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曲元素钢琴作品创作特色及审美流变

2023-12-11吴梓汇杨博华

关键词:京剧戏曲钢琴

吴梓汇,杨博华

(中北大学 艺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现代钢琴传入中国100余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发展,创作了许多经典作品,如桑桐的《在那遥远的地方》(1947年)、王建中的《百鸟朝凤》(1973年)、谭盾的《八幅水彩画的回忆》(1978年)等。这些经典的中国钢琴作品奠定了钢琴音乐在中国本土创造性转化的基础,也为新时代中国钢琴音乐的创新性发展指明了方向。与此同时,学术界对中国钢琴作品的关注持续升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据笔者检索中国知网学术数据库,共得到关于研究“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文章180余篇,研究成果颇丰,研究角度日益多元化。2009年,吴明微的硕士论文《戏曲音乐元素在中国钢琴音乐中的运用》[1]开始研究戏曲元素钢琴作品,截至目前,学界关于研究“戏曲元素钢琴作品”的文章日益增多,内容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钢琴作品中戏曲元素的运用分析方面,代表性的文章有杨泽的《戏曲音乐元素在中国钢琴音乐中的运用》[2]一文,从戏曲音乐元素出发,通过微观(道白、节奏、旋律、音色)、中观(角色、变奏)和宏观(题材、影响)的角度,论述戏曲音乐元素在中国钢琴音乐中的运用与影响,探讨二者结合所体现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吴明微的《戏曲音乐元素在中国钢琴音乐中的运用》[1]、蔡艺的《中国钢琴作品中戏曲元素的运用与诠释》[3]也属于此类文章。

第二,戏曲元素钢琴作品的演奏分析方面,代表性的文章有孙敬的《中国钢琴作品〈皮黄〉中戏曲音乐元素运用的研究》[4]一文,通过论述《皮黄》的板腔式曲式结构、板式的运用以及模仿戏曲伴奏乐器的音响效果,体现《皮黄》在保留钢琴演奏特点的同时,将京剧特色融入作品中。潘瑾的硕士论文《张朝钢琴作品〈皮黄〉中京剧元素的运用》[5]、杜佳骏的《中国戏曲融入钢琴的佳作——殷承宗〈红灯记〉中的浪漫音乐元素解析》[6]、杨豫川的《中国钢琴作品〈皮黄〉的京剧音乐元素及其演奏体验》[7]也属于此类文章。

第三,在戏曲音乐与钢琴作品融合发展方面,代表性的文章有景鹏的《论戏曲元素对中国钢琴艺术的影响》[8]一文,通过从中国钢琴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分析,对相应的戏曲元素和音乐元素的融合发展进行了集中的阐释,旨在强化戏曲工作者对于艺术影响的充分认知。吴洁的《当代中国钢琴作品创作对戏剧元素的运用与融合发展》[9]、张琳的《戏曲音乐元素对中国钢琴艺术的影响》[10]也属于此类文章。

综上可知,尽管学界对戏曲音乐与钢琴音乐融合发展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方兴未艾的戏曲元素钢琴作品的数量不断增加、研究文章日益增多,艺术院校也将中国钢琴作品(戏曲元素)作为必修课。然而,学界从美学的视角对戏曲元素钢琴作品的研究论文较少,如陈诗弦的硕士论文《戏曲元素的中国钢琴作品之美学特征》[11]和王平的《中国钢琴作品与戏曲元素结合的美学研究》[12],尚有深入研究的学术空间,因此,笔者不揣浅陋,愿对戏曲元素钢琴作品做全面而系统地分析,尝试提炼和揭示其具体的美学特征,以期对学术界提供一点有益参考。

1 戏曲元素钢琴作品创作概况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由于封建统治的腐败,国内爆发了开启民智、提倡民主与科学的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正是在这一伟大的历史时期,西方的现代钢琴传入了中国,在当时的中国音乐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15年,音乐才子赵元任创作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首钢琴曲《和平进行曲》; 1916年,留学德国的萧友梅创作了《衰悼进行曲》《小夜曲》等成名作。[13在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初期,还有萧友梅《新霓裳羽衣舞》(1923年)、黄自《二部创意曲两首》(1928年)、贺绿汀的《牧童短笛》(1934年)等钢琴作品相继问世,逐渐拓展了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范围,并产生了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曲目。

