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大学生“四史”教育对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作用

2024-01-02王为科夏军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四史马克思主义

王为科,夏军

(安徽新华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88)

历史虚无主义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和欺骗性等特点,给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严峻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讲话中强调警惕与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必要性,他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1]。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高校是意识形态建设和斗争的主阵地,加强高校大学生“四史”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虚假本质,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和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历史虚无主义的发展及其实质

历史虚无主义以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哲学基础,将发端于哲学领域的虚无主义逐渐渗透到文学和史学领域,最后演变为一种政治思潮[2],其特点就是否定历史的客观存在、内部联系和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最终把历史变成了随意曲解、歪曲,以满足个人利益或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产物。

19世纪末20世纪初,历史虚无主义随着西方国家对我国的侵略逐渐渗入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一些学者提出“全盘西化”,他们认为当时的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必须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彻底改造甚至放弃。

俄国十月革命后,随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我国的广泛传播,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成为人们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历史虚无主义暂时销声匿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发展,西方资本主义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侵蚀和破坏不断深入,历史虚无主义卷土重来,其表现为通过各种方式否定历史人物和英雄模范的历史功绩、否定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历史虚无主义更是大行其道,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披着学术研究、媒体娱乐、戏说历史等外衣,宣扬西方民主人权、普世价值、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并趁机抹黑党和国家的形象,误导人民的思想,歪曲人们的认知。

习近平总书记曾尖锐地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历史虚无主义试图通过否定历史来否定现实,其实质与目的就是侵蚀我们的理想信念,动摇马克思主义领导地位、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此,我们必须时刻警惕并坚决抵制。

2 “四史”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锐利思想武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的历史,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是党带领中国人民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时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历史;是党带领中国人民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是党带领中国人民从落后走向发达、从世界边缘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我们取得巨大历史性成就的基本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带领中国人民创立的,是国家发展进步和各项事业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道路。

“四史”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石,以准确详实的历史事实和深入细致的分析为支撑,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和发展的历史、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历史等方面多维度、多方位地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了有力批判;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科学性,具有历史客观性、整体性、全局性等特点;深刻反映了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是对中国历史、党的历史、社会主义发展历史、改革开放历史的伟大总结,彰显了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成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锐利思想武器。

3 加强高校大学生“四史”教育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必然要求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5]。高校学习阶段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的重要阶段。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如果不了解“四史”就容易失去“精神之钙”,缺乏“精神力量”,历史虚无主义就会趁虚而入,造成信念缺失、信仰动摇的情况,进而危及社会发展和祖国未来。高校加强大学生“四史”教育,就是要塑造大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强化大学生历史使命感,坚定大学生的“四个自信”,时刻警惕与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和挑战,构筑大学生思想阵地。

3.1 以“四史”教育强化大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使命感

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6]。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让大学生们从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7],使大学生们深刻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以及我们党不断创新理论并武装全党的理论逻辑;深刻认识到自身所处的时代和所肩负的责任并为之奋斗的实践逻辑,才能真正做到在情感上认同、信念上坚定、行为上自觉承担起历史责任和使命,才能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青春力量。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大学生“四史”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正确理解历史知识,掌握历史发展规律,进而对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的观察与思考。不同时代的大学生承担着不同的历史责任、肩负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培养并不断提高大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途径。

3.2 在“四史”教育中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史增信,就是要增强信仰、信念、信心,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7]。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需要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回顾中国历史、党的历史、社会主义发展历史、改革开放历史,我们会深刻认识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挑战和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法宝,这种坚定的信仰信念,激励着我们不断奋进。新时代,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在具有许多新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需要从“四史”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发挥青年人的热情,积极投身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3 “四史”教育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8]。为进一步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和挑战,必须加强大学生“四史”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四史”、理解“四史”、掌握“四史”,帮助大学生理清历史发展脉络,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培养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继承优良传统和经验;同时,结合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宗旨,教育和引领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践行初心的历史使命感。

新时代,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价值观日益多元化,各种观念激烈冲突,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日趋激烈,历史虚无主义沉疴泛起,对大学生群体造成冲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学历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四史”从来不是高远到不能触摸,而是有我们参与,同时,也为我们指明前行道路的一段历史。全面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学习的重要论述,能够引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从“四史”中获得丰富的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发光发热。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四史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