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与提升路径

2023-12-09王心乐

高校后勤研究 2023年9期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

王心乐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与提升路径

王心乐

[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

进入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挑战。大学生是新时代的青年,是接受先进文化教育的前沿群体,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既是历史使命的要求,也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针对当前大学生文化自信不足的表现,高校要把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从提升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的引导等方面,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包括文化事业的繁荣兴盛,这就要求国家必须拥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这一理论阐述,把文化自信提到了新时期国家战略的地位。可见文化自信意义重大。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既是历史使命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和国家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一端和前沿阵地,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要把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一、新时代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

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精神上强,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2]。大学生是新时代的青年,是接受先进文化教育的前沿群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既是历史使命的要求,也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文化是一个民族传承绵延的精神血脉,是孕育民族气质品格的精神基因,是民族团结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首先,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英雄好汉担起历史重任,为了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祖国今天和平稳定的发展局面,也为祖国的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锋队伍,必将接过历史的重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而奋斗。其次,民族的复兴也必然包括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文化软实力的大幅提升,而如今的中国迎来了几千年来物质最富足的时代,而文化建设还有待加强。最后,新时代需要先进思想文化的引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在全社会筑牢为实现中国梦而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凝聚为实现中国梦而共同奋斗的力量?答案必须是发挥中华文化的强大精神力量。时代呼唤英才,青年成就未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既是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要求,也是国家发展进步的现实需要。

(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

纵观世界文明史,世界上很多民族的文明都在历史的洪流中逐渐流失或覆灭,而中华文明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既方便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又在一定程度上给国家文化安全带来了挑战。文化安全问题作为非传统安全问题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一些国家实施“非武力”侵略的重要手段。如把本国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化设施、语言文字等,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渗透或强加给他国,影响他国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建设,冲击他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改变他国人民的文化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打击他国的文化自尊、自信等,而青年往往是被重点“下手”的群体。文化入侵是“和平演变”的重要手段。因此,党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必须要培育坚定的文化自信。

(三)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大多数人只管追名逐利,贪图物质享受,而忽略了精神境界的提高,价值观念偏离了主流。另外,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产生了影响,大学生就是受影响比较明显的一个群体,如当下部分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盲目向往与欣然接受,没有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割裂了个人的理性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的一致性。“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3]大学生正值青年,朝气蓬勃,其成长成才关乎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振兴。在这样的经济文化背景下,必须加强大学生对文化自信的培育,引导他们从文化中合理地吸取足够的精神养分。

二、当下大学生文化自信不足的主要表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社会主流文化深入人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尊心、自豪感也有了较大提升,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其文化自信问题集中体现为以下两方面。

(一)对本国文化认识与理解不到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前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部分大学生没有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不能较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越性,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

当前我国还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时期,大部分青年大学生热衷于追求时尚与流行,网络流行文化似乎成了年轻人的,而对我国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传统思想、传统技艺等了解尚浅,且兴趣不高,如对很多历史人物、民族英雄甚至叫不出名字,对于传统节日的渊源也并不是很清楚,大部分学生只能说出大概。另外,部分大学生在参观博物馆或历史文化旅游景点时也多为走马观花,缺乏深入了解的兴趣,加上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传统礼仪、传统技艺也持消极态度,认为这是因循守旧、保守不前的体现,甚至将我国近现代落后的原因归结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也理解不深。在阶级社会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符合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大众的精神需求,这也是国家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的社会主流文化,而即便是对待主流文化,很多大学生也仅仅是停留在大概知道阶段,并不十分了解,有的甚至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都说不清楚,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还有待加强。

(二)对外来文化的追求与选择不够理性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不断加强,给各国传播本国的文化、价值理念提供了机遇。同时,东、西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也会促使人们对西方文化产生好奇与向往。多元文化不断碰撞与交流,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更加多样化、复杂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带来了挑战。

部分大学生对外来文化没有做到辩证看待、理性批判,而盲目地追求外来文化。当下,网络平台、影视作品、学术作品、学校教育、民间交流是文化输出的主要途径。大学生追求个性,且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使得部分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衣着打扮、消费观念、价值观点等深受影响,甚至形成一种“外国的月亮中国的圆”的错误认知,也使得很多外国的文化商品、日常用品等冲击了国内消费品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文化事业的建设及国家经济的发展。

此外,很多大学生都喜欢过“洋人节日”,尤其是“情人节”“圣诞节”“平安夜”等,效仿西方人的节日习俗,把他们的节日过得充满仪式感。如在情人节即将到来时,巧克力、玫瑰花物价大增,大学生们竞相购买……而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表示没有什么过节的气氛,就连过年都失去了“年味”。再如,很多大学生追求和效仿“日韩风”和“欧美风”,以国外的流行明星作为自己效仿、崇拜的偶像,并把它们标榜为“时尚”或“流行”,从而弱化和贬低自己国家的文化,降低了本国文化的影响力。

三、新时代提升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思考

高校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和国家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领域和前沿阵地,承载着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自然要承担起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职责,除了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建设,还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社会资源、网络媒介等途径,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

(一)提升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其教学成效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程度。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也容易被大学生所轻视,这一学习态度也会使其对有关文化内容的学习缺乏兴趣或“浅尝辄止”,也不会积极地参与到文化实践中去。因此,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效性,就必须提高教师及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重视程度,提升课程教学质量。[4]首先,要把文化自信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当中,增设文化教育内容,把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始终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其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责任感。教师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要教育者、引导者,必须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学生传达正确的文化观、价值观,切勿以敷衍的态度对待课堂教学。要注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中、西方文化相比较,教导学生要辩证、全面地看待历史文化和历史人物,使其对待本国文化既自尊、自信,又不高傲自大、“唯我独尊”;对待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既不盲目接受,也不会一味地排斥和嘲讽,而是批判吸收和学习借鉴。

(二)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局限于课堂教学,也不局限于课本理论,而要把学校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一些高校过多地注重物质条件方面的建设,容易忽视精神文化方面的渲染。校园文化环境是主流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和重要载体。因此,高校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一方面,学校要注重隐形的文化培育,充分利用好学校的建筑、雕塑、标语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于学生的头脑之中。另一方面,学校要多开展文化大讲堂、文化宣讲、知识竞赛、文艺表演、观看影视作品等活动,并注重发挥好教师、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汲取文化知识,接受文化的洗礼。

(三)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的引导

在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通过传播媒介大量而广泛地传播。因此,加强新媒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校园文化的宣传与引导必不可少。高校作为思想最活跃、知识最密集、网络信息技术充分运用的前沿阵地,学校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模式,以及师生的思想观念、学习方法和行为习惯必将受到大数据浪潮的深刻影响。同时,网络文化安全也值得我们高度重视。虚拟开放的网络空间使得许多所谓的“专家”“学者”的各种言论让我们目不暇接、真假难辨,容易导致阅历不足、判断信息能力较低的大学生盲目接收不良信息。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首先,高校要利用好网络强大的传播功能,形成多方合作的运营机制,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多利用大学生经常使用的校园网站、QQ、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或软件推送与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相关的内容,并设立专门的文化学习平台,适当减少社会娱乐、负面新闻等不良内容,多举办线上文化学习活动,鼓励大学生借助网络技术和网络功能创新文化学习与文化传播的方法。其次,注重利用大数据平台的优势,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并及时反馈,尤其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及其他不良价值观的影响与渗透,对学生中出现的不良思想倾向和不良言论要及时进行教育与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337.

[3]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49.

[4]赵丽媛,翟继军.高校思政课涵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探赜[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12):84-86.

(责任编辑:胡新龙)

猜你喜欢

大学生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