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馆校联动: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

2024-01-02薛云晓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馆校大思政课政课

薛云晓

(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1]“大思政课”就是把立德树人贯穿于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的课程,在横向上与课程思政协同合作,在纵向上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贯通。 而高校与红色纪念馆共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理念的重要体现。 红色纪念馆不仅是大学生实践的场域,更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传递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还能使“大思政课”育人主体更多元、教学素材的情怀更深、教学理念的视野更宽阔。 构建良好的馆校联动,开发好、融合好、利用好红色纪念馆的教育资源,对增强铸魂育人实效、增强“大思政课”说服力、坚定“四个自信”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红色纪念馆加强自身建设,筑牢“馆校联动”根基

红色纪念馆要加强自身建设,深入挖掘纪念馆的历史文化和典型事迹中蕴含的育人元素和所承载的育人功能,拓展其中蕴含的主流价值、家国情怀等元素,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为共建实践育人共同体提供物质保障、技术保障和红色文化资源保障,确保纪念馆育人有丰富内涵、有独特路径、有立竿见影的成效。

(一)挖掘教育资源,丰富“大思政课”教学内容

红色纪念馆的教育资源丰富且内涵深厚,是讲好红色故事、 传承红色精神最有说服力的教学场域。 进一步开发纪念馆的立德树人资源,对于开拓思政课程视野,丰富“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的内容有重要意义。 纪念馆要着重开展红色资源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工作,探索本馆所代表的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在联系,为“大思政课”在红色教育上增姿添彩。

一方面,纪念馆要开展对人物事迹、历史事件背后的相关文献搜集整理工作。 不仅要向社会面公开征集有关的影像、图书等资料,更要实地开展考察工作,向本领域有关专家寻求帮助,夯实为“大思政课”教学提供优质历史教育资源的根基。 另一方面,纪念馆要开展对现有资料的研究工作,加强纪念馆的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理论支撑。 “把党探索红色教育的奋斗历史记录好、总结好,就可以更好地服务立德树人。 ”[2]其一,要深入研究纪念馆的文化内涵。 纪念馆要配合高校进行全方位的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建设, 要深入研究全面解读纪念馆所代表的事迹事件、人物故事,挖掘精神内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扎实纪念馆的理论基础。 纪念馆要深入挖掘本馆所蕴含的红色文化元素、 中国精神元素以及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等, 寻找本馆所代表的独特育人元素,增强纪念馆的教育价值和说服力。 其二,要充分挖掘纪念馆的红色资源, 寻找纪念馆代表性历史事件、 英雄事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结合点,形成思政课程的拓展课程,以丰富课程的授课形式,配合好思政课程的理论教学。 在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同时,使大学生的理论功底更扎实。

(二)完善管理考核体系,激发教学主体的积极性

“大思政课”需要让更多优质社会力量走上讲台,建设多元师资力量的“大课堂”[3]。 比如,纪念馆的讲解员就是优质的社会大课堂教师,他们既对纪念馆所代表的红色文化内涵有深刻的理解,又有专业的讲解技能,利用好这一兼职教师队伍,能够拉近理论与实际的距离。 配合好高校“大思政课”拓展教学主体建设的要求,纪念馆也应加强讲解人员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素质,要优化管理体系,增强社会服务功能。 一是要建立有效管理体系,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可以季度或半年为一个考评周期,增强讲解员的竞争意识。 二是要将讲解员工作与绩效挂钩、与年终考核评价挂钩、与职称晋升挂钩,从而提升育人能力的积极性。 三是要强化业务能力, 聘请业内相关专家对讲解员进行专业培训,并定期对讲解员进行考核。 比如,瑞金纪念馆便对其人员考核体系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讲解员分成一、二、三、四级等级管理,促使讲解员不断提高讲解技巧和能力,适应多样化要求”[4]。 科学严格的等级管理,使该纪念馆八成以上的讲解员通过了国家普通话一级乙等考试,为纪念馆与高校联合开展“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构建特色呈现方式,适应“大思政课”育人要求

红色纪念馆展示效果对大学生参观的实效性有重要影响。 每个纪念馆所讲述的伟大事迹有所区别,展现红色文化的方式就有所不同。 为适应“大思政课”要将历史立体展现的要求,每个纪念馆应结合自身特点,开创特色的呈现方式。 如参照现实,利用相关影视作品、 话剧等向大学生再现红色历史,并利用VR 技术还原真实的历史情景, 在生动鲜活的情景感染下, 激起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探究热情。 还应通过纪念馆的收藏品,强化大学生的主观感受,增强大学生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纪念馆还应积极开设网上展示平台,将红色故事、感人事迹搬到网上去,并用AI 技术生成数字化场景,形成立体的展示效果,打破纪念馆在时间、地域和参观人数等方面的限制,增强大学生的云参观沉浸感。