在中国经典钢琴作品中,以戏曲元素为直接表现对象的曲目特别引人注目,如《红灯记》(1968年)、《皮黄》(1995年)等。作为京剧的经典曲目之一,《红灯记》是第一部被改编为钢琴曲的戏曲作品。1967年,在艺术创作受到极大限制和束缚的情况下,著名钢琴家殷承宗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积极尝试改编了京剧唱段并取得成功,随后他对《红灯记》的整体改编也成为戏曲元素钢琴作品的经典之作。钢琴家魏廷格曾如此评价:“京剧和钢琴相处得十分融洽,给观众以前所未有的亲切,开两者结合之先河,启发着钢琴从戏曲中获得更多的借鉴。”[14]

戏曲元素钢琴作品在中国的创作与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66年-1977年),样板戏“改编曲”成为这一时期钢琴音乐存在与发展的唯一形式,《钢琴伴唱〈红灯记〉》是当时第一首戏曲元素与钢琴融合的作品,此外还有《钢琴协奏曲〈黄河〉》《龙江颂》《红色娘子军》等经典作品。第二阶段(1978年-现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钢琴事业逐渐步入正轨,京剧元素依然是作曲家热衷改编的素材,其经典作品有陈其钢的《京剧瞬间》、张朝的《皮黄》、王阿毛的《生旦净末丑》等。此外,作曲家们还深入发掘了中国民间小戏的剧种音乐特色,并以其作为音乐素材创作戏曲元素钢琴作品,如李其芳的《河南曲牌》、宋名筑的《川剧音乐组曲》和饶余燕的《秦腔曲牌主题奏鸣曲》等。

从具体的体裁形式来看,戏曲元素钢琴作品大体可以分为八类:一,练习曲,如储望华的《音乐会练习曲——舞曲》(1961年)、倪洪进的《京剧曲牌钢琴练习曲四首》(1975年-1976年); 二,复调曲,陈铭志的《序曲与赋格第七首》(1984年)、张旭冬的《京戏印象——西皮慢板》(1995年); 三,独奏乐曲,如张朝的《皮黄》(1995年)、王阿毛的《生旦净末丑》(2007年); 四,双钢琴作品,如刘丁的《京韵》(2003年)、陈刚改编的《梁山伯与祝英台》(1959年); 五,室内乐重奏作品,如贾达群的《蜀韵》(1995年)、曹光平的《赋格音诗》(1984年); 六,钢琴协奏作品,如王西麟的《钢琴协奏曲》(2010年); 七,钢琴伴奏,如陈刚、谭抒真、张振山的《迎来春色换人间》钢琴伴奏(选自京剧《智取威虎山》)、李勇的《光辉照儿永向前》钢琴伴奏(选自京剧《红灯记》; 八,儿童钢琴作品,如谢功成的《探亲家》(1995年)、春龙的《潇洒》(2004年)。

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由作曲家春龙编写的钢琴作品集《中国戏曲曲艺风格现代儿童钢琴曲集》出版问世,该曲集选用了京剧、秦腔、昆曲、豫剧、越剧、黄梅戏和花鼓戏等多达15个戏曲剧种的音乐素材,创作出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戏曲风格的钢琴小品,为戏曲元素钢琴作品的创作别开生面,在音乐界和学术界获得了积极而热烈的反响。

2 戏曲元素钢琴作品的创作特色

众所周知,中国古典戏曲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剧目不可胜数。其中,京剧、黄梅戏、越剧、豫剧、评剧则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戏曲元素钢琴作品主要围绕这五类剧种展开创作,产生了像《京剧瞬间》《越剧少女》《仙女的传说》《友之情》《河南曲牌》等现代钢琴在中国化进程中里程碑式的作品[15]12-32。戏曲元素钢琴作品的艺术创作具有特色鲜明、亮点突出、充满活力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运用戏曲唱腔、曲体结构、板式节奏等方面。

