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利用短视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3-12-16张红梅

今传媒 2023年10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大学生

张红梅

(山西传媒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短视频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出“短、平、快”的特点,为正处于思维发展阶段的大学生群体提供了丰富信息内容,在增强高校思想政治(以下简称“思政”)教育教学效果的同时,也给相关工作带来了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究短视频与思政教育工作的契合点,拓宽思政教育渠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短视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认知表层化

短视频时代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信息碎片化引起了个体认知方式的表层化。根据尼尔·波兹曼“媒介即认识论”的观点,信息呈现形式对个体认知来说具有截然不同的意义,比如,文字代表着理性认知与逻辑认知的思维体现,而图片代表着感性认知与直观认知的思维体现。

短视频是一种兼具声音、画面与图片的信息呈现形式,具有多维立体传播的特征,给个体带来的视觉冲击与观感体验更加强烈。但是,短视频的这一特点也进一步加强了对受众的感官刺激,使得部分缺乏自制力的受众愈发沉迷于直观的视觉狂欢中,自发地停驻在感性的简单快乐中,逐步削弱了深度理性思考的能力[1]。长此以往,以文字为代表的理性认知方式的受众面将越来越狭窄,而这种认知方式的转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高校思政教育的严肃性,容易导致大学生认知的表层化。

(二)风格娱乐化

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型信息呈现形式,内容题材丰富多样,但当下因网红经济驱使,部分短视频平台的中心化、泛娱乐化现象愈发显著,主要表现为部分短视频内容仍以娱乐性为主,比如,内容同质化、感性化,头部效应明显。内容同质化主要体现为短视频平台中某一时段粉丝经济和流量效应最突出的短视频内容,将成为后续短视频制作和受众竞相追捧与模仿的主要类型,使得千篇一律的跟风模仿短视频层出不穷;感性化特征体现为几乎所有的爆款娱乐产品都强调内容的新奇性、画面的刺激性与感官的强烈快感;头部效应特征指的是,在某一热点事件中诞生的话题人物与爆款产品往往会占据当时的主要网络流量,它们因为高话题性和高流量进而会成为短视频制作者的模仿对象。

长此以往,部分短视频会呈现出强娱乐性,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信息的整体性,使部分缺乏自制力的大学生过度沉迷于碎片化信息中,甚至掉入“娱乐至上”的陷阱,这也是当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之一。

(三)“回音室”效应

短视频的精准受众选择是它深受人们喜爱的主要因素之一,强大的算法技术支撑它广泛收集用户喜好以及平台使用习惯和偏好。以此为基础,短视频平台进一步压缩了用户接收信息的范围,使用户陷入“信息茧房”中。长此以往,用户接收到的信息类型、内容与模式将越来越单一,重复化特征将越来越显著,用户的兴趣偏好也将越来越固化[2],最终,在不断的视觉狂欢与观感刺激中用户的理性思考能力不断被削弱。

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难度加大,部分大学生对思政教育产生排斥和抵触心理。如果大学生深陷于“信息茧房”的“回音室”中,其认知会越来越固化,导致思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短视频时代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产生的重要影响

(一)促进了思政教育的“事物”变革

思政教育的“事物”变革指的是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变革。从信息交流形式的历史维度来看,原始社会中的人类从事生产劳作、进行信息交互与思想交流的主要工具是语言,并在群体劳作中形成了一种集体性的信息传递方式,“成人礼”意义上的思政教育随之萌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媒体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诞生进一步改善了思政教育的传播载体,促使思政教育信息流转效能得到了有效发挥。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以终端设备为载体、新媒体为平台的短视频逐渐受到人们喜爱,以强大的数据运算与多样化的信息传播形式,深刻影响着受众的信息阅读习惯。于高校思政教育而言,利用好短视频这一平台能够较大程度上实现教育工具、载体与手段有机结合,使传统思政教育突破时空限制,提升思政教育的开放性与延展性。

(二)优化了思政教育的“生态”氛围

思政教育的“生态”氛围指的是教育教学活动面临的社会环境。一方面,短视频重构了思政教育的生态结构。印刷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形式不只局限于人际交流,信息与知识传播的速度逐步提高,进一步拓展了思政教育的资源供给途径和活动空间范围;以行政班为核心的教育组织形式逐步形成,并在信息时代得到进一步巩固。在这种教育组织形态下,“教”与“学”成为了开展思政教育活动的主要模式,育人管理制度、实践制度、考试制度等共同组成了思政教育制度。

另一方面,短视频优化了思政教育的“育人生态”。短视频作为大数据技术的具象化体现,对人的认知活动的影响已逐渐从信息算法的技术层面向应用服务领域的实践层面迈进[3]。这种转变趋势对思政教育工作产生了较大影响,主要体现为思政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被打破,教学者的“教”与学习者的“学”不再受时空限制。这种教学模式优化了思政教育主客体的交互形式,为思政教育赋予了个性化、过程化特征。

(三)推动了思政教育的“思维”更新

思政教育的“思维”指的是思政教育所遵循的内在机理与教学本质规律。短视频推动思政教育的“思维”更新,具体表现为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本质等层面产生了深刻影响。短视频时代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发表自身想法更加自由,但是,也需要新的思维理念来引导他们有效应对多元文化浪潮的冲击。

从高校思政教育角度来看,如果仅仅只是追求短视频的工具理性,或是过分强调思政教育的规则约束,那么便会忽略大学生的个性化追求与精神世界的完善。

新时代,思政教育实现了规律性与目的性的高度统一,短视频赋能下的思政教育也将个体的发展性、主观性以及技术的价值性进行了有机结合,使短视频的工具理性思维与思政教育的人文思维实现了深度融合[4]。在这一模式下,大学生对短视频的理性应用能力将逐步提升,短视频对思政教育的正向影响也将进一步扩大。