(四)建设红色文化圈,提升“大思政课”育人实效

马克思指出,“一个骑兵连的进攻力量或一个步兵团的抵抗力量,与单个骑兵分散展开的进攻力量的总和或单个步兵分散展开的抵抗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 ”[5]这说明在社会系统中,许多独立要素相互作用所共同构成的复杂整体不完全等于各要素之间的简单相加,系统整体大于其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 纪念馆之间相互合作,注重系统性的构建,能收获“1+1>2”的联动效果。 在实际育人中,地区内各纪念馆应当相互协同、彼此联系,建设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圈,以增强“大思政课”全方位、多场域的育人实效。 同一地区的纪念馆要站在大局的高度整体规划、统一设计,构筑有内在逻辑性和系统性的社会育人场域。

首先,要整合各纪念馆的实体资源,注重各纪念馆在红色资源上的互补性与所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性, 在优势互补中加强区域内的合作,并根据当地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建设独具特色又内涵丰富的文化集群,在多样性与互补性的串联中,让红色资源“活”起来,使“大思政课”在资源的“大联动”中增强育人实效。 如虹口区就把中共四大纪念馆、“左联”纪念馆等连接起来,打造了红色旅游线路、红色文化现场教学线路[6]。 其次,要发挥网络平台的育人功能,将红色文化圈搬到网上。 各纪念馆的资源实现线下线上联动后,可以利用先进的算法以历史线索为逻辑,借助文献资料和现存优秀作品为补充,构建立体化的展览体系。 通过互联网与国内有共同特点的纪念馆实现网上联动,打破地域限制,并在联动的背景下打造实践活动,以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此外,区域内各纪念馆还应积极参与高校红色文化的校园环境建设。 各纪念馆应相互协调, 分批次分时段到高校开展宣讲活动,在校园中张贴红色育人的相关标语图片,特别纪念日和重大节日到学校现场展览馆藏的红色纪念物,以达到全方位育人的作用。

二、地方政府积极推动,营造良好的“馆校联动”环境

地方政府是高校与红色纪念馆合作,共建社会育人大课堂的重要环节。 地方政府要积极推动高校与红色纪念馆的各类育人资源、 育人主体协同配合,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大思政课”视域下二者间的协同机制,增强育人合力。

(一)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创建积极的联动环境

“大思政课”要求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多主体育人格局,但受到传统育人观念以及社会育人主体权责不明晰的影响,社会大课堂的运行机制有时不够畅通。 地方政府要做好牵头工作,设计好纪念馆与高校协同育人格局构建的顶层逻辑,搭建好二者开展工作的协同体系,推动高校与纪念馆各类育人资源、育人主体的协同配合,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大思政课”视域下二者间的协同机制,增强育人合力,为“馆校联动”构建良好的社会大课堂合作环境。 一方面,要促进纪念馆与高校间合作的规范化发展。 地方政府应主导纪念馆与高校间共建协议的签署, 以明确二者在实践育人中所承担的责任,规范二者的联动流程,促进二者种好“责任田”。 通过协议的签订明确职责、完善制度、规范实践流程,建设特色鲜明的一体化的教学与实践基地。 另一方面,政府要创建合作平台,推动二者在教学与研究上的互动互助。 通过专项资金支持,召开学术研讨会、交流分享会等形式促进二者的融合,加快构建“大思政课”的育人格局。 不断搭建和创新“大思政课”的合作平台,有利于打通各种主体和资源之间存在的壁垒, 加强思政课与社会大课堂的协同联动,提升“大思政课”的育人合力。

(二)落实监督评价的责任,促进红色纪念馆自主参与

红色纪念馆是落实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关键一环,但囿于传统思维,在实际育人工作中存在一定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有的纪念馆开展育人工作只从自身角度出发, 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受教育需求;在主观意识上,有时不大愿意接待大学生的实践参观活动,在与“大思政课”实践育人的配合上表现不积极;责任意识不够强,不能充分认识纪念馆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意义。 不重视与高校的合作,不注重二者间的总体设计与资源联动。 以上问题的出现,都与未构建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有关。 “对共建合作单位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健全完善,导致部分单位对开展实践育人活动重视程度不够、热情不高、连续性不强,甚至出现了因具体联系人员变化导致共建关系暂停的现象”[7]。 地方政府应落实对纪念馆工作的监督评价责任, 出台专门的考核制度,组建专门的考核班子,从纪念馆建设情况、学生参与实践的反馈情况、每年完成的接待人次等方面入手完善评价机制,并将评价结果与纪念馆的工作评价挂钩,与对纪念馆的奖惩机制挂钩,落实监督制度的实施。

三、增强高校内驱力,善用“馆校联动”大平台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高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 在将红色纪念馆的教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中,高校起主要的发动、组织、引导和推动作用。 因此,高校应该在馆校共育上精心创设联动环境,加强思想引领,夯实联动的基础。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馆校联动”教研体系

