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创新实践

2023-12-22黄献芬莫薇霖

广西教育·A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式创新

黄献芬 莫薇霖

【摘要】本文以河池市金城江区第五小学为例,论述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创新的策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民族文化美育功能;以传承、弘扬区域民族文化为切入口,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各环节和“五育”全过程,构建“六融入六突出五结合”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模式,创新做好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

【关键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5-0034-0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2021年,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联合印发《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教民〔2021〕1号),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然而,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当前小学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多以课堂讲授作为主要方式,或以活动代替专题教育,形式单一,甚至被窄化为民族歌舞、体育、手工等学习。这些教育形式不能满足国家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亟须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破解实践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河池市金城江区第五小学(以下简称金五小)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大美教育”育人体系建构中,聚焦民族文化美育功能,以传承、弘扬区域民族文化为切入口,以精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为抓手,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四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结合起来,与学校党建、学校文化、常规管理、队伍建设、教育教学、家校合作等深度融合,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五育”全过程,构建了“六融入六突出五结合”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模式,让“尚美少年”育人目标更具民族特色,促使师生乃至家长牢固树立“三个意识”“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

一、融入学校管理,突出长效性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国发〔2015〕46号)提出:“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坚持不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学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深入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可见,建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长效性机制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有力支持与制度保障。

金五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树立目标化、自主化、特色化意识(“三个意识”),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教育教学督导评估管理体系,与教育教学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评估;抓好“三项管理”,即计划管理抓常抓新,形成特色;过程管理抓活抓细,注重养成;效果管理抓点抓面,发展个性。同时,将理论学习与专题研讨、技能培养与自主发展、常规工作与特色工作相结合(“三个结合”),把民族团结进步与民族文化教育列入师资培训中,搭建教师学习、实践平台,通过主题行动学习、专题讲座、民族技艺培训等,增强教职工宣传国家民族政策、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意识,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二、融入校园文化,突出渗透性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把国家民族政策的基本要求融入学校的育人理念、培养目标,以此为统领和導向,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金五小不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内涵,一是重视转变理念,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育人理念渗透学校办学理念中,以“深化内涵,提高品位”为原则,通过“学校文化大家谈”沙龙等活动,让学校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突出环境文化建设,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为教育主线,做好“三个一”建设(即一景观、一窗口、一阵地)。学校精心设计富有区域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门、窗、墙、廊檐、地板都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并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橱窗、文化长廊、班级板报等播放民族团结进步歌曲、故事、专题报道,展示学生民族书画、手工作品,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氛围。结合河池市优秀民族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学校把展示、教育、实践以及民族社团活动、少先队活动等整合为一体,建设了民族团结与民族文化教育体验馆·红领巾之家、“莫一大王”文化展厅、河池“非遗”展厅等。通过“三个一”建设,拓展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空间,让学生深入了解全国、广西和本土的民族文化。

三、融入育人课程,突出系统性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是根据国家统一要求列入地方课程实施的重要专项教育,是学校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达成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就必须坚持专项教育与学科教学渗透融合、课堂教学与寓教于乐的实践活动相结合,构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机结合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

金五小聚焦课程育人,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重点,以民族文化为引领,围绕道德修养、文化科学、艺术审美、体质健康、实践活动五个领域,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重点,以“大美教育”视域下的民族文化美育课程的开发实践等课题研究为依托,科学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资源,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构建民族文化美育课程,结合国家“双减”政策减负提质的要求,形成“三研、四编、五美”民风民俗、民族节庆、红色文化等12类民族文化美育课程,创新增设民族社团特色课程40多门,丰富了民族团结进步育人课程内容,有效地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尚美课程融为一体,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并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具有可持续性,满足了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

以“互联网+学科拓展型”校本创新课程实验研究——“大美教育”系列校本课程“多彩语文”“魅力数学”为例。该项课程是由国家课程拓展的语文、数学与书法、艺术、体育等学科融合的拓展型课程,利用学科教材与教材之外的民族文化共通点,梳理出同一主题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同一主题不同学科同一年级的关联点,让民族文化和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领域有机融合,并进行校本化、个性化再加工和再创造,使课程结构更符合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需要,打破了基础型课程的学科本位,真正让学科课程成为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渠道,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训练,培育了学生的民族情怀,加速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教师的专业发展。目前,该项课程物化成果推广运用于100多个教学班,受益师生近8 000多人次,教师参加各级课堂教学竞赛获奖达60余人次。

四、融入课堂教学,突出常态性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对各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增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是教学内容的机械叠加或简单地增加课时,而是要进行有机的结合、科学的渗透。