三、高校利用短视频进行思政教育的路径

(一)强化价值引领:深化大学生的价值认知

思政教育是高校向大学生普及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方针政策与治国理政思想、主流意识形态观念的重要思想阵地。利用好短视频这一平台,对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大有裨益。

首先,短视频时代高校必须坚守教育核心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马克思主义为教学核心,武装大学生头脑;以深刻、丰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短视频时代下错误思潮的危害性,正确看待各类热点事件;将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作为教育使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要将发现和解决问题作为教育理念,精准分析短视频对大学生的利弊影响,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理性看待部分短视频存在的泛娱乐化现象;科学判断、全面评价、系统分析短视频中存在的问题,拓宽大学生的思维视野,增强他们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提升实践自觉性。最后,高校要发挥“意见领袖”的价值引领作用,深入探究短视频发展的内在机理;思政教师利用短视频平台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必须正确了解不同类型短视频平台的功能特征,运用大学生喜爱的形式讲述中国故事,潜移默化地实现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二)彰显育人价值:由外部引入转向内在生长

思政教育的育人价值可从外部引入、内在生长两方面进行彰显。前者是思政教育对短视频技术的一种被动式适应;后者则是短视频技术契合思政教育需求的一种主动式渗透。

第一,在短视频的运用中彰显育人价值。首先,高校思政教育必须承认现代信息传播模式驱动自身深度变革的必然性,且这种必然性也高度契合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需求。这也意味着思政教育必须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积极借助短视频平台培养“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高素质人才。其次,要在彰显思政教育价值意蕴的前提下,将严肃性的思政内容用趣味性的短视频语言呈现出来,并结合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进行多维度传播,凸显思政育人价值的多源性与实践性。最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开通视频号、公众号等,通过多种形式全面夯实思政教育的育人基础。

第二,在技术精神中蕴含育人价值。首先,短视频与思政教育的结合过程是思政教育理念、教育目标与教育价值全面展现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短视频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就被赋予了一定的技术精神。从本质上来说,这种技术精神内含价值理念与行为规范的理性自觉,均由技术性质决定着其基本精神状态与思维方式,而在这种精神驱动下现代技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高校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的实时数据追踪能力,及时关注大学生的在线动态,以大学生的网络浏览情况为基础,开展针对性、多元化的教育实践活动。其次,短视频融入思政教育的过程,就是对技术理性引导与规范运用的过程。换言之,短视频是否能够满足思政教育的需求,归根结底要看短视频技术精神的规律性契合与主体约束性适用[5]。从这个角度来看,思政教育必须深耕短视频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与技术精神,从而实现与个体精神的有机联结。在这种情况下,思政教育涉及到的每一位主体都能从外在约束状态自发转变为内在驱动状态,主动探索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大思政”教育模式。一方面,思政教师应坚持“短视频育人”的新时代教学理念,主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舒适区”,提高自身对各大短视频平台及教育软件的认知,并提升对计算机以及相关软件的运用能力;在教学中应了解大学生使用短视频平台的习惯,结合技术与个体特点寻求教学创新的突破口,实现传统课堂与线上课堂无缝对接,发挥联合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大学生应具备新时代学习理念,提升对短视频资源的整合能力,积极发挥学习主动性,了解短视频的社交属性及其互动传播规律。

(三)浸润育人情境:从技术本位到人之本位

短视频作为一种大众化媒介,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双重特征。前者存在技术异化的潜在风险,即短视频带来的泛娱乐化、幼稚化、浮夸化现象;后者则具有技术异化的人为性与可控性,即短视频缺陷的主客体规范。因此,高校在利用短视频进行思政教育时应时刻谨防这两种风险,坚持从技术本位到人之本位的理念。

首先,高校利用短视频进行思政教育时要实现技术本位到人之本位的平衡、转换。思政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教育人何以为人”的工作,这项工作还包含着育人、成人的价值导向与价值内涵培养[6]。在此背景下,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可以将短视频化为“己”用,以此为抓手营造线上线下思政教育情境,并积极举办“短视频制作”大赛,将“我来讲党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内容作为大赛主题;教师则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赛,并评选出优秀的短视频作品,比赛结束后可将优秀作品上传至短视频平台,供大学生观看、评论,全面体现“技术服务于人”的教育理念。

其次,短视频赋能下的思政教育情境建设,应以教育活动主客体的实时互动、交流为主线,以教学反馈与情感交流为依托,实现虚拟场景与思政教育内容的有机结合,善于融“教”于“导”、寄“情”于“引”,在“教”与“学”之中实现思政教育情境的构建[7]。比如,可以融合短视频技术的“严格要求性”与思政教育的“精神人文性”,利用短视频平台营造浓厚的线上思政教育氛围,引导大学生在直观情境下构建精神丰盈的主体世界。

最后,高校利用短视频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要打破时空限制,契合算法规制,通过思政教育走进人、发展人、培养人,创设显隐结合的教育方法,打造与时俱进的教育平台,着重强调生活化思政认知与立体化意识建设[8]。这不仅是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需要承担的使命,也是思政教育培育大学生获得绵延不绝精神动力的价值所在。

四、结 语

综上所述,高校利用短视频进行思政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着诸多挑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正确认识短视频时代给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对短视频进行精准识别、精准评估,并加强短视频教育内容的创作与推广。此外,还应注重内容创新,充分挖掘思政教育资源,运用大学生喜爱的形式讲解思政内容,潜移默化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大学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