健全高校与红色纪念馆联动的组织机制,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做到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高校推进纪念馆与“大思政课”融合要立足于原有的教学体系,将社会实践课程化,制定实效性强的“馆校联动”的教学方案,将以纪念馆为载体的教学和实践作为思政课程的重要补充,帮助大学生巩固课程学习效果,深化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理解与掌握。 其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 ”[8]高校要以纪念馆现有的红色资源为依托,成立专门的教研组,深入开展对纪念馆的历史、文化、理论的研究,探索纪念馆的红色资源所蕴含的育人元素,探究与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渊源。 其二,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学习需求、知识储备,选择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结构,这是纪念馆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一步。 例如,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上,可以将中共一大纪念馆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国革命新局面》 专题的教学和实践场所,带领学生在全面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来龙去脉中,深化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的理解,厚植“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其三,要贯彻分类指导的教学原则,针对学生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每位同学的家庭环境、思想水平、 年龄和文化层次不尽相同, 应以学生专业、学段、实际需求和爱好进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 此外,要深度开发纪念馆这一重要的实践场域,拓展实践形式,用“活”实践资源。 在参观纪念馆后,让学生变身为讲解员,依次到纪念馆中进行志愿服务和讲解工作,深化学生的理论认识,强化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进一步身临其境地领会纪念馆红色文化育人的强大魅力。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馆校”专兼职教师联动平台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 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 ”[9]推进红色纪念馆教育资源与“大思政课”的融合,高校要以现有教师管理体系为基础,拓展纪念馆的社会兼职教师队伍,加强教师管理,提升教师整体水平。

首先,高校要善用纪念馆兼职教师队伍。 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指出:“通过建立健全兼职教师制度,形成英雄人物、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先进代表,以及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地讲解员、志愿者经常性进高校参与思政课教学的长效机制。 ”[10]纪念馆的讲解员、研究员都是优质的“社会大课堂”讲师,高校应主动搭建这些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合作的桥梁,提供探讨、交流、研究的机会,取长补短,善用思政课的“大先生”。 此外, 高校还应邀请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到校园中宣讲,为学生上一堂以红色历史为主题的思政课。 其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高校应组织教师深入到纪念馆中, 依托丰富的文献资料开展学习研究工作。 只有教师深刻理解了纪念馆这一重要的历史“教材”,才能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生活性、丰富性和素材的鲜活性,才能在带领学生进行实践学习时“回应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中遇到的真实困惑,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1]。最后,要优化教师考核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大思政课”建设中。 高校可以将教师带领学生参观纪念馆、开展纪念馆文化研究与教师评价机制挂钩,解决教师积极性不足的问题。 此外,高校还要不断拓展专业课教师把纪念馆红色资源融入课程思政的新路径。

(三)健全“馆校联动”评价体系,激发参与主体积极性

健全评价体系就是在高校原有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大思政课”的建设要求,以及“馆校联动”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大思政课”评价机制。 高校可以建立以实践为导向的“大思政课”评价体系,以高校、思政课教师、大学生为评价主体,以实际教育效果为评价指标,构建科学性、系统性、操作性强的评价机制,把评价落实到实践育人的各个环节,以评促建,增强“馆校联动”育人实效。

完善参与主体的评价体系是解决当前参与“馆校联动”建设主体积极性不足、提升实践活动质量的有效途径。首先,高校要构建完善的自评体系。校党委牵头对组织到纪念馆参加实践活动的部门进行综合评价,以学生的参与、反馈情况和活动开展情况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提升参与部门的组织水平与重视程度。 其次,要优化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价标准,将教师参与情况、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的评价作为评价指标,结合与纪念馆联手开展实践教学的现实情况,对教师开展全方位的评价,并“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作为职称评聘与考核的重要参考指标,引导教师在实践中汲取全新力量”[12]。最后,要加强对大学生评价机制的构建。 要建立多元的评价主体,将教师的评价、纪念馆工作人员的评价、学生间的互相评价作为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完善评价细节,同时将参观、实践活动结束后所撰写的课程小论文质量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对学生实施全方位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学分、德育分相挂钩,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结 语

“馆校联动”是“大思政课”重要表现形式,也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 我们要融合好高校的办学优势和红色纪念馆的教育资源优势,积极推进“馆校联动”,构建实践场域多点开花、实践基地纵深发展、 实践育人文化圈协同推进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 “馆校联动”关键在纪念馆,重点在高校,只要二者积极合作,就能构建“大思政课”育人的良好格局。

猜你喜欢

馆校大思政课政课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公共图书馆馆校合作推广实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试论馆校合作
馆校合作背景下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开发——以故宫“陶瓷”主题课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