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重大风险应对的时代要求、理论向度与实践进路

2023-12-09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安全观应急国家

张 亚

(中国消防救援学院 政治工作系,北京 102202)

国之大者,安全为要。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以一个独立部分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出全面部署,并强调:“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1]43重大风险应对是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面对国际国内日趋复杂多样的重大风险挑战,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明晰重大风险应对的时代要求,把握重大风险应对的理论向度,多维度探索重大风险应对的实践进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稳定发展。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重大风险应对的时代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严密防范系统性安全风险。同时,报告16次提及“风险”,对未来一个时期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出重要部署。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一个重要课题,需要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把握重大风险应对的时代要求。

(一)发展阶段、目标、环境的新情况

立足新发展阶段,意味着重大风险应对面临新的目标与环境。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全球化进程出现波折,国际战略格局深度调整,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加速推进,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竞争愈发激烈。在此背景下,影响国家安全的内外因素相互叠加、交织、渗透。由大向强、将强未强的时期是国家高风险期,我国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必然会面对更多更复杂的重大风险和重大挑战。我们不但要破除自身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拦路虎”,还得应对来自外部的全新风险挑战。[2]国内来自经济、政治、社会、意识形态及自然界等领域的风险,国际来自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风险,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增多,各方面风险可能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现,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我们应对各种重大风险的能力。

(二)重大风险变化、演进、蔓延的新特征

“两个大局”“发展与安全”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共振,使得重大风险的发生、发展难以预测。重大风险的性质、情况不完全已知,重大风险的变化、演进、蔓延呈现新的特征:一是复杂性。从成因上看,由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主体的非理性判断,不同主体之间利益掣肘等主观因素,又由于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等领域的重大风险之间传导、共振,“两个大局”相互交织、激荡条件下风险变量的相关性增强等客观因素,造成重大风险的复杂性加深。二是易变性。从过程上看,易变性主要表现为重大风险发生的易变性、发展的易变性和化解结果的易变性,这些表现减弱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可预测性和可控性,加剧了重大风险的联动性和意外性。[3]三是不确定性。从结果上看,由于防范化解决策带来的可能结果不唯一,不确定性就会存在,主要表现在重大风险影响对象、影响内容及影响程度的不确定性。总体上看重大风险变化、演进、蔓延的新特征,复杂性是造成易变性、不确定性的本源。

(三)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止损工作的新要求

随着全球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深入推进,重大风险变得更加复杂、多元,点上风险系统化、局部危机全球化态势明显。加之科技进步使风险防范面临新的挑战,可能会为未知风险的积累和蔓延提供温床。整体上看,我国重大风险防控依然面临以下诸多困境:重大风险点多面广,防控形势严峻;重大风险往往呈现突发性、综合性等特点,防控难度增大;重大风险的信息搜集、研判、传递等存在“壁垒”,信息共享困难;重大风险应对过程中跨部门、跨区域联动协调有难度;应急管理机制不够健全,重大风险应对能力不足。新的挑战提出新的要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方式。立足新阶段,面对新目标,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做好应对重大风险的各项准备。

二、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重大风险应对的理论向度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是行动的指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创新运用,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理论指引,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为实践指向,提升重大风险应对效能。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创新运用,提升理论凝心制度聚力的应对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4]29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建党以来,每遇困难和风险,中国共产党都能够做到头脑清醒、处变不惊、迎难而上,根本原因在于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能够运用科学理论分析问题、研判形势。面对挑战,我们党立足全局、战略、宏观的高度形成清晰认识,明确方向、提出对策,攻坚克难、化险为夷。在此过程中,党防范化解风险的理论成果不断升华、制度成果不断健全。

理论成果集中体现为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我们党的一个显著优势是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善于未雨绸缪,在领导全国人民推进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的工作中,不断深化对相关工作的认识。毛泽东认为:“所谓困难,无非是社会的敌人和自然界给予我们的。”[5]393邓小平指出:“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6]267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两个大局”,着眼新时代应急管理实践要求和人民需要,针对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要求,形成了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这一重要论述立足新发展阶段,聚焦新发展理念,着眼新发展格局,始终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书写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中国答卷,紧紧围绕总体国家安全观,高标准协调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主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积极推进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创造良好安全环境。

制度成果集中体现为形成了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不断调整和完善,应对自然灾害和生产事故灾害能力不断提高,成功应对了一次又一次重大突发事件,有效化解了一个又一个重大安全风险,创造了许多抢险救灾、应急管理的奇迹,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在实践中充分展现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7]98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进程,我国的应急管理制度模式经历了由传统的安全管理阶段到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联动管理阶段,再到成立应急管理部为标志的全面应急管理阶段。应急管理部门的组建是科学的制度设计,有利于实现应急工作的综合管理、全过程管理和应急力量资源的优化管理,增强了应急管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理论指引,把握风险应对“定盘星”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安全提供了最基本的制度保障,毛泽东兼顾国防和经济安全的思想带动了国家安全保障能力的跃升。改革开放后,从经济发展型安全观,到“互信协作发展”安全观,再到以“和谐发展”为标志的安全观,国家安全观实现了新的跨越,为中国特色安全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安全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这一变革的核心就是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实现了新时代整体性创新发展。

