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涉农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发展路径探析

2024-01-02马腾骧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思政教师教学

马腾骧

(信阳农林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0)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指在特定教学目标下,教师对学生开展的以体验式、参与性为主的极具实践特色的教学活动,是提升思政课实效性,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1]。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感受,在过程中帮助学生获得直观体验,提高学生观察、理解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当前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大多存在着弱项,特色化挖掘不够、创新性发展不强制约着涉农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在国家思政课发展的总纲下,要有效贯彻新农科的学科发展战略思想,涉农高校就要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路径,不断提升实践教学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1 思政课实践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1 坚持方向性与纲领性的基本原则

遵循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方向性和纲领性原则是确保思政课正常开展的最本质化要求。方向性是指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教师必须紧紧把握高校思政课的教育宗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健全“三全育人”的教育机制。纲领性主要指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中,高校要严格按照政策文件的通知和要求做好课程建设。从“05方案”开始提出思政课“实践教学”这一理念至今,教育部不断加强与规范该课程的建设,3次以文件的形式,逐步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以具体、完善的建设标准和方案,明确了思政课建设的总体要求、具体做法,强调了高校必须紧扣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和要求,筹划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并在其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1.2 探索特色化与创新性的目标原则

涉农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相比于普通高等院校而言,更容易形成别具一格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前提是,涉农高校的思政课要立足于新农科的建设标准,改变以往传统农科教育重“教”轻“育”,偏技能培养、重实用价值的教学观念;勇于打破“教”和“育”的不平衡模式,致力于培养实用性和价值观兼具的新型人才。创新性即涉农高校在新农科的大背景下,要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整合自身的专业特色、教学资源,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评价制度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创新,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范式。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与涉农专业的教学紧密结合,将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有机融合,有利于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

1.3 确保指导性与可操作性的具体原则

在大政方针、特色目标的引领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者也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指导性是指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的必要指导,以确保学生的实践行为符合教学大纲、人才培养目标的管理要求,而不是随意散漫的任由学生机械地完成。教师的指导也应该是有原则的,并非全过程、细节化的跟踪指导,教师设定实践教学的总纲和每一环节的大纲,放手让学生操作,给学生发散思维的空间,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授之以渔”式的指导,学生的实践积极性被激发,进而获得真正的收获和进步。可操作性是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当有序有节有力,主要表现为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一致;实践场地与实践课程内容衔接度高;实践教学所需的人员、经费等匹配到位;实践教学评价机制完善合理。

2 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世纪以来,我国思政课建设一直深受关注,高校紧跟政策文件要求不断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从整体形势看,实践教学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薄弱点。梳理和分析其面临的现实难题,将有助于理清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支撑和方法论意义,更有助于专业性、特色化院校结合自身优势开展规范化、创新性的实践教学,针对性培养符合专业发展的全面人才。

2.1 协同育人不足,资源整合不够

“三全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是高校全体部门、全部人员在思政教育全过程中的协同合作体现。在现实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协同作用发挥不强,各部门只执行自身的工作职责,相互间沟通互动较少。思政课内部也存在这种问题,思政课各课程组教师各自为战,备课、活动组织、时间安排、考核标准与方式等等,缺少统筹计划,或者重复工作,造成教师工作量大、精力消耗。“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2],我们的思政课在开展实践教学方面,往往较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与课堂外的校园、家庭、社会的连接、沟通都有所欠缺,这也反映了协同育人的发挥不够。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方面,对课堂内外、线上线下、校园内外的教学资源整合不够。校园中活动场景有限,无法容纳全校学生的思政实践教学;校外实践平台的开发也较为分散,使用率不高;思政实践课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不匹配,具体实践教学中会出现缺乏教师实时跟紧指导的问题。

2.2 覆盖面不广,连贯性不强

实践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需要广泛开拓教室外的天地,但受师资力量、活动场地、经费、时间等的限制,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覆盖面比较局限。比如,在学习近现代革命史的内容时,开展革命纪念馆参观、红色基地游览等是很有效果和意义的,但由于受安全、场地、人员、经费等因素制约,这种活动就不能覆盖全部学生;即使当地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也受制于以上因素,只能经常前往较为方便的两三个地方,不管是学生参观人数还是红色基地参观数量都相当有限。在时间安排、教学反馈上也存在着不连贯的问题:实践教学的开展并不能及时呼应理论课堂,而是产生了脱节,往往是理论课程结束了,才会进入实践教学环节;且课时并不匹配,实践过程较为短促。这就导致理论还未经过实践深化认识,就已经开始进入遗忘阶段,实践活动不能及时检验理论,就变成了单纯的参观游览或完成任务,教学效果不能达成预期目标。

