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教学实现路径探析
——基于定性比较分析法(QCA)的实证分析

2023-12-30郭凤婷周君华玄鑫鑫刘华女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组态变量育人

郭凤婷,周君华,玄鑫鑫,刘华女

(鲁东大学体育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0 引言

课程思政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习近平总书记为思政课创新实践指明了重要方向:抓好各类课程的课堂教学与思政课协同而行,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核心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1]。 2020 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充分发挥教师的创新性,在教学双边活动全程中潜移默化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有效完成思政教育。所有课程都蕴含着思政元素,专业课课程更是承载着育人、育才的双重责任[2]。立足于当代学生发展需求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将课程思政融入其中,在传授学生体育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凝聚知识底蕴,更是对学生知识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多元统一的体育教学[3]。

当前虽有较多学者围绕课程思政融入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机理展开了深入探讨, 揭示体育教学中课程思政建设的影响因素与具体实践。但如何自然而然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中,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事实上,将课程思政融入体育教学中受多种因素交叉组合的影响,这些因素间既有影响又共同协作,因而研究者需要从整体视角出发,考察课程思政融入体育教学过程中多个影响变量之间的复杂因果关系。 现有文献多数运用传统线性回归模型, 来分析单个条件变量与结果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忽略了单个前因变量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交互影响,虽然也可以揭示课程思政融入体育教学的影响机理,但解释力不强。 QCA 方法通过组态形式解释前因变量之间复杂的组合形态,可以较好地弥补上述缺陷,使体育教学中思政建设多个变量因果关系的解释更具说服力[4]。 由此,本研究基于定性比较分析方法(QCA),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组态关系,以期探索出课程思政自然而然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现路径,并对其他课程进行思政融入时提供一定参考与启发。

1 文献述评

本研究在中国知网与Web of Science 两大数据库中检索相关科研成果,发现国内外专家学者们主要从影响因素与实践路径两方面进行相关的探讨。

围绕哪些因素影响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方面,国内外学者通过研究给出不同的解释。高德毅等[5]经研究构建了高校思政课程体系,该体系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个模块,进而以引领、浸润、深化、拓展四个功能定位,探讨将课程思政融入各类专业课程中的建设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通识教育中根植理想信念、知识传授中注重价值观深化这三方面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王秀阁[6]通过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研究指出,体育课程内容上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稳定有效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模式、适切的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是影响课程思政融入体育教学的三个重要因素。 Lim L[7]经研究指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潜藏于课程话语中的学校和社会的政治教育,个体的理性思维能力是影响体育教学中思政建设的重要因素。

在课程思政融入体育教学实践路径研究方面,学者们试图从价值、途径、体系、责任等视角切入,阐述建设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具体路径。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领域培养人才的全过程,也是学校体育落实“立德树人”要求的主要工作。 赵富学等[8]经研究表明,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价值导向、推动学生的身体素养与思想教育同步发展、体育课程思政设计与学校德育目标协同一致是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稳步前行的预设方向与路径。 董翠香等[9]通过体育课程思政体系的建构,表明了高校、专业教师、思政教师需协同育人,从加强思政教育的宣传、组织思政教育培训、系统地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面实现课程思政与体育教学同向同行。 常益等[10]经研究表明,形成大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格局,主要有三大策略:第一,正确认识教育理念上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第二,正确处理课程设置上显性与隐性课程的关系;第三,在评价方式上处理好课程评价与思想教育评价的关系。 薛浩等[11]以项群训练理论为依托,以课程群建设理念为引领,提出我国体育类专业思政项群化建设的途径:加强顶层设计促进体育类专业思政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打造师资队伍;精准萃取隐形思政教育元素,将之嵌入体育课程教学;强化体育课程思政工作教育实施。

综上所述,当前的研究成果紧密围绕体育教学中课程思政建设的影响因素与具体实践。 事实上,将课程思政融入体育教学中受多种因素交叉组合的影响,所以研究者要从整体出发,考察多个影响变量之间的复杂因果关系。 现有文献多运用传统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单个条件变量与结果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忽略了前因变量之间的紧密交互影响。 定性比较分析(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通过组态形式解释前因变量之间复杂的组合形态,可以较好地弥补上述缺陷,使体育教学中思政建设多个变量因果关系的解释更具说服力[12]。 由此,本研究采用QCA,探讨各变量之间不同的组态构型,挖掘课程思政融入体育教学的实现路径,为我国体育与课程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进一步完善提供基础的理论依据。

