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物交融解“意象”,任务驱动促“立学”
——六年级上册《丁香结》第一课时学习设计与评析

2023-12-29执教褚嘉耘评析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3年34期
关键词:宗璞丁香花丁香

□杨 扬 执教 褚嘉耘 评析

【教材分析】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丁香结》是作家宗璞所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内容。文章表达了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正视生活中的不顺心,把它看作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人生才有滋有味。

整篇文章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着力描摹丁香花,第二部分着力感悟丁香结。文章介绍丁香花的形象时,分别从视觉和嗅觉突出了它的颜色、样子和气味;写丁香结部分时,巧妙融入联想,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丁香花的形象,丰富丁香结的内涵。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丁香花的形象,虚写寄托于丁香花的志趣及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1.会写“缀、窥”等14 个字,会写“宅院、幽雅”等1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

3.学习描写丁香花的部分,品读当中优美、生动的语句,边读边想象画面,并巧用想象画面等方式完成丁香意象厅的布展任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明确任务目标

1.看图片,诵诗句。

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月亮——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说含义,知意象。

千百年来,经过无数文人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我们见月不是“月”,而是“家家团圆,户户欢歌”的盛景;红豆也不再是“红豆”,赠予一颗,无须多言,就能理解“绵绵相思”。月亮、红豆已经成为中国传统的文学意象。走近它们,就能触摸到五千年的文明血脉。

3.创情境,明任务。

在南通市“全民文化节”如火如荼举办之际,我校也行动起来了,准备开展以“心物交融,意象万千”为主题的文学意象宣传展,需要布置三个展厅。一是与月亮有关的“天涯共此时”厅,二是与红豆有关的“此物最相思”厅,三是与丁香有关的“渐结尽春梢”厅。为了帮助观展的每个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意象,可以在展厅中布置相关摄影、书画、文学作品以及工艺品等。

4.晓作者,揭课题。

有一位著名的女作家也对丁香情有独钟,她就是宗璞。宗璞的散文抒真情、写真意,常从细小的生活琐事和平凡的自然景物中感悟人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宗璞的《丁香结》,从她细腻优美的文字中寻找布展的灵感。

5.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交流任务创意

1.出示要求,初读课文。

2.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3.交流汇报,互动学习。

(1)识读生字新词,交流感受。

①创设情境,完成填空。

②小老师正音。

多音字:薄、参、差、斗。易错音:拙……

③识读两组四字词语。

第一组:城里街旁 尘土纷嚣 非桂非兰

第二组:白的潇洒 紫的朦胧 参差的绿 一片莹白 两扇红窗 半树银妆

④交流识读本课词语的感受。

预设:极富画面感,透着浓浓的诗意。足见宗璞的文字功底之深、语言之美!

⑤齐读词语,积累词语。

(2)梳理文脉,发现结构。

预设:先写丁香花(第1~3自然段),再写丁香结(第4~6自然段)。

追问:观察图片,结合阅读,你知道为什么丁香花的花苞叫丁香结吗?

(3)思考:从课文的结构中,你获得布展的灵感了吗?

预设:丁香花的图片、描写丁香结的诗句、丁香工艺品……

三、选择工具,合作完成布展

1.出示任务单。

2.小组自主学习,合作完成任务。

3.各小组汇报,其他小组倾听后可以补充、提问。

学生在黑板上张贴图片,并一一解说选择图片的理由(结合课文中的语句和自己的感受等)。

预设1:结合语句“忽然呈出两片雪白……才知是两行丁香花”,发现课文抓住“两片雪白”,突出了丁香花的颜色,吸引读者的眼球。

预设2:结合语句“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发现“探出”“窥着”把丁香花当作人来写,如孩童般顽皮活泼。“星星般”用比喻交代了丁香花的样子是如此小巧可爱。“半树银妆”更是极具美感。

预设3:结合语句“月光下白的潇洒……这是丁香”,发现“潇洒”“朦胧”两个词让人感觉夜晚的白丁香颜色更加耀眼,紫丁香颜色更加柔和。“非桂非兰”交代了丁香花香气独特。作者能辨别出钟爱的丁香花的香味。

预设4:结合语句“每到春来……香气直透毫端”,发现“檐前积雪”这样的比喻诗意地交代了丁香花的颜色,让人感受到花的茂盛。“直透毫端”的香气不仅给宗璞以美的享受,还给她的文学创作带来启迪。

……

4.小结:这些小组的同学仔细阅读了课文第1至第3 自然段,结合描写丁香花的语句,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布展任务。相信来观展的人看着这样的图片,读着这样的配文,一定会情不自禁地爱上丁香花。

四、赏读句段,体会作者感受

1.出示任务单。

2.完成任务一:句段“变形”,指导朗读。

指名读,男女生分别读,全班齐读。

3.完成任务二。

(1)绘制作者观花的思维导图(如图1)。

图1

(2)作者赏花的内心感受:“顿使人眼前一亮”“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人也似乎轻灵得多”“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丁香花给宗璞带来的不仅是美感,还有写作的灵感。

五、识记生字,规范练习书写

1.识读生字:课文中还有一些需要我们会写的生字,你认识吗?一起读一读。

缀 幽 雅 案 拙 薄 蕾 襟 恍 怨

2.关注字形结构:根据字形结构分一分类,并试着做好“书写要点”的提醒。

预设:

上下结构:案、薄、蕾、怨——上下部件中心对正。

左右结构:缀、雅、拙、襟、恍——左右部件对空穿插。

半包围结构:幽——被包部件半藏半露。

3.学生练写。

六、分层作业,拓展学习任务

1.出示图片:这是1987 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宗璞的散文集,也以《丁香结》为题目。为什么不叫“丁香花”,而叫《丁香结》呢?