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是民族团结教育的基础,是民族和睦相处的前提,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金五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结合各学科教学内容和特点,通过学科教材的深入挖掘延展,将民族文化、民族政策巧妙融入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学生。在有机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同时,学校以《河池乡土文化课外读物》为蓝本,编写了河池市民族文化进校园读本《最美河池》。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在全校开设最美河池、民族音乐、民族体育、民族舞蹈等民族文化课程。通过“学科+民族文化”课程统整,进一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堂一体化实践,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既是一門独立课程,又是学科课程的补充和延伸。与此同时,学校开展主题班队会、网络知识竞赛、主题征文、手抄报评比、手工书画比赛“五个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兴趣,强化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知识的认知,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和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意识。

五、融入德育体系,突出实效性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注重国家认同教育,以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多途径、全员性实施中华民族团结共同体意识的体验实践教育。金五小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为主线,以特色体验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五结合”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德育体系,让校园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形成了以民族团结进步为特色的德育格局。

一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学校确立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爱与责任教育、感恩教育、理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六大教育主题,开展国旗下班级主题风采展示、“铭记百年党史,传承红色基因”“最美阅读,童心献礼建党百年”庆祝建党10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朗读亭启用仪式、喜迎党的十九大、抗美援朝老兵进校园讲述红色传奇等教育活动及校园艺术节、体育节等校园节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传承项目研讨交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歌传唱与童谣新唱、民族手工展评等活动,进一步强化爱党爱国教育,有效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积极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加河池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启动仪式,开展“聚焦脱贫攻坚,感受山乡巨变”小记者主题采访、“小公民助力扶贫大业爱心”“民族团结一家亲,乡村振兴献爱心”义卖、推普扶贫实践等活动,并与本地40多名瑶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手拉手活动,与台湾地区花莲县新城乡宜昌小学等区内外多所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联创共建交流活动,体悟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成就和美好未来,加强“五个认同”,促进各民族师生交流交往沟通,增进各民族师生的民族情感。

三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法治教育相结合。学校以“新三好”创建活动为契机,举行“法律永远伴我行,迈实人生每一步”“与法同行,做新时代文明人”“规则驻我心中,法律伴我成长”法治心理大讲堂等系列法治教育活动,在提升师生法治素养的同时普及民族团结进步法律法规,宣传民族政策,进一步引导学生自觉践行“新三好”,促进各民族师生和谐、团结、互助。学校将包括广西区域民族法规政策等内容编入与广西大学法学院联合主编的广西中小学地方教材《法治教育》(小学)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民族传统节日相结合。学校巧抓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三月三”、扁担节、莫一大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的契合点,广泛开展“六个一”工程(学说一种民族语言、学唱一首民族歌曲、学跳一个民族歌舞、学做一个民族艺术作品、学练一个民族体育项目、了解一种民族风俗),同时通过戏曲进校园、民族管乐器艺术赏析讲座、民族文化教育综合展演、创编民族歌舞《传唱莫一》、普及板鞋操等喜闻乐见的民族活动,让师生深切感受民族文化的辉煌成就、民族大家庭的欢乐祥和,深化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

五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学校通过举办校园亲情文化节、“书香飘万家”、体验融合式家校共育尚美少年家长开放日、“小手拉大手 同讲普通话,共学民族语”等活动,结合“三书香”创建,开展亲子诵读国学经典、亲子民族手工制作、家庭民族美食制作等竞赛,倡导小手拉大手,发挥党员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吸引、带动家庭成员、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建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家、校和社会一体化平台,使“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六个维护”意识深深扎根于各族学生心中。

六、融入师生评价,突出促进性

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需要纳入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开展综合性评价,使评价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发挥以评促改作用,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促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金五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评价工作严格落实评价对象全体化、评价内容全程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要求,对教师进行特色教育与学科教学双项考评,坚持每年表彰奖励一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中成绩突出的班集体和个人;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思想意识、民族文化人文素养、民族文化技能等综合性评价,激发师生维护民族团结进步、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教育的内驱力。

总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全过程,学校必须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这一鲜明主线,统筹教育目标、内容、载体、方式、评价等各要素、各环节,努力构建具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底蕴和特征、鲜活生动的育人模式,为深入做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褚远辉,辉进宇.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2,5(1):78-88.

[2]常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J].中国民族教育,2022(1):12-14.

[3]付晓洁,赵莉.以校为本创新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J].中国民族教育,2020(12):58-60.

[4]韦兰明,陈洪流.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评价的改进策略[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3,40(1):114-119.

[5]彭谦,程志浩.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新实践与整合效应研究: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3):18-24.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式创新
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建构与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民族主义因素
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模式创新研究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
基于手机应用软件的幼儿园家园联系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