2 模型构建与研究设计

2.1 模型构建

本研究从架构视角切入,对有关文献进行归纳、整合相关理论,深度剖析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影响因素。全面梳理隶属于政策导向、思政资源、培养方案、主体协同、完善机制的多个前因变量,构建出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教学实现路径的影响因素模型,如图1 所示。

2.1.1 政策导向价值引领

内容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具体实施,必须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积极发挥政策的导向、管制、调控等作用,精准把握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与时代精神等价值观融入体育课程中,充分发挥其“寓德于体”的本质特点,确保高校体育教学思政建设稳步推进[13]。 据此本文采用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出台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政策文本量,以此反映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思政建设推进的政策支持力度。

2.1.2 开发体育思政资源

丰富的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可以为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主要推动者提供基础资源,对高校学生未来发展也可产生积极作用[14]。 以国家相关指导纲要为理论依据、以正确价值观引领,深挖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体育专业与思政教育的结构体系。 据此本文选取制定课程资源开发策略、挖掘显性与隐性资源以及搭建资源共享平台等前因变量,以此反映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教学建设中的基础资源力量。

2.1.3 制定专业培养方案

制定专业培养方案作为课程思政融入体育教学中的核心要素,囊括了教材教法、思政与现代信息有机融合、师资队伍建设等多个要素。 据此本文从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设计、制定教案、深化教材、教法改革、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等多个变量出发,以此探析课程思政融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具体实施路径的实践核心要素[15]。

2.1.4 多元主体协同育人

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社会、学校、家庭是学生主要活动的场域,通过这些主体间的交互广泛开展体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工作;所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开展实践中,需要多元主体发挥其协作育人能力,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深入开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新格局[16]。 据此本文通过学校、社会、家庭这三大学生主要活动场域,教师与学生两大主体,以及学校与国际之间的教育学术交流合作等前因变量,以此反映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思政建设推进的主体协同力量。

2.1.5 完善机制着力落实

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教学具体实践中,完善机制并着力落实可以为其建设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据此本文以课程管理、学科交互、目标落实等指标作为高校体育思政建设实践中机制完善的前因变量,以此反映课程思政融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实现路径中机制的基础性、根本性作用。

2.2 研究设计

2.2.1 研究方法

社会学家Ragin 指出产生某个社会现象的复杂原因之间是紧密交互的, 这些原因以组合形态对现象结果产生复杂的影响,并于20 世纪80 年代提出QCA。 该方法是以布尔代数与集合论为基础进行组态分析,主要揭示实践中各个条件因素间相互依赖并发产生结果的组态现象,具有等效性、并发性、非对称性的特征,可以有效解释某一复杂现象[17]。QCA 已广泛应用于多个科研领域,在教育学领域中的应用也逐渐普及开来。根据变量类型的不同主要分为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cs QCA)、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 QCA)、多值定性比较分析方法(mv QCA)。fs QCA 是cs QCA 的延伸,通过取[0-1]之间的部分隶属分数,允许集合分数刻度化,避免变量信息丢失及矛盾组态产生,可以确保结果编码与结果子集之间的关系一致[18]。 所以,本研究采用fs QCA 分析法,以此获得多样等效组态。

2.2.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本研究通过线上与线下的方式向全国46 所高校中的体育教师(副教授及以上级别)与体育相关管理者发放线上调查问卷,为了避免实践中有部分研究对象胡乱应对问卷,笔者协同组内研究人员对所有调查对象进行电话访问与邮件交流,最终回收到129 份有效问卷。 为提高研究效度,基于“三角互证法”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对数据甄别与清理,最终选择20 个具有高度代表性的案例进行QCA 分析。使用李克特5 级量表,借助fs QCA 软件中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模块对变量进行认同度检测。 每一项条件变量的得分可以直观呈现被调查者对此项所持认同度,得分高的项表示其认同度高、影响力大,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表

表1 结果表明:本研究数据中各个条件变量的分布较为均匀,其中X2、X9 条件变量的标准差相对较小,说明理想信念和宗旨根基、制定体育课程思政标准和教案是发挥作用较为稳定的条件变量,这也符合政策导向、制定培养方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稳定作用的认知。

2.2.3 变量校准

fs QCA 方法是以集合理论为基础的研究,校准标准择选时,必须根据实际理论知识开展,将研究对象的前因条件与结果变量校准到范围介于[0-1]区间的某一隶属集合,进一步分析其合规性与有效性,以及进行溯因推理。 在整个校准过程中,需要确定3 个临界定位点(完全隶属点、交叉点、完全不隶属点),进而校准原始数据,使其归纳入相应集合区间,并对其赋值,以符合QCA 方法的布尔逻辑。 本研究在收集到数据的实际含义与向量属性指导下,将完全隶属阈值(0.95)、完全不隶属阈值(0.05)、交叉点(0.5)设为变量集合的3 个锚点(临界定位点)后,开始校准各组数据。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将研究数据的模糊隶属分数导入fs QCA 分析软件,分析每个结果变量中子变量影响因素的条件组态,设定一致性阈值0.8、案例阈值1[19]。参照软件分析后生成的Consistency(一致性)、Coverage(覆盖率)两项关键指标,对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教学开展深入研究。

