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融合教育态度研究的分析与展望探微

2023-12-19赵楠潘威

成才之路 2023年33期
关键词:特殊学生融合教育研究方法

赵楠 潘威

摘要:公众的接纳与态度是融合教育顺利推进与实施的基本前提,其成功实施的关键取决于与特殊学生关系最密切的人的态度。文章通过分析教师、家长、同伴对融合教育的接纳态度及影响因素,了解有关融合教育态度研究的现状及进程,并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展望未来研究方向:“舍广求深”,注重挖掘研究深度,开辟新的研究视角,丰富研究内容;拓宽研究地域,全面选择样本来源,进行跨地区、跨文化比较研究;增加内隐态度测量,保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编制可靠、有效及多层面的心理测量工具,综合运用多元化研究方法开展研究。

关键词:特殊学生;融合教育;态度;认知程度;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59.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33-0049-04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学前融合教育质量评估及干预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2C98)

2021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中提出,要“大力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以及“全面发展融合教育”。当前,部分学校仍存在“随班就坐”“随班混读”的现象,教学质量令人堪忧。公众的接纳与态度是融合教育顺利推进与实施的基本前提,已有研究表明,融合教育的成功实施取决于那些与特殊学生关系最密切的人的态度,而教师、家长、同伴作为特殊学生日常生活中密切接触的群体,他们的态度会直接影响融合教育的实施与质量,且这种影响呈复杂的交互性。因此,相关人员对融合教育的接纳态度问题进行剖析,有助于更好地提高融合教育质量。本文通过整理分析教师、家长、同伴对融合教育的接纳态度及影响因素,全面了解有关融合教育态度研究的现状及进程,并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与建议,以供相关领域研究者参考与借鉴。

1.教师的态度———矛盾与质疑

(1)普通教师———理性认同与现实为难。普通教师占据着教师队伍的大多数,研究发现,尽管融合教育的观念能够被广大普通教师所认可,但考虑到开展中的实际困难,他们对融合教育提出了质疑,表现出在理性上认同融合教育的模式但现实却表示为难的态度,形成了理念和实际的冲突。如严冷对北京市幼儿园教师的调查发现,幼儿教师对特殊儿童普遍怀有同情、尊重和爱护之情,但对融合教育作用的看法并不积极,仅有不到五分之一的教师表示同意在自己班级里安排特殊儿童,大部分教师普遍感到没有信心[1]。吴扬的研究则表示普通教师对特殊幼儿持相对接纳的态度,认为特殊幼儿在普通班级内会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对特殊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个性塑造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提出了开展融合教育会增加教师工作量的问题,且对于普通幼儿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像多动、有攻击性这类的特殊儿童会对普通幼儿产生不良影响[2]。

(2)融合班教师———认知不足且能力缺乏。正处于实践中的融合班教师的态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研究发现多数融合班教师对融合教育的认知程度有待提高,教师缺乏教育特殊学生的专业能力且未接受过相关专业培训。一项对上海市融合幼儿园教师的调查显示,教师对融合教育的了解较少,接纳度不高,态度略显消极[3]。在邓猛的研究中,教师认为融合教育与特殊学校教育这两种形式各有利弊,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特殊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4]。在安置自閉症儿童随班就读的小学教师中,86.9%的教师认为随班就读不是自闭症儿童教育安置的最佳选择,多数教师普遍支持单独建设自闭症学校,其中教师缺乏相关知识和教育能力是开展随班就读的最大困难[5]。而有的教师对特殊儿童虽然表示接纳,但对于特殊儿童的个别辅导、缺陷补偿、认知特点的掌握、自身有效教学的能力等方面的认可程度并不高,接受过有效专业培训的教师数量不到三分之一[6]。

