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粮食绿色生产推动乡村振兴

2023-12-10倪学志

理论探索 2023年6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摘要〕粮食生产是农村农业发展的主体,但目前乡村振兴的实现主要靠的是乡村旅游、特色产业等非粮产业的发展,产粮多的地区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有限。而以非粮产业发展为主导的乡村振兴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占绝大多数的传统粮食主产区并不适合此种模式。只有通过全面深入的粮食绿色生产的带动作用才能实现普遍的和稳固的乡村振兴。这是由粮食绿色生产所具有的技术密集、半劳动密集、净化环境和高值农业的特征决定的。这就意味着政府用于鄉村振兴的资源应该更多地应用到粮食的绿色生产上,而不是更多地用于本应该通过市场机制来吸引资源的非粮产业上。这样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粮食生产就与乡村振兴融为一体。同时,政府应对粮食质量安全的市场准入标准作出更高的要求以达到绿色种植的质量标准。

〔关键词〕粮食绿色生产,技术密集,半劳动密集,净化作用,乡村振兴,粮食绿色品质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23)06-0101-08

发展粮食绿色生产和乡村振兴是目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中的两大重要战略,它们有各自的目标指向。针对许多农村出现的人口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生活环境荒芜化、集体经济薄弱等局面,我国政府提出了总目标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针对以往粮食生产过程中化学投入品过量使用所造成的严重面源污染、耕地质量退化、粮食质量下降等农业不可持续发展问题,我国政府提出了粮食绿色发展理念,并推广了较多的诸如“测土配方施肥”“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化学投入品的减量方法和战略行动。从发展粮食绿色生产和乡村振兴各自的目标指向上看,二者的关联性并不明显,然而从粮食绿色生产的准确内涵上看,二者存在较强的关联性和同一性。本文将从粮食绿色生产推动乡村振兴的理论阐释、具体途径及对策建议三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以粮食绿色生产推动乡村振兴的理论阐释

(一)粮食绿色生产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深刻的一致性

尽管粮食绿色发展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但从实践上看,目前走在乡村振兴前列的地区几乎都不是通过粮食生产及其绿色发展来实现的,而是由乡村旅游、特色产业、三产融合、农业农村多功能等非粮产业主导的。因此,有的学者提出了乡村振兴未来趋势的“二八格局”〔1〕,即20%的大农生产粮食等大宗农产品,80%的小农生产果蔬等高值农产品。其理由是,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粮油等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不具有比较优势,天然不具备竞争力,只能通过较大的规模经营及政府补贴来维持正常利润,以起到保证粮食安全的作用。这种观点意味着粮食生产在我国的地位更多的是一个公益性产业,仅起着维护粮食安全的作用,实现乡村振兴还要靠特色高值农业来主导。然而,这种观点并不具有一般性意义,主要原因:一是我国耕地的65%都是种植粮食作物,我们必须从这一主体发力,把更多的人力、生态技术等要素用之于粮食生产,让其来带动乡村振兴,如此的乡村振兴才能牢固;二是目前我国大多数果蔬等高值农产品都处于过剩状态,每年都有大量滞销浪费现象,再继续扩大生产的空间有限,即使是乡村旅游等热门产业目前都有产能过剩的倾向;三是占绝大多数的传统粮食主产区并不适合此种模式;四是非粮化比重加大会影响粮食安全。为此,笔者认为,在深刻理解粮食绿色生产的内容、特征与作用及乡村振兴内涵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到正处于农业农村变革时期我国需要选择一个什么样的乡村振兴道路才是永续的道路,会发现粮食绿色生产与乡村振兴是一种因果关系,即唯有通过全面深入的粮食绿色生产才能实现普遍和稳固的乡村振兴,而不是各行其道,即让粮食生产本身也成为“高值”产业,并且也只有通过粮食绿色生产带动的乡村振兴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安全可持久的、整体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并且能够承继我国特有的农耕文明的人文精神和生态理念的理想乡村振兴之路。

退一步讲,即使我们通过出口高值农产品实现了短期的乡村振兴,而65%的粮食种植耕地采取资本密集型的大规模粗放经营,“振兴”了的乡村也会因为失去了发展的生态底色而变得难以长久存续。目前我国实际上就有这样一种所谓的“粮食绿色生产”趋向,通过资本投入和规模经营来追求粮食一次性生产过程中的传统投入要素化肥和农药的减量使用,如农药飞播技术和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等,而这种不改变种植结构(即不采取轮作制),不改变要素投入类型,不增加有机肥、生物防治等“内源”型要素,从而单纯追求现有投入品减量的绿色生产措施属于“治标不治本”,减量效应的受限性较大,这也就导致尽管通过近几年的化肥和农药的零增长行动,我国粮食生产化肥和农药的投入增长势头得到了抑制,但使用强度依然很高,这样的绿色粮食生产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终究也会陷入土壤退化、面源污染加重、粮食品质下降的生态陷阱。