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提出,“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8]200。此后,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深化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要全面把握其丰富内涵:一是把握其突出“总体”的特点,总体国家安全观涉及的领域全面,将威胁国家安全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信息等因素都考虑在内,涵盖了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同时,总体国家安全观也强调维护国际共同安全,重视国与国之间的安全协作,积极构建安全合作框架,推动国际共同安全。二是把握其服务人民安全的宗旨,人民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最终追求,人民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人民充分、可靠、舒适的安全体验,人民安全稳定美好的生活环境,需要国家安全来保障。国家安全的维护依赖于人民的力量,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三是把握其蕴含的科学思维方法,总体国家安全观体现了全面系统分析国内外安全因素、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因素、发展和安全问题的系统思维,体现了立足当下安全,着眼未来安全这种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体现了做最坏打算,树牢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的底线思维。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应对重大风险的“定盘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国家安全贯穿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同经济社会发展一起谋划、一起部署,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促进国际安全和世界和平,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保障”[4]389。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内涵外延比此前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宽广。为此,必须紧握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个“定盘星”,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拓展应对重大风险的视野,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导向,把国家安全贯穿到应急管理工作各方面全过程,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整体推进又突出重点,既讲原则性又讲策略性,既讲需求又讲能力。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注重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一起谋划、一起部署,同国际安全和世界和平一同考量,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保障。

(三)以习近平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为实践指向,提升重大风险应对效能

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从根本上阐明了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治国理政规律、国家治理规律、应急管理规律的认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应急管理思想的新境界,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急管理理论发展达到了新高度,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实践指向。

拥护“两个确立”,提升重大风险应对的政治高度。“两个确立”是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重要历史经验,是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各项目标任务的根本保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要深刻领悟、一体贯彻“两个确立”与“两个维护”,就要不断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时时处处坚持党的领导,时时处处维护党中央权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分析和解析问题,以更彻底的履职尽责展现政治担当。把对党的忠诚体现在无惧困难、勇毅前行的具体行动上。

立足“两个大局”,增强重大风险应对的战略主动。统筹“两个大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当前和今后国际国内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科学判断,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标志性宏大背景,也是迈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指南。立足“两个大局”要求风险防范明晰主责,聚焦主业,尽最大努力防范各类妨碍民族复兴进程的重大风险,尤其是要紧盯安全风险,以最充分的准备把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之时,化解于成灾之前。同时强化练兵备战,充分做好应对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的准备,确保应急救援队伍召之即来、战之必胜。

坚持“两个至上”,树牢重大风险应对的价值遵循。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褒奖作为最高荣誉,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冲锋在前”[9]。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履职尽责,不懈奋斗,以踏实的行动、无悔的付出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统筹“两件大事”,肩起重大风险应对的时代担当。统筹发展和安全是我们党历经百年不懈奋斗积累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也是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必然要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急难险重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注重运用专家服务、科学监管、精准执法等手段,通过提升安全生产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导督促生产单位加强管理、改进工艺、消除隐患,强化生产过程的安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三、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重大风险应对的实践进路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应对具有复杂性、易变性、不确定性等特点的重大风险,需要从坚持党的领导、践行为民宗旨、凝聚整体力量、推动模式转型等维度切入,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立足职责使命,对标总体国家安全的实践要求,全面汇聚起风险应对的强大力量。

(一)坚持党的领导,形成“一盘棋”应对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1]13,“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10]36中国共产党最有理由自信,是被历史证明、时代证实的结论。从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到当家作主、艰辛探索、拨乱反正、继往开来,再到新时代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迈进,中国共产党在应对危局、开辟新局中积累风险应对的经验,在应对危机、转危为机中凝聚起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

党的全面领导是生成风险应对能力的根本要素。“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11]181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是重大风险应对的最大优势。由于重大风险应对不仅包括突发事件发生的应对处置,还包括平时的防范化解,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强化全过程防范、全流程化解,注重全要素处置,切实提升重大风险应对的有效性。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灾害事故多发频发的现实,我们党始终强调以集中统一的领导提升风险应对能力,始终高度重视风险防范中的领导力尤其是组织力建设,始终注重在风险防范中总结经验,并特别注重把经验做法上升为理论成果,形成制度约束。《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明确安全生产工作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则规定: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统一领导要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坚决服从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做到令行禁止,以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领导力和号召力,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和艰难险阻。