2.引出《雨巷》:还有一位著名的诗人也以丁香入诗,我们来读一读诗中的几句。

教师范读一部分,学生接读一部分。

3.布置任务:“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结的“愁怨”被广为熟知。如何围绕这“愁怨”,继续布置好意象展厅呢?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作业。

(1)必做题。

①抄写书后词语和你最喜欢的语段。

②向家人介绍丁香花,注意多角度地介绍。

(2)选做题。

①完整读一读戴望舒的《雨巷》,试着理解丁香一样的姑娘。

②运用工具或者自创工具(比如搜集相关古诗句、现代作品等)理解宗璞眼中的“丁香结”,并继续合作完成意象厅布展任务。

【教学评析】

学习语文,不仅学习母语,还要传承中国文化。在教学《丁香结》时怎样践行学习任务群的理念,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又如何引导学生由语言文字入手,体会中国文化之美呢?

杨老师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以及对教材的理解、对学情的把握,科学制订《丁香结》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精准施教,以期学生带着问题深入探究,展开联想与想象。学习的重点是阅读理解并想象画面,体会丁香花之美。具体而言,本课主要抓住了大情境、大任务、大观念来设计教学过程。

一、创设大情境,寻“立根”之学

《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出“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同时在“教学建议”中也要求“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只有场景真实、需求真实、问题真实,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言语实践。之所以创设“文学意象宣传展”这一大情境,是因为文学意象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在《丁香结》一文中,作者目睹城里城外开得繁茂的丁香花,想到了自己窗外的丁香花,继而联想到丁香结这一文学意象表达的传统含义“愁怨”。本课由常见的意象“月亮”“红豆”导入,围绕课文主题“丁香结”,设置“布置丁香展厅”这一任务情境,顺应儿童生活逻辑和心理逻辑,从课本到实践,搭建起文学与现实之间的桥梁,让学生获得学习内驱力,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解决,在沉浸于文本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丁香由物象到意象的转变,深刻体会中国文化中独特的意象之美,立“中国人之根基”。

二、设置大任务,促“立身”之学

《课程标准》指出,“在主题情境中,开展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引导学生成长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课文从丁香花和丁香结两个方面来写,丁香花部分的描写极具画面感。六年级学生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展开联想。杨老师引导学生巧借“介绍布展图片”的方式,把感受到的丁香花之美有创意地表达出来。

在小组学习中,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的第1至第3 自然段,结合课文中描写丁香花的语句,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布展任务。在任务情境下,本课整合听、说、读等多项语文能力训练,遵循“发现—感受—表达”的文学品鉴规律,让学生在自主鉴赏、自发评议、自觉诵读中复盘文本字里行间的诗意与美感。这样的学习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是我们倡导的“立身之学”。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不迷信、不盲从,崇尚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崇尚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崇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夯实大观念,强“立人”之学

课文前三个自然段主要写现实中的丁香花。作者有意识地选取了三个不同的空间:城里街旁、城外校园、斗室窗外。城里街旁的丁香是尘土喧嚣之中的一片“桃源之地”,引人注目;城外校园的丁香变得含蓄起来,连香气也若隐若现,引人遐想;斗室窗外的丁香则是作者宗璞的“私人专属”,使作者的审美情趣与情感交融,描写也越发细腻精致起来。打开的红窗、伏案的作者、怒放的小花、直透毫端的香气……至此,人、景、物达到了和谐统一的完美境界。作者不仅着眼丁香花的外在色彩、形状,还处处留意它内在的意味,为下文的诗意联想与自赋新意做足了铺垫。

所谓“大观念”,也就是“立人”的观念。“立人之学”,即课堂中的学习活动指向健全的人、完整的人的培育。育人先育心。在教学设计中,杨老师没有简单地灌输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而是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绘制思维导图,不仅理解丁香花在宗璞心中的地位,还发现文章构思的精巧与内在的逻辑,启迪学生像宗璞那样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开启语文学习的新境界。在分层作业设计中,同样秉持这样的“立人”观念。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指出:“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客观景物的形貌总是一定的,而作者的构思却是变动不居的。“丁香结”这一意象在传统古典诗词中多象征“愁怨”,注重的是“结”。而宗璞反其意而用,表达的却是积极豁达的主旨,即“解结”。杨老师在第一课时的分层作业设计中,既强化学生对“丁香花”的阅读感受,又为下一课时“丁香结”的解读做好铺垫。“愁怨”易结不易解,但宗璞认为接受、包容、化解人生中的一个又一个“结”,生命才会更有滋味,更有价值,这为学生的精神发育和生命价值追求指明了方向,唱响了“立人”之学的最强音。

猜你喜欢

宗璞丁香花丁香
读宗璞《报秋》,学借物喻理
永远的丁香
丁香
《丁香花开之季 系列二》
丁香花开的时候
惦念
丁香本马
走进书里瞧一瞧
宗璞:喷发英武正气
丁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