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资源法课程思政教学的展开

2023-12-16颜士鹏

关键词:讲授文明思政

颜士鹏

(上海大学 法学院,上海 200444)

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在坚持专业知识教学第一位的基础上,将国家战略导向、社会价值引领、重要理论指导、中华文化传承等思政要素有机融入教学之中。“法学教育天然承载着法学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建设的双重使命”[1],法学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落实到位”[2]。环境资源法课程是高等学校法学专业的核心课,其课堂教学不仅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依法治国人才的重任,也承担着法学教学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对接的重任。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法治保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环境法治的回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环境法治的客观要求都是环境资源法课程教学内容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说环境资源法课程面向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具有天然适应性。环境资源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应当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体系化的设计与展开。

一、环境资源法课程面向课程思政改革教学目标的重塑

教学目标是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统领,既决定着专业教学要达到的效果,也决定着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向。面对现代高等教育的挑战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这种注重单一的专业知识培养的教学目标已经不再适合新时期教学的需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3]。环境资源法课程教学目标应当在遵循法学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融合课程思政改革和现代高等教育的新挑战,关注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素养培养的结合,关注专业知识与环境保护实践能力培养的结合,关注专业知识与创新思维培养的结合。

环境资源法课程应将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在教学中将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对生态环境法治提出的客观要求与环境资源法教学有机融合,培养学生既具有扎实的环境资源法学功底、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又具有心系地球环境这一家国天下格局的新时期综合型、应用型法律人才。

二、环境资源法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要素的融合

环境资源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思政要素类别—教学关联性—教学内容融合为基本思路,分别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价值理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两山”理论、“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3060双碳”目标等思政要素类别中分析其与环境法治建设的内在关联性要求,对环境资源法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进行体系性设计。

(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环境资源法课程教学的融合

国家战略导向是课程思政教学的首要关注领域。自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发展战略以来,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对环境法治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客观要求,环境资源法课程教学中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下环境法治发展最新动向的讲授,是环境资源法课程对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最直接体现。首先,在生态环境资源管理体制教学内容中融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要求。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了解生态环境资源管理体制的演进,是2015年出台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这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顶层设计的具体落实与体现,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的政治认同感和制度自信。其次,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教学的关联。在环境资源法课程的教学中,应在对该制度的内容进行讲授的同时,重视向学生传递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背后逻辑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对生态有价、环境有价、资源有价的肯定与确认。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价值理念与环境资源法课程教学的融合

体现社会价值引领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价值理念在环境资源法课程教学中的融入,是环境资源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时代使命和重点方向。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理念在环境资源法课程教学中从环境法的目的到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再到环境法律制度均有体系性的体现。首先,在环境法的立法目的的教学中,向学生阐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在环境法中的首要体现;其次,在环境法的保护优先原则讲授中,阐释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订加入保护优先原则的背后立法逻辑,讲述保护优先原则的实质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体现;最后,在环境侵权制度的讲授中,阐释环境立法从传统环境侵权对于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救济到对受到损害的生态环境本身的救济的转变,这种立法上的转变,是对生态环境价值的法律确认,也是人与自然和谐价值理念对环境侵权责任的客观要求。事实上,在环境资源法课程的其他知识点的讲授中也处处渗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价值理念的输出,每一个知识点的讲授均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中国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是国际上“只有一个地球”理念的中国样本。

(三)“两山”理论与环境资源法课程教学的融合

早在2005年,习近平就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两山”理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论支撑,其核心要义在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两山”理论与环境资源法课程教学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环境法律基本制度教学中融入“两山”理论。例如,环境规划制度、排污许可制度、总量控制制度与区域限批制度、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讲授。二是在自然资源法的教学中融入“两山”理论。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的讲授,让学生从自然资源单行法的内容中领会“两山”理论的精髓所在。三是在区域流域法律保护的教学中融入“两山”理论。主要是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的讲授,让学生了解习近平提出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两山”理论的重要发展。

(四)“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与环境资源法课程教学的融合

“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在环境资源法课程教学中集中体现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以及环境法律责任制度的创新,包括环境行政法律责任领域引入的按日计罚、治安拘留、企业信用惩戒,环境民事责任的承担领域的惩罚性赔偿制度,以及历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对环境类犯罪的增修。可以引导学生对国家制度创新背后的立法政策进行思考,并对这些制度创新进行批判性反思。同时,引导学生认识习近平提出的“用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在环境资源立法中已经有了明确的回应,并得到了有效实施。

(五)“双碳”目标与环境资源法课程教学的融合

围绕”双碳”目标的法治保障成为环境资源法学界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其中与环境资源法课程教学的关联主要表现在国际环境法教学中对应对气候变化法律问题的讲授。对此,可以重点讲授气候变化领域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三个气候变化国际法律文件中的体现,以及国内碳排放交易制度的立法现状。在教学中向学生讲授相关法律问题的同时,更要强调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的基本立场,强调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一方面是中国履行《巴黎协定》的需要,体现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的国际担当,另一方面则是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气候变化领域的集中体现,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环境资源法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实践展开

好的教学方法对于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显而易见,“课程思政教师在教学准备中要根据不同的目标与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4],为了提升环境资源法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应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引入以学生为主体的案例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

(一)案例式教学法与传递课程思政要素的教学展开

在环境资源法课程思政教学中,通过实践案例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环境资源法学理论如何运用于实践,同时在生动的环境法案例中向学生传递思政要素。例如,在环境公益诉讼的教学中,通过云南绿孔雀案、泰州水污染公益诉讼案、腾格里沙漠污染案的讲授,向学生传递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导向,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传递环境公共利益保护的实践需求,传递“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内涵,使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得以突显。

(二)讨论式教学法与发现课程思政要素的教学展开

将讨论式教学法引入环境资源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能够使学生主动发现和理解思政要素与教学知识点之间的融合。例如,在讲授中国环境立法发展专题时,课前通过布置阅读文献和讨论题目,使学生在预习中国环境立法不同发展阶段对中国环境保护政策的回应等知识点时,既能了解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史,同时也能融合党史学习教育。在课上集中讨论环节,以中国环境立法法典化为讨论的核心,通过对环境法典编纂的外部条件的讨论,让学生主动发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法典之间的内在关联性。通过布置课后作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上讨论时发现的思政要素的理解。总之,让学生在课前自学、课上讨论和课后作业中主动关注国家生态文明战略,效果远胜于以教师为主讲授生态文明建设对环境立法的需求。

(三)项目式教学法与实践课程思政要素的教学展开

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引入项目式教学法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项目的实践感知课程思政要素。例如,在环境资源法课程环境法律基本制度教学中,安排学生以项目小组的形式虚拟一个工业生产项目,完成“一个工业生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环境法律合规设计”,从中让学生以企业管理者的身份假设可能出现的多种违法行为,了解什么是“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违法者将承担何种法律责任,其社会信用将受到何种影响;又如,在垃圾分类制度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分组完成“大学校园垃圾分类的现状调研”项目,或者“居民生活区垃圾分类的现状调研”项目,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垃圾分类的实践,实践环境保护领域的公众参与,真正做到环境保护的知行合一。

猜你喜欢

讲授文明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请文明演绎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漫说文明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对不文明说“不”
我学习和讲授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经验和体会
思政课教学中如何做到讲授“活”?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