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构建及发展现状评价

2023-12-21刘旭辉李璐璐

上海农村经济 2023年12期
关键词:现代化上海农业

■ 刘旭辉 徐 力 李璐璐

上海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先行区和示范区,拥有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良好基础,尤其是作为国际大都市,其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历程有着特殊性。

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是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尺和工作推进的重要依据。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和各省市工作实践中提出了很多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特征:一是指标体系构建越来越细致和专业化。二是农村社会发展与农民生活的内容占了越来越多的比重。三是指标构建的方法更加科学、客观。四是指标体系内容更加综合。紧扣时代发展要求,不断纳入新的发展理念。

一、上海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指标体系

(一)指标考虑因素

从衔接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对标发达国家的发展趋势、突出上海的优势和特色三个方面,通过定性分析总结上海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框架。

一是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工作部署。2021年颁布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强调“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涵盖了“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三个方面,并提出了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能力等八个方面的工作部署。上海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应落实上述工作要求,把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群众的幸福感作为重要目标,促进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的融合,实现“三生共赢”。

二是发达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理念和策略。现阶段发达国家都把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放在重要地位。荷兰、德国等发达国家在农业农村发展战略中,把保护耕地、确保粮食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作为重要要求,把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落实到每个环节。其次,通过制定具体政策,建立生产和消费对接平台、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和价格体系,鼓励区域农业发展、保护本国农民利益。再次,这些发达国家在农业发展中重视资源要素投入和农村建设,不断增强农业农村的吸引力。此外,发达国家尤其重视农业科学研究和数字化等技术支撑手段。通过数字化技术发展,为农业种植和管理,农村发展注入动力。在劳动力可持续方面,美国还通过鼓励继承、吸引移民等一系列措施,强化农业农村人力资源保障。

三是上海的资源特色和发展优势。上海作为超大城市,其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优势不在于生产总量,而在于产业发展的特色、科技创新的能力以及由此带来的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潜力。近几年,上海把“提升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作为重点任务,积极探索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优化提升工作,使农村环境大幅提升,高投入的资源要素为上海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物质空间和社会资源保障。上海超大城市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平台搭建、人力资源供给、基础设施支撑等方面,对农业农村发展都有强大的带动作用。着力结合城市发展综合优势,在资源要素、城乡空间、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将是上海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

(二)主要指标维度

综合上述三个视角,基于文献梳理,从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三个方面(一级指标),将上海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落实到10个维度(二级指标)。

一是农业现代化,包含生产水平、技术装备、产业融合和绿色发展4个二级指标。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是农业现代化的迫切要求。持续提高生产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农业技术装备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三产融合”意味着农业经营主体更加多元、农业功能和业态创新更加丰富、利益联结机制更加完善,是上海着力构建大都市乡村产业体系的重点内容。

二是农村现代化,包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治理有效3个二级指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农村地区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城乡融合的发展方向之一。通过制度创新和治理现代化,为城乡居民提供平等的社会保障和发展机会,为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三是农民现代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目标,包含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健康素养3个二级指标。“以人民为中心”要求我们关注农民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的提高,关注农村农民的生活福祉,让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这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

(三)三级指标及指标权重

围绕各个维度,从已有的公开统计数据、政府工作所采用的指标中选择备选指标,在此基础上邀请来自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的7位行业内资深专家,对指标进行修改、补充,课题组在汇总专家意见后,最后保留26项三级指标。按照等权重法设置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三个一级指标的权重,进一步邀请7位专家对指标重要性进行打分,通过专家打分法,汇总确定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权重,形成上海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表。

表 上海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

二、上海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

(一)评价结果

本次研究将2025年作为上海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年份、将2035年作为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年份。以已有政策文件的目标指标为主要依据,对标发达国家现状发展水平,并结合历史数据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推算,梳理确定各项三级指标在2025年和2035年的目标值。以2020年上海农业农村各项指标数据为基期值,采用目标比值法对各项指标进行打分,衡量当前上海农业农村各个方面的现代化水平。