(3)特殊教育教师———谨慎积极与顾虑担忧。融合教育的开展使特殊教育学校面临改革,对普特教师态度对比发现,特殊教育教师对融合教育的接纳程度高于普通学校教师,但仍存在一定比例的教师不够理解,有一定顾虑。在彭霞光早期的研究中显示,培智学校教师持谨慎的积极态度,但对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存在着担心顾虑,而后一项四所不同性质的特殊学校教师对比研究发现,盲校教师态度最积极,聋校教师态度最消极[7]。部分教师担心特殊学生在融合环境中适应不良及教师对特殊学生教育能力有限。如在一些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的调查中发现,虽然特教学校开展融合教育基本普及,但是教师对融合教育的认识程度不深,而且学校没有对随班就读提供相应支持,由此导致了这些特殊教育教师对融合教育的开展情况心存忧虑。

2.家长的态度———情感接纳与行为排斥

能否将特殊学生纳入主流课堂,在很大程度上与家长有关,家长对待融合教育的态度会通过影响子女对待特殊同伴的态度而间接影响到融合教育能否顺利实施。研究表明,多数家长的接纳态度并不乐观,在认知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认识偏差及误解,认为普通教师缺乏融合教育的经验和资质,并对其能力缺乏信心,由此对融合教育的效果及质量表示怀疑,也对自己子女所在班级招收特殊儿童的做法持保守态度。虽然大部分家长在情感上表示能够接纳融合教育,认为融合教育的形式使得特殊幼儿更能从中受益,但行为支持较少,显示出了与情感支持的明显差异。正如刘晓红通过调查问卷中的测谎题所发现的,家长的选择存在矛盾之处,他们从内心上还是不太能够接纳融合教育,一方面是由于不了解什么是融合教育,另一方面是担心幼儿园无法在学习与生活上同时兼顾普通幼儿和特殊幼儿[8]。

3.同伴的态度———消极抗拒到积极接纳

研究表明,同伴支持有利于提高特殊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学业表现能力。宁亚飞在研究中依次以假想的特殊幼儿和真实的特殊幼儿为接纳对象,了解大班普通儿童对特殊儿童的接纳态度,发现普通幼儿对假想的特殊幼儿的接纳态度偏于消极,而对真实的特殊幼儿的接纳态度则会受到特殊幼儿本身积极或消极的心理与行为特点的影响[9]。琚四化使用CATCH测量出普通小学的学生在外显态度上对特殊儿童的接纳态度为中性,而内隐态度则比较消极,并且消极的内隐态度可能更准确地反映了普通小学生对特殊儿童的实际接纳态度[10]。在高等教育阶段,认知及情感维度上,大学生对特殊同伴都持积极态度,在行为倾向上,大学生的社会行为倾向态度较个体行为倾向态度更为积极[11]。

由此可见,随着年龄及教育阶段的变化,同伴的接纳态度呈现出由消极抗拒向积极接纳的转变,原因可能在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个人价值观,能够认识到融合教育的优势,也能够对特殊学生表示理解与尊重。而年龄较小的学生由于对融合教育缺乏认识且容易受到教师、家长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对特殊儿童的接纳态度上会呈现出比较抗拒的状态。在接纳态度的干预研究方面,现有研究结论比较一致,即接纳的态度在通过有效的活动进行干预后都能达到改善,但干预措施的实施内容和形式则不尽相同。

1.对融合教育的认知程度

教师和家长对融合教育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态度。一方面,学历较高的教师对融合教育的理解程度较高,接受度也相对较高。相反,学历较低的教师以及不了解特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专业知识和经验较缺乏的教师,不仅工作负担重,也会承受过大压力,使得教师自我效能感降低,由此产生消极情绪。学校通过组织培训,可以强化教师对融合教育的认知与理解,从而改善接纳态度。可以说,接受过随班就读和特殊教育培训的教师与未受过培训的教师相比,接纳态度更积极,融合教育专业素养也越高。另一方面,家长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认可融合教育对普通儿童及特殊儿童的作用,就越有可能支持融合教育形式,反之,对特殊幼儿群体及融合教育科学内涵的不了解、认识不到位则会降低家长的接纳度。