2.1 戏曲唱腔

“戏曲是中国典型的戏剧样式,音乐是戏曲的主干,贯穿始终。戏曲的音乐手段里最重要的就是唱腔。”[16]257在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中,作曲家主要吸收了以京剧为首的五大戏曲剧种的唱腔进行创作。京剧,是集西皮、二黄、昆腔、四平调、南梆子、吹腔等多种声腔于一体,并接受了北京语音和观众欣赏趣味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国剧[17]97。京剧是现代钢琴中国化进程中首次被作曲家吸收改编并成功创作的戏曲剧种,也是产生戏曲元素钢琴作品最多的剧种。其中,张朝创作的《皮黄》在钢琴界最为著名。在中国古典戏曲中,“二黄”是由湖北、安徽、江西相邻地带的民间曲调受秦腔的影响发展演变而成的,专以胡琴为节奏,具有“淫治妖邪,如怨如诉”的声腔特点,又名“二簧腔”[17]97。在现代京剧中,“二黄”的声腔经过发展演变,具有沉着稳重、凝练严肃的特点。

《皮黄》吸收了京剧中的“二黄”唱腔,在创作过程中,张朝对京剧的核心腔调——唱腔进行吸收与改编,使得钢琴的主旋律音舒展平缓,音乐情感也符合“二黄”唱腔那悠长而深沉的音调特色,具有引起听众的共鸣与想象的作用。乐曲借用板腔变奏技巧,描述了作曲家对自己青春岁月的浓浓回忆和忆往思今的淡淡思绪,具有中国古典文化所追求的“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艺术特质,琴音优美雅致,抒情娓娓道来。江文也的《断章小品十六首》(1935年-1936年)套曲中的第11首《午后胡琴》同样也吸收了京剧中“二黄”唱腔,是一首无调性的复调乐曲,琴音对“二黄”腔的处理恰到好处,熟练而沉稳的技法将曲中人物孤寂的内心世界演绎得惟妙惟肖、生动形象,独具中国审美文化中“神似”的浪漫特色[18]。

2.2 戏曲曲体结构

戏曲音乐有着自己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具有音乐结构的继承性特征。音乐结构,指的是构成一种音乐的组织形式和内部构造。中华民族民间音乐自古以来就被称为诗赞系、乐曲系,而今则通称为板腔体、曲牌体两类音乐结构体制,戏曲音乐也不例外[17]288-289。在戏曲元素钢琴作品中最常见的两种结构是“板式变奏体”和“曲牌联缀体”。

2.2.1 板式变奏体

“板式变奏”以单行本为基础,运用“添眼添花”“抽眼”“叫散”“反调”“借字”“花苦变换”等不同手法,形成一体,再按一定规律将不同的板别连接起来,以形成变奏的技巧,用来组成成套的大型乐曲,甚至是戏曲体裁的钢琴作品,其特点是以渐变为主要形式,即“散板-慢板-中板-快板-散板”。板式变奏由两个主要内容组成:一方面是板式律动结构,其中节奏运动是主要的代表形式; 另一方面是变奏结构,其中主要的音乐和发展技巧交替出现,共同构成变奏的主体。黎英海的钢琴曲《夕阳箫鼓》(1972年),自由变奏部分遵循“散-慢-中-快-散”的节奏划分,在不同的主题板式中进行变奏运动,通过扩充、紧缩、加花、简化以及繁化等方式进行。乐曲以钢琴美妙的声音和渐变的技法,表现了作曲家对祖国大自然的无比热爱,流露出作曲家的无限深情。此类作品还有储望华的戏曲元素钢琴作品《春江舟影》(1980年)、赵晓生的钢琴独奏曲《太极》(1987年)等[11]。

2.2.2 曲牌联缀体

“曲牌联缀体”,通常是由一个或多个曲调组成。大多采用的是杂言句唱词,在不同的曲调中,每个曲调前面都有“曲牌”作为标题。曲牌联缀体经常使用一个或两个曲牌的循环,而更宏大的作品则以几个曲牌来描绘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陈培勋的著名钢琴曲《思春》(1952年)采用的就是曲牌联缀体结构,特别是其中的《玉女思春》和《寄生草》两首小调,作为《思春》的变化素材,使整首曲子具有很强的创新性,营造出一幅“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的春意盎然的景象。江文也创作的《第三钢琴奏鸣曲“江南风光”》(1945年),改编自“曲牌联缀体”结构的琵琶古曲《浔阳月夜》(1943年)[19],这首作品结构丰富,用钢琴演奏的效果更加意境悠远,颇有些超凡脱俗的味道。