然而,目前各地兴办乡村旅游、农家乐、百亩果园等特色产业的热潮还大有增长的势头。相反,对更加迫切的真正的粮食绿色生产的推进强度、发展势头和支持力度则相对较弱。尽管农业绿色发展战略的实施明显早于乡村振兴战略,但粮食绿色生产的成效远没有达到理想状态。这也就要求我们要强力加速推行全面的粮食绿色生产来带动粮食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乡村振兴。

(二)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常规粮食生产方式是乡村及农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基本原因

目前我国常规粮食生产主要是依靠化肥、农药、地膜等大规模物质资本的投入,人力资本及人力的贡献较小,从而导致乡村的衰落。常规粮食生产是以机械化、化学化和良种化为主的、靠物质和机械投入的简单化生产过程,田间管理活动微乎其微,所以目前常规粮食生产所需的劳动量较少,要求的劳动内容也较为简单、技术含量低,粮食生产中人力资本的贡献也较低,因此,也就出现了老年农业状况,他们较低的文化素质及较弱的体力能力仍能满足目前简单的常规粮食生产,即使是文化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劳力和大学生等专业人才在常规粮食生产下也没有用武之地,对他们也就没有了吸引力,优质劳动者被挤出粮食生产。这就说明,目前我国粮食生产主要依靠化肥、农药、地膜等大规模物质资本的投入,人力资本的贡献较小。这也是我国农业技术利用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农业科技和粮食生产表现为“两张皮”难以连接到一起,尤其是关于田间管理型技术更是往往被束之高阁,因此目前我们不是缺少人才,而是人才的浪费和闲置,我国农业大学及相关院所培养的土壤学、植物学、病虫害防治学、生态学等与作物种植有关的专业人才中有很大一部分转行干了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我国也在不断强调培养新型高素质农民队伍的迫切性,同时,也在花大力气培养高素质新农民,但在不改变目前常规简单粗放的粮食生产方式下,高素质农民施展才能的空间十分有限,技术含量较低的农业生产难以使农业成为有尊严的职业。因此,推广绿色新农业比培养新农民更为根本之道。

目前农村农业表现的 “农民不富、农业不强、农村不美”也与常规的粮食生产方式有很大关系。在此种生产方式下,一年内粮农付出的农业劳动生产和管理时间较短①,农闲时间较长,农业成为了“懒汉”农业。劳动投入时间短创造的价值必然就少,农民的收入自然就会被拉低。单位粮食包含的价值就低,单位面积粮食种植的获利也就较低,粮农只能靠规模种植、资本投入、政府补贴来获取利润,农业成了资本型农业。从这一侧面讲,如果粮食生产主要是靠资本投入来支撑和主宰的话,粮食生产的利润会更多地被资本所分享,农民的劳动和管理要素的收入分享必将减少。主要靠资本投资和政府补贴以及过量化学投入品支撑的粮食生产就会表现出生态根基不牢、粮食产品竞争力不足的“农业不强”性。化肥的过量使用致使畜禽粪便、农业废弃物、林草业剩余等生物质肥料资源成为了污染源,也就成了“农村不美”的主要“推手”。综上所述,从根本意义上讲,农村空心化、老人农业、种粮收益低、耕地被抛荒、乡村生物质资源浪费与乡村环境污染并存等乡村衰落局面正是上述粗放的粮食生产方式造成的。