党的全面领导是形成全国一盘棋应对格局的致胜密钥。党领导下的全国一盘棋,是我们党革命年代形成的优良传统。毛泽东指出:“全国一盘棋和地方积极性这两个东西相结合,一有矛盾,按照全国一盘棋的原则解决。”[12]557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6]16。面对各类风险挑战,我们党通过有效的领导制度、高效的领导机制激发组织活力,盘活资源要素张力,挖掘集体与个人潜力,从而形成全领域、全过程、全参与的应对风险整体合力。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积极主动防范化解党执政面临的重大风险、改革开放遇到的各种重大风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的全局性重大风险、党自身建设面临的风险等,我们靠着党的全面领导的优势,有效应对并战胜了各类重大风险。近几年,“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开展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1]3全党全国人民在疫情防控中更加深刻领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讲过的道理: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

(二)践行为民宗旨,打造风险应对铜墙铁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挥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应对重大风险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体现,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是最基本的民生,“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公共安全治理的有效途径”[13]228。

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在应对风险时,能有效调动起人民群众热情,激发起人民群众力量,筑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人民防线。这条防线以各级党组织领导机制为根本,群团组织联系机制为链条,人民群众参与体制为基础,抵御了一次次风险挑战。危险面前、危难之际,党政军民一心严防死守、顽强战斗,一幕幕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的动人画面在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中不断上演,一幅幅战天斗地、可歌可泣的雄壮乐曲在全国奏响,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升华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筑起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精神长城。

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宗旨”[11]218。国家是人的集合体,人民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人民是捍卫国家安全和民族独立的中坚力量,民意和人心向背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稳定。重大风险应对工作要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增强群众观念为目标,切实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积极适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要求、对维护自身权益的新关切和对高品质公共服务的新需求。重大风险应对工作还要“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1]44,真正做到为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贡献一切。

(三)凝聚整体力量,形成多维应对风险格局

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夯实应对风险的制度根基。“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11]218,也是维护和实现国家安全的最直接和最现实的目标要求。应对风险各种机制的建立健全都必须以确保政治安全为根本,尤其要“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11]39等确保政治安全。这要求各级部门在风险应对中强化政治机关属性,提高风险应对的政治站位,着眼发展和安全,立足“大安全大应急”框架,推进风险应对的制度建设、机制搭建。

以经济安全为基础,强化应对风险的物质前提。经济安全既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和维护国家安全的物质基础。经济安全是指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以及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建设项目等经济利益不受威胁的状态,同时包括保障经济安全和发展的能力。应对经济领域风险,要坚决扛起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主责主业,多措并举防范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加快完善安全发展体制机制,补齐相关短板,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4]185,“推进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监管”[1]44。要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大科技、战略资源、基础设施、重要产业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用好开放平台,健全外商投资安全审查、网络安全审查、特定物项和关键技术出口管制制度。

以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锻造应对风险的坚实平台。科技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支撑,它包括科技自身安全和科技支撑保障相关领域安全,涵盖科技人才、设施设备、科技活动、科技成果、成果应用安全等多个方面。应对科技领域风险,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遏制重特大事故,防控重大安全风险,织密织牢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防护网。文化安全是国家软实力安全的重要标志和保障。应对文化领域风险,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引应急文化建设,推动应急文化教育体验基地建设,搞好宣教活动,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突能力。社会安全是关系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的大事。应对社会领域风险,必须持续推动平安中国建设,推动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全国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全国综合防灾减灾示范县和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创建,完善创建标准,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营造风险应对的外部环境。国际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的依托,国际安全时刻牵动并影响着总体国家安全。风险应对工作要以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和应急响应领域国际合作为基础,着力建设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促进全球灾害治理体系的完善。“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4]451,全面深化国际安全合作,全方位健全全球安全治理体系。

(四)推动模式转型,提高重大风险应对质量

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1]44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我们党从防范和应对并重到推动向事前预防转型的转变,意味着党的风险应对体系越来越完备。

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要在风险意识上,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以时时放心不下、始终如履薄冰的高度警觉,充分做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向前延伸主动防范,向下延伸提供支持,理直气壮守牢安全底线,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要在风险治理上,注重精准治理、依法管理、强化社会共治。坚持精准治理,强化安全风险全过程精准防控,以科技赋能,提升应急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坚持依法管理,注重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应急管理法治化、规范化水平,坚持社会共治,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群防群控群治,不断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就要在风险责任上,做到守土有责、确保守土尽责。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协调能力,利用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厘清“统”和“分”,衔接“防”和“救”,确保“统”“分”职责清晰、“防”“救”无缝对接,形成强大的整体合力。

猜你喜欢

安全观应急国家
多维深入复盘 促进应急抢险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推动国家总体安全观入脑入心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把国家“租”出去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