2.3 戏曲板式节奏

2.3.1 戏曲板式

戏曲板式主要有两种写法:“有板无眼”和“板内有眼”,陈铭志的《序曲和赋格》(1956年)中使用了这种写法,使节奏更加复杂和丰富[20]。曹光平的《赋格音诗》(1984年)也使用了“有板无眼”的技巧,例如:在第192-219小节,标明是3/8拍,但实际上是1/4拍的三连音,无强弱之分。钢琴作品中经常使用的另一种板式节奏是“摇板”,又称“紧拉慢唱”或“紧打慢唱”。“紧拉慢唱是京剧板式‘摇板’的别名。各剧种大多吸收了这个板式,这种板式节奏大约比唱腔快一倍,鼓板是用跨板来指挥。一般表现激动、喜悦和悲愤的情绪,可叙事也可以抒情。”[21]在陈钢创作的钢琴作品《梁祝》(1959年)中,作曲家将祝英台的悲愤之情用摇板表现出来,但慢唱的唱腔却跃然而下,将作品带入高潮,让情绪尽情抒发出来。其他使用摇板的作品包括王阿毛的钢琴曲《生旦净末丑》(21世纪)的第三部分“旦”、张朝的《变奏曲》(1995年)第七段落和王建中的《百鸟朝凤》(1973年)的最后一部分。另一种运用较多的板式节奏是豫剧的“慢二八板”,它的表现力很强,具有丰富的变化。李其芳的《河南曲牌》着重于“慢二八板”的变化,用来表现一幅农妇唠家常的场景,显示出独特的趣味性。

2.3.2 戏曲节奏

在民间戏曲中,各地花鼓戏风格迥异,湘鄂皖北一带影响最大。《湖南花鼓》(20世纪70年代)是奚其名根据湖南花鼓戏的音调创作的一部钢琴作品,其特有的节奏是作品的主要亮点,花鼓节奏在此创造出一种积极乐观的音乐氛围。作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极富生气和力量感的伴奏声部及小三和弦分解形式组成; 第二部分采用卡农复对位法,与第一乐章相比,显得更加婉转,但节奏还是围绕着花鼓戏节奏进行; 第三部分与第一部分基本相同。在我国的戏曲音乐中,大量使用鼓乐,除花鼓之外,还有板鼓和锣鼓等。曹光平在钢琴曲《赋格音诗》(1984年)中,采用了由慢节奏到快节奏的板鼓韵律风格,具有很强的层次感。刘庄的钢琴曲《变奏曲》(1956年)采用了锣鼓,带有欢快的音色,带有浓厚的乡村文化色彩[22]。

3 戏曲元素钢琴作品美学特征

作为器乐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钢琴作品不断扩大和优化着人的生活空间,丰富和诗化着人的生活内容。戏曲元素钢琴作品是中国钢琴作品中独特的存在,不仅满足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和诗意追寻,而且具有独特的娱乐精神和美学价值。戏曲元素钢琴作品的审美流变是现代钢琴在饱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音乐土壤上呈现出的独具中华戏曲风格的审美倾向,主要体现为:以戏“声”为美、以戏“腔”为美、以戏“趣”为美、以戏“境”为美等美学特征。

