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勤社会化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理论探索及协同创新

2023-12-09钱明俊

高校后勤研究 2023年9期
关键词:后勤劳动教育

钱明俊

后勤社会化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理论探索及协同创新

钱明俊

[江苏环宇物业服务有限公司]

劳动教育的宗旨是优化人才培养质量,贯穿中国教育伟大事业的全过程,致力于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能够德智体美劳均衡全面发展。依托新时代社会广阔平台,切实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使学生充分汲取奉献与奋斗的劳动精神,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目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为社会企业在劳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契机。

后勤社会化;劳动教育;校企协同

劳动教育即发挥劳动的重要育人功能,对学生开展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1],是新时代教育体系不可分割的部分。劳动教育促进学生领悟劳动、能够劳动、善于劳动,能够增进与劳动人民的情感,有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基本的生产生活能力,有朴素的劳动观,有良好的劳动习惯,促进学生认识、拥抱和改变世界,追求创新发展。

一、劳动教育的理论溯源及分析

人类生产劳动是历史的基本条件,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财富的直接来源就是劳动。[2]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所蕴含的劳动本质和特征起源,成就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思想根基。

列宁强调,青年学生唯有理论与实际结合参与生产劳动实践,才能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3 ]陶行知要求教学应与实践密切结合。他认为生活即教育,以“做”出发,培养学生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学校的使命就是构建完备的教育体系,帮助学生积聚工作与生活的热情、才识和能力。黄炎培主张劳动教育要敬业乐群,学生不仅要具备职业精神,更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才能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先贤们从不同层面确立劳动教育的重心,因为劳动是社会前进的阶梯,承载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党的优良教育传统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毛主席曾说社会主义制度为我们打开了通向理想境界的道路,实现理想需要我们不懈的奋斗。劳动教育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属性、特征和传承,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造就时代新人的关键手段。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时强调,“要努力建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4]在学生的培养中全程大力灌植劳动精神,做到以劳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5],用劳动实践增强个体全方位发展,启发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最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劳动教育的历史经络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建国以来劳动教育的变迁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时教育政策的总体方针是“为工农业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劳动教育重心为体力劳动,“德智体美劳”之间缺乏协调和融合,乃至1955年以前,劳动课地位游离于其他学科的边缘。

1955年,在中小学逐步推行生产技术教育的观点,由全国文化教育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紧接着,教育部门相继发布《1955年小学教学计划》《1956—1957学年度中学授课时数表》,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劳动教育的地位日趋重要,但在具体落实中并未形成与社会发展相吻合的劳动理论文化。直至1976年,劳动教育一直缓慢发展甚至停滞。

1976年后,经济建设逐步成为国家的中心工作。1982年,《关于普通中学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试行意见》出台,该意见出台目的是为了分析研究当时社会背景下,应当如何选择劳动教育形式和内容,从而为国家发展建设培养实用型劳动人才。

2001年,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劳动教育被定位为综合实践课程的一部分,在各地的实施也很随意、效果参差不一。值得注意的是,高等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一直没有得到关注和明确要求。

新时代以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发布,将劳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及基础教育课程之中。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也出台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党和国家以新的战略高度,为劳动教育擘画出崭新的未来之路。

(二)目前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近年来高等院校开始重视劳动教育,部分高校创设生产性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参与实际劳动,劳动教育有了积极的开端。但高校囿于资金限制,加上对劳动教育认识不全,劳动课程以体验性劳动为主,结果并不理想,没有达到出力流汗的效果。通过对多所高校劳动课的调研,发现了一些主要问题。

1.对劳动教育内涵认知不足,制约了劳动教育的全面推进

不同于中小学劳动教育,大学是学生身份向社会人转变的重要阶段,高校劳动教育有特殊的功能,应更着重使命感、责任感、价值观的培育,但部分学校用实习实践代替劳动课程,走入了劳育的误区。劳动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劳动之艰辛,进而发现劳动之美,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不只是让学生单纯地拥有劳动技能。因此劳动课程从教材编写开始,其思想架构、内容组织等就亟需契入时代,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底蕴;劳动师资的培养要锚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2.体系不完善,阻碍劳动教育的未来发展

劳动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柱。现实中部分高校简单地用思想政治、劳动理论课取代劳动教育,有的将劳动教育归属于后勤部门的实践活动,忽略后勤部门是否有适配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这些体现了劳动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区别于其它专业课程,劳动课程有很强的粘性,兼具广泛的外延性,能结合任何一门文化或专业课程而衍生,因此劳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完整的体系支撑。劳动课程的好坏关键看顶层设计。高校应对教学资源整合、师资队伍建设、成果评价等做长远规划设计,让老师想教劳动课、教好劳动课,让学生想上劳动课、学好劳动课。高校要持续探索改进劳动课程全员全过程评价机制,促进劳动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

