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契合点

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不是对立的,应当聚焦中医药类大学生的特点,从教育的核心要素即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和教育环体三个方面挖掘其契合之处,教育主体即教育者的发展目标、教育客体即教育对象的成长目标、教育环体即教育环境的协同目标。实践证明:两者在回答“三个应当”即“教师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中医药类大学生”及“应当构建什么样的环境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目标”是一致的。

2.1教育主体的发展目标上:教师应努力成为“有心人”,而不是“工具人” 近年来,“工具人”爆红网络,其本质上是一种人格上的物化,即人不是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而是被当成使用的工具加以利用,多为贬义、嘲讽的表达。然而“工具人”用在教师身上实为不妥。“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14]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也指出:“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15]无论是何科目分类、专业分支、教育阶段,都需要“有心”的教师,“心”中不仅需要装着教师从教所需要的扎实学识、过硬能力和教育智慧,更要时刻将学生装在心中。只有这样,才能换来家长安心、社会安稳、国家安定。

“教师是教育之本,师德是教师之本”[16],时代大环境的嬗变为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追逐功名利禄的浮躁氛围。试想如若教师沦为“工具人”,被动的接受教学任务加以传达,缺乏知识更新、日复一日照本宣科,简单的为教书而教书忽略育人的教育本质,或把教书育人工作作为争取名利、满足私欲的场域,没有注入心血、精力和激情的教学无异于“行尸走肉”。就中医药类专业课教师而言,若课堂教学与技能实践中无法给予学生满满的获得感,则支撑其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何以养成?长此以往,中医药类专业学生培养质量将大打折扣;进而影响医疗卫生领域的长期发展,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更是无法保障。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立德树人无从谈起;这一高尚的职业最终只能落得误人子弟的结局。因此,作为教育者,就其发展目标而言,必须努力成为“有心人”,而不是“工具人”。

2.2教育客体的成长目标上:培养的学生应是“大白”,而不是“白眼狼” “大白”的形象来源于电影,其正义勇敢、品德高尚、关爱他人;“白眼狼”作为经典故事中的负面角色,是忘恩负义的象征。以医学类专业学生为例,就其培养目标而言,总体来说是为了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具备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诊疗能力、能够在医疗卫生领域从事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在当今医患关系加剧的背景下,更要求医学类大学生养成高尚的医德医风,因此注重医学生的感恩教育尤为重要。感恩作为一种个体主观层面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人格品质和道德向量,能够有效激发个体的亲社会行为,进而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发展的良性化。学会感恩,即使学生对所学专业领域知识和技能有遗忘,但仍能以一种正向的思维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这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无需提醒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自觉。

医学感恩教育必须提及一类特殊的教师——医生,他们是作为健康守护神的医者;是孜孜不倦、刻苦钻研的学者;更是以身作则、亲身示范的师者。实践充分说明,无论处于何一学龄结构的学生均具有向师性,教师的言行举止、人生态度等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的作用。当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力军,以疫情传播及防控作为主战场,以感恩教育为主旋律,触发学生心底深处作为未来医生这一生命担当的责任心使命感,以所学之术回馈社会、服务人民,既是作为出发点的培养目标也是作为落脚点的职业道德。

2.3教育环体的协同目标上: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不是“围城”,而是众志成城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17],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8]。这不仅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遵循的根本原则,也是全体教育者的任务和使命。理想信念教育、道德观念教育、生命价值教育、科学文化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其中都包含着立德树人工作。因此,从教育环境这一协同目标上来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一个部门、一个阶段、一个领域的工作”[19],不能单纯认为是思政课教师的事,把立德树人工作当作“围城”“孤岛”,而应众志成城,凝聚教育合力,共同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具体操作路径上,应当充分发挥教育主管部门政策引导作用、中医药院校专业课的实践优势及思政课教师的理论优势,构建中医药院校育人共同体。第一,主管部门应当完善顶层设计,打通育人环节壁垒;第二,做好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专业课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要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根植理想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之中”[20]。第三,构建中医药院校“三全育人”实践模式,做强以中医药适宜技术科普、防疫养生知识宣传等为主题的基层志愿服务、实验实训等“第二课堂”,“让学生进医院、进社区、进养老院,近距离接触生、老、病、死以提升学生对生命的认识”[21]。第四,教师要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练就所在领域内过硬本领,利用好网络平台和“云”载体精准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获得感。

