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思维可视化助力深度学习
——以“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学为例

2023-12-08刘祚柱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23年5期
关键词:人民代表大会结构化可视化

刘祚柱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山中学)

思维可视化是指运用行之有效的图示技术把复杂抽象的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使思维过程清晰可见。可视化让人脑的思维过程变得清晰化、结构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综合分析和推理能力。教育家佩利格里诺和希尔顿认为:“深度学习是个人将在一个情境中学习的内容迁移应用于新情境的过程,其形成的知识是可以迁移的,深度学习则让人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到解决问题中来。”

思维是隐性的,很难感知和表现。实现“思维可视化”最有效的方式是用“图”这个工具把“思维”呈现出来,让“图”成为深度学习课堂的有效抓手。在具体情境中,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综合运用各种信息解决问题,整个思维过程以隐性的方式呈现。可视化工具能将隐性信息转化成显性知识,助力深度学习。本文将以统编教材《政治与法治》第五课“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一轮复习教学为例进行阐述。

一、图解教材,思维结构化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将思政课定位为活动型学科课程,前言中强调“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随着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实施,大单元教学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要抓手,帮助学生从表层学习向深度学习转化。大单元教学要求确定核心概念,把一个单元或模块作为一个整体教学设计,使教学结构化、系统化和逻辑化。结构化思维是以事物的结构为思考对象,来引导思维、表达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考方法。《庖丁解牛》故事中的庖丁正是因为对牛体构造很清楚,用结构思维去解决问题,所以技术才会如此精湛。学习也应该如此,我们学的每个知识都应该结构化,这样才能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的时候也能像庖丁一样熟练自如。

统编教材《政治与法治》第五课围绕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展开,重在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主要探究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肩负人民重托的人大代表,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在一轮复习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立足于整个单元大概念“人民怎样当家作主”来理解这节课的知识,甚至整合整个模块来理解。结构化知识如下图:

结构化思维的本质是信息熵,即将知识的有序度最大化。结合议题情境开始建构,从人民选举人大代表,探讨人大代表的职权和职责,走近人大,了解人大的地位和权力,感悟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活动原则和基本功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些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怎样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又如何坚持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可视化有助于拓展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形成有组织的结构化、序列化学习。在本课中学生通过结构化知识,能更进一步辩证性和系统性思考中国共产党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增强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理解,坚定制度自信,培养政治认同,懂得我们党的任何关于国家的重大制度的出台都必须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培养法治意识。

二、议题重构,情境序列化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提出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课程教学。课标对议题的界定是:“所谓议题,既包含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议题需着眼于真实生活情境,具有开放性和趣味性,又不失思辨性和引领性。

深层动机源于学生的内部动机,源于学生的原始本性和成长需要,表现为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欲。深刻的知识来自深刻的实践,相对于以学科知识为线索和以知识获得为目的的累积性学习,深度学习需要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展开深度理解和实践创新。无论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还是深度学习的实质性展开,都天然地与复杂的问题情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进行《政治与法治》第五课“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高三一轮复习教学中,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25 岁时第一次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连任十三届,被称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活化石”的申纪兰事迹为真实议题情境探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过程,深刻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如下图:

三、多维对比,迁移可视化

问题与议题之间、问题与问题之间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重构情境材料,形成试题情境,运用思维可视化,逐步推动学生深度学习。

申纪兰是黄土地上生养的亿万农民之一,是唯一一位连任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见证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诞生与成长。

申纪兰认为,人民代表大会的成长与人民生活的改善紧密相连,给人民带来了幸福、保障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让人民有了说话的权利。有了人民说话权,人民就勇敢,有了人民说话权,就要给人民办事。”“当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的利益,代表人民说话,代表人民办事。”申纪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她积极倡导并推动的“男女同工同酬”写入我国宪法。作为初心不改的农村先进模范代表,每年她都带着自己关心的议案参加全国人大会议,忠诚履行着对党、国家和人民的光荣职责。她提交的关于山区交通建设、耕地保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教育等议案和建议,不断得到采纳和落实。在新中国成立70 周年之际,党和国家授予她“共和国勋章”。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分析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一)基于设问,问题逻辑可视化

面对情境任务,学生时常会出现无从着手,难以有效地提取关键信息解答问题的现象。学生平时致力于背诵课本知识,没有形成有效的解题逻辑。其实情境任务是基于我们的基本生活常识来构建的,如下图所示,当我们把原本晦涩难懂的设问逻辑通过流程图的形式表达出来以后,设问的逻辑变得非常直观,可读性和可操作性也变得非常高。可以看出,要形成这样的逻辑图,本质上就是需要对不同知识点进行组合和关联,分别从“用什么分析”“分析什么”“怎么分析”将考查的知识范围、问题指向和解题方法连贯起来,避免学生解题的盲目性和缺乏条理性。当然对复杂问题的可视化拆解,选择的拆解方法是否适合,关系到对问题的分析是否科学合理,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遵循设问,材料逻辑可视化

《高考政策与命题解读(2023)》强调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是解决问题所必需的重要能力。学生怎样对大量、无序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归纳?设问是我们思考问题的逻辑起点。遵循设问的问题指向,用简单的语言串联图示事件的逻辑线。首先,厘清材料逻辑结构,如:总分、并列、递进、对比、转折、因果关系;其次,解读每一段材料和语句,划分层次,分解和提炼每一层的功能、结构,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对关键词进行解读,演绎或者归纳加工与处理。上述情境材料从设问指向“分析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出发,用流程图可视化如下:

(三)高通路迁移,答案生成可视化

深度学是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素养,教会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低通路迁移的机制是“具体—具体”。如:“刷题”就是一种低通路迁移,学生掌握的只是老师、专家的结论。高通路迁移的机制是“具体—抽象—具体”,高通路迁移更多应用的是程序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如怎么进行推理、决策或者解决某类问题等。针对上述情境材料,可以从申纪兰的话语等关键信息出发,对关键信息进行加工、推理;针对《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可以结合主体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等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如下表:

获取关键信息之后,还要对整个材料进行结构化,综述情境材料并进行整体推论。如下图:

通过可视化思维图推论,让学生抓住显性知识,推论出隐性知识,让学习由表入深,培养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提升学科素养。

猜你喜欢

人民代表大会结构化可视化
河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促进知识结构化的主题式复习初探
结构化面试方法在研究生复试中的应用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研究
西宁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
谁最早提出人民代表大会的概念