3.1 以戏“声”为美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传统而独特的音乐表达,他们通过音乐展现自己的民族姿态,强化自己的民族精神,从而形成本民族独具一格的音乐美学和娱乐精神。《文心雕龙·声律篇》说:“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者也。声含宫商,肇自血气,先王因知,以制乐歌。故知器写人声,声非学器者也。”[23]301可见,中国传统声律美学的起点是从人的声音开始,乐器的声音是表现人的声音,而不是人的声音仿效乐器。因此,中国古典戏曲之声调及乐器,虽然音色各不相同,但它本源于人的声音,体现了人类发自内心的一种音乐艺术表达和审美感受,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审美境界。戏曲元素钢琴作品,不仅具有多声性的声音特点,而且可以灵活地模拟各种民族乐器的音色,从而表达出浓厚的中国风韵,体现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戏曲音乐主要是单音音乐,很少用和声。但在钢琴作品中,很多细微之处都是通过和声表现出来的,和声组合的可能性是无穷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24]244-250。《夜深沉》(见谱例1、2)是京剧曲牌名,先后由朱世瑞、徐振民两位作曲家改编,全曲的主题都是选用《夜深沉》(朱世瑞1989年,徐振民1998年)中的主要唱段,在曲式结构和作曲技法上则是模仿巴赫的复调技法,将旋律分为上下两个声部交相呼应,仿佛两位说唱艺人的一唱一和。两部作品不仅还原了意味深长、刚柔并济的京腔原貌,同时在创作中国钢琴作品的技法理念方面具有深入浅出的示范作用。

谱例1:京剧曲牌《夜深沉》

谱例2:钢琴作品《夜深沉》

郭祖荣的《闽剧曲牌选奏十五首》(1954年)之“山坡羊”(见谱例3、4),充分运用了钢琴的多声性技法,在钢琴的音域宽广、力度层次丰富这一优势下,重新编排了闽剧曲调的基本音调,在原来的单声部旋律中加入了丰富的和弦,构成了钢琴多声部的丰富旋律。既保留了原作的古雅神韵,又使旋律在不同的音区中表现出不同的音色特点,打造出浑厚饱满的钢琴作品。

谱例3:闽剧洋歌基本曲调

谱例4:《闽剧曲牌选奏十五首》之“山坡羊”

总之,戏曲元素钢琴作品以“戏声”为美的特点,不仅是中西音乐文化的一次碰撞融合,更是通过钢琴将中国的传统戏曲与现代音乐继承发展、创新转化,始终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中庸之道”和“兼容并蓄”的艺术追求。戏曲元素钢琴作品多声性的特点,不仅是一种听觉上的动听与优美[25],更是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美学传统古为今用、中外互动的多元融合的创作精神和审美趣味。

3.2 以戏“腔”为美

与西方美学思想严密的理性思维和逻辑关系所不同的是,中国美学思想具有中国文化的民族特色,更重视实践性和体验性。艺术美是艺术所独具的特质,具有这种特质的艺术能够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戏曲美作为艺术美中的独特存在,不仅美在其剧本创作、舞台表演,而且美在其独具音乐特色的唱腔艺术[26]12-14。尽管戏曲的唱腔艺术总是处在一个从产生到发展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但其所体现的审美特征确实可以通过整体分析、联系实践和切身体验来把握。戏曲元素钢琴作品最大的审美特点就是在钢琴弹奏中加入了戏腔的各种唱腔,从而使西方的钢琴弹奏出具有中国古典戏曲美学特有的音乐,无论是具有民族民乐特色的民间花鼓戏,还是集戏曲唱腔精华于一体的京剧音乐唱腔艺术,都可以通过琴键创作并演奏出具有戏腔的钢琴作品。

著名钢琴曲《皮黄》(1975年)全面吸收了京剧的唱腔,借用板腔变奏技巧,描述了作曲家对于青春岁月的回忆。在创作中,张朝对京剧的核心唱腔进行吸收与改编,模仿了二黄的音响特色,整个音调舒展平缓,音乐情绪也符合“二黄”唱腔悠长深沉的特点。《皮黄》(见谱例5)以京剧的板式特点为结构,贯穿乐曲,比如“导板”为引子,“原板”即原型,“二六”为二拍子,整个作品节奏较原型紧凑,同时在“摇板”中借鉴了京胡、弹拨和锣鼓等元素,在“慢板”中还模拟了寺院的钟声。