2.学生的障碍类型和程度

学生的障碍类型与种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家长及同伴能否接受特殊学生参与到主流教育中来,也反映出他们对融合教育工作的焦虑。研究表明,教师更愿意接受某些特定障碍类型和轻度残疾的学生,如盲、聋或肢体残疾的学生,而对智能障碍、情绪行为障碍及重度障碍的学生则接受度较低。同样,普通学生家长更倾向于接受轻度残疾儿童,而只有少数家长能够接受有情感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儿童。而同伴是否能够接纳特殊学生的关键也取决于特殊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性格温和与行为习惯良好的儿童更受同学喜欢。

3.与特殊学生的接触经验

与特殊学生接触的经验会对人们产生情感刺激与心灵冲击,从而产生共情心理。研究发现,是否接触过特殊学生以及接触的感受会影响人们对他们的接纳态度,也就是说,教师和家长与特殊儿童接触频率越高则越能接纳特殊儿童。同样,受接触经验的影响,与特殊同学相处经验丰富的学生,在同伴接纳度、交友倾向上都明显优于没有接触经验的学生。

1.“舍广求深”,注重挖掘研究深度,开辟新的研究视角,丰富研究内容

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目前关于融合教育态度方面的研究较多,范围较广,但多数研究停留于现象层面,缺乏研究深度。如前述研究指出,通过特殊教育相关培训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改善教师和家长的接纳态度,但对于培训的实施方式、次数、课程内容等具体方面仍比较模糊。未来应针对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类型的教师探索适宜的融合教育课程培训体系,并追踪培训对态度改变的有效性。如可以设计改善教师态度的培训计划,分别提供关于融合的历史和理念、适应残疾学生的实用信息、正向行为支持以及如何与其他专业人员和家长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等课程设计,以利于参加培训的教师做出更多的态度改变。对于同伴接纳态度的干预方面,也应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干预措施。除此之外,一些研究领域仍处于空白或涉猎不多,如随班就读特殊学生自身的态度,資源教师、社会各界人士、普通民众、教育行政部门对融合教育态度的研究等,都是值得探究的话题。

2.拓宽研究地域,全面选择样本来源,进行跨地区、跨文化比较研究

目前研究取样范围覆盖多个省市,但全国范围大样本取样较少,多是针对某个地区的单一调查,研究结果呈现较强的地域性,并且受地区发展水平、教育政策等因素影响使得研究结果出现差异,需要进一步综合讨论。除此之外,跨地域的比较研究也极度缺乏,目前已有国外学者选取不同国家对融合教育态度的相关研究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此类研究可以给我们提供新的视角。后续研究者可以转变研究思路,如进行不同国家间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根据不同国家的教师态度的差异推论他们对融合的态度可能存在的不同结构,或是对现有研究结果进行荟萃分析及进行比较研究,都是可以继续探索的新方向。

3.增加内隐态度测量,保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

目前,绝大多数调查均采用自陈量表测量不同人群对融合教育的外显态度,而外显态度会受到社会期望的影响,使得被试者所表达的态度和观点不一定真实,对于融合教育这种相对敏感话题的预测能力较低,因此不禁质疑已有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且已经有学者认为,测量外显态度会在有效性上存在一些风险,由于被试者意识到他们的态度正在被测量,出于某些原因,他们会试图改变自己的反应以迎合社会,因此如果不能保证心理测量方法的可靠性和从被试者的偏见中获得数据的自由性,那么态度调查的结论则可能是不合理的。并且已经有证据表明,外显态度测量在融合教育态度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社会期望偏差,这种社会期望偏差无疑对目前的研究发出了警示。与此相对,内隐态度测量则不易产生社会期望效应,可以测得被试者的真实心理反应,对于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比较有保障。因此,建议相关人员后续对融合教育态度的研究中,可增加使用内隐态度测量来减少社会期望的影响,补充外显态度的评估。