(三)突破常规粮食绿色生产的技术密集、半劳动密集的精细化生产产生的“粮食增殖”“净化环境”及“吸引人力、人才”等效应会使农村逐渐恢复生机

联合国环境署推荐的绿色种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三点:一是通过增加使用自然和可持续的养分投入、多样化作物轮作等手段来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的技术。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其生产的最佳方式是通过人工作用充分地利用好土壤、水分、阳光、空气等自然因素,以及由自然因素形成的可持续养分来滋养农作物使其产出最大化。二是通过采取病虫害综合管理、生物防治和杂草控制等方法来减少化学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三是高效使用化肥技术〔2〕。 这与我国农业部推广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精准施肥技术、农家肥施用技术、作物轮作技术、病害虫综合治理等10项可持续农业技术的目标和内容基本一致。这些绿色技术有的不仅对技术要求很高,并且也是半劳动密集型的,如病虫害综合管理方法;有的技术并不十分复杂,但对劳动量的要求很大,如农家肥即堆肥施用技术;有的既要增加对劳动的需求,也有新技术的要求,如作物轮作;其他绿色技术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增加粮食种植的技术及实施劳动的要求。这些绿色生产技术的实施不仅需要增加普通的劳力,更需要增加受过专业技术教育的知识技术型劳动力。在常规的粮食生产中正是用过量的化学品投入代替劳动投入,由此,包括耕地轮作、精准农业、堆肥施用和病虫害综合治理等绿色生态农业生产方式将会增加农业生产的总体劳动时间投入,劳动和管理时间投入的增加就会增加粮食品质、价值和农民收入。粮食生产也就成为了较为复杂的劳动过程和高值农业。劳动付出的较多、农业生产生态程度就较高的理念在古代就有朴素体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我国古代诗人对生态农业生产场景的描述。 粮食生产没有了“粒粒皆辛苦”,粮食的价值也就较低,加之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珍惜粮食的动力就会减弱,粮食浪费不免发生〔3〕。粮食浪费反过来又会影响粮食安全。依靠自然力土地和劳动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二要素财富观也是朴素生态农业思想的古典表达,这也与“增加使用自然和可持续的养分投入等”现代绿色技术理念相吻合。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回到传统的劳累过重的精耕细作时代,但我们必须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增加减少化学品投入量的劳动投入和可持续的养分,使化学投入品的副作用降到最低,以增加粮食品质和降低面源污染。“无论生活多么都市化,但人类的躯体必须依赖农业,农业与人类血肉相连”〔4〕,所以,我们人类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劳力来哺育农业,以健康我们的血肉。

由于每项粮食绿色生产技术都有减少化学投入品使用量的作用,因此粮食绿色生产技术均有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提高粮食品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效能。而其中堆肥的施用起到的净化环境作用最为突出,这是由于堆肥会让本来污染农村环境的畜禽粪便、农业废弃物、林草业剩余、生活垃圾等有机物质变成肥料,从而使空气、水体、景观等自然环境得到净化。为此,粮食绿色生产会使乡村变得更加生态宜居。当然,粮食绿色生产所需要的更多的技术和劳动需求②,必然会吸引大量的相关人才及劳动者在乡镇生活和工作,直接从事或者服务于农业生产③,產生人力和人才吸引效应,从而使农村生机再现。

二、以粮食绿色生产推动乡村振兴的具体途径

粮食绿色生产推动乡村振兴是通过具体的绿色种植技术实施来实现的。粮食绿色生产的具体途径主要包括堆肥的施用、作物轮作、精准施肥、病虫害综合管理及绿色除草技术等。

(一)生态有机肥料的全面使用可以有力促进乡镇就业、粮食品质和种粮收益提高及乡村生态环境改善等

供给农作物和土壤养分主要有下面三种方式,一是施加有机肥,二是施加化肥,三是土壤通过自身的自然作用或者种植结构的调整如休耕和轮作等来蓄养肥力。由于人均耕地数量有限,我国不可能像美国等人均耕地较多国家那样通过休耕方式来培养地力,只能采取劳动需求较多的有机肥施用及耕地轮作的种植方式。化肥和有机肥的施用需要科学的施用和合理的搭配,其中有机肥包括商品有机肥、堆肥和农家肥,三种有机肥中堆肥较为适合大田作物粮食种植。原因在于,商品有机肥价格高、肥效低并见效周期较长,商品有机肥更适合对土壤进行基础性改良之用;而农家肥的弊端在于脏臭、劳苦等使用不便和质量达不到标准;但堆肥由于成本较低、肥效效果好、技术适中和原材料要求简单、使用较为方便等特征使之更适合粮食种植。堆肥是指在高温条件下把畜禽粪便和秸秆杂草等进行翻堆在通气的条件下,快速腐熟而制成的肥料。堆肥加工过程中能消灭病虫虫卵、病菌孢子和杂草种子。堆成的肥料能为土壤微生物活动提供能源和更加全面的养分,提高土壤肥力,同时还有调节土壤水肥气热、保肥保水、改良土壤结构、减少病害虫等生态作用。由于上述效用,堆肥和化肥合理搭配使用的增产效果优于单独使用化肥,同时也能提升粮食品质、减少面源污染。