谱例5:《皮黄》

《京戏印象——西皮慢板》(见谱例6)是张旭冬借鉴京剧的唱腔(西皮、二黄等)融入进曲调旋律之中,并使用了京剧中的曲牌、过门等音乐元素创作而成的。作品分为前奏曲与赋格两部分,前奏曲是怨诉的慢板,作者用散板来叙述整个音乐的主题。赋格为缩减再现的复三部曲式,作者以行板的速度、赋格的写作手法将主题进行发展。前奏曲由前12小节组成,1-3小节引用京剧“西皮”唱腔音乐片段作为全曲的动机。5-8小节,再次引入京剧“西皮”唱腔音乐片段,第6小节使用快速且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用来模仿京剧中板鼓的轮奏。

谱例6:《京戏印象——西皮慢板》

总之,戏曲元素钢琴作品是现代钢琴进入中国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钢琴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戏曲元素钢琴作品的美学特质,在于其音乐美、唱腔美,对于作曲家而言,戏曲唱腔与现代钢琴的融会贯通,表现了二者相得益彰的美学特征; 对于听众而言,中国特色的音乐叙事及戏曲唱腔则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欣赏和审美享受。其不仅能体会到喜剧的优美,而且能感受到悲剧的壮美,甚至能与钢琴演奏家对于其弹奏的乐曲产生强烈的共鸣,完成听众对钢琴作品从接收欣赏到审美享受,再到共鸣升华的美学超越。

3.3 以戏“趣”为美

“趣”主要指“趣味”,由英国休谟于18世纪首次明确提出,认为“趣味”代表了人的审美判断力。在我国美学史上,“趣味”则是梁启超人生哲学的核心。他认为,生活在趣味中的人生才有原动力,才最有价值[27]13。因此,他认为“趣味”就是由情感、生命、创造所构成的独特而富有魅力的主客会通的特定生命状态[28]。戏曲之“趣味”,则代表了戏曲音乐特有的乐感艺术和受众娱乐的审美享受。戏曲元素钢琴作品作为作曲家饱含情感与生命创作的音乐作品,是创作者与钢琴之间融会贯通的情感交流和音乐生命的具体生成,体现着独具古典戏曲元素的审美意涵和乐感文化。古典戏曲大团圆的结尾模式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乐观”气质,决定了戏曲元素钢琴作品皆有审美娱乐的“趣味”特征。例如:谭盾运用湖南本土戏曲音乐元素创作的代表作之一《看戏》(20世纪70年代),这首作品的音乐素材源于湖南的花鼓戏《刘海砍樵》,作者用变奏的手法将其改编成钢琴曲,四二拍节奏。所谓看戏,就是观看台上演出湖南花鼓戏。《看戏》(见谱例7)以“音画”的形式向听众描绘了最为精彩的“三出戏”的戏里戏外的情景。全曲由独具诙谐幽默、妙趣横生的锣鼓点及主旋律交替创作而成。尤其是作品一开始模仿锣鼓在戏台前大幕拉开之时,以打击乐式的锣鼓点作为音乐段落及音乐内容的引入,为后面风趣生动的戏曲主题渲染了趣味性。

我国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创作的钢琴曲《庆翻身》(1974年),也充分体现了戏曲元素钢琴作品的“趣味性”的美学特征。《庆翻身》(见谱例8)是黎英海将古典戏曲音乐元素的神韵与钢琴的完美结合,于简洁精致中透露出喜庆欢快的时代感。这首作品采用古典戏曲的音调,四二拍。乐曲以四小节的引子作为开始,是典型的锣鼓节奏型,建立在D大调上,表现了人民欢天喜地、敲锣打鼓庆祝自己翻身做主人的热闹场面。乐曲体现了中国传统节日里特有的击鼓习俗,鼓点节奏强而有力,气势磅礴,代表了庆祝新中国迎来改革曙光的喜悦之情,体现了音乐家的爱国情怀,酣畅淋漓地抒发着自由喜悦的心情,推进了乐曲热烈欢腾的艺术气氛。

总之,戏曲元素钢琴作品以戏“趣”为美的审美倾向,代表了此类钢琴作品所体现的主要的美学特征。作曲家的“趣味”体现其对古典戏曲元素的深刻领会、融会贯通与创作成曲,是其才情皆备、物我融会的审美创作的前提条件; 听众的“趣味”在于其对戏曲元素钢琴作品的精神娱乐、人生体验与审美感受,是其主客一体、心悦诚服的审美体验。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大背景下,以戏“趣”为美的戏曲元素钢琴作品在钢琴家、学术界将会获得更高的关注度,也会产生更多优秀的钢琴作品。

