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曾随文化的演变及当代传播形象构建

2023-12-16

今传媒 2023年10期
关键词:曾国曾侯乙随州

余 洋

(中共随州市委党校,湖北 随州 441300)

自古以来随州就被称为“随”,2000多年前就以“随”命名。有诗云:“华夏悠悠文明史,烈山脚下是源头。”[1]绵延5000多年的华夏文脉从这里发源,震惊中外的曾侯乙编钟在这里出土发现。1994年,随州入选第3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被称为华夏农耕文明发源地、青铜礼器巅峰见证地、古代治理智慧集成地、鄂豫地区重要革命根据地,神农文化、曾随文化、治理文化、红色文化等交相辉映,涵养了随州厚重的文化底蕴和随州人绚丽的精神底色。

尽管曾国这一诸侯国在历史文献中并无记载,但依据出土文物断代史相关研究,从叶家山早期墓地到至今最晚发现的曾侯遗址可以推断,在随州这片大地上曾国至少存在了700余年。曾国存在的时期是华夏文明混沌初开之时,也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开始之际。作为一种典型的地方文化,曾随文化从初期的周王朝分封汉水到与楚地文化共融共存共发展,再到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展现了中华文明在发展中的兼容并蓄与博大精深。

一、曾国:从“左右文武”到“左右楚王”

曾国是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后镇守南方的重要邦国,然而在文献中鲜有记载,人们常用“随”来指代曾国。《左传·桓公六年》有云:“汉东之国,随为大”。根据随州及周边出土篆刻着“曾”字样的文物可以推断,早期的曾国以随州北部叶家山为中心,西至随州溠水流域,北至随州漂水流域,从目前的行政区划范围来看,处于今随县安居镇至殷店镇一带,半径直线距离恰好为35公里,换算成古代算法,其规模与周礼中“大概近百里”相当,这说明早期曾国的面积并不算大。那么,为什么曾国后来会被称为汉水流域第一大国?又为何会被楚国兼并?这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混战严重密切相关。

(一)西周早期:保留殷商遗风的姬周文化

2010年,湖北省随州市叶家山(距离原曾侯乙墓所在地约20公里)百姓在平整土地时意外发现了一批青铜器,后经湖北省博物馆勘测后发现,这片土地下埋藏着另外一个西周早期的高等级墓葬。

考古人员在出土的青铜器上发现了大量的铭文,上面篆刻着“伯适上通,左右文武;挞殷之命,抚定天下;王遣命南公,营宅汭土;君庀淮夷,临有江夏。”这段表述是说曾侯辅佐周文王和周武王灭商后,被派到南方监视南方诸国。从出土文物的文化特性来看,在西周早期曾国作为周王朝嫡系势力被分封于汉水流域,以抵御楚国势力;如今发现的早期曾国随葬器物(如觚、簋、鼎、觯等)都带有周王室正统文化的明显特性及典型的商代晚期特征。由此可见,早期的曾国与其他周王朝分封的诸侯国一样,大多保留着周王朝的文化特点。

(二)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随之大国

作为周王朝的嫡系势力,曾国从西周到春秋时期一直是“江汉诸姬”之首,带领汉东诸国一起肩负着抵御南蛮保卫周疆的使命,以及保障随枣走廊这一重要通道通畅的责任。根据禹鼎铭文记载,曾国先后兼并了周边的鄂国、厉国、唐国等诸侯国并逐渐强大起来,成为了周朝的南方第一大国。根据出土的曾国青铜器及曾国遗址可以发现,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是曾国领土最大之时,其大致疆域从早期偏居于随州漂水流域附近扩大到涵盖河南新野、桐柏山南边、大洪山北面及枣阳、京山、随州全域和广水市、安陆市的小部分区域。根据目前学者的研究,其所在区域恰好是随枣走廊核心区,说明当时的曾国不仅地位重要,且实力雄厚、易守难攻。

(三)春秋晚期与战国中期:楚文化的同化

周王朝的东迁导致其国力开始由盛转衰,并且铁的出现让青铜不再是当时必备的战略物资。没有了周王朝的庇护,曾国的地位不复从前,楚国则凭借优势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此外,曾国文化也基本融合成为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以至于现在楚文化研究者常常认为曾国文物及文化特色继承于楚文化,二者是从属关系。