按照实践经验和科学测试,有机肥和化肥各提供作物50%左右的养分时,为最佳搭配。目前欧盟各国已基本实现这一肥料搭配比例。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规范、监督畜牧业生产排泄物的排放,同时加大了堆肥生产技术的研发,目前日本的有机肥使用量占比已超过76%〔5〕。而目前我国有机肥使用占比还不足20%,并且大部分是用于果蔬等经济作物,即使用于粮食作物,也有很大部分使用得并不规范,农户为了省事,多数把没有经过充分发酵的“半生粪”撒进农田,肥料效果会有所下降。这样估算,我国粮食种植有机肥的占比应该不足10%,按有机肥和化肥各一半的比例来算,我国还有40%左右的增施有机肥即代替化肥的余地,这对堆肥的潜在需求量巨大,因而其带动就业和净化环境的作用也是巨大的。

目前我国标准化、高功效、低成本的堆肥技术还处于研发阶段,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来吸引相关人才对现代堆肥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现代堆肥技术需要充分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等科技手段,并利用工业化的产品生产方式,在继承传统家庭式沤肥技术材料要求简单的基础上,还要规避传统堆肥技术过于费时费力且堆放发酵过程中对环境会产生污染的弊端,所以,现代堆肥技术是传统堆肥技术的升级版,这样高功效、低成本的现代堆肥技术的开发会把一大批微生物学、土壤肥料学等相关堆肥技术人才吸引到农业生产中。

为了摆脱费时费力的家庭式堆肥而导致的堆肥被弃用的困境,必须鼓励建立具有规模效应的堆肥工厂对堆肥产品进行工业化、标准化和商品化生产和跨区配送。平衡考虑堆肥原料难以长距离运输及工业化的堆肥工厂需要一定生产规模两方面因素,堆肥工厂应该建立在具有一定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的县域中心城镇〔6〕。这样新兴的堆肥工厂化生产必将带动大量劳动力的就地就业。

而堆肥原材料的收集及运输的劳动力需求则更加可观。由于堆肥的原料来源广泛,除了主要原料畜禽粪便外,城乡居民生活垃圾、果蔬农产品废弃物、农作物废弃物、林草业废弃物、食品加工业废弃物、草木灰等有机物都可以作为堆肥原料。由于秸秆、农业残屑、分散养殖户的畜禽粪便、城乡生活垃圾、餐饮业厨余、林草业落叶杂草等丰富多样的生物质堆肥原料,均有能源密度低、分布分散从而收集和运输较为困难的特征,收集这些遍及城乡的分散原料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同时,农民收入低的部分原因是农闲时间过多农民不能充分就业,不能融入现代社会分工体系中,而堆肥开展后,农户可以利用农闲时间进行堆肥原材料的收集而实现随时的兼業和收入的增加。当然,由于堆肥的施用量和体积量较大且施用要均匀的技术要求,致使堆肥的田间施用本身也需要比施用化肥需要更多的劳力。

同时,堆肥的使用也可以大大减少农村环境污染、净化农村环境,进而大大改变农村卫生面貌,使乡村更加生态宜居。由于粪肥的施用在固定的几天内,而畜禽粪便的排放是随时的,这样即使准备被施用的粪肥由于长时间堆放在开放的环境内就会释放异味和有害气体从而污染环境,同时粪肥在堆放过程中也会造成大量的养分损失,据测算,有一半的养分在堆放过程中挥发到大气中或进入了水体环境〔5〕。尤其是分散的养殖户这样的现象更加普遍。甚至有些农户还会把自家产生的小规模畜禽粪便当作垃圾随意倾倒在开放的环境中。大型奶牛养殖场会产生大量的粪便,但养殖场受制于粪便的市场需求环境以及处理成本等因素,几乎都把粪便进行烘干并粉碎处理当作奶牛生活场所的垫圈之用。这种处理方法显然是粪便资源的浪费。大多数养猪场处理粪便的目的就是为了环保而环保,根本没有从资源再利用、粪便肥料化的角度去考虑,只是单独为了从形式上满足环境管制要求,对粪便进行过度化处理,只剩下极少的固体粉末残渣,造成粪便的养分大量损失,并间接地排放到大气和水体中,既增加了环境污染又浪费了粪便资源。这都是没有通过堆肥而造成的生态损失。

