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认证背景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一流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长江大学为例

2023-12-22黄向阳王依晴胡菲菲吴小刚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工学工程专业

黄向阳,王依晴,胡菲菲,吴小刚

(长江大学 城市建设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一流专业是一流本科教育和一流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 而专业认证又是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抓手[1]。教育部要求高校贯彻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扎实开展一流专业建设,深入推进高等教育“质量革命”,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因此,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定位以及专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在工程教育认证的引领作用下,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2]。

长江大学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是我国石油院校中最早设立给排水专业的高校之一。该专业于 2009年获批国家级土建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2年获批市政工程硕士点,2021年首次通过住建部评估认证,2022年获批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这些都为专业发展提供了平台和机遇。

1 以专业认证为抓手建设一流本科专业

1.1 专业定位

我国的高等教育应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新工科”人才,以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我国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人才保障[3]。长江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依托学校的石油行业背景,以“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为特色,培养高素质给排水工程技术人才,服务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期望建成中部地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及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服务湖北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和油田生产建设。

1.2 具有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依托长江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结合石油、石化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构建了工程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社会责任感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专业培养目标要紧跟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紧密结合学校定位及行业背景[4]。根据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办学定位和行业特色,在满足主要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学时要求的前提下,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的关联矩阵,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与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关系,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进考核评价形式,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到每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

1.3 “专思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专思融合”是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以专业为载体,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能力和素质要求,提炼本专业所要求的核心价值理念,并将其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5]。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制定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思政核心价值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思政核心价值指标体系

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和“新工科”建设思想融入专业教育,构建层次分明、衔接配套、融合贯通的思政价值链纵向矩阵,将专业培养目标和思政教育目标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大纲等各环节,形成与专业教育高度适应且具有指导性的“专思融合”人才培养体系。

1.4 “工学交替”实践教学模式

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长江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自2006年起开展了“工学交替”实践教学模式,交替安排校内学习和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创新。

“工学交替”第一期(2006—2012年)建立并优化了以“8个1”为基础的实践教学流程,即1套工学交替社会实践流程、1批合作实习基地、1套工学交替教学大纲、1本工学交替实习手册、1封实习联系函、1份工学交替实践报告、1份社会实践单位鉴定书、1套社会实践成绩评定标准。第一期深入建筑和市政施工工地基层,安排在大二、大三暑假,学生主要担任见习工人、见习工长、见习经理等角色。

“工学交替”第二期(2013—2018年)是体验建造活动,即基于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跟踪工程项目建造过程,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理解并构建知识体系、发展能力,从实践中体验工程建造的魅力。该活动是在专业教师和现场项目经理的指导下学生全程参与工程项目,深入了解建筑(水、暖、电)设计理念、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等。体验过程采用文字、照片等形式记录,形成一篇篇实践报告,并汇编成册,部分学生的感悟文章同时在“长大给排水体验建造”微信公众号上分享。参与该活动的主要是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活动团队还定期举办“体验建造”沙龙,分享实践活动中的反思和感悟,并在全体土建类专业学生中起到示范作用[6],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该活动还促进教师更多地了解参与学生的学习能力、个人特质、价值观等,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做到因材施教。“体验建造”工程实践活动为长江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具有扎实基础和实践能力、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工学交替”第三期(2019年以后)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即依托地方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深入乡村、深入一线、服务社会”系列社会实践基地,以“走出去、坐下来、沉下去”的教学思路,结合“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系列活动,组织社会实践内容。例如,在大一的专业情怀实践教育中,将“工学交替”的认识实习与荆州人民在长江几千年的人水共处历史结合起来,通过了解一代代工程师从避水、治水到兴水的艰辛过程和不懈努力,将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有机结合。此外,在公安北闸、三峡大坝、洈水水库、南水北调湖北襄阳段通过现场考察、嘉宾讲解、互动答疑、查阅资料等形式,开展以“治水兴水、人水和谐”为主题的社会实践与思政教育活动。该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国防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自力更生与艰苦创业精神,同时也使学生认识了中国古代与近现代的建造技术,提高了理论水平。