结果表明,现代化发展水平最高是上海农村,其次是农业,再次是农民。二级指标中,农业技术装备、农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农民健康素养发展水平最高,其次农业绿色发展、产业融合达到了较高水准,而农业生产水平以及农民生活水平与发展目标相比,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三级指标中,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年末家用汽车拥有量、劳均粮食产量在三级指标中得分最低,还需要继续努力提升。

(二)上海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要优势

一是上海农村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在养老服务和教育资源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农村污水和生活垃圾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乡村治理等方面,很多指标都达到或者接近相关文件中提出的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值。上海农村物质空间环境和社会环境改善明显。调研显示,农村居民对人居环境满意度达90%以上、村民对善治满意率达93.4%。

二是农业技术装备是上海农业发展的突出优势。近几年,上海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逐步提升,2020年达79.1,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上海重点聚焦绿色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的创新研究,促进了都市现代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通过鼓励盘活闲置资源,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了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

三是上海农民健康素养处于较高水平。2020年,上海市户籍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83.67岁,已超过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持续保持全球领先水平。有报道指出,上海城乡居民体质达标率超过97%,其中老年人体质达标率为98.7%,并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常住人口比例达43.7%,呈现“生活运动化”趋势。上海农村居民医疗保健现金支出占现金消费支出比例在全国处于最低水平,从另一个角度表明了上海农村居民较高的健康素养。

(三)上海农业农村现代化存在的不足

一是上海农业生产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2020年,按照第一产业增加值计算的上海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劳均粮食产量相较周边省市较低。由于上海农业劳动力兼职化特征突出,且第一产业产值的统计口径尚不够细化,统计数据与实际情况可能存在一定偏差。同时也应看到,据相关文献及粮农组织网站(fao.org)数据,美国、加拿大、荷兰、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水平大大高于我国的整体现状。

二是上海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还有较大增长空间。2020年,上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周边的江苏省和浙江省,并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两倍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同时,2020年上海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19,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约为1.5左右。因此,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三是农业农村领域各个维度的工作有待均衡推进。从现状数据看,上海农业农村领域各个维度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差异,同时在同一维度内,部分指标也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例如上海农业产业融合水平总体评分较好,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之比较高,但2020年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仅为2.50,农业第二产业的发展以及产业链的衔接,需要进一步改善。

三、制约因素分析及发展建议

在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驱动下,上海依托超大城市的资源优势,农业农村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与此同时,上海农业农村发展还受一定因素制约。首先,上海农业总量较小、资源有限,是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不利因素。上海耕地面积为243万亩,是江苏省耕地面积的3.5%、浙江省的12.6%。同时,上海农业用地布局较为分散,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的余地较小,影响了农业产出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其次,上海农村人口总量较少、劳动力后劲不足,使农业生产水平持续提升受到限制。2020年底,上海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总计27万人,是江苏省的4.00%、浙江省的12.98%,且从业人员存在兼业情况多、老龄化程度高的特点,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再次,由于空间资源缺乏支撑,产业融合发展受限,活力和动力都不足。资本和龙头企业支持力度还相对较弱,也使特色农业发展受限。

作为国际大都市,上海农业农村发展有其特殊性。未来上海应充分利用超大城市的科技、信息、人才等资源,进一步凸显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乡村产业多元化融合发展。在此过程中,持续加大城乡融合水平成为上海国际大都市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需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突破城乡之间资源要素流通的限制,赋予乡村和城市均等的发展机会。通过进一步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乡村环境建设品质、体现乡村的自然风貌特色,缩小城乡建设差距;通过内部技术提升、外部人才引进和实施人才激励政策等方式,促进农业农村劳动力可持续。此外,通过不断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各个条线的工作统筹和部门协作,推动上海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的率先实现。

猜你喜欢

现代化上海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上海电力大学
边疆治理现代化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