春秋晚期与战国中期,各个诸侯国频繁兼并,在争雄称霸的历史趋势下,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已初见雏形。据史料记载,楚武王时期是楚国攻打曾国最密集时期。公元前690年,随楚下溠之战楚武王病死,在不得已之下楚国选择了退兵,并与曾国结盟。此后楚国暂时停止攻打曾国,将东进的矛头指向了周边实力较弱、地位较低的小国,借此积蓄实力,为围剿曾国做准备。此时的曾国早已丧失了重要战略地位和军事地位,不得已只能逐渐缩小管理范围。文献中所记载的这一史料在考古挖掘中也有所展现,如均川镇镇区以西为曾国贵族墓地,以东为楚国的势力范围就是例证。

二、曾随文化:“随楚并举”与“南北兼有”

在长达700多年的时间里,曾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礼乐文明及青铜文化,而曾国史同样是地域文化不断发展、不断融合的历史。

(一)从历史发展的纵向坐标看

1.荆楚文化的学习对象

《史记·楚世家》有云,“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楚人的信史时代就是从“鬻熊”开始的,也可以说,楚国的序曲正是从这位“鬻熊”开始的。与楚国相比,随国的历史要早很多。随国亦称曾国,随是他称,曾是自称。目前,一些楚文化研究者把曾国的文化特性简单归纳,等同于楚文化。但是从目前已知的考古遗迹可知,早在商周之际曾国已十分繁荣,此后在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更是震惊世界,而此时的楚国尚处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阶段,其文化自然不能与当时强盛的曾国相比,因此,越来越多的曾随文化研究者认为,曾随文化是楚文化的学习参照对象之一。

2.中华文化交融之地

中华民族之所以被称为华夏,是因为两个重要流域的文化融合,即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这两种文化的融合碰撞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共生的历史演进格局。目前的历史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随”的疆域,但从曾国的文物考古史及出土文物中可以判断,“随”当时位于如今随州境内的大洪山以南、桐柏山以北,两山交接的狭长平原地带——随枣走廊一带。无论是从地理区位的重要性,还是从文化层面的交融来看,“随”这个地名本身就蕴藏着南北文明交流互通的历史,标注南北分界线的淮河发源于此,南方长江流域文明的细腻与北方黄河流域文明的粗犷交汇于此,炎黄二帝盟誓于此。尽管“曾”已成为考古之谜,但李学勤先生判断,它“两起襄阳,东过随城,北到新野,南达京山。”[2]文物篆刻中的“曾”与文献记载中的“随”,两者所处的地理位置基本一致,这也意味着曾随文化必然显示出中华文化融合交流的共同点。

3.世界文明发展背景下的文化继承

基于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在宽阔的历史视野下探究曾随文化的重要意义,是学者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视角之一。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末,第一批文明应运而生,即尼罗河文明、恒河文明、爱琴文明及炎黄文明。公元前1000年,尼罗河文明、恒河文明、爱琴文明逐渐衰落,进而被罗马文明、波斯文明取代,此时,唯有以夏、商文明为载体的中华文明逐渐发展。为便于管理,周王朝创立实行分封制,以周礼统治四方,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以礼法治国的政治伦理体系。曾侯乙编钟及曾侯乙编磬的出土,正是当时礼乐治国“诸侯听三面”的典型佐证。

(二)从文物价值的横向坐标看

1.音乐之路:华夏正音

1978年,湖北省的考古工作者在随县(今随州市)擂鼓墩发掘了一座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墓葬——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特别是全套大型曾侯乙编钟轰动了中外,全套编钟共65件(套)、总重量达2.5吨。虽然埋藏地下2400余年,但除少数几个钟掉落外,其他大部分都毫无锈蚀,且一个钟能演奏两种不同的乐音。曾侯乙编钟的出土至少将我国音乐史提前了400多年,使得先秦时期就能够“一钟双音”的论断得以证实。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4月至7月随州叶家山古墓进行了第二次发掘,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在曾侯犺墓中发现的5只编钟。尽管从数量及保存程度来看,这5只编钟并没有曾侯乙编钟数量多、重量重,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西周早期最完整的礼乐器,也进一步印证了中国古代青铜音乐史的发展起源很早。

2.青铜之路:金道锡行

对当时的周王朝而言,礼乐治国的核心就是分封制。周天子当政时期需要管理的地域非常辽阔,为加强对边缘地带的管理,维护其正统地位,于是开始册封一些拱卫周疆的有功之臣及自己的亲属来管理周边地域,这就是早期的分封制。

