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民间色彩在美术类课程中的应用路径研究

2023-12-12张琳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流行色 2023年8期
关键词:农民画民间色彩

张琳/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0 引言

近年来,徐州很多优秀民间艺术走进学校,具有代表性的如邳州农民画、睢宁儿童画、沛县封侯虎和民间剪刻纸等,这对本土原生态文化资源的传承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随着生活习俗的不断变迁、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徐州地区很多民间艺术形式已经面临着衰落和失传的危险,而学校作为发扬和传承优秀民间艺术文化的主要阵地之一,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环节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 我国民间色彩的审美共性

“墨粉五彩”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阶层在色彩上的美学选择,反映出他们高雅超脱的精神需求。虽然这种审美意向长久以来占据中国艺术创作的主流,但与之共同发展的民间美术,却以鲜明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热闹喜庆的氛围和高纯度的极色对比,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保存下来的民风民俗信仰。其中,最能反映民间美术外在形式特点的便是饱含原生态审美经验的色彩要素。

从我国各地传承下来的民间美术品来看,在色彩的选择上大多以鲜艳明亮、高纯度强对比的原色为主,虽然各地的生活习惯、风俗文化和地理位置有些许差异,但长久以来民间色彩选择却呈现出极大的审美共性。“民间美术的传承性和群体性很强,它代表着一个民族或一方人的共同审美,一代传一代的继承下来……所以说,不论你看到一件什么样的民间美术品,它首先带有地方的色彩,其乡土味很浓。”[1]这种群体性的色彩选择,或许跟中国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圆满安稳、吃饱饭是勤勤恳恳的农民最朴实的愿望。古时人们为了对抗天灾人祸和解决温饱选择集体生活,在一个固定区域稳定下来形成村落,经过漫长的岁月人们的生产生活、文化习惯已经越来越统一化,这种固定的区域性生活方式很难被打破,同一区域的人们会拥有相同的民俗文化,在此基础上诞生的民间美术也很少会像专业美术人士那样去追求“个性化”表现,所以民间色彩的选择一直以来都呈现出具有集体性的、共性的地域审美意向,而这也成为美术教学中学生对民间色彩体系的认知形成程式化思维的原因。

2 地方民间色彩资源在美术课程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2.1 美术学科教学资源薄弱,民间美术课程发展滞后

现阶段我国大学阶段的美术课程,是在西方美术教育的模式上建立起来的,符合我国自身培养模式的美术学科教育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民间美术资源走进美术课堂就像在作“表面文章”,不能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民间美术中去探究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发展创新。虽然,学校中有一些老师投入很多精力去开发民间美术资源,比如和民间传承人共同建设特色发展平台,又或是产学结合,带领学生成立民间美术工作坊等,但在教学中往往流于形式,对地方民间美术资源的应用只是停留在比较简单浅显地模仿。

2.2 地方民间美术学习过于形式化

在高职院校的美术课程中,我们其实一直把诸如民间剪刻纸、泥塑面塑、染织、年画、刺绣、风筝等民间艺术元素融入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现代美术与民间美术的碰撞所带来的美的视觉享受。但这种方式随意性比较大,有限的课堂教学对民间美术的阐述缺乏更深层次的挖掘和拓展,学生在课堂中要么以欣赏民间艺术品的图片为主,简单了解一些传统艺术形式的色彩特点、构成要素和历史渊源;实践方面也只是临摹或者把民间元素机械地照搬到现代艺术创作中,比如提到“红色”,学生就会机械性地想到这代表喜庆;“黄色”就是中国古代黄帝的象征,这种对民间色彩象征性的程式化认知,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对民间色彩充满想象力的创造性应用。这些表面文章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仅仅学一些皮毛,按部就班的教学并没有让传统民间色彩元素创造性地融入到学生的认知和实践中,走马观花的课堂教学将民间美术的学习流于形式,没能真正触及地方民间美术的根脉。“热闹的课堂背后,学生们对地方民间艺术的理解还是一头雾水,很难实现通过对地方美术资源开发让学生了解、认识和热爱家乡艺术文化的目的。”[2]

