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内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治疗踝关节后踝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3-12-09周子玉刘烈东魏建江

贵州医药 2023年10期
关键词:后踝入路踝关节

周子玉 刘烈东 魏建江

(榆林市第一医院,陕西 榆林 719000)

后踝骨折在踝关节骨折中较为常见,通常发生在踝关节旋转扭伤中,有时也发生在踝关节骨折脱位中。后踝关节骨折常发生软骨损伤,累及关节面,对人体正常活动造成严重影响[1]。针对无移位或微小移位的后踝关节骨折,通常采用保守治疗。但针对移位>2 mm的情况则主要采用手术治疗。临床上常用后外侧入路方式实施切开复位术治疗,但该入路方式难以充分暴露患处,难以有效固定骨折块,容易影响预后。前内侧入路对胫距关节面及胫骨远端骨折块充分、清晰暴露出来,便于术者进行复位固定[2]。本文旨在探究前内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治疗踝关节后踝骨折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踝关节后踝骨折患者96例,根据手术不同入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32~58岁,平均(44.69±6.29)岁;Lange-Hanson踝骨折分型:旋前外旋型Ⅳ度26例,旋后外旋型Ⅲ度22例;致伤原因:摔伤8例,交通事故伤16例,扭伤24例。观察组男23例,女25例;年龄31~59岁,平均(45.19±6.37)岁;Lange-Hanson踝骨折分型:旋前外旋型Ⅳ度25例,旋后外旋型Ⅲ度23例;致伤原因:摔伤9例,交通事故伤17例,扭伤22例。我院伦理委员会已同意开展本研究。纳入标准:经临床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踝关节后踝骨折,诊断标准参考《骨科学》[3]中相关内容;骨折移位>2 mm;闭合性损伤;已经对骨折部位进行内固定。排除标准:病历资料不完整;合并足部其他部位骨折。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术前处理:患者入院确诊后用冰袋外敷处理24 h,患肢抬高15°~20° ;用牵引锤牵引跟骨;给予患者静脉滴注150 mL甘露醇注射液(陕西诚信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61023391,规格:100 mL:20 g)加压,2次/d;给予患者地奥司明片(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6737,规格:0.5 g),口服0.9 g/次,2次/d;待患者后踝出现皮纹特征,肿胀症状消退后,开始实施手术,麻醉方式为全麻。对照组:采用后外侧入路,患者取侧卧位,于紧邻腓骨远端的后缘切一长度8~10 cm的纵向切口,切开时注意避免损伤小隐静脉及腓肠神经,切开后显露骨折端,清理坏死骨块和残留血肿,实施复位,先用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于腓骨后放置预弯钢板,拧入螺钉固定,在C臂机作用下检查复位情况和固定情况,确认固定良好后进行缝合包扎。观察组:采用前内侧入路,患者取仰卧位,于内侧踝关节上方6 cm处开始向踝关节水平后弧形斜后方1 cm切一切口,查看患者骨折部位,采用与对照组相同方式进行清理和复位,检查复位情况良好后,直接采用空心导针进行固定,最后缝合。术后处理:术后给予患者静脉滴注注射用甘露醇,热敷患肢,并在手术当日指导患者开始进行足趾屈伸训练,针对未进行石膏固定的患者,从术后第3天开始被动进行踝关节功训练;术后定期门诊复查,复查时间分别为术后第2周、第1、3、6、12个月,对患者骨折愈合、术区切口及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包括有无窦道形成、皮肤坏死、踝关节活动度、骨折再次移位等。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4],分为治愈、显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围术期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手术后6个月踝关节功能评分(AOFAS)[5],分数越高提示踝关节功能越好;手术并发症:包括创伤性关节炎、切口感染、皮瓣坏死、愈合延迟。

2 结 果

2.1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愈36例、显效11例、好转1例,总有效率为97.92%;对照组治愈27例、显效14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5.42%。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909,P<0.05)。

2.2围术期指标比较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146.26±17.42)mL少于对照组(155.54±18.75)mL,切口长度(9.02±0.18)cm、骨折愈合时间(61.94±8.76)d、完全负重时间(11.09±0.97)周短于对照组的(9.32±0.24)cm、(72.69±9.45)d、(12.61±1.08)周(t=2.512、6.928、5.780、7.254,P<0.05)。

2.3AOFAS评分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AOFAS评分76~96分,平均(86.49±8.67)分;对照组AOFAS评分65~88分,平均(76.38±8.45)分。观察组评分明显比对照组高(t=5.786,P<0.001)。

2.4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仅出现切口感染1例,发生率2.08%;对照组患者出现创伤性关节炎2例、切口感染3例、皮瓣坏死2例、愈合延迟2例,发生率18.7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5.470,P<0.05)。

3 讨 论

后踝在维持踝关节稳定中起到重要作用,一旦发生骨折需要及时接受有效治疗,固定后踝骨折块,同时修复软骨,以促进恢复踝关节功能。后踝骨折固定有多种手术入路,临床上关于后踝骨折手术入路方式尚无统一的规定。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AOFA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采用前内侧入路治疗踝关节后踝骨折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手术出血量,手术切口小,术后康复快,且减少患者发生手术并发症。相较于后外侧入路而言,采用前内侧入路治疗可以充分、清洗暴露胫距关节面及胫骨远端骨折块,有助于术者直视复位并固定骨折处,并通过解剖复位将钢板放置后踝进行固定,与AO固定技术原则相符合。针对关节上存在软骨损伤的情况,在同一切口中同时处理,并对外踝骨折或远端腓骨进行后方的抗滑动钢板固定,操作简便,固定效果较佳,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6]。采用前内侧入路治疗可以充分暴露骨折处,手术切口小,对局部软组织的破坏小,术中出血量少,且有利于手术清理和复位,固定效果较好,可以促进术后康复[7];骨折部位固定效果较好,术后当天患者就可以开始进行被动康复训练,尽早恢复踝关节功能,促进踝关节血液循环,有助于骨折恢复,减少发生皮瓣坏死、愈合延迟等并发症。

综上所述,采用前内侧入路治疗踝关节后踝骨折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术中出血,手术切口小,术后恢复快,且恢复效果良好,较好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手术安全有保障。

猜你喜欢

后踝入路踝关节
新型特殊构型接骨板固定后踝骨折的初步研究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如何选择后踝骨折的治疗方式
后踝骨折的治疗与研究进展
不同手术入路(外侧、后外侧)治疗外踝骨折的对比
前外侧入路结合Kocher入路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疗效观察
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能否负重的生物力学分析
浅述蒙医治疗踝关节骨折进展
中间入路与外侧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