4.编制可靠、有效及多层面的心理测量工具,综合运用多元化研究方法开展研究

一个高信效度的测量工具是测量结果准确性的保证,根据统计,目前已有研究所用到的方法多为问卷调查,研究者根据自身经验进行自编问卷或对已有问卷进行修订,仅有少量研究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检验,这无疑不对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提出了挑战。Ewing等人对九份教师融合教育态度问卷进行了批判性评论,结论显示,融合教育多维态度量表(MATIES)及情感、态度和忧虑修订量表(SACIE-R)是唯一具有足够心理测量学性质的问卷,而教师融合态度量表(TAIS)则使用了更多的最新术语,并适当地处理了认知和行为成分[12]。这种研究有助于研究者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避免因测量工具不恰当而出现统计结果的偏差。因此,如何编制可靠、有效和多层面的心理测量工具是今后开展融合教育态度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除此之外,在融合教育态度研究中,近年来逐渐增加了质性研究,建议研究者可尝试运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如利用半结构式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法搜集资料,并运用言谈分析、诠释学、扎根理论等质性研究方法对融合教育态度进行纵深分析,从改进研究方法的角度提高研究质量。

參考文献:

[1]严冷.北京幼儿园教师全纳教育观念的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 2008(05):17-21.

[2]吴扬.幼儿园教师融合教育素养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17(11):8-13.

[3]胡思思,王子纯,程硕,等.上海市融合幼儿园教师对融合教育的态度调查[J].现代特殊教育,2019(16):68-73.

[4]邓猛.普通小学随班就读教师对全纳教育态度的城乡比较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01):61-66.

[5]关文军,颜廷睿,邓猛.随班就读学校教师对孤独症儿童教育安置的态度研究[J].残疾人研究,2017(04):85-90.

[6]钱丽霞,江小英.对我国随班就读发展现状评价的问卷调查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4(05):2-6.

[7]彭霞光.特殊学校教师对随班就读的态度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3(02):12-17.

[8]刘晓红,邓宇超.城市家长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接纳度[J].学前教育研究,2018(11):27-39.

[9]宁亚飞.5-6岁普通幼儿对特殊需要幼儿的接纳态度及其干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8.

[10]琚四化.普通小学生对残疾儿童的态度及其干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8.

[11]陈莲俊,卢天庆.在校大学生对残疾学生接受高等融合教育的态度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6(12):22-26+17.

[12]Ewing D L,Monsen J J,Kielblock S.Teachers’Attitudes Towards Inclusive Education:a Critical Review of Published Questionnaires [J].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 Practice,2017,34(02):150-165.

Exploration ofAnalysis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Attitudes towards Integrated Education in China

Zhao Nan1, Pan Wei2

(1.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 136000, China; 2.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of Special Education,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210038, China)

Abstract: The acceptance and attitude of the public are the basic prerequisites for the smooth promo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tegrated education, and the key to its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depends on the attitude of those closest to special student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acceptance attitud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eachers, parents, and peers towards integrated education, understand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integrated education attitudes, and looks forward to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based on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results: "giving up breadth and seeking depth", emphasizing the exploration of research depth, opening up new 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enriching research content; expand research areas, comprehensively select sample sources, and conduct cross regional and cross-cultural comparative research; increase implicit attitude measurement to ensure the validity of research results; develop reliable, effective, and multidimensional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tools, and comprehensively utilize diverse research methods to conduct research.

Key words: specialstudents; integrated education;attitude;cognitivelevel; research method

猜你喜欢

特殊学生融合教育研究方法
浅谈特殊学生在歌唱教学中对歌曲的情感表达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现状探析
关于“学案导学,分层互动”教学模式中学情的研究
谈谈翻译史的研究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融合教育”理念下的聋生“随班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