2.3 轻评价,缺创新,教材少

目前在高职院校还没有形成能够凸显诸如邳州农民画这种地方传统绘画艺术的系列课程,仅仅依靠罗列一些随处可查的理论知识,网上收集一些图片,就妄称已经熟练掌握了民间色彩精髓,民间美术的教育作用被大打折扣。教师对教材的选择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果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本素材,仅靠学生自己收集素材是很难去把控深度和范围的,素材的能用与否也难以控制,这就导致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拓展受到严重影响,色彩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都会受到限制。那么,有效评价机制的构建,既保留民间美术的本原特征又能在色彩的应用中寻求突破,牢牢把握住蕴含其中的蓬勃生机,为美术教学注入源头活水,打破刻板式课堂教学模式;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际成果,或是由学校搭建平台,使纸上的艺术创作转化成一定的经济效益,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不断地摸索和研究。

2.4 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断层

一般来说,学校一节课的时间为45 分钟,如此有限的时间虽然能够让学生了解邳州农民画等民间美术作品的色彩知识,但却很难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熟练掌握实践技巧,并最终完成一幅作品的创作。教师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将民间色彩的艺术创新进行串联和实践指导。这就造成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断层,再加上在美术课堂中学到的民间色彩知识比较浅显,只靠学生自己在课下完成的实践操作大多质量不高,甚至直接网上抄袭。

3 原因分析

3.1 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固化

虽然现在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提倡使用混合式教学,但部分美术教师依旧采用传统守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师示范后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色彩技法练习,这种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美术的学习越来越机械化,扼杀他们对美的探知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教师自身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提升,让原本应该活跃的美术课堂丧失该有的灵气,也将美术教学推向僵化的边缘。

3.2 学生缺乏直面邳州农民画等优秀民间美术资源的机会

作为建设祖国的年轻一代,学生是传承和发展地方民间传统美术的主力军,但大多数学生仅仅是通过美术课简单地了解民间色彩的浅层知识,平时用于实践的时间也很少,更不用说熟练掌握某种民间技艺了。关于对家乡农民画认知度,大多数学生不了解或了解很少,他们甚至会把农民画跟年画混为一谈。少数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有部分了解,有的学生是通过高铁、地铁、公园和小区宣传栏等公共设施第一次见到这种在他们看来“特别土气”的农民画,大部分年轻人认为像农民画这种大红大绿的色彩搭配剪纸“土得掉渣”,无法跟他们心中的高雅的现代审美相匹配。这就说明,诸如邳州农民画这些民间美术形式的色彩认知在当地的传承还需要努力普及到高职院校美术基础教育中去,学校应该创造或者提供学生直面邳州农民画创作的机会,体会明亮绚烂的色彩搭配带来的精神共鸣;并且在美术教学中找到学生对民间色彩学习兴趣的切入点实施教学。

3.3 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与美术课堂教学不同

“言传、物传、身教是民间艺术的三种传播方式。这三种主要的传播方式,又主要表现在家庭的传播(父传子、母传女、师传徒等);行会、行帮的传播(以工场化、专业化的技艺为主);技艺理论传播(主要指画诀、塑诀等技艺口诀)。”[3]也就是说,民间美术是劳动群众集思广益,在集体创作这个基础上又充实、丰富、提高的结果,是经过漫长的时空传承,高度浓缩了的民族文化,广大劳动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根据自己的经验形成了一套色彩口诀,比如“红靠黄,亮晃晃”“青紫不并列,黄白不随肩”等,要想完全领会其中的色彩搭配要领并应用在作品创作中,仅靠一节美术课时间是不够的。并且在高职院校中,如果不是美术专业的学生,其他专业美术课的课时量难以保证,学生就不能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民间色彩的深层内涵和本源特征,也无法实现与民间美术相关课程的教学连贯性。

4 地方民间色彩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4.1 将多媒体技术融入民间色彩教学中

从美术课程的特点来看,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要求每位教师都会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图片材料,这种直观性的视觉体验会给学生带来非常震撼和愉悦的色彩体验。而教学中提供的实物和纸媒材料毕竟有限,为了让学生欣赏更多的艺术作品,教师应该能够将现代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民间美术的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甚至可以利用各种学习平台和相关的APP 小程序来满足学生的需求。但是,网络资源的运用需要美术教师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教师应该在课前就了解学生现有的色彩知识和技法掌握的水平,从而选择适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民间美术资源;或者可以从现代学生的兴趣点入手,在课件中融入图片、音乐和视频等多种能够给学生带来视听盛宴的综合元素,甚至可以运用一些游戏中的视听效果拉近学生与民间色彩的距离,多方位地调动他们对民间色彩的鉴赏和理解能力。