1.5 产学融合协同育人

产学融合育人已经成为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途径,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工作适应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全国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鼓励各高校建立与相关企业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模式,鼓励高校加强和市政、水务、环保企业的深入合作,加强产学研育人平台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多年来,长江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充分发挥区域人才培养优势,着力推进与市住建局、市政公司、水务集团、环保公司、建筑设计院、规划设计院的战略合作,以工程实习、创新创业和人才培养等形式,实施产学融合协同育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成立了校企合作教育指导委员会,邀请企业和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课程体系建设,聘请了本地企业工程技术专家深度参与教学过程,如理论授课和实习、毕业设计指导等,每年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例如,与本地某市政工程公司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带领学生参观护城河等黑臭水体治理项目,参与市区道路雨污分流工程项目施工和技术管理工作。这些给排水工程项目实践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实习期间,学生与学院其他专业(建工、道桥、造价等)学生组成团队,由企业指派的技术人员带领进行全程指导,了解施工流程及技术要点。学生能够从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初步的决策能力,实时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有利于未来就业。而对企业来说,通过与学校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借助学校的育人机制,能够提前选拔培养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优秀人才。此外,每年春季举办“毕业生就业招聘会暨暑期工学交替实习双选会”,邀请合作企业单位来校或线上招聘,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习岗位,涵盖了建筑工程施工、市政管网施工、给排水工程设计等领域。

1.6 师资队伍建设

一流专业建设离不开高水平师资。作为地方工科院校,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要重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主要措施如下。

1)依托设计院平台,提升教师实践能力。长江大学很早就创办了建筑设计研究院,尽管现在设计院已经独立经营,但仍以学院教师为设计骨干。设计研究院具有建筑设计、勘察设计、市政设计等资质,承接了大量设计任务,成为学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平台,也是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实习基地。青年教师大部分曾在设计院学习锻炼。

2)积极引进人才,构建适应需求的师资队伍。通过引进高水平年轻教师,为教师队伍注入活力。通过校企合作,使青年教师快速向双师型转变,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外聘校内退休名师和知名企业专家定期实行面对面指导,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

3)激励与考核相结合。实施教学考核与奖励机制,把专任教师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成果作为教师年终考核、岗位聘任、教学奖励的依据。

1.7 落实持续改进

1)完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建立能持续改进的机制和文化,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活力。长江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对教学活动实行全过程监控,完善教学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并做到持续改进。自2019年起,学院成立了教学督导小组,由分管教学副院长负责,每学年开展一次必修课程质量评价,评价对象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效果等,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任课教师进行持续改进,跟踪检查改进效果,实现“目标-实施-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不断完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反馈机制。

2)建立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制

学院发布本科生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机制文件,教研室成立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小组,由专业负责人牵头,每年评价一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毕业要求的达成度情况。任课教师每学期进行课程目标达成评价,评价小组则根据所有课程目标达成结果,分析本年度毕业生毕业要求达成情况,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形成报告。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到课程组及任课教师,促进课程教学的持续改进。

3)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

学院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定期评价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对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及时获取就业状态及能力水平的调查数据,作为培养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依据。通过问卷、座谈等方式了解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等的满意度,以及对本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的意见和建议,作为下一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重要参考。

2 专业建设成效

1)学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近3年,毕业生出国及考研升学率约占25%,央企、国企就业率占60%左右;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技能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等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

2)专业的社会声誉不断扩大。根据学院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结果,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在敬业精神、专业技能、忠诚度方面评价较高,团队协作、实践创新能力较强。国内人工智能公司IPN发布的2020年大学薪酬排名榜,本专业就业综合竞争力和毕业5年的平均薪酬在学校所有专业中位居前列,就业行业分布在建筑/市政行业的占75%,就业对口程度高。中国青年网、荆州新闻网等媒体先后报道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办学特色。“工学交替”实践教学的育人模式还得到了20多位业内专家的肯定,在国内同类型高校中具有较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3 结语

长江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实践表明,专业评估认证是加强一流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地方高校应当以专业认证为契机,紧跟社会和行业发展新需求,秉持成果导向专业建设新理念,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工科一流专业,全面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输送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助推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尽管我校给排水专业已经具备建设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的基础条件,但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模式等方面仍需要创新和转变。本专业将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继续探索和实践面向国家和行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猜你喜欢

工学工程专业
盐工学人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子午工程
工学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