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译”颐和园密码的人

2023-12-22冯雨昕

时代邮刊 2023年23期
关键词:清史颐和园中国人民大学

● 冯雨昕

比起书桌,王道成更喜欢坐在客厅的饭桌旁工作,那里紧靠着一扇窗,有阳光洒进来——他喜欢自然光胜过灯光。这位小个子的学者今年90岁了,面色红润,声音响亮,有点鹤发童颜的样子。他的四川口音很重,总是大笑。他说自己耳聪,因为有轻微白内障,目不算太明,但这并不妨碍他每日阅读书报上的小字。

王道成的前半生研究文学,后半生研究历史。不过总结起来说,也是“文史不分家”。

读书、写作,近70年的学术生涯,王道成写出了《颐和园史事人物丛考》《圆明园研究四十年》《科举史话》《慈禧太后传》等著作。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阚红柳评价,王道成是中国系统研究清史的首批学者之一,他用自己的古典文学知识素养,为清史研究留下了独特的文化视角。

“文史不分家”

成为清史专家以前,王道成的人生还有两种可能性。

1951年,他报名参军。征兵要求身高1.6米,但他的身高差一厘米。带着遗憾,他参加了当年的高考,考入重庆大学中文系,希望能实现另一个梦想——成为汉语言、汉文学的专家。“那时候同学们都想当作家,但我知道我这个人缺乏想象力,当不了作家。我就希望通过努力,成为一个专家。”

王道成从小就对古典汉语文学颇有研究。

1933年,他出生在四川省宜宾市高县,父母开油坊,他是家中老大,被祖父寄予厚望,2岁时就被教授识字。按当地习俗,4岁,他接受启蒙,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等。6岁,他拜到一个前清秀才门下,学习四书五经,而后“七岁作对子,十岁修文章”。

到了12岁考入中学,他开始接受新学教育。王道成记得,自己是学校里唯一能够用文言文写文章的,被老师评价“文如秋水”。

1952年,因为全国院系调整,王道成转到四川大学中文系就读。1955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北京大学中文系任助教,次年又被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先后在国文教研室、新闻系文学教研室、直属汉语教研室等多个研究室工作。25岁起,他就给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讲古文课了。因为讲得好,学校通过群众评议给他颁奖。拿到奖金后正好是除夕夜,他去店里买了一大袋软糖庆祝。

1972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教研室决定成立清史研究小组,由时任副校长郭影秋任组长,编制有40个。但当时教研室只有20个人,其余的人就从档案、党史、语文、哲学等院系调用。王道成也被力邀加入。

但他很犹豫:“我都快40岁了,人到中年还改行?”来邀请他的同事告诉他,文史不分家,文学也是清史的一部分。“他还和我说,我已经教了十几年书了,应该坐下来搞搞研究了。”

也是在那位同事的解释下,王道成明白了彼时清史研究的形势:新中国成立初期,董必武提出要组织人力编清史,周恩来亲自主持筹备编纂工作,并决定在中国人民大学成立清史研究所。后因种种原因,有关工作一直被耽搁至上世纪70年代。1972年,经北京市委批准,中国人民大学正式成立清史研究小组。

“那会儿,清史这门专业不被重视。研究古代史的人,认为清史是封建社会的残余,没有什么可研究的。研究近代史的人,又认为鸦片战争前的清史属于古代史。”凡此种种,王道成听后,生出一种填补学术空白的使命感。

1972年4月,他被调入清史研究小组。

研究历史,要坐得住

清史研究小组成立之初,郭影秋提出了编写《简明清史》《清代大事记》《中国历史纲要》等任务,小组的大多数人力集中在此,王道成则被分配完成外面的约稿任务。1974年,他和同组另外两位同事接到上级要求,写一本谈《红楼梦》历史背景的书。

“从《红楼梦》提出问题,进而讲述清代历史,再归结到《红楼梦》,这是我们的写作方法。”三人重新并多次阅读《红楼梦》,结合公开的档案及材料分析,于1976年4月出版了七万多字的《〈红楼梦〉与清代封建社会》。王道成说,为避免追求个人名利的嫌疑,他与同事们商定用一个集体笔名“施达青”——彼时,中国人民大学停办,清史研究小组分配至北京师范大学,“施达青”即取自“北京师范大学清史研究小组”的简化谐音。

后来,《〈红楼梦〉与清代封建社会》被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吴恩裕和冯其庸称赞见解新颖、史料翔实,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全面论述《红楼梦》历史背景的著作。

这被王道成视为自己清史研究历程中走出的第一步,这本书的成功出版也加强了他对清史研究的决心与信心。

1975年,王道成受北京出版社及颐和园管理处之邀,参与《颐和园》一书的编写。

起先,责任编辑给他们规划了写作方向,要求按照《定陵》一书的模式,写“颐和园是用劳动人民血汗和才智建成的”“颐和园是封建帝王罪恶统治的象征”的主题。王道成却觉得,这样写书虽容易,却没有生命力,“像命题作文一样”。

他与编写组成员花费一周的时间,到颐和园与群众一起游园,听他们的兴趣所在。最后总结出了四个问题:颐和园是怎么修起来的?修园子之前,这里是什么样子?建成以后,这里发生了哪些事情?颐和园的建筑和园林有什么特点?