相关考古资料显示,曾国自始至终都是周王朝亲封的姬姓诸侯国,地位重要、战略位置险要、军事实力雄厚。特别是从曾侯乙墓所出土的文物来看,所用青铜料之多、文物种类之丰富、铸造工艺之巧思,在当时的两周乃至春秋战国时期都是极为罕见的。由此可见,当时曾国实力雄厚。

三、地方文化的当代传播:从“地方语”到“普通话”

(一)曾随文化的历史价值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曾随文化作为一种“南北兼有”的地域文化,在700多年不间断的历史发展中,不仅是荆楚文化早期发展的参照对象,还参与了我国各民族文化的共同发展及融合过程。在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背景下,研究曾随文化对提高地方文化品牌的知名度、激发文化的内生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1.曾随文化是基于周文化而发展起来的。据史料记载,曾国是周王朝时期的一个姬姓诸侯国,因此,曾国自产生之日起就继承了先进的、正统的、典型的周王朝文化,即中原文化,并在其700多年的发展中始终坚持传承、发展周王朝正统文化,这些从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的整体构造中就能窥见一斑,无论是墓室的布局、构造,还是随葬器物的排列都具有典型的周王朝文化特征。比如,2010年,考古学家在随州叶家山曾国早期墓地的发掘中发现,这些墓室的构造布局延承了周王朝时期很多诸侯国的墓室布局。

2.曾随文化是融南北文化为一体的文化。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自建制起,随州就一直以“随”命名,这一地名本身就蕴含了南北兼容、长江流域文明与黄河流域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内涵。参与随州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发掘的考古专家认为,由于此地的争霸纷争不断,随州的文物总体上具有南北文明频繁交流、相互接触的典型特征。武汉大学方酉生教授曾说:“随州市的北方大致与中原地区的河南信阳交界,有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湖北境内的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多种地域文化相互借鉴、交流、学习、继承,进而相互吸收,因此曾随文化具有既不偏南、也不偏北的地域性质,形成了南北交流互鉴的地方规律文化现象。”[3]

3.在不断的发展演变中,曾随文化逐渐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之所以璀璨夺目,关键就在于它是各民族在不断交流、共融中一起缔造的。从曾国的历史来看,它先是被楚国兼并,而后秦国一统天下,因此,曾随文化与荆楚文化一起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二)地方文化的当代媒介形象构建

当前,媒介传播已然成为地方文化创新传播的主要手段之一。全媒体时代,如何运用好媒介,进一步提升地方文化的传播力和感染力,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以丰富传播内容为生长点,打造“好品牌”。曾侯乙编钟所蕴含的文化特质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比如“一钟双音”的音乐特性,体现了中华文明“和而不同”“和合与共”的精神特质,对当前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具有现实启示。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传播地方文化,应在深挖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添加创意元素,比如,发掘曾随文化中的优秀文化特质,通过赋予其新时代特征,创造更多符合当代人喜好,能够弘扬正能量的文艺、文学作品,打造地方文化金字招牌,从而将曾随文化传播到更广泛的人群中去。

2.以创新传播方式为发力点,讲出“好故事”。通过梳理随州文化资源可知,我们不缺文化资源,但是在传播中缺少好创意、好方式。因此要创新传播方式,充分运用数字技术、虚拟空间技术以满足受众的感知和互动需求,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讲述曾随文化的故事。

3.以拓宽传播渠道为着力点,发出“好声音”。目前,随州市已积极进行了相关尝试,比如,拍摄了电影《凤舞天下》,录制了歌曲《编钟敲起来》,还设立了“编钟奖”,逐步让当地文化深入人心。未来,一方面要做好全媒体传播,充分展示曾随文化的当代价值;另一方面要做好个性化推送,针对不同群体精准进行文化传播,组织开展云演播、云展览、云旅游、云阅读等丰富多彩的线上数字文化活动,推动曾随文化传播展现新气象。

四、结 语

历史文化研究是回顾过去,更是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新媒体时代传播地方文化,不仅要研究其历史属性、去粗取精,还要与新时代的发展同频共振,运用多样化的媒介传播手段,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

猜你喜欢

曾国曾侯乙随州
曾侯乙的音乐之声
曾国青铜器铭文研究的新进展
曾侯乙编钟
湖北随州:助外出务工人员寻岗就业
Stories of the Chime-bells—Unearthed from the Tomb of Marquis Yi of Zeng State
曾国七百年:历代曾侯青铜器精品展
2000多年前最大的组合乐队——曾侯乙编钟
线上线下须联动 提升网站影响力
——浅谈随州网的创新之路
联合办学,随州花鼓艺术中职班花落技师学院
正大集团正式对随州同星农业完成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