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环境下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思考*

2023-12-19

大众文艺 2023年21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思维课程

刘 佳

(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广西南宁 530007)

文章从分析普通高等艺术设计院校教学现状入手,提出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基础课与专业课程分离,在基础课程授课中涉及专业知识相对较少,在授课中未能强调课程学习目标,导致学生在完成课程的学习之后无法与后期的专业课内容产生联系;基础课程缺乏技巧的引导,过于强调技能的训练而没有融入系统系思维的引导;课程的整体结构没有反映新时代各学科中交叉知识所起作用的认知变化,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不够等。分析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模式,强调科技对艺术的影响力以及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提出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如何循序渐进,调整教学重心,将设计教育逐步改进适应社会发展。合理利用科技、网络资源,最大化激发学生潜能,使之成为具有国际前瞻视野、跨领域的设计能力、跨文化的理解力、批判性思维和社会洞察力的新型人才。[1]在课程改革中提出将想象力、创新思维、系统化思维模式放在教学第一位;提出设计的基础不可等同于设计基本功,强调由思维去引导创新设计,而不是因技术而去创新,后者往往容易受限于技术,忽视了思维创意的无限性,在基础教学中不可忽视创造力的培养。

时代总是在不断地进步发展,在遭遇较大事件之后的变化尤其明显,例如刚刚经历过的新冠疫情,又例如当前风靡的人工智能。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时代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发生巨大的变化,各行各业的模式及发展受到冲击。如何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人才,也是我们平面设计教育要重新思考的问题。

平面艺术设计,一直以来都以扎实的艺术基础、新颖的视觉形象存在于社会,在信息传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标志图形来认识一个企业的品牌文化,通过包装设计来识别商品信息,通过插图来理解青涩文字……平面艺术的“图形语言”优势不言而喻,它对于我们的生活而言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平面艺术设计从有形的视觉形象逐渐拓宽到无形的虚拟形象,从有形的产品到无形的服务理念,设计师更多的是思考如何将符号或者概念转化成为一种“语言”进行传播。传统的视觉符号是我们熟知的“图形语言”,而今,行为和理念的影响力也是一种传播的“语言”。在形态上,艺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平面艺术设计要解决的不单单是“视觉”上的问题,而是在科技与社会的发展影响下,人们对社会、人文、环境、科技关系的综合研究,以本专业知识为基础,立足宏观视角结合多学科知识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现代设计教育向数字化教育的转变不单单是表现形式和载体的转变,其本质是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自平面设计引入我国以来,我们的教学也在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进行更新,平面设计教育经历了手工艺教育、工艺教育、现代设计教育阶段,现在进行的是数字化教育阶段。艺术设计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从最初的图案、插画、标志、包装等具体的设计对象到现在的交互、多媒体、理念等抽象的对象,变得更复杂多样。在现代社会,艺术设计依靠科技来完成的比重越来越大,设计工具从计算机辅助到计算机主导的变化,影响着设计师的思维方式。

在历经特殊的疫情时期,人们的生活发生的较大的变化,传统的消费习惯和行为发生了改变,“隔离经济”的高速发展,滋养了大量的电商产品,品牌打造的需求比之前任何一个时期更迫切。面对特殊的社会环境,设计师要解决的不单单是形象的视觉设计,更需要重新梳理人们的社会关系,消费形式及观念产生了新的变化,这对于之前的生活来说,这种“隔离经济”的模式是抽象的,设计师需要将之转换为人们可理解的新的“语言”进行信息传播。紧接着而来的便是人工智能的出现,甚至使人出现了平面设计将死的错觉,人们对于人工智能,从恐惧到接纳的转变不到半月。人们从开始恐慌AI技术即将替代艺术工作者,到现在坦然接受它成为艺术创作的辅助工具,AI或者往后更新的技术的出现可以解决一些技能的问题,但在思维上还是需要人类进行不断地学习和创新。

新科技的冲击,迫使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改变,设计面对的不仅仅是专业内的问题,更多的是社会存在的问题。设计师需要通过对社会的认知,去传递设计理念,引导思维,提升人们审美及生活品质。在引导大众对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认识之余,甚至要重构这些内容相互之间的关系,创新人才需具备系统化的思维模式,善于发现规律、运用规律和技术解决问题。

一、高校应培养什么类型的“创新人才”