目前在农村,果蔬农产品废弃物、农作物废弃物、林草业剩余废弃物、杂草、草木灰等非畜禽粪便类生物质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因为这些废弃物中的有机物经过腐烂、分解流入水体中会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从而形成污染。我国目前这些极其丰富的非畜禽粪便类生物质能源的利用率非常低,只有5%左右〔7〕。而随时收集进行堆肥使用将会避免污染的产生。

农村生活垃圾也是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据估算,我国目前每年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2亿吨。为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部分农村生活垃圾也采取了集中堆放并转运到县城进行集中处理。但处理方式主要是集中填埋,实现资源化利用的比例极小。集中填埋的处理方式解决了暂时的污染问题,但长远来看,由于垃圾进行分解挥发与流失终究会造成二次污染。同时由于集中堆放定期才会运送到县城进行集中处理,在堆放期间也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而随时被收集随时运走进行堆肥的使用就能避免堆放产生的污染和填埋产生的二次污染问题。这样既可以节省填埋垃圾的成本,粮食种植又有了更健康的肥料来源,也从根本上解决了生活垃圾污染问题。也就是说,我们以往单独考虑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从而只是把生活垃圾得到处理即可的单线思维是不合理的,如果我们把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农业绿色生产联系起来考虑的话,即把农村生活垃圾当作堆肥原料使用,二者将会达到一个最佳的生态和经济融合效应。城市产生的生活垃圾和其他的城市园林废弃物、农贸市场的果蔬残余等有机废弃物也都可以利用到堆肥生产中。堆肥生产和施用可以在多层面上带动就业和城乡居民的福利水平提高。

(二)耕地轮作制度的全面推广既可以增加新的农业技术和新的劳动需求,又可以减少面源污染和提高粮食品质等

耕地轮作是指在同一地块上按顺序轮换种植不同种类作物的种植模式。轮作具有提升农产品绿色品质、提高农作物单产、降低农作物种植的物质投入成本以及减少面源污染等经济和生态效应。耕地轮作之所以具备上述效应源于其具有以下生物学功能,诸如改善土壤结构、平衡土壤养分、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病害虫和杂草、增加土壤储水量、提高水分利用率等〔8〕。单就玉米与大豆轮作而言,由于大豆具有生物固氮作用,恰好玉米又是喜氮作物,种植大豆后在土壤中存留的氮素供后茬玉米利用,以减少玉米种植对氮肥的依赖和使用,据测算每公顷大豆可固氮60~80公斤,而后茬玉米种植每亩可少施化肥近10公斤。同时,玉米连作后白苗病、大斑病发病率约增加8%,而且随着连作年限增长呈上升趋势,相反,玉米与大豆轮作后玉米种植的病虫害和杂草也会大大减少,从而减少农药的施用,据测算,农药使用量减少50%左右。玉米和大豆的增产也在5%~30%之间〔9〕。玉米与苜蓿轮作的固氮和土壤改良效应较玉米与大豆之间的轮作更为突出。同样一亩种植玉米的耕地轮作苜蓿的产出营养当量是玉米的3~5倍。其他的轮作也有同样的生态效应。不过,尽管轮作生态效应较大,但目前我国耕地轮作的比例还较低,作为占我国农作物总面积25%之多的第一大农作物和粮食作物玉米,其轮作的比例还不足10%。这也说明,无论是种植户还是政府目前对轮作的重视程度远远不足。轮作比例较低的现状也为我国开展耕地轮作从而获得相应的巨大生态效应提供了较大空间。

而轮作则需要更多的劳动和科技投入,从而会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和科技人才投入到粮食生产中。相对于三大主粮水稻、小麦和玉米而言,它们的轮作作物只有大豆需要的劳动投入较少,其他的轮作作物如油菜、花生、苜蓿、薯类等的劳动投入都要明显高于相应的粮食作物。水稻与油菜之间的劳动投入差距是轮作作物中最小的,但油菜的劳动投入还比水稻的劳动投入多了15%。与玉米轮作的饲料作物苜蓿所需的劳动投入远远不止多出15%的量。这主要原因,一是苜蓿一年可以收获3茬以上,就是一年需要完成苜蓿三个生长周期的劳动,等于种植了三季作物。二是每个生长周期的管理工序也多于玉米种植,除了一般性田间管理如施肥、灌溉、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劳动工序外,收获后还需晾晒、打捆和贮存等工序。我国目前单一化的种植结构也与轮作作物较三大主粮要投入更多的劳动时间有关,为了省时省事农户选择了三大主粮的连作。另外,轮作不仅是非粮食作物种植过程本身需要较多的劳动投入,在粮食作物定期向非粮作物种植的转换时,也需要额外的劳动,比如水稻轮作油菜得把水作的耕田改造为适合旱作;由于使用的机械工具不同,也需要调试不同的工具等。