2.3 教学方式单一,技术性手段缺乏

实践教学有其特定的要求和内容,并不是单一的社会实践,实施途径主要呈现为以下三种:一是课堂实践,如主题汇报、情景演示、案例分析等;二是课外实践,如社会调研、志愿服务活动等;三是虚拟实践,如虚拟仿真实践平台等。然而,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多集中在第一种,方式单一。由于大班教学、师生比超标、课时任务重、实践教学耗费精力过多等显在的难点、痛点问题,思政课教师只能将实践教学穿插在理论课堂上,开展如传统的小组讨论、演讲比赛、作业汇报等易操作的活动,形式也较少创新。即便走出课堂或校门,实践教学也多落入参观游览、撰写心得、志愿服务这样的固定模式中,与暑期社会实践或“三下乡”等活动如出一辙,不能完全体现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独特性。现代教学手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使得许多高校积极搭建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中心,强化教学效果。思政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依托,综合利用思政课教学资源,打破理论教学的时空局限,在网络和思政课之间建立起实践教学平台,既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又能增强课堂的活力[3]。但是,目前的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大多只是借助互联网这个媒介,让学生在专门性的网络平台上听课,接受相关主题教育,没有提供相配套的实践教学资源,整个过程只是学生单向接收信息,并不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3 涉农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路径

涉农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抓住农林院校的专业特色,以强化学生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信念追求为目标,紧密围绕“三农”,确立“农林”底色。底层设计方面,应当积极整合学校内外、线上线下的实践教学资源,贯穿协同育人的教学理念;优化环境,从师资、资源平台、制度保障等方面为实践教学提供支撑。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主动探索“底色+特色”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3.1 开展协同育人实践活动

开好思政课实践教学有赖于校内校外全员、全方位的支持。第一,有效利用专业课实践基地,让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行走在田间地头,更具有“泥土味”和“烟火气”。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在开展专业实践的场地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使学生感受到这片土地所具有的新面貌,更有利于学生从全局、整体了解农业,滋养学生“三农”情怀,实践基地的效用和意义也得到了升华。第二,与“第二课堂”形成联动,组织主题实践活动,践行协同育人理念。结合重要节日、节气、重大事件纪念日、公益活动等,与校团委、学生处、图书馆等部门联合开展相关纪念、宣传活动。如开展二十四节气相关活动,使学生明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的务农精神。读书月期间,举行阅读与研讨经典书籍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思考、懂得思辨,如阅读乡土文学作品能够沉淀学生的内心,帮助他们理解“乡土中国”的积淀深厚,深刻认识中国“三农”的面貌,增强对“三农”的情感。再如,结合“光盘行动”,在校园、餐厅开展相关的海报展示活动,培养学生珍惜粮食、热爱农业的情感。第三,利用网络平台助推实践教学。一方面,联合线上线下优质资源打造五门思政课的网络精品课程,从思政课各课程组中选择优秀教师与农林特色的专业课教师组队,录制专题性思政课程,如农耕文明系列、三农系列、生态之旅、大国工匠等,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参考,同时增强专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拓展网络交流空间。师生开通学习通、微信公众号、bilibili、抖音等网络账号,鼓励学生在平台上展示实践活动情况或作业,共享实践成果;还可以通过奖评宣传展示作品,激励学生提高作业质量,增强师生间互动。