在平面设计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是稳步前进且时刻将人们的需求、社会的发展摆在首位的实用学科,它自始便是艺术与技术两门学科相融合的产物。在2000年,我们思考的是艺术设计的普及教育,让更多的人接触艺术,发展艺术,提升审美;在2010年,我们思考的是如何培养能与社会实践接轨的适用型人才;而后,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思考的是平面艺术与多媒体艺术的关系,如何将平面的视觉形态以多维的形式展示出来;如今,我们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融入多学科内容去解决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跨学科的教学在高校教育中已经逐渐形成趋势,在新增的本科方向中也出现了智能工程、智能交互、机器人工程等方向,设计的研究通过科技的加持,释放了更多的可能性。[3]

创新能力是国家、组织和个人长足发展的关键力量,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创新与创造力更需要爆发。在面对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重大变化等,我们对设计的“创新人才”有了新的定义。

1.创新人才的知识、思维。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应具备更强的自学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能合理有效地利用科技、网络资源丰富个人知识储备。

2.一专多能人才培养。在瞬息万变的当下,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快,当代设计已经呈现多元化、综合化趋势。一系列跨专业、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设计,正成为新景观。

3.系统化的思维模式培养。在多元文化,科技快速更新的时代,我们仅仅做到适应社会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里,我们无法对每一个专业、每一个知识点都有所了解,新人才的培养应着力于人在生活、社会中的问题,能根进数字化时代的变化,以系统化的思维模式做出新策略和新方法。例如以标志设计为主的项目,会涉及多媒体艺术、建筑设计等,它不单纯以平面的形态出现,而是适应大众和社会的需求,以多元化的形式出现,例如使用动态图形来演绎标志的含义,通过标志图形的创意设计(文创、插画、海报等)来去固化人们对品牌形象的认识,借助环境巧妙融入标志图形使之产生指示、说明功能等。在标志设计的初期,我们就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去解决后期将要面对的问题,这不仅限于本专业的知识点,还需要设计师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应用需求等寻找相关学科知识辅助,以确保项目圆满落地,科技越进步,学科界限越是模糊。

“创新人才”在注重技能、技巧的培养同时,更应加强思维模式的培养,以应变社会的高速发展,必须具备独立的学习能力,主动获取新知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二、在平面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1.从认知上,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敏锐性,善于发现美,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美,敢于突破固有的审美模式局限。从创造上,锻炼学生对材料、空间、色彩、新技术等技能综合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知欲。从思维方式上,能对事物有客观、科学的判断,对事物的变化有敏锐的触觉,能用系统性思维理解事物,善于使用视觉、多媒体、交互等模式解决信息传播与表达的问题,解决文化视觉理解的问题。

2.以本专业知识为基础,加强跨学科知识内容的整合,循序渐进加入工程学、自然科学等相关内容,培养学生对社会文化趋势及未来生活方式的探索能力。

3.思考构建合理的课程的知识结构。发达的网络信息增加了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较为容易理解的、网络资源比较全面的知识划分为学生自学部分,将课堂的时间侧重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技能综合应用训练。教师在课程讲授中,可增加多学科知识的讲授,拓宽学生思维,倡导学生坚持学科立场的基础上,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知识或方法,去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学习活动。

三、新时代下,平面设计课程整合与重构思考

面向未来的大科学时代,学术创新增长点越来越倾向于发生在跨学科交叉融合地带,通过跨学科教育培养和提升能力是必然趋势。平面设计教育也不例外。

平面艺术设计作为应用最广的实用美术之一,它的发展依托于社会的发展,也同时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能源危机的出现,激发设计工作者思考绿色包装设计、研发环保材料等;信息爆炸的时期,设计工作者着力于思考视觉的新形象带给大众的视觉冲击,做好视觉引导;科技爆发的时期,产品的品牌构建、销售方式以及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购买途径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视觉系统正在逐渐形成。这些变化的统一特点都指向一个趋势:当代设计已经开始向综合性艺术设计方向前进,学科的界限开始越来越模糊,时代的发展对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的艺术设计教育应开始反思。

1.纵观当前普通艺术高校的教育,普遍处于稳步缓慢发展时期,多年来构建的传统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基础扎实的学生,但是科技的发展之迅猛,推动着我们不断前进,当前的教育教学模式需要改变,这种变革不是颠覆性的,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在速度上更加快,在结构上更优化:

(1)课程目标不明确。当前普通高等艺术设计院校的教学模式相对稳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验实践课程设置比较均衡,在学生的基础知识及技能教育上能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但是在课程的整体设置中,缺乏目的性。在高速发展的社会需求下,我们不但要学习技能技巧,更应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个技能技巧,在未来的应用中,该技巧能解决什么问题,在遭遇新问题的时候,学生是否能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总结形成一个有效的思维模式解决。

(2)设计的基础课过于侧重基本功的训练。在普通艺术类高校教学中,会将一部分课程设置为基础课程,例如素描、色彩、三大构成等,这类课程针对学生的基本功培养及启发学生对设计的认识,由于授课对象为低年级的学生,在教学中,容易将重点放在基础技能的锻炼,而疏于引导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原理的理解,学习课程的目的相对比较模糊。设计的基础课不应等同于设计基本功训练,在完成基础技能的学习同时,基础课程也应强调理论和观念的“基础”,强调系统思维的重要性。例如在三大构成的学习中,我们除了了解构成的基本原理,还需要思考运用原理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是否可以通过错视的原理引导平面读物的阅读次序?是否可以运用色彩纯度来做好公共环境导向的引导?等等诸如此类的专业设计思考。

(3)课堂与社会黏合度不够。在专业课程的授课中,面对缺少对社会的探索与思考的问题,许多高校都将社会实践项目引进课堂,这是很好的学习模式,除此实体项目之外,引导学生对社会人文、科技、环境的思考,洞悉社会文化趋势、探索未来生活方式也是十分必要的。这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更关注专业前沿知识和社会需求,坚持将设计以人为本,在未来的设计中能提出较长远的有益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设计方案。

2.教学改进思考方向

(1)整合相似课程,将其设定为进阶式的提升学习,例如包装设计类课程,涉及的内容有包装结构、包装印刷、包装定位等,此类课程可按照包装设计的流程,依次授课,使学生对包装设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科学研究课程内容,在课题设计上,注重原理性的探讨。

划分课程授课内容比重。例如专业基础知识类课程,教师讲授60%,学生自学40%;专业课程可按课堂教学60%,实践训练40%划分;实践课程(综合实训)可按理论指导20%,实践操作及综合能力训练80%的比重划分,具体比重可根据本校学生具体情况调整。划分比重的依据应加入学科发展需要、科技辅助等因素作为参考。从授课内容上就体现课程与社会关联。

(2)逐渐开设主题课程教学。学生在每个学期选择不同的研究主题进行学习。例如,选择环保主题的学生,在该学期学习之前,进行社会调研,发现问题。结合专业知识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可以提出与专业相关的甚至是无关的(运用专业思维,但成品为别的表现形式)的解决方案。在课程中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交汇,学生需要通过实践、市场考察、工艺制作等来完善设计,使之成为真正的可执行的项目,倡导学生融合多学科知识,综合解决复杂问题,不断促进其发展高阶思维能力。

(3)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将社会评价纳入其中。设计的目标是人,最终为社会服务,由社会参与项目的评价,能使教与学多思考实际问题,艺术设计更接地气。

四、结语

目前我们大部分是院校教学仍然以单元课程为主,在专业里,课程的设置是进阶式的,分段式的,这种模式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稳步前进。然而,信息时代的快速变化,使得我们接受知识的渠道变得多种多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接触到许多超前于课堂教学的知识,这些新的知识如仍依托在课堂教学的基础来进行认知,显然是不够的。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教学,有效整合专业课程,实现设计学科交叉、跨学科的教学理念。

思考将基础类的课程以传统阶段性教学为主,将专业技能类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融合,以设计思维开展教育教学,以实践为主,结合当下的设计趋势、科技辅助等完成设计作品的思考。在教学中强调设计思维的创新,因创新需要去学习相关的技能,而不是学习了技能,为了技能去创新,在此教学模式下,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只有学生形成主动思考的思维模式习惯,才可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发展需求。高科技时代的到来,对艺术教育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合理利用有效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推进社会的进步。海量的网络资源及人工智能的出现,它发挥的作用应是作为我们强大的知识储备外挂,如何运用知识,仍需要我们要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数字化设计的普及,使人对平面设计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平面设计不再是简单的视觉图像存在,而是更趋向于综合学科甚至是跨界的飞跃。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思维课程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星.云.海》
《花月夜》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