3.课程技术含量低,无法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科技不断进步催生出崭新的劳动形式,新时期的劳动教育不能因循守旧而要开拓创新。当前劳动课内容相对低端,难以激发学生热情,更不能启蒙劳动的自发自觉。高校劳动课程的设计应紧贴时代,强化科技含量、梯度与维度,让学生透过劳动窥见社会生产全貌,洞见高质量发展方向,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掌握劳动的本质要义。

4.劳动教育资源缺失,对可用优质社会资源重视不足

高校劳动教育资源普遍存在场地缺失。一般高校都缺少生产劳动实践用地,偶尔有也存在面积小、功能弱、产能低的情况。劳动教育应以体力劳动、生产性劳动、集体劳动、校外劳动为主,有限的校内设施根本无法满足要求,这就需要学校眼光向外,敞开怀抱汲取丰富的社会企业资源。

高校劳动教育师资短缺跟不上当前的教学需求。劳动教育目标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劳动者,教育走出校园接受社会洗礼,再将教育成果回馈社会,跳出学校看劳动,跳出后勤看劳动,跳出教育看劳动,整合社会企业优秀人才资源,是弥补劳动教育师资不足的有效方法。

三、后勤社会化背景下高校劳动育人的协同创新

后勤社会化改革使社会企业得以进入高校后勤领域,深化校企协作可以更好地动员全社会劳动资源,营造劳动者光荣、劳动者最美的校园氛围和社会总体环境,开辟新的劳动实践,为“劳动育人”提供创新路径和条件。

高校后勤人的工作是学生身边最深刻的劳动一线。学生是劳动的第一观察者,后勤人的一言一行,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后勤氛围,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劳动直觉,加深对劳动的正确理解,激发学生“崇尚劳动、向往劳动”的内驱力。因此,后勤社会化背景下,校企合作的高校后勤在劳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全社会协同创新,合力推进高校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全方位协手同进。全社会应广泛宣传开展全民家庭劳动教育,从每一个家庭成员开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及劳动能力;鼓励劳动创优创模范活动,引发争当劳模、争做先进的劳动热潮;伴随学校的劳动教育,形成劳动教育的广域态势。个体随着身份角色的转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劳动的非凡魅力,感受劳动的育人力量。劳动教育也就不再仅仅局限于校园,而是遍布于社会的每个角落,形成“三全育人”的大好局面。

剖析《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要领,发现目前的大学生接受的劳动教育相对匮乏,高校要结合办学方针、牢记育人任务,根据教学目标筹划相应的劳动课程。高校劳动教育意义重大,后勤社会企业可以成为有益的中坚力量。

这样学校和企业就成为劳动教育稳固的“双支柱”,专业教育与产业需求承接,产教融合、校企协同使劳动导向扎根于专业教育,劳动教育就内化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主动脉。然而,当前产教融合实施均侧重于专业教学与实习,校企合作深度太浅,校企协同的劳动教育项目屈指可数,企业参与难度大、主动性低。因此,高校开展校企协同劳动教育时,要充分彰显企业价值,提高企业的主动性、参与度、话语权,真正做到协同作战。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劳动教育提供丰富多彩的环境

劳动教育的关键在于培育正确的劳动观,而校园文化则是塑造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园圃。

学生是“准劳动者”。聚焦劳动教育主旨,高校应积极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开展“劳模进校园”和“树榜样立典型”等活动,大力宣传表彰诚信友善、敬业奉献、创新进取的典型人物与事迹,积极营造劳动光荣的氛围,以楷模榜样力量引领,带领学生从心底认识劳动,增强对劳动的敬畏和信仰之心。高校要立足自有媒体平台阵地,充分宣传社会各行各界劳模和工匠人物,用事迹解读他们的精神世界,宣扬他们共同的道德观、价值观、劳动观。宣传创作活动要吸引吸收学生参与,用易传播易共鸣的亲历式、互动式、同视角作品和劳动模范润物无声的奉献,构建弘扬劳动伟大、庚续劳动精神的优秀校园文化。

