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诵读古诗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2023-12-10蔡媛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3年41期
关键词:萧瑟典故古诗文

蔡媛

片段精选

片段1: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唐〕杜甫《春望》

●赏析

这两句诗中的主要景物是“国都”“山河”“草木”“花”“鸟”,描写它们的词语分别是“破”“在”“深”“溅泪”“惊心”。国家虽然还在,但已经破败不堪;虽然已是春天,但城内草木疯长、一片荒凉;虽有花儿,但感于时局艰难,看到花儿也落泪;虽有鸟鸣,却因怅恨别离而感到心惊。这一组景物本身是没有感情的,只是加了一些修饰语,便平添了许多伤感和悲切。这其实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映射,也可以说是诗人将情感巧妙地融入了眼前的景物中。更妙的是,眼前的景与诗人的情并不匹配,诗人以乐景写哀情,透露出的情感就格外的悲苦难耐,而诗人忧国忧民的形象也就赫然鲜明高大了。

片段2: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唐〕李白《行路难·其一》

●赏析

诗句中运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垂钓碧溪”,一个是“乘舟梦日”。“垂钓碧溪”说的是吕尚未遇周文王时,曾在磻溪垂钓,后遇周文王,被赏识重用;“乘舟梦日”说的是伊尹见商汤前,梦见自己乘舟经过日月之边,后来被商汤重用。诗人借这两个典故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仕途艰难、难遇伯乐的无奈苦闷,也透露出希望自己能像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样得遇赏识并重用自己的君王,从而实现理想抱负的心愿。

技法指津

1.抓景物特征

景情关系是古诗文中亘古不变的一个表现手法,这可以追溯到《诗经》,《诗经》中很多诗歌都是通过反复吟咏景物、不断强化景物特征来抒发情感或表现主旨的,比如《关雎》《蒹葭》。因此,在解读古诗词时,抓住景物特征很重要。

一般来说,景物优美明丽,诗人的情感也愉悦舒展。比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句诗中的“早莺”“春燕”就是活泼欢快、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物,对应的情感也是愉悦舒畅的。反之,景物惨淡晦暗,对应的情感也是悲伤压抑的。比如“枯藤老树昏鸦”这一句中都是残败凋零之景,对应的情感就是悲伤压抑的。

也有一种特殊情况,景物原本美好,可诗人的情感却是忧愁悲伤的。这种写法叫“以乐衬哀”,以美好的景物衬托悲伤的情感,会让悲伤加重加深。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花”“鸟”都是美好的事物,人在看到这些事物时原本该是愉悦舒畅的,可诗人面对失去了往日繁华的国都,即便是万物复苏充满生机的春天也不能恢复它曾经的样子,反倒将原本就已破碎的国都衬托得更加荒凉。又因为诗人目睹了国家由盛及衰的过程,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的景象,一时感慨万千、悲从中来,只觉得连花都因为感受到了战乱的苦难而落下眼泪,鸟儿也不忍目睹百姓骨肉分离而发出了凄厉惊心的鸣叫。这正是情景交融、以乐衬哀的写作艺术。

2.析典故内涵

用典是古诗文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典故用得适当,可以让诗文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使语言更加精练。

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一句,诗人没有明诉自己的郁闷无奈,而是借用典故来抒发情感、表明心愿。再如“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句诗,诗人同样借用“垂钓”这一典故,含蓄表达了希望遇上明君得以施展抱负的心愿。

在古诗文中,这类运用典故来传情达意的例子有很多,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李商隐《贾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等。

3.重积累运用

古诗文阅读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和运用。具体包括对诗文内容的把握、对形象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三个方面,考查的是整体感知和分析探究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时,可以采取三个步骤:第一步,抓信息。即重视诗文之外的信息,包含标题、前序、后注、题干的暗示、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第二步,析意象。诗文言志传情,而“志”和“情”的载体就是意象。理解意象,也是理解诗文的一把金钥匙。解答时可直接理解意象的内涵,也可以抓住意象附带的修饰和限制成分来判断。第三步,看尾句。古人往往在尾句卒章显志,直抒胸臆。

比如杜甫的《望岳》,前三联竭力描绘泰山的巍峨雄壮、神奇秀丽,为后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做足铺垫、蓄足气势。诗人借五岳之首——泰山来抒发人生志向,使得诗中勇攀人生高峰的主旨显而易见。

再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起笔的“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通过对兵家必争之地——潼关的描写,为接下来的“望西都,意踌躇”之感触作引,紧接着自然流露出“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感慨,由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结论就水到渠成了。无论王朝兴衰更迭,百姓都难逃苦难的残酷现实,这一主旨就在最后两句反复的“百姓苦”中彰显出来了。

技巧延伸

◎曹 操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③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④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⑤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借鉴

仿照示例,在③—⑤中任选一句,分析景物特征和诗人情感。

示例:第②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诗人登上碣石山远眺的景象,描绘了海面水波荡漾、岛屿错落耸立的画面,视野开阔,动静相宜,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愉悦舒畅。

答:

本题考查考生通过分析景物特征把握诗人情感的能力。分析诗词中的景物特点,描绘出景物所展现的画面,应抓住诗句中的主要景物,从手法、修饰词等角度进行分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发挥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力求语言优美、表达准确。把握情感时,既要注意景物特征与情感的协调一致,也要留意主要景物所主导的情感。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一句中,“萧瑟”一词给人的感受并不美好,有萧条之意,不注意的话就会把情感解读为“悲凉忧伤”,其实不然,综观全诗不难发现,此处的“秋风萧瑟”实际是指诗人登高临海,在秋风吹拂下产生的凉意,并非情感流露。

牛刀小試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暮过山村

◎贾 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训练

1.“边烽不过秦”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答:

2.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本期答案见下期中缝)

猜你喜欢

萧瑟典故古诗文
风萧瑟
我的1919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驱散萧瑟感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