轮作后由于同一区域种植作物的多样化,在种植技术的提供上也需要多样化,尽管多数技术可以由提供粮食种植技术的服务人员提供,但非粮作物也有些特殊的种植技术需要新增技术服务人员来提供,比如饲料作物苜蓿的种植技术有的就与粮食种植完全不同,就需要增添特定的人才。这样,在粮食绿色生产需要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由于非粮轮作作物的特定技术需要,也会有额外的人才投入农村农业生产中。

(三)化肥的精准科学施用需要更多的劳动和技术投入,也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力和人才留在粮食生产中,并能减少面源污染,提高粮食品质

我国目前化肥的过量施用除了与有机肥的搭配比例不合理的原因外,还有化肥施用较为粗放不科学、不精准从而化肥利用率较低的原因。我国通过“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等举措的实施,化肥和农药的施用总量都有所降低,但基本态势还没有大的改观,化肥和农药的施用强度仍然很高。并且实证研究表明,近几年“零增长行动”驱动的化肥使用總量降低主要归功于果树、蔬菜等园艺作物施肥强度的下降,相反粮食作物的施肥强度仍在提高,只是增速在下降〔10〕。2020年化肥总体施用强度为313千克/公顷,仍是国际公认的安全上限每公顷225千克的1.4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65倍。2020年我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主粮作物的化肥利用率仅为40.2%,与欧美发达国家75%的利用率仍有很大的差距〔11〕。2020年玉米化肥施用强度为375千克/公顷,稻谷为347千克/公顷,小麦为425千克/公顷。这说明我国化肥利用率的提升仍有很大潜力。精准施肥包括使用恰当的肥料(即测土配方施肥)④和科学施用两方面的内容。测土配方施肥的完成需要土壤取样测试、肥料田间测试、肥料配比和加工等生产过程,这就需要土壤学等相关人才加入粮食种植中,并且要想使配方施肥更有效,测土配方的采样就要尽量精准化,目前我国测土配方施肥效果不好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测土取样过于疏稀,有的县甚至一个县内才有一种配方肥,一个县只有一个配方应该不能满足不同地块从而不同土壤性质的要求。所以,较为准确的配方肥是会吸引较多的相关人才。

科学施肥也是减少化肥使用量的重要方法。科学施肥是指农户根据作物的生育周期和需肥规律,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施用不同的肥料。具体而言,就是减少基肥施用,在作物的主要需肥阶段进行多次追肥。少量多次的施肥方式会减少化肥的发挥与流失,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而不是目前大多数农户的基肥过量施用的“一炮轰”施肥做法。就水稻种植而言,科学施肥应该有四次,即基肥、分蘖肥、促化肥和保花肥的分别施用。这样,科学施肥相比传统的“一炮轰”施肥就需要更多的劳动和技术投入。

(四)病虫害综合管理方法的实施可以大量吸引相关科技人才的进入及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能减少面源污染,提高粮食品质

目前粮食生产农药使用量较多与我国农户主要使用了较为省时省事的单纯的防治病虫害的传统防治方法有关。这种传统方法就是单纯借助农药一种要素把病虫害灭杀掉,优点是省时省力,但有加速虫害变异、产生抗药性而使农药使用量多的缺点。而推广病虫综合管理法则可以大幅度地减少农药的使用,这种方法是指把每一种作物和虫害当作一个整体,然后综合所有因素及各种控制方法,制定一个管理计划。具体在实践中,应使用具有选择性的合成杀虫剂,将虫害抗性工程与自然控制方法相结合,包括农艺法和借助天敌与寄生虫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能有效地降低农药的使用量。但是这种方法与传统的防治方法定期喷洒农药相比,要复杂很多,技术水平要求较高,需要掌握病虫与作物的关系、病虫的生长规律、天敌的特征等多项知识和技术,并且需要随时、动态地观察和识别病虫的发生迹象。由于这种方法涉及的程序和内容、步骤较多,所以其也属于劳动密集型的防治方法。古巴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有害病虫综合控制计划,在计划建成实施的第一年,全国农药使用量就减少了一半,而后也在逐年减少。古巴有害病虫综合控制计划的实施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12〕。近邻印度尼西亚在20世纪80年代末为了控制由于农药大量使用而泛滥的水稻褐飞虱病采取了综合控制方法,对害虫及其天敌进行识别和有规律地监控,来指导农民农药的使用。结果农民的喷药次数从每个季度超过4次减少到少于平均1次,农药使用量降低了60%,而水稻产量还提高了15%;由于接触农药机会的减少,当地农民的健康状况也因此有所改善;由于稻田农药施用的减少从而水质的改善,以前农民用来食用的鱼类也重新回到了稻田〔13〕。病虫害综合管理法的实施无疑会大量带动粮食生产的就业和人才引入。