3.1 必要条件分析

借助fs QCA 软件对政策导向价值引领、开发体育思政资源、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完善机制着力落实结果变量分组进行必要条件分析,如表2 所示。

表2 必要条件检测结果表

由表2 可知,一致性的参考值为0.9,如某变量的Consistency >0.9,则表明该变量是直接解释结果的必要条件。 结果表明,“X3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Y1 政策导向价值引领”组的必要条件。

3.2 条件组态分析

fs QCA 软件的标准化分析模块包括Complex Solution(复杂解)、Parsimonious Solution(简单解)、Intermediate Solution (中间解) 三种形式的解。 一般这三种解所包含的条件组合数目排序如下:Complex Solution >Intermediate Solution >Parsimonious Solution。 其中,设置复杂解中所有“逻辑余项”为“假”,所以载荷着较多的条件组合;简单解包含“逻辑余项”,不管它是简单还是复杂的反事实案例;中间解则介于二者之间,仅包含简单反事实案例的逻辑余项,分析结论具有较强的客观性[20]。 所以本研究选择中间解(标准分析)来讨论条件组态,将PRI 一致性门槛值值为0.75,具体分析情况如下。

3.2.1 政策导向价值引领的组态分析

政策导向价值引领的组态结果如表3 所示。

表3 政策导向价值引领的组态结果表

由表3 可知,大于PRI 门槛值0.75 的充分解有5 个,覆盖了95%的政策导向价值引领案例样本,其中解4 覆盖了89%的该集合样本。 分析可知政策文件、挖掘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等,现已成为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教学实现路径的重要影响因素, 但夯实理想信念宗旨根基尚未成为政策导向价值引领中的首选条件。 究其原因,说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长足发展主要与该领域颁布的相关政策紧密相关,如教育部办公厅于2021 年印发《〈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各级主体要齐抓共管“以体育人”新格局,全面把握“育体、育智、育心”综合育人的价值[21]。 其中有少数高校以社会主义价值观引领探析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解3);也有部分高校更加聚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正确价值观引领进行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解1、解5)。

3.2.2 开发体育思政资源的组态分析

开发体育思政资源的组态结果如表4 所示。

表4 开发体育思政资源的组态结果表

由表4 可知,大于PRI 门槛值0.75 的充分解有5 个,覆盖了83%的开发体育思政资源案例样本。其中解5 覆盖了超过71%的该集合样本。 分析可知,综合挖掘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制定课程资源开发策略、搭建资源共享平台等因素,已成为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教学实现路径的必由之路。但开发显性、隐性资源目前还未成为多数高校开发体育思政资源的首选条件。 所以,理论联系实际,高校需结合各主体实际情况制定体育教学课程资源开发策略。在实际开发过程中,注重显性体育教学资源与隐性体育教学资源同等开发,体育显性资源可帮助学生提高体育认知、巩固知识技能;体育隐性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体育意识,促进其心理发展。通过发挥二者的协同效应,为形成“三全育人”格局提供基础资源。同时处于信息科技时代,发展自己的信息资源优势,搭建高校体育思政资源共享平台有利于高校整合多渠道信息,从而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高效的服务与支持。

3.2.3 制定专业培养方案的组态分析

制定专业培养方案的组态结果如表5 所示。

表5 制定专业培养方案的组态结果表

由表5 可知,大于PRI 门槛值0.75 的充分解有8 个,覆盖了85%的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案例样本,其中解5 覆盖了64%的该集合样本。 分析可知,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提升高校师资队伍水平、加强高校学生实践体验等因素,已成为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教学实现路径的必由之路。但课程思政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尚未在多数高校中受到关注。现下世界的教育科学发展迅猛,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层出叠见,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高校理应充分认识信息技术与网络科技对于体育课堂教学的推动作用,将课程思政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设计制定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思政教育的教学模式。其中有部分高校更加聚焦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与提升高校师资队伍水平,以此完善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解1、解2、解8);同时有部分高校以加强高校学生的实践体验为出发点,推动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解3、解4)。