3.2 完善保障措施,建立长效机制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形成“队伍优化建设、制度保障健全、信息化支撑”的实践教学长效机制,统筹整合校内校外力量,通过提升思政课教师实践经验、健全组织领导、优化经费保障、规范考评制度、创新教学手段等,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和水平。第一,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关键在教师[4]。马克思主义学院需要制定教师成长计划,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基层调研活动并带领学生撰写报告,为教师更好指导学生实践积累经验;定期开展集体备课,与专业课教师交流,适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挥专长;依托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转化实践成果,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二,运用虚拟仿真技术。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形态主要表现为沉浸式形态、桌面式形态、分布式形态三种[5],在实践教学中针对性应用不同的形态,可以有效拓展实践教学空间。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应该联合搭建虚拟仿真实验室,为实践课程提供技术平台;教师要重视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借助虚拟空间加深知识理解,如展现中国农村发展时,可以设计与专家、院士“连线”的实践内容。课上学生通过电子屏自主学习相关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和音频等,然后在全息数字剧场中,师生走进田间地头,利用数字孪生技术,与袁隆平院士来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体验中国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第三,健全各项制度保障。首先,统筹安排思政课实践教学计划,将其从思政理论课中分离出来,设立思政课实践教学部,吸纳学生处、校团委、图书馆等部门人员,共享校内校外育人基地资源,设计实践方案,规范教学方式,确保实践教学有序有效。其次,解决经费问题。实践教学的课堂是广阔的天地,要顺利进行就需要相应的经费支持,学校应该设立专项资金;还可以通过部门之间的协同,结合支部共建等方式灵活开展实践教学,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实现经费最大化利用。再次,建立实践课教学考评制度。一方面,对教师的评价,除了教务处、教学质量监评中心对实践教学材料的审查和评价,更要重视学生的反馈,单独制定针对性的目标清单,由学生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评价,要根据实践方案和考评要点对学生的实践完成情况赋以等级,还要重视学生自发性的动作,如见义勇为行为、参加公益活动等,要给予相应赋值。

3.3 探索主题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开展中,教师通过实地参观、主题调研、公益活动等,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访、观察、体验真实的农村状况,并运用课堂所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与思考“三农”问题,从而提高他们辩证思维的能力,增强他们扎根农村、服务乡村振兴的专业素养。

3.3.1 研究式体验 借助实践教学基地或学生深入家乡开展农村调研和社会服务活动。在校期间,思政课教师分批带领学生深入实践教学基地,围绕农村的思想政治理论问题,设定研究主题,如“农民收入来源和生活状况”“农民精神生活方式”“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现象”“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议题,通过观察调研,分析农村农民发展需求。这个过程,需要全面发动校府协同、校村协同、师生协同的力量,才能使学生有动力、调研有成效、实践有意义。寒暑假期间,教师布置实践作业,学生可以深入家乡,通过走访身边的家人、亲戚、邻里、朋友等,细致了解农村情况,思考如何利用所学为农村发展提供支持。

3.3.2 献爱心式体验 以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感为目的,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引导学生热心、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最终提升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奠定服务三农的决心。思政课实践教师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合适的办法缓解或解决发现的问题,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和接受的责任观念延伸至实际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责任。如留守儿童成长问题,可以与当地学校沟通,结合党团共建等,固定每月进行“大手牵小手”的作业辅导、心理辅导、文体活动、安全教育等,既完成了大学生德育教育,又实现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3.3.3 情景式体验 学生们利用专业知识,化身主播、技术员、策划师、设计师等,身临其境为振兴乡村贡献智慧和力量。农村天地大有作为,思政课必须通过实践,将书本上的大原理、大理论落实在每一片土地上、芸芸众生中,才能切实帮助学生增加见识、丰富情感、增长才干。直播助农已成为当下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组织信息工程、市场营销、农学、茶学等专业的学生组建直播团队,与地方结对帮扶村镇联系起来,开通农副产品网络销售渠道,帮助农民提高收益。科技助农可以从根本上保障农民的经济收入,稳定农村发展。教师可以发掘相关专业学生,组织他们积极投身科技助农服务中,比如农学植保专业学生,可以利用无人机播撒技术,帮助缓解农民的农忙压力;定期下村普及病虫害知识;用田间管理技术增加农田的产量,以科学手段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美丽乡村”项目也是我国乡村振兴的重镇,思政实践课也可以设计相关内容发挥学生的专业能力,如规划设计、旅游管理、文学、传媒等专业学生,就能够通过规划乡村旅游、设计文创产品、策划景点特色、媒体宣发运营等,打造农村的创客空间,不仅能够留住农村轻壮力建设乡村,更能够活跃农村经济。通过各种形式的情景体验,重塑学生的思维方式,打破学生课堂所学与实际生活的壁垒,引导学生树立立足农村现状、助力产业发展的意识,自觉做一个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农人。

猜你喜欢

思政教师教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最美教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思政课“需求侧”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