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去请教了更多领域的专家。听北京大学的侯仁之教授讲述海淀的历史地理,请清华大学建筑学家吴良镛讲解颐和园的园林和建筑,也请梁思成生前的助手、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莫宗江带他们游园和讲课。

他们跑遍了北京各大图书馆,翻看已有的文章与书籍,发现原先许多的说法是不准确甚至矛盾的。“比方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到底是用了多少白银?谁也说不清楚。”

他为此买了公交月票,每天坐车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读一摞摞的上谕档和奏折原件,泡一整天。任何一个笃定的历史细节都需要翻阅海量的档案。他举例,只为考据慈禧的父亲叶赫那拉·惠征在安徽任上时的情况,他整整看了3个月档案。

最后,王道成与同事们为书拟出五个主题,即颐和园的前身、颐和园与慈禧太后、解放后的颐和园、颐和园是劳动人民智慧与血汗的结晶、颐和园主要景物介绍。王道成代表编写组在审稿会上汇报情况,被批准取代原先责编定下的写作方案。

1978年11月,《颐和园》正式出版,王道成记得,当时有关专家将这本书评为“国内关于颐和园的最具权威性的著作”。在王道成看来,编写《颐和园》是他研究道路上的转折点,“让我真正理解如何才能做好研究工作。”他解释,此前编写《〈红楼梦〉与清代封建社会》,参考的多是易找的公开资料,而写作《颐和园》,他需翻阅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档案。

这是历史研究的方法论,王道成说,须耐得下心、坐得住,从浩瀚文库里寻找和印证历史真相。写《颐和园》的两年多时间里,他估摸自己看了上千万字,笔记也记了十几本。

90岁,仍在著史

2002年,现北京燕山出版社社长夏艳到清史研究所读研,认识了王道成。王道成虽已在上世纪90年代末退休,但仍然为所里的许多研究项目做评审或主持。

在夏艳的印象里,王道成总穿衬衫,鞋子永远干干净净。他做事极认真,每每为研究所的项目写审稿意见,总要交付二三十页工工整整的手写文章。夏艳也是后来才知道,王道成写审稿意见,总是先以草书快速记下,怕同事们看不懂,会再誊写一遍内容。他脾气很好,“从来没有拒绝过我的任何请求”。

从上世纪90年代起,王道成就住在张自忠路中国人民大学老校区内的一间公寓里。他的妻子前年去世了,现如今他独居在那里。

四个房间都放满了书,在地上、桌面上堆得和人一样高。这些书除了用于研究外,还和授课有关。过去他给学生讲课,“每讲一门课,就要有一套相关的书”。而他讲过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等十几门课,藏书很杂,他估算,少说有三万册。

他今年90岁,除了有高血压及前年给心脏做了两个支架,身体还算不错。他的睡眠好,一觉能睡8个小时以上。每天早上9点,他会给女儿打个电话,“证明我还活着”。

他觉得不能光动脑不动身体,因此不愿请保姆,自己买菜、做饭、收拾家务。煮粥时,他会同时做自己发明的保健操,从梳头开始,到眼睛、耳朵、颈部、腰和腿,全套下来有20个动作,要花费半个小时。他仍保有一定的生活情趣。夏艳每年春节都会带一束水仙花拜访王道成,只因赏水仙是他过年的保留节目。

生活里最重要的一部分仍是编书与写书。今年夏天,王道成受燕山出版社委托,参与制作《国朝畿辅诗传》,主要为诗文内容做注释。全书共计100多万字。

夏艳解释,对北京历史文献研究而言,《国朝畿辅诗传》是非常重要的一本书,“它记录了从顺治到道光年间,京津冀地区的代表性诗人的代表性作品。这对于我们研究清代文史会非常有帮助,当然,对于诗词爱好者也是一种福利,大家所熟知的都是唐诗,但其实清代诗歌又是另外一个高峰。”

夏艳认为,王道成这样的专家是编辑《国朝畿辅诗传》的最佳人选,因为他既对北京的文史十分熟悉,又有极强的古典文学功底,“尤其是那些诗词、骈文,国内能够做精确的、恰当的点校注释的专家非常少”。

用夏艳的话来说,王道成的贡献相当可贵,因为做古籍文献整理,是一个“赖汉子干不了、好汉子不愿意干”的活儿,它对学识和精力的要求都很高,但是在学者评职称时,又不讨好。“学界都认为,搞研究才是比较牛的事情,整理文献,那都是在整理前人留下的东西。”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阚红柳评价,王道成对于科举史、圆明园、颐和园等等的研究,都尝试从文化史层面去解析历史,这在上世纪清史研究初兴时,是非常有特色的视角。

或是得益于长年古籍文献工作的积累,王道成至今仍有着让阚红柳佩服的记忆力。“他的逻辑和时间线总是非常清楚,比方说你问他圆明园历史中的某一个事件,不管是再细枝末节的内容,只要他学习过,他都能立刻把每个时间点、相关人物说清楚。他就像一本活的清代历史书一样。”

90岁的王道成觉得,自己离“真正的退休”还很遥远。“我读了那么多年档案,存下这么多材料,其中有许多,后人恐怕都是很难看见的。趁我还有精力时,只想将它们多多记录下来。”

猜你喜欢

清史颐和园中国人民大学
颐和园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颐和园导游词
王锺翰教授与清史研究
美国“新清史”的集成之作——评罗威廉《中国的最后帝国:大清》
Beijing,mon amour
新清史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