(三)搭建多样化平台,为劳动教育提供创新条件

时代前行不断衍生出崭新的社会需求,推动生产条件、方式和劳动成果的转化。数字化智慧化的今天,“虚拟现实”貌似改变了劳动形式,但“虚拟劳动的主体依然是人,离开人的劳动不会存在”的事实不变。高校劳动教育必须强调实际劳动、有形劳动,做到“以生产性劳动为主,以集体性劳动为主,以校外劳动为主”,通过有形劳动发现劳动的无形价值。高校后勤的劳动客观真实、形态多样,能很好满足劳动教育的需求,特别是目前正全面推进的机械化、数字化后勤,给广大学生提供了宽广的劳动创新天地。

校企合作为劳动教育提供的劳动平台和形式,能充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探索思维、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最终形成创新型劳动成果。社会企业本身可提供诸多基础性岗位如生产助理、管理助理、研发助理等,让学生在现实劳动中体验付出与收获,强化创造需求和愿望,在创新性劳动中享受激情与快乐,积聚实现梦想的力量,实现重复性劳动向创新性劳动的跨越,成长为满足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有用之才。

(四)切实加强劳动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劳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课堂教学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首要渠道,高校要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和课程建设,充分运用劳动理论资源,开发设计专业化劳动课程来加强劳动伦理和趋势教育,培养大学生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吸纳其中蕴含的优秀道德品质精华,积聚良好的劳动习惯、合理的社会竞争意识,帮助他们迈上与社会价值相谐的成长之路。理论教学中要遵循劳动教育的发展脉络,着重劳动经典的解读和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深度剖析;领悟学习与贯彻习近平关于劳动、劳模及工匠精神的重要诠释;强化对职业生涯、就业形势的剖析与预测;强化提升学生的人生理想和职业规划能力。唯有如此,后勤的劳动教育功能才能凸现出来。劳动者的情感最质朴,劳动者的话语最纯真,劳动者的故事最动人,无论平凡或者伟大,都值得讲述。通过后勤讲堂讲后勤故事,吸纳校外“劳动模范”“大师工匠”等新时代劳动者走进校园,在学生成长的大学特殊阶段,接受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洗礼。这些优秀师资力量长期工作在一线,基层经验丰富,站在生产科技的前沿,洞悉行业及相应技术领域发展趋势,不仅能有效缓解高校劳动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更将有力推动劳动课程的开发设计和有效实施。这些是后勤社会化给高校劳动教育引入的极其珍贵的社会资源,是劳动教育持续发展可依赖的强力保障。

(五)以后勤社会化为契机,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推进劳动教育向纵深发展

后勤社会化以来,社会企业得以进入到高校后勤领域,同样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任务。劳动教育的开展,要积极挖掘、善于把握、充分利用这些社会企业的优势,拓宽校内校外劳动领域,打破专业界限,着重于“育”,不可止于“劳”,拓展学生眼界和思维。学生透过不同的劳动实践,塑造适应社会能力,在劳动中自觉促进专业领域知识技能的融通延伸,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在劳动一线,大学生要不断补齐理论以外的知识空缺,厚植劳动精神,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凝炼社会责任心,形成积极正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特别是劳动模范等社会资源的引入,他们能成为带教老师指导学生参加生产或服务性工作,榜样的力量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自主意识、吃苦耐劳精神,通过出力流汗,体会劳动艰辛、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加速“小我到大我”的意识转换和心理建设,成长为内心强大、具有强烈的报效国家、服务社会意识的栋梁之才。

后勤社会化契机给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无限可能。社会企业拥有的不同类型性质的生产劳动人才、劳动形式、生产生活基地、园区等资源,为开展劳动教育的师资和场地提供了多种选择和广阔空间;社会企业运用的先进绩效管理、考核评价体系等,对劳动教育的成果评价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后勤社会化在劳动教育中的优势,体现在时间上缩短高校准备周期,在资金方面降低高校投入,在师资方面有现成优势资源,于高校而言,可助力劳动教育课程开展提速增效,事半功倍,综合效益明显。重点和关键在于广大高校和社会企业要同心共力,放眼长远,积极探索校企协同的劳动教育创新机制和双赢模式,扎实推进劳动教育向纵深发展,稳步迈向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壮阔未来。

[1]教育部网站,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EB/OL].(2020-07-15)[2023.05.10].http: //www.gov.cn/xinwen/2020-07/15/content_5526951.htm.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8.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63-464,

[4]中国政府网.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EB/OL].(2018-09-10)[2023.05.11]. 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5]绥德县明德小学,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EB/OL].(2020-04-18)[2023. 05.10].http://jyj.yl.gov.cn/pages/news_36297.html.

基金课题:新时代高校后勤劳动育人创新实践研究(项目编号:ZDKT2022010)

(责任编辑:赵相华)

猜你喜欢

后勤劳动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后勤服务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强力后勤”入职记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