3.4 以戏“境”为美

在戏曲美学中,无论是“意境”还是“境界”,虽然其侧重不同,但都指向了“境”这一美学的核心概念。较早将“意境”或“境界”等美学词汇引入戏曲评论的是明代的汤显祖。之后的凌濛初、李渔、孔尚任等明清戏曲理论家们都沿用之,直到王国维的出现,才指出元曲的最佳之处,在于“有意境而已矣”[29]99,使戏曲音乐艺术具有了一种独特的美学风韵。王国维认为,戏曲的“意境”在于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者如其口出。戏曲作品的精神内涵与物质外壳相统一,会把你带入一个暂时超脱了现实生活的负担、直接利害的累赘与统治理念的束缚,而可以一任性情、心身轻松、获得解放的“自由境地”[30]26。这种短暂而愉悦的心境合一,不仅能让听众忘记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焦虑,而且还能影响其一生的处事心态。这就是戏曲能提供给听众的审美享受。与陶渊明以弹“无弦琴”而进入“太古心”的审美境界不同的是,戏曲元素钢琴作品不仅不回避琴音,而且希望通过钢琴美妙的音乐,与知音者相感通相契合,进而使听众进入超越现实、物我合一的审美意境。

陈其刚的《梁祝》(见谱例9,1959年)又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钢琴作品改编过程中,他吸收了中国民间传统的戏曲元素,将经典剧目的内容与西方创作技法相结合相融合,展现出生动的故事情节。这个故事讲述了古代少男少女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反对包办婚姻的决心。尽管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故事被认为是悲剧性结局,却具有崇高的美学价值,让世人心生敬畏,是一首可歌可泣的经典作品。

陈培勋的《双飞蝴蝶变奏曲》(见谱例10,1953年)是一首极富传统民族特色与音乐情趣的中国式“戏境”钢琴作品,音乐情感丰富而极具变化之张力,开端似乎诉说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相识相知的唯美爱情,在第一个变奏主题进入时,曲调柔情婉转,使听众声泪俱下,展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被迫分离,肝肠寸断的场景。而“水仙花”主题的出现,音乐又回到了欢快活泼的情景之中,好似他们为爱殉情化蝶后相伴飞舞的爱情神话。

谱例9:《梁祝》(梁山伯与祝英台相识相知、互相依恋之片段)

谱例10:《双飞蝴蝶变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纷纷化蝶、相伴离去之片段)

总之,戏曲元素钢琴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以琴音、琴乐来传“境”、造“境”,以此达到其创作的美不胜收的艺术境界。从听众的角度来说,戏曲元素钢琴作品传递的不仅是一种美妙的音乐,而且是一种与己相融合的意境。听众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可以忘记现实中的寂寞、焦虑和不安,继而产生一种舒畅、安定和平静的审美演变,进入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自足的审美的境界。

4 结 语

综上所述,戏曲元素钢琴作品作为现代钢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发展的音乐作品,在钢琴音乐中国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从殷承宗创作的第一首戏曲元素钢琴作品到潘瑾开始研究戏曲元素钢琴作品,这一音乐领域越来越受到钢琴界、学术界的认可和关注。本文通过对戏曲元素钢琴作品的创作特色和美学特征的具体阐释,认为其艺术创作具有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运用戏曲唱腔(京剧、黄梅戏、越剧、豫剧、评剧等)、曲体结构(主要指板式变奏体和曲牌联缀体)、板式节奏等方面。在审美流变过程中,戏曲元素钢琴作品在饱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基础上呈现出独具中华戏曲风格的审美倾向,主要体现为:以戏“声”为美、以戏“腔”为美、以戏“趣”为美、以戏“境”为美等美学特征。艺术是文化传播的桥梁,戏曲元素钢琴作品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好声音”,理应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担当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将其创作特色和审美特质与世界交流共享。

猜你喜欢

京剧戏曲钢琴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京剧表演开始了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纸钢琴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