同时,除草剂在粮食种植中占据农药施用的较大比例,有的作物比如玉米除草剂的比例已经占到农药的一半以上,因此减少除草剂的使用也是减少粮食生产农药使用的重要措施之一。替代除草剂的主要方法是利用作物轮作和覆盖作物来控制杂草,或者用动力机器来除去杂草。尽管用机器动力来进行除草,但也需要人工来操作机器,因此也需要较多的劳动投入。

三、以粮食绿色生产推动乡村振兴的几点建议

既然全面的粮食绿色生产是带动乡村振兴的必由途径,那么如何进一步推动粮食绿色生产就必将是我们文章最后需要关注的问题。目前政府在推进粮食绿色生产上采取的是生产端补贴等支持性政策与消费端建立粮食绿色品质优质优价的市场激励机制相结合的策略。这样的策略在基本方向上是正确的,但各个策略的具体措施以及与其他政策的关系与协调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调整。为此,笔者提出相应的三大改进性新策略。

(一)由于粮食绿色品质的信任品性及间接消费的绝大比重,则需要通过提高粮食质量安全的市场准入标准来实现粮食绿色品质的基本优质优价

由于单独的补贴等支持政策并不能促使粮农采纳绿色种植方式,因此需要通过绿色种植后获得的粮食绿色品的优质优价机制来辅助。但由于粮食绿色品质的信任品特征,即人们在消费粮食及其加工成的食物时并不能像消费水果、茶类产品那样通过消费体验来判断其绿色品质,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及其消费方式的改变,对粮食及其加工和延伸产品的消费更多的是购买现成食品(如馒头、切面、面包、蛋糕等),以及通过餐饮服务的即时性间接消费,通过家庭自制的消费越来越少,而非自制的粮食加工及餐饮食品的消费由于其品质的信任品性会使优质优价机制失效。这样,为了解决上述的“漏出”问题,让粮食绿色种植成为常规和普遍,需要对粮食质量安全的市场准入标准作出更高的要求以达到绿色种植的基本质量标准,以适应普遍的粮食绿色种植。为此,政府在实施口粮的最低收购价保护政策时,也要提高收储粮的质量安全标准以达到符合绿色品质的要求,即最低收购价也应按较高的品质进行提价收购。这等于通过提高粮食质量安全的市场准入标准来实现粮食绿色品质的基本优质优价。政府可以建立有效的粮食质量安全标准分级体系,通过竞争机制和品牌化来实现更高质量的粮食供给。

(二)用于乡村振兴的政府投入应更多地用到粮食的绿色生产上,而不是更多地用于本应通过市场机制来吸引资源的特色产业上

既然绿色粮食产品终端市场的优质优价可以通过市场准入、质量分级、政府的监察监管等市场机制来实现,那么政府就可以把更多的资源投放到对粮食绿色生产的补贴等支持政策上。如此的政府补贴也是合理的,由于粮食绿色种植产生的生态效应和生态价值通过终端产品的优质优价只能实现一部分,其产生的面源污染减少所导致的水体和空气质量提高的正外部性并没有得到价值实现。政府补贴可以补偿这一部分绿色种植的生态价值。同时,由于粮食绿色种植与乡村振兴存在因果关系,唯有通过粮食绿色生产才能实现真正和普遍的乡村振兴,所以用于乡村振兴的政府投入应更多地用到粮食的绿色生产上,而不是更多地用于本应该通过市场机制来吸引资源的产业上,而这些产业就是政府目前正在花费绝大投入积极支持和推进的乡村旅游、特色产业、三产融合、农业农村多功能等非粮产业。事实上,这些行业的产品价值基本上均可以通过自发的市场机制得以实现,从而不需要政府过多支持。这样的话,政府就会有更加充裕的资源投入到对粮食绿色生产的支持上,也就有能力對粮食绿色生产进行更加全面和系统的支持,而不像目前由于资金短缺对粮食绿色生产的某些环节没有给予支持从而导致粮食绿色种植的整体效果不佳。