4.2 开展实地考察活动,拓宽学生艺术视野

与邳州邹文才农民画工作室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定期分批次带领学生进入工作室亲身体验农民画的现场创作。比如,听取农民画艺人的现场讲解,观摩工作室老师的现场演示,还可以在当地农民画艺人的指导下亲自参与创作农民画作品。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现代民间传统色彩形式的多姿多彩,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而且能加深他们对我国民间传统色彩艺术的理解。当然,除了与农民画工作室建立联系,也可以带领学生走进邳州最早的农民画乡——四户镇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农民画创作,领略当地农民画色彩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4.3 采用多样化的民间色彩教学渠道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除了常规文化课的学习,还要有丰富的课外活动来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所以,一方面可以在学校定期组织多种民间美术的展演、欣赏和体验活动;另一方面也可请民间美术传统老艺人或者传承人来校开讲座,并亲自演示制作,学生在观摩的同时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可以跟老艺人面对面探讨请教,也可以在观摩后通过访谈的形式跟这些老艺人深入交流。这样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学习就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增强了实践上的参与度,了解这些毕生从事民间艺术创作创新的传承人和老艺人的深厚经验和认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民间色彩的魅力。

在课堂外的美术活动中,可以举办主题性的校园民间文化艺术节,让学生在节日的欢乐氛围中进一步体验民间美术活动的魅力。例如,在端午节的时候制作香包、彩绘鸡蛋;在重阳节的时候举办“登高喊山”活动;春节来临的时候剪窗花、包饺子、写对联等;也可让学生根据传统的时令节气体会生活中的自然变化。活动之余,让学生趁热打铁,自选主题进行农民画创作,之后甄选出优秀的作品集中举办画展。通过艺术节活动,让学生将中国民俗民间传统文化渗透在点滴生活中,树立坚定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4.4 校内成立农民画工作室和实训室

为了能让学生有好的环境和条件体验农民画创作的乐趣,体会我国民间美术的色彩特点,成立校内农民画实训室和工作室。其中,实训室主要承担民间美术选修课日常教学活动,方便大幅作品的完成和教师的系统指导。农民画工作室,则是由美术系牵头成立,专门面向全校学生进行严格选拔,配备专门的教师进行教学,工作室的教学时间不占用常规教学时间,一般会选在课余时间、周末进行授课,假期会安排教师带领工作室学生外出考察,以实现美术课堂教学时间从点到线的变化,在满足学生兴趣的同时做到对民间美术更专业化、深层次的领悟,也能够实现民间色彩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

4.5 提高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对民间色彩的认知水平、重视程度和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相应知识的掌握,决定了教学的成败。由于每位美术教师的专业研究方向不同,这就导致了美术教师对于民间色彩的认知参差不齐,即使对民间美术有一定深入研究的教师,也不能保证能够将理论应用于指导实践。所以,学校应该定期组织美术教师进行相关培训,让当地民间美术传承人把他们的色彩经验和技艺带进校园,在答疑的同时加强技能技法的展示和培训,不止提升美术教师对地方民间美术的审美鉴赏能力、创新能力,还要增强教师的动手能力,让每一位美术教师能够灵活地将民间色彩融入到教学中去。

5 结语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青年学生作为未来传承民间美术资源的主要群体,应该将目光多停留在各地民间色彩的发展和创新中。所以,恰当并有效地把民间传统色彩创新性地应用在现代艺术的创作中,找到民间美术发展的崭新未来,是每一位美术教师应予以重视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重视在传统中创新,才能够让地方民间美术资源得以在课堂教学中变得更具深层艺术本源性,才能让西方世界看到中国色彩的璀璨和震撼。

猜你喜欢

农民画民间色彩
龙门农民画的传承与创新
南京六合:农民画绘出“国际范儿”
代县成立农民画促进会
当农民画“恋”上漆艺
神奇的色彩(上)
高人隐藏在民间
春天的色彩
高人隐藏在民间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