3 中医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与指南。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中医药类大学生专业教育,必须做好两者之间的衔接、切入与融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精准把握中医药类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及专业教育特色,探索两者有效融合的路径,进而有的放矢解决学生思想困惑,促进专业能力提升。

3.1理念上:无惧“中医黑”,坚定专业选择 当前,国家大力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药事业迎来大好机遇。然而,社会及舆论上仍然有部分民众对中医药的认识存在误区和偏颇,并试图在抗疫面前再次挑起所谓的“中西医之争”。面对这种情况,中医药类大学生往往感到愤慨,有学生有理有据介绍“中医抗疫论”;有学生从中医思维和传统文化角度论证中医不过时论;也有学生在争论中迷失自我、失去专业兴趣。这时仅靠中医药类专业教师“独奏”难以达到较好效果,需要将“独奏”变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合奏”,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把职业观、成才观渗透进思想政治教育,以关注学生心理与日常生活为支撑,以就业前景、职业生涯为重心,以见习实习、临床实践育人为抓手,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各个环节中积极介绍中医药领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激发学生热爱所学专业,坚定中医药类大学生专业选择。针对“中医黑”,思政课教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带领学生辩证看待问题,以发展的观点看待自身成长,在日积月累中努力提升自己,如李大钊所言:“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22]才能扛起传承发展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重任,才能不负患者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3.2初心上:永葆“志愿红”,树立专业自信 一场疫情,让我们见识了人类的渺小、生命的脆弱,但更震撼人心的却是责任的伟大、爱心的坚实。“正是怀揣的一颗赤诚之心,让我们在疫情面前不惧困难,选择希望,逆风而行,背后的红色就是我们的力量。”网上这句话获赞无数,这里的“红色”,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底色。一是指“红色信念”:背后强大的国家号召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二是指“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红”。而这两抹“红色”,是促成中医药类大学生转变专业态度、树立专业自信的关键向量。疫情期间“云上思政课”带来的“追剧”效应明显:中医药类大学生从不同层面表达着对时代英雄的崇敬之情,学生感慨:我从未对医生这个职业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正处杏林习医的我,满怀期待和信仰。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 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发表于第18期《求是》杂志,其中强调:“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疫病防治中的作用。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能一次次转危为安,靠的就是中医药……”[23]疫情当中中医药起到的实际疗效和国家对中医药人才的高度重视,让学生更加坚定了专业选择,无论曾经因何种理由而导致的专业迷茫,这一刻仍坚持着自己的中医药梦。

3.3实践上:争做“天使白”,学好专业技能 专业教育与学生就业前景高度关联的属性强化了学生对专业教育的依赖性,然而心理上的强依赖性表现为现实中的强行动力仍然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曾经无比憧憬的穿上白大褂,践行救死扶伤的使命,而白大褂也是有“重量”的。厚厚的教科书让不少学生吐槽“头顶生凉意”,生理生化,必有一挂、知识它不进脑子啊……各类活跃于医学生层面的口头禅以及总是以各种奇怪的理由冲上热搜的医学生期末考试都诠释着“欲戴皇冠,必承其重”之理。专业性强,专业知识难,专业知识点多,让不少医学生深感专业学习乏力。面对漫长枯燥的专业学习和日后工作要面临的各色挑战,需要中医药类大学生有着坚定的专业信念支撑,而思想政治教育在塑造理想信念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相对于专业课教师的知识传递与技能培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价值引领和思想疏导成为其学习生涯中的重要一环,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榜样教学法等不同形式、不同呈现方式的教学,让大学生认识到学习中医药相关专业意味着终有一天将以所学之术为病人解除病痛的责任,意味着中医药文化守正创新有一天会传递到这一代人肩上,只有坚定为人民服务、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的信念,才能在实践中争做技艺精湛和医德高尚的“天使白”。

4 结语

2022年3月发布的《“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指出:“有效应对多种健康挑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迫切需要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更好发挥其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24]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认为“新时期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更需要高素质人才的引领与支撑”[25],作为为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重要渠道,中医药院校须以思想政治教育及专业教育为抓手,坚持互融互促,从理念、初心及实践层面提升两者结合能力,促进优势互补,形成中医药院校协同育人机制,助益中医药类大学生成长成人成才。

猜你喜欢

中医药育人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