(三)政府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除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基础设施外都应该调整到绿色生产本身上来,而不是既支持绿色粮食生产,又支持常规粮食生产

在增加对粮食绿色生产支持的同时,要避免由于同时对常规粮食生产支持而对粮食绿色生产产生的挤出效应。目前我国多数的粮食种植补贴政策与粮食绿色生产是相冲突的,也就抑制了绿色补贴政策的激励作用,比如目前的粮食规模种植补贴政策,即种植规模越大相应的补贴标准越高,这样就会激励农户只是单独地扩大粮食种植规模,而没有积极性去使用也可以获得补贴但需要投入较多劳动的绿色要素。再比如,政府在给予施用有机肥进行补贴的同时,也对化肥生产和施用给予补贴,这等于抵消掉了对有机肥的补贴效应。所以我国政府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除了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基础设施外都应该调整到绿色生产本身上来,而不是既支持绿色粮食生产,又支持常规粮食生产。这样,农业技术研究成果、生产投入品供应、市场信息、人才及技术服务等农村农业发展要素都被绿色生产所主导,逐渐的粮食绿色生产将变为“常规”的粮食生产。

诚然粮食绿色生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粮食价格的上涨,但粮食价格的上涨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这是因为粮食价格上涨是由粮食品质提高引起的。粮食品质的提高可以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从而会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减少居民的医疗支出。粮食价格的上涨也不会同幅度地增加居民的购买支出,因为粮价上涨会刺激居民减少浪费从而较少一定的支出。低收入群体也会因为“被动”地消费品质较高的食物使其健康水平得到提高,更为重要的是,这样“被动”的消费是可以通过把以往的不健康消费(比如烟酒消费等)被迫转移到健康的食物消费上来实现。当然,政府也有必要给予低收入群体适当的食品价格补贴。

注释:

①就玉米种植而言,一个农民一年种植一亩玉米耗时3~4天,以每户6亩地计算,一季玉米种植大约耗时20天,而种植150亩玉米也只需要劳动时间30天左右。

②另外,粮食绿色发展不仅会带动直接关联产业的发展,也会带动下游粮食加工及相关产业在当地的发展。由于绿色种植的农户为了获得更高层次的“优质优价”往往会自行创立品牌进行当地化的加工生产,或者与加工企业在当地实现短链加工合作。

③尽管美国农业人口仅占2%,但为农业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人口占比竟高达17%~20%。并且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文化素质也较高,县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25%,硕士学位的占70%,州一级必须具有博士学位。

④测土配方施肥是指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调整结构,实现恰当施肥。

参考文献:

〔1〕黄季焜.加快农村经济转型,促进农民增收和实现共同富裕〔J〕.农业经济问题,2022(07):4-14.

〔2〕谭秋成.作为一种生产方式的绿色农业〔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09):1-8.

〔3〕张宗利,徐志刚.中国居民家庭食物浪費的收入弹性、效应解析及模拟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22(05):110-121.

〔4〕耿鹏鹏,罗必良.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建设农业强国——从产品生产到社会福利的发展模式转换〔J〕.南方经济,2023(01):1-14.

〔5〕李 周.发展合乎生态学要求的现代农业〔J〕.农村经济,2020(10):1-13.

〔6〕倪学志.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生态农业的策略研究〔J〕.经济纵横,2018(07):76-82.

〔7〕杨承训,承 谕. 论生态农业与生物质能源的互动机制〔J〕.江汉论坛,2014(02):56-60.

〔8〕杨晓琳.华北平原不同轮作模式节水减排效果评价〔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15.

〔9〕周桂玉,张晓平,等.黑土实施免耕对玉米和大豆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5(06):260-267.

〔10〕赵明正,赵翠萍,等.“零增长”行动背景下中国化肥使用量下降的驱动因素研究——基于LMDI分解和面板回归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9(12):118-129.

〔11〕于法稳,林 珊.新型生态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目标重塑及路径策略〔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2(05):38-45.

〔12〕房宏琳,等.古巴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模式与经验〔J〕.中国农村经济,2009(09):86-91.

〔13〕戈登·康韦,凯蒂·威尔逊.粮食战争:我们拿什么来养活世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于晓媛

〔收稿日期〕2023-09-19

〔作者简介〕倪学志(1968-),男,内蒙古赤峰人,内蒙古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和经济思想史。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