3.2.4 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组态分析

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组态结果如表6 所示。

表6 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组态结果表

由表6 可知,大于PRI 门槛值0.75 的充分解有4 个,覆盖了76%的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案例样本,其中解1 和解4 分别覆盖了超过50%的该集合样本。 分析可知,社校家协同、高校党委建立领导机制等因素形成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大格局,已成为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必由之路。随着社会转型与科技进步,在相互作用带动下知识生产模式将不断发展完善,其生产主体更加多元、过程更为复杂、目标更加明确。所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需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作用,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此外,部分高校聚焦于社校家协同与师生协同(解2);少数高校通过校领导班子上下协同,建立完善学校党委领导机制,推动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格局的形成(解3)。

3.2.5 完善机制着力落实的组态分析

完善机制着力落实的组态结果如表7 所示。

表7 完善机制着力落实的组态结果表

由表7 可知,大于PRI 门槛值0.75 的充分解有5 个,覆盖了89%的完善机制着力落实案例样本,其中解2 覆盖了64%的该集合样本。 分析可知,多学科交流互动机制、完善考评、激励和反馈机制、落实体育课程思政目标与要求等因素,已然成为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教学实现路径的必由之路[23]。 这说明高校党委建立完善领导机制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引擎, 加强多学科交叉可以实现知识相互渗透于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全面吸收知识达到最优化发展。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中,考评、激励等反馈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在学练活动后需得到及时地反馈,这样对其下一步学习也可起到重要影响;体育课程思政目标落实是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教学实践的关键一环,是发挥其“育体”、“铸魂”同向基石的主要体现[24]。 其中部分高校将完善考评、激励和反馈机制作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完善机制着力落实的主要抓手(解1、解3);也有高校以落实体育课程思政目标为引领,完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相关机制,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解4、解5)。

3.3 稳健性检验

经查阅资料、参考相关研究成果,本文选择了集合论中特定的稳健性检验方案,采用调整校准阈值、修改案例频数对本研究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如表8 所示。 具体开展方式为将完全不隶属(0.05)、完全隶属(0.95)分别调整为完全不隶属(0.25)、完全隶属(0.75),其它步骤无变动。

由表8 可知, 分析得到核心条件和组态路径均未出现根本性的改变, 证明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稳健性。 本研究以完善机制着力落实条件变量为例进行稳健性检验。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课程思政融入体育教学是既是高校体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承担育人、育才双重责任的基础工程,也是大学生文明精神、野蛮体魄的重要渠道。

(2)研究结果广泛覆盖模型中的前因变量,表明政策宏观引导、开发体育思政资源、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多元主体协同、完善机制落实目标这五个条件变量是课程思政融入高效体育教学实现路径的必由之路。

(3)部分条件目前尚未发挥出主要作用。 结合美国“良好品德教育”、德国“政治养成教育”等国外顶尖高校的实践经验来看: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之钙,开发显性、隐性资源可将思政元素寓于其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信息技术融于课程思政顺应当前科技化时代的发展,加强学生实践体验是所有体育课程思政活动的必要路径。但组态分析结果显示,当前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教学实现路径的核心影响因素不包括夯实理想信念宗旨根基、开发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课程思政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加强高校学生实践体验。

(4)学生占据着教育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以发展学生为最终目标。 体育又是一门身体活动参与度较高、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中,我们必须要顺应时代要求,扎根于实际不断完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多方助力为学生提供具有实践性、探究性、研究性的学练渠道。

4.2 建议

(1)科学决策,落实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的责任

高校应充分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与教学实践经验, 在课程思政建设大背景之下正确释读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要义、落实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重大责任。

(2)逐步完善,助力课程思政更好融入高校体育教学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在国家政策宏观把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 在丰富的体育思政资源支持与多元主体协同下,逐步完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考评、互动、领导、反馈等机制,以此助力于具备丰富经验与远瞻性大格局的课程思政更好融入高校体育教学。

(3)多方助力,发挥影响高校体育思政建设要素作用

高校应对夯实理想信念宗旨根基、开发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课程思政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加强高校学生实践体验这些非核心要素予以重视。

(4)扎根实际,形成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的大格局

未来各高校在体育课程思政实践中应把握全局思维, 注重结合学生的道德修养培育与身体教育,指导高校体育教学更加能动地承担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大责任,进而落实我国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相关政策,形成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三全育人”“育体育魂”的教育大格局。

猜你喜欢

组态变量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抓住不变量解题
基于PLC及组态技术的恒温控制系统开发探讨
也谈分离变量
基于PLC和组态的智能电动拧紧系统
PLC组态控制在水箱控制系统的应用
铸造行业三维组态软件的应用
SL(3,3n)和SU(3,3n)的第一Cartan不变量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